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星期一

評8-28事件




1
2014年,湖南衡陽人大選舉賄案爆發,據官媒報導,習近平怒拍桌子,要求嚴肅處理。此案,衡陽有兩百多個幹部被處理,市委書記雖然沒有受賄,但因玩忽失守罪被判五年,是建國後的第一起。

在當今中國,選舉失誤,是極端嚴重的政治事件,實際上未有所聞。“做好人大選舉工作”,是一地的政治首腦最重要工作。

可以想見,“8-28造成擊。A股上禮拜四下午,政改投票結果出臺後大跌,也是原因之一。讓人對中央的實際操盤能力,起了很大質疑。

今年中國股壇,大都是當局刻意吹出來的泡沫,包括一帶一路,互聯網+等,8-28本身就有提前把泡沫挫破的意味。

香港媒體較小留意的是,最終反對票是28票,比泛民多出1票,證明之前選舉文宣工程側頭側尾失敗。

毛主席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人民日報、各大護法一直聲色俱厲,警告政改過不了對香港的影響,實際上,最大受害者是中央。

2
8-28事件後,中共的策略無非兩種,左和右。

先說右。當然是認為,香港水很深,選舉的事,和23條一樣,先放一放。大家相安無事。

問題是,能相安無事嗎?中央不乏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擁護者,帝國主義亡我心不死,在他們看來,8-28過後,英美勢力的代言人更加會反攻倒算。

恐怕還將是更左。尤其是港澳工作小組組長是來自北韓的情況下。

8-28事件證明,現有建制難堪大用,可能內部需清洗一番。張曉明可能會下臺,但之後必然是更猛烈的風暴。

3
先來說中央的底線。

要留意,中央港澳工作小組直屬黨中央,而非國務院。中央對港的政策思路,是從黨的路線出發,而非國家。

具體來說,八九六四,連新華香港分社都意圖“不奉詔”,如果再來一次,有什么可以保證香港到時不會自立?

在內地出現劇烈政治動盪的時候,當中國和國際社會發生強力衝突的時候,有什麼機制,可以保障香港一定會站在中央的一邊?

歷史上,香港對顛覆清政權、顛覆國民黨政權的作用,人皆周知。

為國者謀,為黨者謀,最高執政者如果不做這樣的考慮,是不負責任。

所以,希望中央給予香港民主和真普選,無異緣木求魚。

4

回說前面那篇港漂文章,我承認他對香港人的批評,很有道理,尤其是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排斥,是反智之舉。

但文章有兩點,我是想反駁的。首先,內地人經常將香港與澳門回歸後的經濟表現比較,這是極不恰當的。

澳門繁榮,是因為賭,是靠吸內地的血而壯大的。香港的經濟,是靠服務內地為生的,兩者是共贏的。至於新加坡經濟猛增,很大程度也是因為開賭。作者號稱在中環金融業,應該明白這一點,否則就是刻意偏見。

其次,作者因為在深圳找到工作,就在最後一年放棄香港永久身份證,因為不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

如果作者如他說稱,是在港大接受教育,讓我真為港大的教育素質悲哀。

香港的價值,並不在於一時的經濟表現,而是制度。就如民主自由的價值,不能用錢來衡量一樣。

民主自由的價值是在於一些對基本底線、人身的保障,如果作者是為了不看好香港經濟,而做出這個選擇,多年以後,就會知道這是一筆多麼大的投資失誤。

上世紀五十年代,很多海外華人精英,因為在西方社會受到歧視,而回歸祖國懷抱。但之後文革來臨,大都後悔不已。改革開放後,大都將子女送出國外。

制度和法治,才是現代成熟社會的精髓所在。在任何一個社會,各種各樣歧視都無處不在。別人歧視你,大可不予理會,何必上綱上線?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转贴,不评论,不解释。

 http://finance.qq.com/a/20150622/004666.htm
-------------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 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 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 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 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 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 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 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 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 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 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 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 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 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 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 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 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 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 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 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 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 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 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 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 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 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 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 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 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 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 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 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 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 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 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 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 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 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 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 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 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 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 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 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 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 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 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 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2015年6月16日星期二

評西貢爆炸物案




在我看來,西貢爆炸物案可能是香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但民間的評論,不管是Facebook,還是博客、報章評論欄目,都極少談及。或認為不值一談,或認為是中共插樁嫁禍,出現一種選擇性的失明。

2015年5月8日星期五

四月飛雪




看這張照片,我悲憤莫名。

河北法院堅稱死刑是在4月執行,這張照片是在沙地上拍的。

!!!!!!


操!

2015年4月12日星期日

4月5号到4月7号写的感想

4月7号写的

回故乡三天,感受三句话。一,土豪越来越多。二,经济越来越差。三,只有股市才能救中国。

故乡的亲戚朋友,早富的不在少数。但见到连以往以为是经济条件很差的,也开着豪车,住着装修非常好的大宅,不免自惭形愧。去香港的,几乎是经济条件最差的。

财富主要来自拆迁赔偿。我们那个区,成为了规划的金融区和政府中心。乡下的宅基地换成了城区的几套住房和百万计的现金。这些赔偿过往只是概念上的,但政府逐步兑现,纸面富贵成真。

但经济的萧条是显而易见的,几乎在每个人的口头上。大量铺面空置,餐饮惨淡,年轻人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开着好车。才待三天,亲戚朋友工作中, 我就听到了两个裁员一半以上的案例,一个是四星酒店,一个是房企。

中国09年到13年的大放水,资产价格价格膨胀,有钱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但金融只是虚拟运行,和实体经济脱节。

在之前所有阻止金融脱媒的努力失败后,股市,是剩下的唯一能让存量财富投入实体经济,盘活经济的方法。对比僵化的国企银行放款,资金流入股市,至少理论上能以更市场化,更有效率的方式刺激经济。加大直接融资是三中全会提出方向。

中国股市必须升,而且必须现在升,并且不能跌,现在是土豪的财富换成社会财富的最后机会。否则皮之不附,毛之焉存。中国政府有一千条理由把股市推上去,而见不到有一条理由压制股市的上升。

土地泡沫的爆破,后果比股市泡沫严重得多。如果能让土地财富,有秩序地逐步向股市转移,那还将延缓土地泡沫爆破的时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把经济起动的话,那两者还有机会皆存。

用股市泡沫来替代必然爆破的土地泡沫,是中国政府的唯一选择,否则就是坐以待毙。
----------------------------------------------------------
4月5号写的
----------------------------------------------------------
我来说说,为什么觉得恒指今年可能冲破三万点,甚至破07年的高位。当然,也许一年过后会发现错的离谱。首先,要从内地说起。内地最近发生了一些之前会觉得不可思仪的变化。可能比较长。

第一,中证监在3月20日,上证升破3600点时,说此轮上涨是必要而合理。这句话威力无穷。放眼全世界,不会有任何官方证券机构说这种话。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3600点的价位,中央可以包底。股市只准升不准跌。

这并非不可思仪。内地有十多万亿的信托产品,其中有过万亿是烂帐。但内地一直实行刚性兑付,每到信托资产出了问题,总有神秘机构出来包底。基本没出什么事。这是潜规则和默契的威力。

中证监的表态,实际上等于是刚性兑付。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这个信息?

第二,内地孖展的理论上限是一点五万亿,现在已经破了。就算去年券商资本额增加,最多也不超过两万亿,很快也破。人大前,官媒和中证监一直叫人不要借孖展,现在已经爆了。反而只字不提。

3月18日,中证监推出券商股票质押指引,券商借出融资额不能超过净资本两倍。表面上是限制了借贷金额,但有分析指实际上是增加了,因为之前只是一倍。现在看来这个版本才是真的。

内地券商孖展理论上限的计算非常复杂。有受制风险资本和净资本比例,有净资本和净资产比例,有受制借出额和净资本比例等。按最后一种算法,新规则大概增加了6000亿的孖展额度,有原来的1。5亿增到2万亿以上。

到现在为止,a股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央限制孖展,和要求已经违规和爆额的孖展强制平仓。119只是流露出这个意向,股市就暴跌7%。

在孖展已经快用尽的时候,中央雪中送炭,为其吊命。明显是想股市升而不想跌。

为什么?

第三,地方债是中国金融最大风险。中央推出一万亿地方置换计划,其实等于是债务重组。银行展期,减息,必且有挤出效应。但上礼拜李可强宣布可以社保基金买地方债,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在金融层面完美解决,尽管在道德层面大有问题。

地方债置换最大的目的,是为股市解除后顾之忧,增强信心。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四。3月15日,李克强在人大记者会说,房地产是刚需。刚需一直只是民间的谈笑语,什么时候成了官方定性了?

房地产有金融属性,也有民生属性,有基本的居住需求,也有升级的改善需求。公屋可以是刚需,居屋不可能是,至于私樓只能市场解决。这些需求是不同层次的,说它们是刚需,等于打包了。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李克强竟然欢迎提问的外国记者来中国置业。因为敏感的政治问题,而且怕抢高楼价,全世界政府都不可能公开鼓励境外人士来买楼。

更何况,之前因为担心热钱涌入,中国对境外人士置业,一直是不鼓励的态度。
现在一百八十度转变是何理?

之后再写,为什么这些很可能导致恒指今年破三万点。

=============
4月6日写的
--------------------
我再说说,为什么觉得,今年恒指有可能破三万。这是二之三篇的笔记。上篇已经归纳了一些a 股政策面的异动,虽然很微小,但流露出一些很以往政策截然不同的性质。

再说一些a 股的基本因素。除了政策面以外,这些基本因素是不能或缺的牛市成因。主要有两个很重要的基本因素在发生作用。

第一,现在a 股的情况和2007年的情况很像,都出现了一套所有人深以为然,到目前都没有人,也无法反驳的牛市理论体系。这理论一旦提出,对整个市场影响深远,要到这个理论幻灭,起码要一两年的时间。

2007年a股牛市的指导理论,是人民币资产的价值重估,结合当时的商品牛市和中国制造业的如日方中,所有人都被迷惑了,深信不疑。

2014年至今的a股的指导理论,是无风险利率的下行。至少在目前我还没有见到任何反对的观点。
在2009年到2013年,我还从来没有见到市场上出现过一个这样一面倒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我是这样理解这个理论的,无风险利率,并非真的全无风险。而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系统风险。美国制度让人信赖,所以美国国库券息率一定低过中国。

中国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反映的是市场对共产党政权和整个社会制度的信心加强,对整个系统性风险的溢价,要价低了。

中国有120万亿的存款,差不多数字的房产价值,11万亿的信托,20万亿的银行理财。无风险利率下行,导致这些钱要开始流向股市。过去余额宝利率都有六厘,中石油息率不过五厘,怎么还会有人买股票。

第二个很重要的基本因素,是a 股又来到了牛市周期。

内地股市是1991年出现,之后一直维持“牛市两年,熊市五六年,牛市两年,熊市五六年”的规律。

例如91,92年是牛市,之后一直跌,96 ,97牛市,然后再跌。04年复苏,07年大跌。到13年刚好六年。
为什么跌六年后,就会出现牛市,我的理解是,这刚好是一代股民心理疗伤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六年时间,也刚好可以培养出新一代对股市完全没有负面记忆的股民,和足够的购买力。

例如,内地基金经理和卖方分析师,平均年龄是三十岁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没有经历过08年的大跌。内地现在涌进来的新钱和新股民,相信也大都没有08年以前经验。

他们现在战意正浓,越战越勇,没有任何风险意识,直到进入下一波循环。这也是a 股牛市一旦启动,很难停下来原因。

在任何一个成熟市场,拥有完整牛熊经验的投资者才是值钱的。但在a股,经验并不值钱,整个市场也20多年历史。整个市场不成熟,所以和市场心理博奕是有利可图的。

上述的想法写下来,是想挑出逻辑上的错处。但目前还找不到。
------------------------------
也是4月6日写的

关于恒指今年可能破三万,把最后的一些想法写下来,这是三之三篇的笔记。希望不要错的离谱。不过写下了,将来至少会知道错在什么地方。

前两篇说了,a股出现大牛市已经势不可挡,这是大前提。

不过按a 股以往的规律,牛市一般两年,然后暴跌。期间升幅都超过一倍。也就是说上证很可能在15年升到5000点,然后16年大跌。这是不符合中央利益的,因为国企改革和股票注册制最快今年启动,明年才开展,如果股市进入熊市,就没人来买单。

从中央角度,这轮股市牛市起码要维持到2017年,召开十九大之前。

以下纯粹猜测。我只能说,只能看它是否符合逻辑的。因为中央怎样想,谁是中央,外界也不知道。

直接调控股市,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2007年中央试过,证明无效。现时可以看出来中央的倾向是泻洪,引导资金买港股。可以把a 股的牛市搞久一些。例如港股通基金放行和批准买险资创业股。如果是这个方向的话,之后甚至还有鼓励措施。

从另一个角度,06年a 股大升,07年港股才受带动(指817直通车消息前的升势),证明次年传导机制才起作用。如果加上有秩序有组织的泻洪,是有可能表现好过07年。

以下纯粹胡说八道,因为很多数字,我也不一定记得正确。

上证3600的时候,a股整体市盈率21倍,如果升到5500点,大概30倍。离07年约40倍仍有距离。事实上,在08年以前,a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30倍以上。

港股现在大概16倍,按相同比例,如果一直维持低a股三分之一的估值,那么在a 股达到30倍,上证5500点时,港股应该去到20倍和恒指三万点的水平。前提是,a股的确存在牛市,和传导机制发生作用。

以上的想法,我现在更关心的,是它在什么下不会成立。

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一带一路简析




解决国内问题:

1、产能过剩
2、储备过剩
3、转移社会矛盾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建设输出

第二阶段:产业输出

第三阶段:货币输出

目的: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

参考例子: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整合亚洲经济,以及失败的经验教训

上述是规模庞大宏图。关键是,是在十八大后提出的,习团队还有下一届任期来推动。

推荐徐彪在去年十一月写的文章,目前来看,是写得比较清楚的文章。

华泰证券徐彪:以史为鉴 亚太迈入习时代

华泰策略 徐彪

  最近一段时间,APEC会议成为毫无争议的关注焦点,会议主题定为亚太新愿景:创新、互联、融合、繁荣。会议开幕后,大家对区域合作的讨论 逐渐升温,甚至一度听到马歇尔计划这种极富煽动性的描述。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脑子里一定充满了疑问:互联互通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带一路意味着 什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一带一路啥关系?从中国梦到亚太梦,咱们究竟想做什么?

  足够了解情况的人,看习大大讲话就好,答案都在系列讲话里摆着呢。

  118日,习近平主席发表《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主题演讲,一天后,习近平主席发表《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系统阐述了亚太一体化和互联互通这两大命题。

  对情况及来龙去脉了解不够的,咱们就绕个大圈,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开始聊起,喝一杯清茶,听俺慢慢道来。

  资本主义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贴着善于创造经济奇迹的标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 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句话,可以改头换面套用到中国:引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不到35年的时间里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每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成长和变化,资本主义也不例外。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一方面它的发展导致了 繁荣与萧条的交替,改造了现存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由不断创新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结果,却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没落;事实上,资本主义在 它过往两百多年生命里,历经无数次内战外乱,不断以版本升级的方式在成长和蜕变。

  美国,无疑是其中的典型。

  对此,王健曾经有段很经典的论述:一般而言,本国储蓄不足会导致贸易逆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外资流入就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告罄就必 须限制进口,强制实行贸易平衡。但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国家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世界各国接受本国货币作为交换和储备货币,即便是本国 的净储蓄为负值,只要在全球范围内储蓄是稳定和增长的,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进口需求,而不会由于本国过度发行货币而引发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 胀,实际是利用本国硬通货的国际地位,向接受这些货币的国家征收铸币税。在此条件下,必然是利用国际收支经常项下的逆差向世界输出货币,购买本国所需 要的商品。在美国,虽然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但国民总储蓄率却从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从居民储蓄率 看,1990年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间,贸易逆差也从1990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 4500亿美元。在这一期间,由于美元的强势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制造业,进口消费品几乎占到本国居民全部消费的40%,而自1995年以来,美国每年所吸纳 的世界净储蓄份额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达72%

  你看,以动荡的70年代为分水岭(亲,还记得第四次中东战争么?),最初以实物商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盈利模式,发展到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核心的 盈利模式。其最主要表征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变更,在实物商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时代里,国际汇率制度只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附着品,需要一个稳定的汇率环境,所 以才会有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布雷顿森林体制是集大成者)。在以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核心利益的时代里,实物商品制造国需要盯住式的汇率制度安排(这也 是过去三十年人民币(6.2127, -0.0023, -0.04%)盯住美元的根本原因),但对于主导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国家而言,固定汇率制度和官定利率制度无疑是不利于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及择机获利的,所以呢,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在欧美的联手推动下,逐渐成为主流模式。

  从商品制造阶段到储备货币阶段,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升级路径。好了,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或者说,人家为啥要你把你家央行[微博]印出来的钞票当成储备货币呢?

  答案就在你能影响和控制多大规模的经济区域。
 


  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建立在欧洲一体化的基础上,整个欧洲区都是欧元的最大支持者,法国和德国传统的从属国们也鼎力支持;

  日元成为全球前四大国际储备货币,建立在70-80年代亚洲经济圈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设想,倘若雁行模式亚洲经济圈顺利诞生并成为全球第三大一体化区域的话,日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占比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仅为区区个位数;

  为何各国都在不约而同地采取区域一体化作为增加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路径呢?

  答案可以套用克强总理喜欢说的那句话:这是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措施。一方面,这是老路走下去的办法,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拓展出口市场和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这是新路走起来的措施,区域一体化到最后,一定是货币和金融一体化。

  回顾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确切的说,是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国当前所处的位置: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以实物商品制造和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国经济体而言,市场才是生命线,当然,如果可以向上攀登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话,我们也举双手欢迎。

  从走老路的角度(获取实物商品制造带来的利润)看,过去几年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外部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以欧美为例,主要发达国家过去两年经济明显复苏:

  但是,看起来,中国的出口一直没有起色,考虑到出口数据可能存在水分,比如出口骗退税的啊,比如各地为完成GDP目标注水出口的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广交会的数据可能更加真实一些。而广交会成交金额告诉我们,2011年以来,出口增速就陷入负增长的泥潭。
  所以呢,从走老路的角度看(赚取实物商品制造带来的利润),对中国经济体而言,只要你还想维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开拓外部的基础资源及市场,就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之道,应该就在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走新路的角度来看(谋求获取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货币排名最能说明问题。算起来,我们已经连续9个月止步于第七名。更悲 催的是,中间某个月一度回落至第八位。要知道,从2011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最长一次裹足不前,也不过4-5个月而已。

  所以呢,从走新路的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谋求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对中国经济体而言,只要你还想维持一个较快的对外推进速度,如何开拓自己的经济后花园,获取一个稳定的后方,就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之道,依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

  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经验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是古人说的那句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到苹果园里摘苹果的时候,第一轮摘掉的必然是低垂且成熟的果实。等到容易采摘的果实被摘完,轮到那些长的高你手够不到的果实,这时候,就需要梯 子。几乎所有国家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从轻轻松松就把出口的钱给赚了,到费心费力到出口的钱给赚了。以日本为例,经历了高速增长的60年代(年均GDP增 速高达10.55%),进入70年代,初步完成工业化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区间(年均GDP增速5.2%)。内需减弱的时候,日本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必 须开拓外需和原材料市场,于是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应运而生:

  1970年,年度对外经济援助”11.52亿美元;
  1973年,三年翻倍,年度对外经济援助超过20亿美元;
  1978年,五年再翻倍,年度对外经济援助超过40亿美元;[3]

  这些钱被拿来干嘛了呢?开路,确切的说是打开亚洲国家大门的买路钱。举例而言,1970年,日本政府的双边发展援助98.3%集中在亚洲。到1979年的时候,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发展援助国,仅次于美国、法国和联邦德国(那时候柏林墙还没倒下咧)

  你必须承认,通过国家经济援助打开大门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家队的作用在于攻坚克难,潮水般的私人资本才是开疆拓土的主力军。70年代末, 一个关键性标志出现:私人资本长期输出从1978年开始第一次超过了国家资本,占比跨越50%红线。短短八年后,当1986年来临的时候,日本私人资本输 出占比已然高达97.6%

  私人资本为啥这么积极呢?还是为了市场。日本刊物《东洋经济》198771日刊文统计:日本国外当地法人的调查显示,投资的目的是扩大第三国市场销路的动机占比最高,达48%

  从打开销路这个初衷开始,干着干着,日本政府忽然发现,从经济上统治亚洲已经逐渐成为可能。尤其是经历了80年代大规模私人资本输出之后,日系产业资本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亚洲各国的经济血脉中去。于是,雁行模式被提出来,日本人开始憧憬东亚经济圈的美好蓝图。

  所谓雁行模式,说白了,就是把日本出面整合亚洲各国的产业分工,已经成为落后过剩产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四小龙成熟后,再转移至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亚洲国家被人为分成等级鲜明的三类国家:

  雁头,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日本
  雁身,资本密集产业:四小龙
  雁尾,劳动密集产业:东盟诸国

  当我深更半夜码字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禁产生出一种对宿命的敬畏感。或许,真有所谓国运的东西。倘若没有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本就不会选 择饮鸩止渴式地吹起房地产泡沫;倘若没有1992年地产泡沫破灭,日本倡导的东亚经济圈或许早已成为现实,而在东亚经济圈的框架里,中国永远不可能获 得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机会,进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感谢美国。因为,没有美国,不会有92日本泡沫破灭和97金融风暴,也就不会有中国加入WTO[微博]成为世界工厂,更不会有今天的盛世。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警惕美国。因为,今天的中国,正在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辙。30年前,当日本人经过十年准备,决心出手整合亚洲经济版图 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它会成为被打压的对象。因为,全球储备货币王座上的那位,不会认为你仅仅想把老路(赚取实物商品制造利润)走好,而是认为你在奔走 相告积极走新路(谋求国际储备货币份额)。而我们都知道,全球储备货币份额,从来都是零和博弈。你每多拿走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有人要让出百分之一的市场 份额。

  无论一路一带还是亚太经济一体化都很重要。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宏伟的蓝图,我们设想从亚洲出发打造一条横跨亚欧的经济新版图。但是,古人教导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的时候母亲也告诉我们饭要一口一口吃,才不会噎着。

  而这个足下第一口,恰好对应着三个区域一体化:

  东北角:中日韩朝俄对应的东北亚一体化,从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突破。事实上,今年7月份,习大大打破外交惯例出访韩国,其中很重要一个任务就 是为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APEC会议期间,中韩官员没日没夜商讨相关细节,1110日习近平主席和韩国总统朴谨惠举行首脑会谈,如果顺利的话,双方有 望宣布谈判成功。中韩自贸协定只是一个支点,从这个支点出发,我们可以撬开东北亚一体化的大局面(提示一下,以运货的港口和运人的油轮线路为代表的中韩自 由贸易协定受益类公司或有机会)

  南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中巴走廊、孟中印走廊、中新走廊。

  西边:重点落在在中国-中亚区域一体化上,涉及国家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打好基础后,再徐图新欧亚大陆桥和中伊土走廊。

  有了目标区域,如何发力呢?很简单,三步走:

   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泛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电力和通信)先行,没钱怎么办?亚投行给你贷款(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中国拟出资一 半),考虑到亚投行毕竟是多边机构,人多嘴杂意见纷繁难免怎么办?咱们再拿出400亿美元来,搞一个丝绸之路基金。外汇储备放在手里只能买美国国债,还不 如拿出一小部分来扎扎实实推动区域一体化,认为这种做法是败家子的,请自觉参阅前文日本当年做法。

  受益标的:港口类上市公司、建筑工程类上市公司、电力建设类上市公司、铁路设备生产商、电力设备生产商、电信设备生产商、电信设施工程企业。

  第二步,修好路,开工厂。大规模产能转移的过程中,优先受益的一定是过剩产能产能行业,其次受益的是已经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未来不断收紧环保标准和执法力度,污染密集型企业也会加入产业转移的大军。

  受益标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纺织服装等轻工业、部分化工;

  第三步,金融企业大规模对外扩张,中资银行、券商、信托和保险的旗帜飘扬在几大区域。

  受益标的:券商、银行、保险、信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柴靜。看見-2




柴靜。看見-2

“看見”有一段寫柴靜的拍檔老範出事,語焉不詳。但我網上找來資料,看得內心驚濤駭浪。

原來柴靜不是第一次和國安打交道了。

周永康20147月正式落馬,《穹頂之下》拍攝時間超過一年,也就是說,是石油幫當時仍勢力龐大。

范銘《穹頂之下》的制做人,1980年生。

瞭解到這些,讓我心中生出對柴靜和她的團隊更多的敬意。最黑暗的時候,都有願意守護光明的人。


維琪解密2011830公佈的一份美國駐北京大使館2009121發往美國華府的電報稱,央視(CCTV)製片人範銘,200810月被以顛覆國家的罪名被拘留。起因是,20085(汶川)大地震後,她在四川製作一個獨立記錄片,揭露了四川省政府在地震救災中的相關問題。

我來這世上,是為了認識太陽 (范銘寫柴靜)

那一年,我也遇到了我人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麻煩。當時,是她和老郝魂不守舍地天天開會、四處求人,為了幫我傾盡全力。柴靜在書裏寫,她和老郝晚上睡不著,心裏有什麼事把人頂著坐起來。碰到肯幫忙的人,明白為什麼有個成語叫感激涕零

看見。柴靜



1
中國是個魔幻現實的國度。

中國最魔幻現實的地方是山西。

中國最具魔幻現實的山西女子柴靜。

幾天前,柴靜拍的霧霾紀錄片逆鼎反天,幾億人激賞,無數人膜拜,說是中國的良心,媒體爭相報導。

幾天後,所有關於這部紀錄片的言論全部消失,網上全部是罵她帖子。百度柴靜吧裏,十篇有九篇是罵她,跟貼如潮,罪名包括:賣國、逆造資料、私生活混亂、鼓吹國家資源私有化、收美國福特基金的贊助、意圖打擊中國發展。全國怒討。

明顯大部分是水軍,五毛,但也不完全是。

我在深圳辦事,遇到一個有參加環保公益的人,問她怎麼看。她說:“我做環保這麼多年了,柴靜的這條片子是很多問題的,很多資料都錯的。”問她哪里錯了,她說不上來,只說某個專家說過。她的重點是,她也做環保很多年了。

可以想見,以後柴靜的麻煩還將無窮無靜。

柴靜和我差不多年紀。我在想,她怎樣面對這樣的跌宕起伏,怎樣面對一場這樣的戰鬥。

2
柴靜不說話。

我把她的十年央視自傳“看見”看完了。原來她對每場的採訪,都有過這麼多,那麼豐富的心理活動,這麼細緻的策劃。也許十年後,她可以有機會,把今天的這場,做個交待。

3
我看書看戲的時候,極度感性。看“看見”的時候,一直流淚,看到最後時,更是不能克制。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豆瓣評書,看到很多人說,最後是嚎啕大哭。

為書中筆下人物的命運,為中國的魔幻現實。

看了“看見”,才知道柴靜的內心如此強大,自歎不如。她應該可以打贏今天的這場戰爭。

讓無法被看見的被看見,是藝術的真旨,也是新聞的終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