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士兵突击







已经是四次看这部电视剧了,仍感到岸平潮阔,月涌大江,心潮澎湃,感人肺腑之处比比皆是。
一些新的想法:

1,片中几个光彩出色的人物,高成连长,史金班长,袁朗团长,都是话剧演员出身,浑身是戏;话剧演员最大的本领就是声音都可以入戏,对白念得无懈可击。反而主角许三多是真正的民工出身,说话期期艾艾,对照之下,形成巨大的张力。

2,难以想象,这部这么精致的电视剧竟然是三个月就拍完的,那些千军万马气势宏大的壮观场面,那些震撼人心的对白,这么短时间就拍成了,而且不给人一点粗制滥造的感觉。

但想来也合理。“我的兄弟是顺溜”的制作时间甚至比“士兵突击”还要短。导演说,拍的时候,是用一种原生态的手法,把摄像机放在很远,演员自由表达,导演不干涉,几乎等于是记录片的拍法。想来“士兵突击”也是大同小异的拍法吧。尤其是,剧中的主要演员是话剧演员,舞台表达能力都很自然。这种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一定是完全没有NG的了。

3,剧本当然是第一流的,文人主创,发自胸臆,尤其是教官袁朗对许三多朋友成才的钻营手法的评价,简直有了哲学的意味。剧情中让我激节赞赏的设置有两处;

第一个,是许三多这个笨头笨脑的兵,到处为人所看不起,反而到了最后钢七连解散后,成为最后一个留守的兵,继承了钢七连的精神遗产。连最看不起许三多的连长,也要在他身上才能真正找回钢七连的精神。

第二个,是许三多终于成为一代兵王,老A部队的特种兵后,真正面临的战斗却是来自残酷的现实,而不是血腥的战场。原来懦弱糊涂,连杀猪都不敢看,说话像蚊子的许三多,面临家毁人散,反而以老兵的沉着,振作自己的大哥,为父亲办理保外就医,回部队借二十万(要用他两百个月的工资来还)善后。这一段太深刻了。

4,“士兵突击”的编剧是军人,剧本也有军事顾问。钢七连这么优秀的部队为什么要被削掉,为什么它所在的702团要成为改革的试点,我也是看到第四遍才明白。

钢七连,作为最精锐的装甲侦察连,在和老A部队的演习对抗中,战损比是一比九,所以算是输了。 钢七连是传统陆军的极致,战斗力和士气无懈可击,但比起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又怎样?和美军对抗时,能否有一线生机,大家都心中有数。只有老A部队这样的高端部队,才有一线希望。也只有老A部队才能比得上美军的战斗力。所以用老A部队来削钢七连是合情合理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选最优秀的来下刀,才能有最大的效果。剧中的军队高层一再说,“没有时间了”正是流露出这种焦虑感和迫切性。

从钢七连这种讲求荣誉感的部队来到讲求“诡道”的老A部队,对许三多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钢七连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老A部队的袁朗团长正是看中了许三多身上的钢七连精神,反而抛弃了钢七连精神的成才,遭到了袁朗的抛弃。

5,感人肺腑的地方很多,其中每次仍能让我落泪的是史今班长痛骂许三多是“龟儿子”,逼着他往自己手上抡锤一幕。实在是太感人了。

像史今这样优秀的士兵,也要离开部队,而且最后是被许三多挤走的,实在让人感到痛心。剧中有一幕是史今寄来的明信片,我特意按了暂停来看地址,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镇某村,在军中干尽了豪事,他退役后也是回乡当农民,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6,整部电视剧三十集,我最喜欢的是头两集,许三多参军前的那一段。把中国农民的落实巴交和奸烩拍得活灵活现,许三多的不济,天真和幼稚,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自己的影子。

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是河北农村人,十八岁时一心下定要当演员,从家乡里逃了出来,在北京飘荡多年,现在成了中国数一数二的红星,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士兵突击”在全国播放的时候,王宝强在河北农村的同伴说,他就是演回了自己。剧中许三多的父亲对他说什么的时候都是拳脚相加,他的伙伴说,王宝强的爹其实打得比电视里还厉害。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因为够真实。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我的兄弟叫顺溜-2

好片。很多情节上不通,粗糙的地方。这里说它的优点:

1,电视集中在”兄弟“二字,那种在战斗中凝结的兄弟情,刻划得很深刻。

2,外景很美。真不想到剧组是在那里找出这么一个地方的。风光如画,完全是四十年代的感觉。

3,制作很精细。片中国军,日军,伪军,新四军都演得很好。

4,战争中的残酷没有回避。几场战斗,简直可以用”盘肠大战“来形容。

5,王宝强的演技很到位,最后一段话,简直让人哭出来,“鬼子说不打就不打了,放下枪就可以回家了。可我呢,我没法回家了。”

6,片子中的日本人演得很好,我还以为是日本演员,看演员表才知道是中国人。

7,新四军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回避。

8,在创作意念上,抄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例如命运,性格的对抗等,一下就很深刻了。喜剧开头,悲剧结尾,而且和中国的历史深刻连接起来。

难怪去年收视第一。

中国的电视剧大有进步。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我的兄弟叫顺溜

极高水准之作。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静安区的这场死了五十多人的大火,刚好是对刚刚落幕的世博的绝大反讽:

1,为了赶今年底节能减耗15%的任务,每个政府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很多地方政府拉闸限电的荒谬行径就不说了,静安区没有工厂,为了完成指标,就耗资三千万,为区内很多房子实施节能工程。不要以为政府出钱,市民就有实惠,这种政绩工程真是害死人!

第一,这种涂在外墙的所谓保温节能面料,本身就是可燃的,而且燃烧后发放毒气(这次大火死伤者以烟熏为主),最近已经发生了多次实施这种节能工程后的高层大厦发生火灾的事故。好好的水泥外墙,涂上一层可燃的面料,发生火灾时会怎样,到底想过没有?靠害乎?

第二,节能工程也包括为户主换玻璃,从单层玻璃换双层,这本是好事。但施工队也换了窗花,都是焊死的,火灾来临时,无法从窗户逃生。(被烧的教师公寓还没有换好玻璃,但别的已经完工的大厦有这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三,为了完成指标(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项目一定要赶工。被烧的大厦几个月前已经被安全监理揭发有安全问题,但无人理会,继续赶工。试想想,一栋二十八层的大厦,被全部是可燃易燃的棚架包住,棚架上上下下堆满了可燃的所谓保温面料(一种塑料性的物质),然后有好几个无证的电工天天在那里电焊,发生灾难性的火灾的可能性是多少? 真是最惨痛的面子工程!

2,事发后,上海消防队解释高层救火是世界性难题。既然如此,起那么多的高层大楼做什么?整个大上海,能射上100米以上的水炮也只有一座。上海是世界上高层大楼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而政府对高层大楼的火灾救助竟然是这种放任不理的态度!(留意第2张照片,消防龙头根本射不上去,而且旁边到处都是同样搭了棚架的高楼). 如果这样,凭什么把房子卖得这么贵?被烧的教师大楼位于静安区的黄金地段,房价一平方米三万元以上,上海政府这么多年在房地产上赚了这么多钱,难道不应该花更多的钱在消防投入上?

世博的主题是城市发展,到底展览的内容有没有提到高层大楼的消防这一块,如果是完全忽略了,那么上海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可以说简直是厚颜无耻了。这不是对全世界说谎么?

报载,目前为止,上海已经为静安大火抓了八个人,但愿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倒这些小毛小虾身上,草草了事。抓那些承包商,抓那些无证电工无济于事, 是体制上的问题。香港在城市管理上比上海好,这是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代价才做到的,但香港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
另外,在此悼念宋学赋老师以及其他的遇难者,一路走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70c530100mtp4.html?tj=1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罢买蒙牛, 伊利, 光明

新闻报道,有港区人大代表去信中央要求为赵连海平反。

估计作用不大。政法机构不可能自己否定自己,除非有重大原则性的问题。

突发奇想,如果有知名人士发起全国运动,号召抵制蒙牛,伊利,光明等国有牛奶企业,直到赵连海被释放,或者到2012年赵连海刑满之前,都不要买任何国有奶业产品,会有什么后果?

蒙牛股东是中国粮食,是正部级单位,由它出面,应该很容易搞定一个科级的大兴县法院吧?经济利益才是硬道理,钞票比选票更有道理。

首先,这样的活动是否违法的?会否被禁止?发起人得到赵连海这样的下场?

严格来说,不买某一种产品应该是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有很完整的消费者保护法。只要整个运动集中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个范围,而不要扯到言论自由,公民权利等敏感议题,问题应该不大。

甚至这样的声明都不需要提到赵连海的名字,只要提到中国乳业界的一些丑陋现象,而在这些丑陋现象得到纠正之前,号召抵制国产牛奶产品,帮助其整顿。当然,也可以隐晦地提到赵连海。


其次,这样的号召在全国范围能否得到响应?

只要能公开,响应应该很广泛。中国乳业的名声已经很差。赵连海是在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是在为所有人说话。消费者应该声援他,是一种道义。

当然,发起人也要做好有所牺牲的准备。是在与整个财雄势大的国有奶业为敌。但把矛盾挑明了,如果真的出事,受到更大伤害的是那些奶业巨头。如果它们能认识这一点,就不单不会为敌,更应该真心去帮赵连海。

这样做有效吗?

其实这样是在帮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在西方国家,象雀巢咖啡这样的公司出了丑闻,绝对不会想到要去打压,去掩盖;而是怎样去危机公关,挽回消费者信心。

中国所有的奶业巨头都有国有资本的背景,大兴法院的判决是否有照顾这些奶业巨头利益的考虑很值得怀疑。如果这些企业自持有官方背景而为所欲为,也太霸道了,决非健康成长之道。

三聚青氨事件后,豆浆机在内地很流行,很多消费者转喝豆奶。还好,目前豆奶业还是以民营资本为主。最怕将来又是“国进民退”,豆奶业又成为逐利的国有资本天下,也变得肮脏不可闻。但愿不会如此。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罢买蒙牛

2008年三聚青氨事件爆发时,曾经在原博客大肆评击,认为中国乳业烂透了,应该让几个巨头倒闭,才能死之而后生。当时也认为,三聚青氨事件原比想象中的严重,因为从化工原理来说,牛奶加三聚青氨是说不通的。事有其异必妖,说明背后必有更大的问题。

前一段揭发出来的黑公关,已经说明整个行业到了无耻的地步。

有关赵连海事件,不仅让人想起,背后是否有乳业巨头的操作,为了中国乳业的发展,而施加了压力?

不得而知。但中国乳业是在审判台上,它必须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和赵连海案没有关系,而它没有做到,反而会让人觉得有罪。它应该声援赵连海,应该成立基金帮助受害者,这是它欠消费者的,但它没有做到。

中国司法界的黑暗,人尽皆知。例如“南方都市案”,“上海拆迁违权案”,连官方自己也承认是冤案。但当事人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有的到现在还没放出来。赵连海案,事先的估计也都是罪名是成立的了,就是不知道要坐多久牢而已。这也说明对司法黑暗已是在预期之内,有些无可奈何的意味。

作为一个消费者,恐怕无法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但事件发展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这件事作为丑闻,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乳业的形象更加一落千丈,能造成更大的打击,逼过来使蒙牛这样的企业为赵连海平反而努力。是否饮用国产奶成为一个良心问题,是非问题,逼当局正视。消费者可以做的,恐怕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了。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海水西调 -3

看报纸介绍,海水西调工程已经动工,内蒙发改委已经立项。

如前文所述,我认为海水西调工程的主要好处就是可以在小范围内逐步实施,一段一段来。在新疆沙漠制造一个内陆海,听来宏伟,但可能是上百年后的事了。几年内,可以让河北内蒙这些地方先受惠。

海水西调工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影响民生很小,不用什么拆迁,水库移民,因为经过的都是沙漠地方。

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是帝国存在的基石。越需要大型水利工程的地方,越能发展成中央集权政治,例如埃及的尼罗河治理,中国的黄河治理等。

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都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强大中央集权。例如三峡大坝储水达175米,很影响上流的利益,造成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将来南水北调的营运,也需要一个很稳定的政治环境,取水区,流经区,放水区的利益都不同,甚至是互相冲突的,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协调,否则造成灾难。

海水西调工程的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这些政治性的冲突和利益牵涉比较少;海水是抽来的,如果出现问题,停掉抽海水的水泵就可以了。而像三峡,南水北调这样的工程,一经启动,就不能停下来,也将累积越来越多的风险。

像三峡,南水北调这些工程的存在,如果中国有一天发生内战,或者中央虚弱,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想象的。

而由于涉及的政治层面较小,不要拆迁,也不损害某些地区的利益,国家需要介入的层次也较低,海水西调工程可以更多地从商业的角度来实施。我觉得成功的希望更大。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海水西调 - 回米

“能解说现在中国发展了甚么样的新技术吗?”

按照介绍,是用逆渗法。

“又,可否只把海水引到内陆,途中不淡化;到时天然太阳照射也会变成云和雨?我这样想是否太天真?”

--这样会造成土壤盐化的问题。而且,土壤盐化后的沙尘暴是对人体有害的。

以色列的死海,盐分很高,但对生态没什么帮助,有了等于没有。

太阳照射形成云雨,我觉得还要看气象,风向等,否则雨云都飘到外蒙和俄罗斯,等于为他人做嫁衣。

“但就算用逆渗法或离子分离法,要应付如此大量的水,相对成本也会很高?”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些水可以用在新疆和内蒙的煤化工产业,当地因为没有水,而无法发展。由于产值高,可以补贴费用。

另外,按照专家的说法,海水西调每吨水的平均费用比现在的南水北调便宜一半。

目前新疆用水主要是靠地下水和雪山水,不可持久,如果没有长远办法,会造成很大危机。新疆抽雪山水是导致当地沙漠化更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想这是新疆的意图,用当地取之不尽的能源,来换取珍贵的水,反正那些煤埋在地下而不能开采,也等于是没有价值。

我最佩服的是,这样天马行空的计划,那些专家什么都可以算/估出来,总成本是多少,平均水费,成本回收,回报率等等。

我是看好的这个项目。

目前中国基建庞大,等过二十年,中国的基建高潮过了,目前的人力物力正好可以用来做这个项目。

海水西调

海水西调突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缘于新疆发改委举办的一次会议,提出把渤海海水抽到新疆,中途淡化,在新疆沙漠制造一个十万平方公里,面积等于半个渤海的淡水湖,彻底解决西北缺水问题和沙漠化问题。

相比网上很多的反对意见,我觉得这个方案是值得考虑的。类似的方案之前有两个,可行性不高,一个是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五十公里的口子,让印度洋的湿润空气进入西北地区,倡议者已经被抓了,成为笑料;另一个是把雅鲁藏穆江的水引到黄河,听说很多军方高层支持,但这个方案会让中国和印度成为死敌,恐怕核战都有可能,没有必要。

我觉得渤海水西调到新疆方案有几个优点:

第一,不会引起国际政治的纠纷,都是在中国自己境内完成的。

第二,相对来说,对环境的破坏是最小的,渤海本身污染就很严重,把它抽走,让太平洋的海水来净化,是双赢的方案。

第三,相对上面两个方案,这个方案主要的问题是工程方面的,是否能做得到。简单很多,不用担心会否产生其他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最重要的,是工程可以不用一次过的,可以不断试行实施,分段实施。可以先引到河北(那里沙漠化也很严重),内蒙,甘肃,中途发现问题可以叫停,最后才引到新疆。

项目如果可以实施,等于中国西部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活化”,获益巨大。也可以解决沙漠化问题。

至于工程上是否有难度,我倒觉得没什么问题。中国人工程能力举世无双,什么样的工程都做得来。

最近看有关余秋里和大庆油田的资料,他是军人出身,只有小学学历,但以军事化方式管理石油部。大庆油田“会战”的时候,他向毛泽东申请调三万解放军转业到大庆油田来,他预计这场“会战”有五千人的伤亡。这恐怕是外界无法想象的。

不管怎么样,“工业学大庆”,这套模式固定了下来。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型工程项目都有“指挥部”,以军事化思维推进。恐怕真的没有搞不定的工程了。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天字工程-2

新世纪周刊这样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107/21548913332.shtml

“中国铁建不是一个公司在会战,而是集整个中国铁路系统之力。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亲自担任麦加轻轨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担任副组长,要求举全路之力,支持麦加项目建设,每天实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并派出专家组常驻现场指导工作。”

“据上述在项目现场工作的员工透露,由于不满麦加轻轨项目的工程进度,铁道部一度将中国铁建在国内所有铁路工程的拨款都停掉。“任何人完不成任务就会被处分,就会被免职。职务在沙场上显得如此轻薄,大家都有命悬一线的感受。”这位中国铁建员工说。他还担心,为了完成最后的突击,中铁建还调了很多国内的技术骨干,可能也会给国内的项目带来延后影响。”

----------几件匪夷所思的事:

一,中国的高铁建设如火如荼,铁道部长最关心的不是几万公里高铁的建设,而是几万公里之外一个120公里的轻轨项目,达到每天过问的程度。

二,中铁建尽管是上市公司,但还是彻头彻尾的官本位。一个这样损害股东权益的项目,不计代价地赶工,员工不要说提出质疑,就算达不到进度,也可以当场被撤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员工提出质疑是尽责,维护股东权益,但从实际情况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政治大于一切。

三,更要命的是,铁道部竟然可以因为不满麦加轻轨项目的工程进度,把中国铁建在国内所有铁路工程的拨款都停掉。境外股东如果当初听到了,真不知道是否吓死!

其中的荒谬,匪夷所思,不知道违反多少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原则之处就不去说了。反而去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这么做更有意义。

第一,当然来自最高层的压力。不过,这种最高层的意图让企业来买单的行为,也真的相当难看。

第二,大概来自毛泽东时代的非洲情意结,以超出期待的优惠,希望能讨好当地国家,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把非洲经验在中东复制。

第三,只能说,中国政府重视中东,已经达到非常高的高度了。

第四,但沙特是否领情?沙特是见过世面的,非一些非洲小国能比。人家吃管大茶饭,恐怕最后还是笑中国人傻,该给美国人的利益还是给美国,不会过户给中国。

第五,中国的着眼点是整个伊斯兰世界。麦加轻轨项目谈了几十年,一直没法建成,连当地沙特铁路公司也没有办法,但中国建成了,也许能在阿拉伯世界造成一种效应。类似奥运工程,一种国家形象的公关。

第六,但就算项目建成,沙特会如何包装此事?会不会把功劳算在中国头上?如果项目出了问题,将来出了意外,恐怕责任还是推到中方的。中方有这个软肋被沙特看出了,恐怕还是一直要逼中方来买单的。起码,所谓的索偿,恐怕机会很微了。就算沙特不给,中国又能怎样?

十二五规划

曾经见过一些有关的介绍,述及1937年民国政府国防计划纲要的内容,当时已经提出中国抗战的策略是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在华东地区开辟战场,避免在华北决战。所以这些策略不是如中共所宣传的是毛泽东发明的,而是民国政府早就制定的战略。

说来也是,像工业和行政单位西迁这些行动,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配合和几年的实行时间,是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的,说明中国的抗战计划是早就有的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反而是这份“年度国防计划纲要”,按照看来的材料,这份计划纲要还是年年更新的。这是一种很先进的思维,民国政府也有高人。当然计划后来执行是一踏糊涂,南京上海之间的国防体系是一笔烂帐。

看到十二五规划,也突然想起了这份国防计划纲要。这种规划纲要是否成功,不在于是否能贯彻得到执行,而是所有的应对方案和理念能形成一个体系。就像“1937年国防规划纲要”,从执行上来说是失败了,在1937年,中国几乎每一场仗都打败,但它提出的持久战精神为所有的应对方案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中国在战役上不断失败,但赢得了战争。

十二五规划的厉害,在我看来,是对未来五年的世界局势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不会被人被形势牵着鼻子走。 这比之前的“五年规划”更进了一步。第一次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考虑问题,把中国的未来的重大考量放在一个全球的环境中。在这个看法的框架下,实际上规划里提出的很多政策,策略,行政措施最后能否落实,也都不重要,关键是未来五年所有的应对能归纳在这个框架下。

另外一个理解,也可以用国防计划纲要来比喻。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存在着很多“主体”。按照1937年的抗战形势,有很多战区,有很多地方军阀部队,各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和考量。事实上,“1937年国防规划纲要”是白崇禧主持制定的,他本身就是当时最大的军阀桂系的头脑。制定这个规划纲要的过程,起码能让地方实力派不以地方利益为考量,而可以从一个更加超越,更加全局性的角度来制定一些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又没有完善的民主机制,所以决策的稳定性很重要,不能随机。1988年赵紫阳闯“物价关”,几乎造成国家崩溃。所以重大的经济决策只能通过一个机制,一步步来。

在八十年代,香港面对危机,可以在几天内就拍板决定联汇制度,这样重大决策制定的灵活,应该是不适合中国这样的经济体的。如果面临同样的危机,中国的解决方式肯定会间接,曲折很多,也一定要在五年规划的框架下解决,不可以偏离。这样虽然见效更慢,成本也更高,但应该更符合国情。

中国没有国会,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重大经济政策可以经历社会上的讨论的过程。这种“五年规划”的制定也就更加重要,可以让各方不计利害,从纯理念的角度来考虑一些大政方针.

简而言之,就是制定规划的过程比实施规划的结果更重要。这是我的理解 。

2010年11月3日星期三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山楂树








张艺谋说,拍山楂树之恋,主要的功夫在找静秋。曾经在全国范围找,面试六千多个女孩,找了半年多,还是找不到,最后都要放弃这部电影了。

花这样的功夫,真的很值得。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平平无奇,平淡如水,和那种拍白血病的韩剧完全没得比,整个电影出彩的地方全部在静秋一个人身上。

静秋不会演戏,动作和表情都很生硬,很涩的感觉,但就是能抓住了观众的心,能打中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把初恋拍得如此纯美,每个人都想起自己的年青时代。这就是炉火纯青的艺术,能把一些很隐藏的东西展现出来。张艺谋发掘女星真的很厉害。

还有一些别的想法。印象中,这是好像中国第一部电影以文革为时代背景,但没有那种文革悲情,控诉时代的感觉。文革纯粹就是作为一种生活背景,而不是一种伤痕。我觉得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可以比较从容地看待那段历史。

也不禁想到,张艺谋自己也是插队的,不知道他当年作为知青时的初恋是怎样的?

拍山楂树的地方是湖北的一个县,现在当地政府又要开发山楂树旅游经济了,但愿那棵树不要被弄死,或者像黄山迎客松那样,变成一棵假树来糊弄。最美好的东西,还是存在心里吧.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中国骑兵连

中国竟然还有骑兵连!

要有骑兵,就要有牧马场。培养战马的牧马场起码要几百平方公里,中国最好的牧马场在宁夏一带。

看过一部书,叫“中国骑兵连”,讲八路军骑兵连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骑兵连成本之昂贵,因为战马所吃的草料非常之多。以当时八路军的实力,也只养得起两个骑兵连,当宝贝一样,当作战略武器,轻易不能动用。

不由想到,在古代能有庞大的骑兵建制,真的很了不起。蒙古大军打遍欧洲,也只不过两三万人而已。但因为是骑兵,就所向无敌了。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两三万的战马。一匹战马就等于现代的一架坦克,骑兵部队等于是现代的装甲部队,蒙古是全骑兵,等于是全装甲部队,难怪所向无敌。

宋朝所败,就在于没有战马;严格来说,是没有牧马场,好的牧马场在宁夏,关外,当时全部不是宋土。军马是很难养的。

明朝军队使用的是火器,是热武器,有战略炮兵部队,炮弹是空心开花弹,步兵装备以火枪为主,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领先西方一百多年。

但还是打不过满洲以骑射,以冷兵器为主的铁骑。(技术不是决定一切。秦朝军队使用青铜兵器,但能打败使用铁兵器的六国,也是同样道理。)

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今天中国骑兵还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但看到中国骑兵连的铁马金刀,还是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