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劉志軍的高鐵遺產

評論劉志軍和高鐵的文章很多﹐但我看到的寫得最好的還是這篇﹕

“劉志軍的高鐵遺產”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078

不禁感慨﹐作者加藤喜一是日本人﹐他對中國的了解已經不能用“中國通”來形容了﹐看中國比中國人還要深刻。金融時報也是外國媒體﹐似乎要在一個距離上﹐才能看得更加透徹。

這樣的日本人真可怕。在上個世紀﹐日本也培養了大量中國通﹐滿鐵研究院和上海東亞學院的畢業生﹐對中國文化﹐山川地理﹐人文形勝了解得比中國人還要深入﹐甚至以中國文化的傳承人自居。認為當時中國人沒有資格傳承偉大的中國文化。

相比起來﹐目前中國人自己的評論還顯得很浮噪。

加藤嘉一的经历很传奇,可以看他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8397.htm

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日本人。如果他将来做日本首相的话,大概是可以挽救日本的那种人。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如果京十五條違法﹐和誰打官司去﹖

京十五條違法是顯而易見的﹐從法律的角度來看﹐起碼違反了﹕

1﹐憲法- 地域歧視﹐劃分公民等級﹔

2﹐物權法- 沒有經過正當程序﹐就剝奪產權持有人處置財產的權力﹔

3﹐消費者權益法- 剝奪了消費者自由購買的權力﹔

4﹐價格法﹕這種涉及民生價格的重大事件﹐需要舉行價格聽證會﹔

5﹐行政法﹕北京市政府辦公室不具備頒佈這種重大行政措施的資格﹐也不能是颁布主体,起碼要市人大事後補認的。

應該還有其他林林種種的法律條條﹐都被北京市政府帶頭違反了。

自從中國政府懂得開始“調控”以來﹐種種調控措施的合法性也都是灰色的。最經典的例子是常州鐵本案﹐鋼鐵廠老闆因為違反調控政策被抓起來﹐慌忙之下為了減罪﹐主動交代了自己虛開增值稅發票的事---而他最後被定罪也就是這件事而已﹐他違反調控政策本身是不違法的﹐法院無法給他定罪。而他的百億家產就此被沒收了。 冤枉的是﹐他當初違反中央政策﹐擴大鋼廠的投資規模是因為地方官員為了政績逼他這麼幹的.

違反了一個違法的政策﹐會在法律上有什麼後果﹖

中國的調控政策﹐一般是不需要涉及法律的範圍的。當局的手段很多﹐有發改委的項目審批﹐有銀行貸款的控制﹐有土地審批﹐環評﹐甚至工商執照﹐每個環節都能執行當局的政治意志。

京十五條是赤條條的直接干預﹐殺入市場。估計法律上將會遇到很多問題。也許會有維權律師出來打官司。

當然﹐沒有獨立司法體系和司法複核制度﹐這種官司不可能打勝。不過在打官司過程中﹐應該能理清很多問題。如果北京法院敢接下這種案子的話。京十五條是北京市委通過的﹐而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是政治局委員﹐如果不是有這個身份﹐他也不可能拍板一個這樣有嚴重法律問題的方案。也就是說中央已經協調好了﹐通好了氣。

拭目以待。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對於中國奶業﹐一向認為是應該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的。這樣一個行業﹐實在沒有生存下去的理由﹐消費者應該大力抵制。三聚青氨奶﹐皮革奶﹐激素奶﹐黑幕重重﹐層出不窮。造成這種局面﹐幾個乳業大佬有責任﹐是他們以非自然手段高速擴張種下的禍根。

農業部說﹐2008年以來﹐進口奶粉每年增長60%以上﹐中國每進口10萬噸奶粉﹐就意味着30萬乳業工人面臨下崗﹐所以中國人應該支持國產奶﹐雲雲。

一聲嘆息。連農業部也是這種思維﹐狠不下心來整治﹐更加積重難返了。

中國奶業﹐需要的是徹底的革命﹐才能挽救自己。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大和號與企業號

日本人有“大和號”的情意結﹐對當年大和號未曾與美軍對陣就被擊沉一直心有不甘。

大和號(和武藏號)重六點五萬噸(作為比較﹐當年美軍航母主力企業號也不過三萬噸左右而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主炮砲彈重達半噸﹐一次齊射可以毀滅一個城市。

以“大和號”為主力的日本海軍﹐是被以“企業號”為象征的美國海軍打敗的。

大和號的失敗﹐是陷於一種東方式的線性思維﹐過於依賴經驗所致。按照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一個國家的實力取決於海軍力量﹐而海軍力量取決於主力戰列艦的實力。按照這種邏輯﹐要提高國家實力﹐只要加大投資在主力戰列艦上就可以了﹐修多一門炮﹐加多一塊裝甲﹐國家實力就更有了保障。於日本以舉國之力來修建大和號。

在30年代﹐航空母艦的出現﹐改變了海戰模式﹐日本海軍也很重視﹐也建立和美國不相上下的航空母艦力量。

問題在於﹐和日本海軍相比﹐美國海軍更在意的是戰術理論的發展﹐而不是硬件的投入。沒有在理念和思維上的配合﹐再好的硬件也是沒用。

從二十到三十年代﹐美國海軍每年都把所有的艦艇集中在美國南部﹐舉行大型軍事演習﹐其中起碼五六次的年度演習是專門研究航空母艦戰術的。在這些演習的基礎上﹐美國發明了“全甲板理論”-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取決於甲板短時間起飛的能力﹐而不是艦載量﹔“特混艦隊理論”- 航空母艦不能和戰列艦編隊﹐而必須獨立行動﹐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美國海軍發現了在航母對抗戰中﹐先發制人決定一切。這些都是耗資無數的演習中摸索出來的。

與此相比﹐在海戰理論方面﹐日本海軍毫無寸進。日本海軍飛行員飽經中國戰場的磨煉﹐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但在理論方面﹐完全沒有去研究的企圖。

在稍後的太平洋戰爭中﹐儘管在早期日本海軍的數量和質量遠高於美國海軍﹐但一直未能佔到上風﹐直到最後每況愈下。 在1942年末﹐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只剩下一艘“企業號”對陣日本的六艘航空母艦﹐和數之不盡的戰列艦。 在這個時候﹐硬件並不重要。美軍所依靠的是它的戰術理論和體系. 直到1943年美國建造的十五艘新航母下水﹐才扭轉實力對比。

和東方思維的日本海軍相比﹐美國海軍的優越在於它有一個開放的思維體系﹐可以不斷自我修正理論﹐也重視理論﹔而日本海軍思維殭化﹐只重視苦幹﹐沒有自我修正的機製。

從這點來說﹐太平洋海戰的勝負﹐背後更多反映的是東西方思維理念的不同。 大和號和企業號(這恰好是日本電影和美國電影最喜歡用太空艦名字﹐作為各自文化的象征)如果對陣的話﹐恐怕一百次也是前者輸的。

所以﹐我覺得﹐“大和號”代表的是東方文化中比較落後的一面,根本不值得日本驕傲和自豪。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候衛東的歷程﹕ 回依馬打

網友依馬打說﹕“閱畢 854 章網上版 "官路" 小說, 第一感覺 - 作者很強調政府權力只能靠內部制衡”。實際上﹐小說中候衛東最重要的思想還沒有提﹐他早年開石礦場發達後﹐被人抓進檢察院﹐飽受了人民專政力量的鐵拳﹐從此他才明白﹐哪怕再有錢﹐如果政治上沒有地位﹐也是十分卑微的。才立下心腸在政界發展。

我憑回憶﹐把候衛東的大致官場歷程和在每一個職位上的主要工作寫下來﹕

1.(93-95年)上青林鄉駐村干部:修公路,計划生育,農村治安
2.(96年)青林鎮副鎮長:禁止土葬,整頓基金會(農村金融風暴),鎮區市容衛生及新區規划
3.(96年)益陽縣組織部科員:上青林鄉水泥厂招商引資
4.(97年)益陽縣委書記秘書:國有企業改革(第一輪):食品公司資產流失
5.(98年)益陽開發區主任:開發區規划,引入房地產
6.(99年-00年)沙洲市委書記秘書:工業發展思路
7.(00年-01年)縣委書記:打黑,整治礦業,拒絕污染行業投資
8.(01年)沙洲科委主任:被炖冬菇,沒有政績.
9.(02-03年)沙洲市副市長:國有企業改革(第二輪):MBO,職工下崗,非典
10(03-04年)鄰西省副秘書長:國有企業改革(第三輪):理論探索,鄰西市舊城改造
11.(05年)茂云市市長:整治礦業環境治理(未開始)

上面這些工作﹐也剛好是過去十五年中國發展在地方层次的主要矛盾熱點﹐差不多全部經歷了一次。隨着候衛東的職位越來越高﹐他涉及的理論化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面臨的情況也越來越複雜。相比而言﹐網友依馬打說的media spinning只是小兒科了。

不過﹐恐怕政治制度﹐改革路徑﹐民主發展這些問題﹐只有將來候衛東去到中央時才能面對了。 也是作者寫不下去的原因﹐因為越寫下去矛盾就越深層次了。作者自己還在當官﹐當然有所顧忌。作為地方官員﹐他面臨的問題已經令人嘆為觀止了。

外界看中國﹐習慣從上往下看﹐一來就是什麼制度主義理念﹐反而這種從下往上看﹐村,镇,县,市,省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往上看去的角度更加務實。

改革﹐還是發展﹖

(1)
改革﹐還是發展﹐誰先誰後﹐誰輕誰重﹐對轟然前行的“中國號”列車來說﹐是個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中國地域廣大﹐矛盾重重﹐政治情況複雜﹐一個新興加轉軌的經濟體﹐還要快速前行﹐要在這兩個天平的砝碼中取得平衡﹐就如在基礎不穩軌道上走的高速列車﹐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走向拉美化﹐蘇東化﹐中東化﹐甚至更差。

鄧小平說過﹐“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的硬道理頗有凌駕一切的氣勢。

但他又說過﹐“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

到底發展是為了改革﹐還是改革為了發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可以說是改革優先﹐發展為後﹔到了九十年代﹐發展優先﹐輕視改革﹔到了二十一世紀﹐大概兩者互相為重。但最大權力的部門發改委﹐還是“發展”排前﹐“改革”為後﹐部門內負責改革的“虛”的部門遠遠比不上負責發展的“實”的部門。 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体制改革委被并入发改委后,已经不知去了何方,消失无形。

(2)
中國鐵道部的人事地震﹐剛好提供了所有這些發展與改革爭議的最濃縮樣本﹐折射出整個“中國號”種種曲折而又快速前行的軌跡。

很多事情可以觀察到的。

第一﹐對所有的官僚來說﹐必然是傾向於發展﹐而不重視改革的。道理很簡單﹐改革涉及利益的再分配﹐有人得有人失﹐更有可能革到自己的頭上。發展不同﹐對所有建制中人來說是皆大歡喜﹐紅利人人有份。對於一個系統來說﹐發展的代價是其他系統來承擔的﹐它只享受成果。

鐵道部面臨種種問題。劉志軍的選擇是用發展來代替改革。他是強人﹐沒有制約﹐他選擇了對他﹐對他的部門來說最優化的方案﹐他的改革完全是應付差事。

第二﹐發展可以由官僚推動﹐但改革必須由政治家推動。一個系統發展着就有了慣性和惰性﹐必須由外界來推動。所以說﹐當年鄧小平推動改革是很勇氣。劉志軍的下馬﹐必然是來自高層的政治意志﹐但未必是外媒說的派系鬥爭﹐而是一些有關發展和改革的思路有所不同。

第三﹐改革有時間窗口﹐如何掌握﹐需要爐火純青的政治藝術。發展面臨的是“機遇”﹐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機遇錯失了﹐下次可以再來﹐再發展。改革不同﹐必須掌握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2002年﹐原來國電總經理高嚴事發﹐出逃國外﹐中國電力改革才能揭開大幕﹐但力度不夠﹐只能完成一半﹐電網改革未能完成。時機未能完全把握﹐新的利益格局已經形成了﹐改革霍然而止。

如果中央是想借這次劉志軍下馬來推動鐵道部改革的話﹐恐怕也是需要儘快完成﹐時間窗口不多。

第四﹐發展和改革背後的原理是不一樣的。發展用的原理是一些比較機械的規律和原則﹐改革背後的原理更多的是對人情世故的洞見世察。

舉個例子﹐每年春運火車票緊張﹐很難買到票﹐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就應該用市場機製﹐春運票價上調﹐沒有任何人的利益格局受損﹐簡單的規則就能解決問題。事物在發展中前進。

然而﹐了解實際情況的人就會知道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就算把原來票價一百的車票提到一千﹐但票源還是掌握在原來的利益鏈條上﹐票還是拿不出來賣﹐想買的人還是買不到票。

解決的方法之一是車票實名制﹐再加上車上乘警的複核﹐幾個試行的地方今年都很暢順。這屬於“改革”的方式﹐把原來的利益格局打破了﹐而這正是鐵道部多年一直反對的。

作為一個部門的最高領導﹐應該懂得在發展和改革之間取得平衡﹐哪怕是應付一下﹐也應該懂得要不斷推進改革的重要﹐政治上可以交差。但劉志軍是個粗人﹐只懂得追求粗線條的發展方式﹐為他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活色聲香

“財經”雜誌封面刊出李薇的照片﹐儘管是不清晰的網絡照片﹐但還是看得出是個美人。符合文中“臉龐修長、彎眉大眼、鼻梁端正、膚色白皙﹐因有法國血統,更別有韻味”的描述。

權﹐錢﹐色﹐混在一起﹐觸動了中國人最敏感的神經﹐滿足窺私視秘的心理﹐“財經”這期大卖可期﹐可以說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有幾個想法﹕

第一﹐陳同海﹐杜世城﹐李家廷這些人會有什麼想法。他們現在都在秦城監獄服刑。象他們這樣級別的高官﹐獄中待遇也都很好﹐有獨立房間﹐可以讀書看報看電視﹐除了沒有自由﹐生活和獄外無異。他們會否以“同情者”的身份﹐一起討論這段傾國傾城的往事﹐還是在放風的時候﹐互相尷尬得不敢見面﹖

第二﹐中紀委的人會怎麼看這篇文章﹖財經的報道等於是刮了他們的耳光。一個這樣的女子﹐做了三個高級領導的情人﹐還可以拿着百億身家全身而退﹐共產黨顏面何存﹖財經也說﹐將來這樣才貌俱全的女子還會更多﹐全部來中國實現中國夢﹐看你怎辦﹖

第三﹐如果以香港八卦雜誌的狗仔隊記者來參與報道﹐又會怎樣﹖財經的報道﹐力度和深度都很夠﹐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找到一張這樣的網絡照片。再看網絡搜索﹐全國人肉搜索﹐也找不到她更多的照片了。以香港狗仔队的本领,定能发掘出更多活色声香的艳事。

京十五條

曾經見過評論﹐中央一直想調控房地產﹐但地產商一直不給面子﹐房價不肯下跌﹐再下去﹐會逼到中央拿出“核武級”的終級武器﹐例如房產稅。

不過﹐和京十五條相比﹐房產稅根本說不上算什麼核武級吧。京十五條的要害是外地人購房要交稅五年﹐這已經超出房地產調控的範圍﹐而和整個城市發展方向連在一起。

現在北京人口是1900萬﹐而按照北京人口承載力﹐到了2020年﹐它的人口規劃也不過才到1800萬。當局要減少北京人口﹐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外地人要買房要交稅五年﹐這就意味着﹕第一﹐外地大學生起碼要到27歲才有買房的資格﹐這就去掉了很多外地大學生在北京生根落戶後﹐來自丈母娘的“剛性需求”大為消弱(過往是兩個家庭一起出力資助)。第二是外來遊資很難進來炒樓了﹐特別是貴價樓﹐而北京過往豪宅市場﹐外來買家一向是主力。

我曾經評論過﹐對比租務市場﹐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着很高的溢價。一棟樓的價值應該是它未來租金收入的貼現值﹐而中國房地產的價格遠遠高於此數。其原因和背後的文化心理特徵有關。

在歐美國家﹐工作流動性比較大的一線城市﹐諸如紐約﹐倫敦﹐都是以租務市場為主﹐房地產價格不會被扯到一個難以承受的水平。

北京是首善之都﹐如果能帶頭破除這種“非買樓﹐不能租樓”的文化心理﹐也有助全國房地產泡沫的化解。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鐵道改革 -2

關於劉志軍下馬﹐一般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是全面否定劉志軍的鐵道思路。中國習慣因人興事﹐因人廢事﹐人治色彩濃厚。2003到2010的中國鐵道可以說是“劉志軍時代”﹐隨着他的下馬﹐自然帶來對這個“鐵路大躍進”的反思﹐就好像反思當年毛澤東時代的大躍進一樣。

另外一種﹐視之為打破鐵老大這個改革最後壁壘的突破口﹐希望一舉而成﹐走上真正的改革軌道。

劉志軍本身是很令人爭議的人物﹐先把他的私德(有過兩段不倫婚姻﹐弟弟買兄殺人)放一邊不說﹐他絕對是強勢人物。他能頂住國務院的“大部制”﹐也敢逆時代潮流﹐把合資鐵路經營權全部收回﹐逆市場化而行﹐可以說是相當霸道。他以不到中學的學歷﹐能領導中國實現鐵道的最高科技﹐手腕一流。沒有他﹐中國鐵路也不能實現所謂的“跨越式發展”﹐這絕對是硬來。估計他的繼任者再也不可能有這樣的魄力。

劉志軍的高鐵藍圖可以說是一個夢。整個中國鐵道為了這個夢被綁在一條奇異的軌道上﹐舉國亢奮的強國夢﹐個人野心的霸業王圖﹐越跑越快﹐直到偏離正常的軌道﹐直到有一天必須愕然而止。某種意義上來說﹐劉志軍的下馬是一種緊急煞車﹐避免了中國鐵道的車毀人亡。

中國鐵道如果能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去除人治的色彩﹐那它的改革方向是非常明顯的。這些是它早就應該做的﹐不過劉志軍一直有他自己的打算﹐沒有去做而已﹐也埋下了他倒臺的遠因。

第一是市場化。擴大合資鐵路的範圍﹐引進更多經營主體和資本﹐打破壟斷。

第二是政企分離﹐政監分離﹔不能再把運動員﹐教練﹐裁判員的角色混於一身。我覺得過程可以參考電力改革﹐發電﹐電網﹐輸送﹐在不同的環節形成不同的競爭機製和監管機製。政府部門只是在一個比較宏觀的層面來管理。

第三是重新重視安全。盛光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全國安全大檢查﹐這當然也是避重就輕﹐暫時避開鐵道體制上的問題﹐不露聲色地對劉志軍的批判﹐能避開一些爭議性的話題而又能向中央效忠。尤其是高鐵時速動輒兩三百公里﹐如果出事將是大災難﹐令人堪憂。

中國的鐵道改革真是令人充滿期待。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铁道改革

網友伊馬打問﹕

“鐵路部出身,2000 年調往海關的盛光祖接任鐵路部一把手後,對票務改革以至高鐵進度的影響,到重提大部制,撤鐵道部 18 局,重組為五大集團,鐵路部納入運輸部門下的機會大不大?”

我的看法是﹐首先﹐這是兩個方向的改革﹕重組為五大集團和納入運輸部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改革﹐兩者只能擇其一。

鐵道改革﹐應該是國家壟斷行業改革的最後一個堡壘﹐連軍工企業都在改革了﹐鐵道部門還不改革﹐實在說不過去。

參考一些其他例子。

石油化工行業﹐電力行業﹐這些是按“塊塊”的原則來進行改革﹐中石油中石化以長江為界﹐電力五大集團以地域劃分。

郵電行業﹐是以“條條”的原則來改革﹐郵電分家﹐不同業務分開﹐全國性競爭。

鐵路部門目前基礎建設和設備行業已經上市﹐但最大的資產﹐路網營運和票務﹐仍然是國家壟斷。

劉志軍下馬﹐當然會為整個改革進程帶來很多變數。高鐵網是他主推的﹐以實際情況來看﹐有些過度發展的傾向。

鐵道部之前抗拒改革﹐主要理由是發展高鐵的任務重大﹐必須先完成任務﹐改革稍後再說。如果高鐵放緩了﹐鐵道部將來的主要着力點自然是放在改革和提高效率方面。加快路網資產的上市﹐自然也是合理的。

我的看法是﹐鐵道部短期內被運輸部收編的機會不大。在鐵道部來說﹐當務之急是搞好上市﹐分配好利益﹐之後才考慮是否並入運輸部的問題。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珠江口灣區規劃

看新聞﹐一份珠江口灣區規劃惹來很多風雨﹐導致很多香港市民抗議。抗議的焦點在於﹕第一﹐按照規劃內容﹐會影響香港很多方面﹐空間佈局等﹐而事先沒有的廣泛宣傳﹔第二﹐規劃所謂的咨詢期太短﹐只有一個月﹐完全是走過場。

問題的產生﹐完全是香港內地兩處不同的官場文化差異所導致吧。珠江三角洲的規劃涉及香港﹐早就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廣東省最早2004年就有完整的珠江三角洲規劃﹐裡面提到什麼“兩軸五帶”﹐如何核心﹐如何輻射﹐如何將香港定位﹐洋洋灑灑﹐當時也從來沒有人留意和關心。其後2008年的中央珠三角﹐到現在的所謂灣區規劃﹐基本是一脈相承﹐內容大同小異。這些所謂的規劃﹐在定稿前﹐當然也搞所謂的咨詢﹐當然也只是一兩個月﹐本身就是一個過場。但當時香港從來沒有人留意。

所不同的是﹐這次的灣區規劃有了香港政府名義上的參與﹐才惹來了這麼多的風波。香港是開放社會﹐既然說是咨詢﹐就很難純粹走過場。例如﹐同樣性質的香港規劃文件“香港2030”﹐咨詢期就長達好幾年。儘管沒有什麼人關心﹐但起碼是一種基本的尊重。

問題是﹐珠三角規劃是內地主導的﹐香港政府名義上的參與﹐不可能影響到它規劃的內容和過程 --- 它的咨詢是擺明了是假咨詢﹐也不可能因此而改變。香港不可能改變內地的游戲規則。

香港政府有什麼選擇呢﹖它可以不參加。就像以往一樣。就這個規劃本身而言﹐香港是否參與沒有任何影響。

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選擇參加。既然結局已定﹐能有參與的機會﹐起碼還能多了解一些情況﹐知己知彼。爭取在下一次有更多發言權。

但在政治上很難看。一個重要的文件﹐只有一個月的咨詢﹐雖然在內地慣例如此﹐但放在香港﹐就好像皇帝的新衣那樣﹐不合理之處顯而易見。

所以﹐這次的風波對香港和香港政府來說是好事。首先﹐起碼這個規劃有更多關注了﹐好過閉門造車。其次﹐只給一個月咨詢期﹐是內地官場的陋習﹐習以為常了﹐但香港政府弱勢﹐不敢向內地說﹐正好借這次機會增加自己的籌碼。這本來就是內地理虧了﹐如果有香港的民意﹐香港政府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就可以更加理直氣壯﹐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事。

這種所謂規劃﹐本來就是虛之又空的東西﹐不值得認真看待。但背後反映的是話語權的角力﹐也就是所謂的政治能量。香港政府和廣東政府打交道一直處於下風﹐這次風波﹐未必不是好事。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阿郎的故事

以前写过的文章,已经删除了。从电脑中找出来重发一次。
------------------

1989年﹐我13歲﹐有次從佐敦的一家酒樓夜場下班﹐一個人去看“阿郎的故事” 。現在還記憶深刻﹐在最後那幕周潤發比賽撞車的場面﹐哭得淚流不止。

十八年後﹐剛才在NOW電影頻道重溫這部片子﹐仍然是深受感動。所不同的是﹐以往年紀小﹐最感動的是片末那個炒車場面﹐現在看﹐最感觸的反而是片中周潤發打兒子﹐逼兒子去母親那裏的那個場面﹐真得能感受到片中周潤發對另外一個女人﹐對他兒子的那種絕望的愛意。他在那一刻起﹐就必須踏上了死的不歸路。

年事大了﹐很多片中以前不會去留意的細節﹐都留意到了。真的是一部飽經滄桑的電影﹐導演﹐演員﹐音樂都是。。也想到﹐片中兩部後來都非常出名的曲子﹐“阿郎戀曲/戀曲1990”和“也許不易/你的樣子”都是羅大佑寫給張艾嘉的。而他們兩人在現實世界中的關係﹐和片中周潤發和張艾嘉的關係又何其相象﹗都是年少不羈的少女﹐愛上了深具特性的男人﹐長大了終於要分開﹐留下那個男人空守一世的懷念和遺憾。

片中的周潤發﹐就是羅大佑的夫子自道﹐他把他一腔的思念﹐悲哀﹐情意﹐都寄託在這兩首歌裏﹐寫給了張艾嘉了。所以這兩首曲子才會這麽動人。而張艾嘉必然是聽到了﹐要不然她在戲裏的表現也不會那樣出色。把那種面對昔日情人時的尷尬﹐自持﹐不舍﹐感動﹐種種那么矛盾複雜的情緒表達得那么細微入扣。

“阿郎的故事”是在港産片全盛時期拍的﹐現在也許真的是拍不出了那種電影來了。港産片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一部“阿郎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細微的迹象。例如片子有一幕﹐周潤發和兒子互相玩鬧﹐隨手就從地下撿起石頭朝兒子的身後扔去。其中仔細一想﹐就會知道這種的鏡頭今天的電影根本不會這樣拍。要是砸到了怎麽辦﹖然而在那個年代﹐這是十分自然純真的玩鬧方式啊。

片中父子情拍得十分動人。然而最重要的是﹐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具備寫實意識的導演﹐演員﹐和觀衆了。我仔細想了一下﹐近幾年比較可觀的港産電影﹐象“暗戰”﹐“無間道”﹐“絕世好Bra”等﹐都是畫面美輪美奐﹐鏡頭精美﹐主角們西裝革履﹐挺拔俊朗(在八十年代的港産片﹐只有壞人和丑角才穿西裝的)﹐但實際上都沒有什麽說服力﹐感染不了了人。

周潤發(還有周星馳)還有他們那一代的導演﹐都是從社會底層來的﹐本身在演戲外﹐都各有很多人生的閱曆﹐所以都能把社會上小人物的掙扎﹐奮鬥﹐在絕境下閃亮出來的英雄氣概表達得絲絲入扣。從而音容語宛﹐舉手投足﹐都深刻腦海。人們會覺得﹐他們不象在演戲﹐而是在銀幕上做回了自己。遺憾的是﹐從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港産片就走上了這種堆砌的方式﹐講求畫面﹐服裝﹐場景﹐而不是象以前那樣﹐一開始就是以故事本身和能表達故事的演員來打動人。

广州地铁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地铁市场,有一百多个城市在同时修建地铁。

毫无疑问,在土木工程方面,中国目前独步天下,最长的桥,最高的楼,最深的洞,最大的起重机,都在中国。

然而,在拥挤的城市修地铁,和硬桥硬马的高铁相比,“软”的比“硬”的重要,规划比施工重要,否则不修好过修。

香港修一条地铁起码要十二年,其中头十年都是用在规划和探测上;内地地铁随便一个城市,五年间可以修上百公里,政府强力拆迁,施工单位都是铁道兵出身,搞基建会战,技术上完全做得到。但以野战军的做法,这样粗来是否好事?

内地地铁公司几乎每一个老总都出事,广州地铁老总被抓,天津地铁老总被抓,深圳地铁老总被抓,说明体制出现问题。修城市地铁是个细活,如果体制不行,实在不应该粗来硬上。如果是还要一百多个城市同时修,恐怕会造成灾难。

最近广州地铁事件,恰好说明这个问题。

广州地铁三号线验收出现质量问题,水泥结构不达标,施工方造假报告,通过压力,逼业主收货。其中一位负责的工程师实在看不过,上网揭露,事件曝光。

让人感叹的是,第一,广州地铁不认为是大问题,出问题的只是一段联络线,不是主线。而三号线在亚运前通车是政治任务,不能延误,不能受此影响。

实际上,既然是一段的质量报告能造假,那整段也能造假,厨房有蟑螂,必然不会只有一只,是必然规律。

更让人感慨的是,揭发问题的工程师和他的助手,马上遭到解雇,受到全行业的抵制,至今找不到工作。质量造假,混诨过关,本来就是行业的潜规则。

造假,和不能容忍破坏潜规则,是当今中国体制根深蒂固的问题,远远超出工程的范围,和技术力量无关。

当“硬”的发展到一定地步,“软”的也要相应发展和配合,否则会造成灾难。中国地铁的问题不是修不起来,而是在这样的软环境下,修起来的问题恐怕更大。

特种兵

“非诚勿扰”这个电视相亲节目,已经播到第101期了。

我网上看到的一个评论说,这个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能贴近人生,每一个嘉宾的出场,短短十几分钟,就好像一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

在所有出场的男嘉宾中,我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陈永青的前特种兵。

他真的是其貌不扬,但非常淡定。他出场的时候,驼着背,面带笑容。马上有女嘉宾批评他驼背,形象不好。

一般人在电视上面对这样的批评,恐怕下意识的都会把胸挺一挺。然而陈永青毫无反应,面上始终挂着自如而淡淡的笑容。一个人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有这种不变于色的反应!这一刻,我真的为他特种兵的风采而折服,比什么飞檐走壁百步穿杨都更能展现出他的素质。

陈永青29岁,在北京开保镖公司,从事保安工作。

这真是非同小可的背景。在中国,民间企业是不能从事保镖工作的,所以这类公司必然是灰色的,甚至非法的。陈永青竟然敢在上亿的观众面前说出来,可见他在军方的的背景有多深厚!(国家培养一个特种兵起码要几百万的成本,如果他招十个他这样的特种兵,等于就从政府身上赚了几千万了。这样的事,竟然敢在电视上说出来?)

可惜在场的女生不识货,可能以为他是干保安的吧,那次没有女生选他。

2月6日第101期的非诚勿扰节目,之前一些没有成功的男嘉宾,经过观众投票又返场了。陈永青第二次回到这个舞台。

识货的人还是很多的。按照他说的,上次离开后,有几百个人写信来要求相亲,他的董事长室都成了相亲室了,他的保镖公司也要搬地址,躲开骚扰。

第101期的相亲过程就不说了,总之在我看来,又一次展现了他爽朗大气的风采,和别的小男生比起来,每个动作每句话语都让人看了觉得舒服。

这次最后还有几个女生愿意选他,也包括了他之前选的心动女生。最后环节,是他选了,可以问他最关心的问题。

问:“你们几个,有北京的吗?”

有的女孩回答广州,有的回答大连。

再问:“愿意来北京发展吗?”

一个说,愿意考虑;一个说,暂时不想考虑。陈永青说,“那就完事了。”

他选了那个说愿意考虑的广州女生,也是他的心动女生。

实在是太帅了。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官场小说

官场小说,是中国小说特有的一个品种,大概如武侠小说一样,很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学体系中没有对应的种类。

以内地现在读书市场而言,官场小说应该是最热最火的种类之一。中国人热衷于官场小说,大概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官场的原则仍然主导社会。

第二,中国的官僚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有特定的仪轨,哪怕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共治下也改不了的。

第三,中共建党以来历史斗争层出不穷,尤其是毛泽东的“阳谋”,国人耳熟能详,对于政治斗争等于是一种普及教育。

第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治规律仍然是分配利益最大指导因素。中国的政治不透明,充满神秘感,读者对这个最切身的游戏规则自然有天然的好奇。

我曾经看过日本一些写实派的小说和漫画,描写日本政治和商业社会运作的作品,但从层次,文学性,描写角度的细腻来说,远远比不上中国当今的官场小说。

有意思的是,中国官场小说的作者,多数是建制中的官场中人,或下海的官员,有独特的视角和观察。

以前从事的工作,和内地官员有接触,回想起来,当时对这个特别阶层人物的认识真的是很肤浅。读官场小说,才会知道,在中国,一个官员考虑决策时的方方面面,层层次次,条条块块那么多,胆大心细,缺一不可。以国内官场而言,混到一个处级的人物,都是已经成精的人物,身经百战,百练成钢了。

有一个想法,中国会不会走向拉美化,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后毁之一旦?但我想,中国的官僚阶层有深厚的累积,几千年来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执政队伍,是千锤百炼的精英,应该能比拉美官僚的表现出色很多,应该能完成这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明朝的那些事儿

重看此书,很有些感想。

1,作者当年明月的身份已经广为人知,是广州一个公务员,成书时27岁。当时一些网上评论就认为作者是公务员,其实是很容易看出来的。第一,书里用了大量当今的政治术语,虽然是有调侃的成分,但不是在内地官场混,也不会对这些术语这么运用自如。第二,作者的写作是有倾向和偏爱,基本上是倾向建制,歌颂建制,描写的主题也是官场中人和政治斗争。第三点,也是比较有趣的一点,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官场中人,如何去看待十六世纪的官场,也是很有意思的。联系到温家宝,胡耀邦这些人,不禁想到,作者通过那些高层斗争,也是在臆发自己对当今政局的看法。这也是此书在内地大热的原因之一。

2,此书最大的功绩,是为明朝平反。继此书火红后,又涌现很多跟风之作,汉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等,但没什么人留意。甚至,网上当年一些“反当年明月派”也出了自己的明朝书,但成绩远远不及。

对明朝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自金庸的“袁崇焕”评传,自此以后,人们心目中的明朝就是非常昏暗,落后,黑暗了。当年明月还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明朝本来面目,很多很重要却一直为人所忽略的细节给他发掘了出来,例如朝鲜战役,王阳明等。当年明月很聪明,中国正在上升,国人需要从历史中找回自豪感,平反明朝的历史,就等于是为自己的民族平反,所以火红的一发不可收拾。

3,当年明月的最大成功,是他的一股锐气。敢发评论,个人观点极其鲜明。凭这点,就胜过了很多老学究。他真是一个异数。一般来说,史学造胝能有这样的水平,都有些暮气,他年纪轻轻,能在还有锐气的时候进入这个领域,真是非常幸运。不夸张的说,这某种程度上,是显示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成功。(当年明月当年也逃避过高考,后来上的是二线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