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我的会考经验

(1)
我的会考成绩是23分,不算很高。不过,也算难得,也许对一些人有参考价值。

中三那年,我的成绩很差,无法升读原校了(我从来不做功课,也不怎么听书的),于是,转往一家学店式半日制的私人学校。在我当时来说,也是无心向学,难以忍受学校教育,心中有了不读的念头,只是怕家人难以接受,一时做为过渡罢了。

中四那年,做了蠢事,让家人伤心欲绝。我想,好吧,那种从此就干脆不读书,出来打工好吧,但家人又不同意。

顺带一提,中学时代,我的打工经验很丰富。十三岁起,就在酒楼做杂工了,也做过地盘散工,厨房等。中一二的时候,也叫做混过童党,什么堂口诗词也能背几首,现在当然忘了。也见过也一些难忘的江湖景象。总之,社会经验也算很丰富了。

那时想的是,退学,正式出来做酒楼侍应,一个月能有八九千块,就能彻底自立了。但家人死活不同意,原来已经和一家酒楼谈好了做全职,后来只好做兼职,每晚上班,假期上全日。

学店式的私校,我名义上在那里度过了中四中五两年,实际上,我很少上学。白天,我大多数在图书馆看小说,或到处逛,晚上上班。尤其是中五,我回学校的日子加起来不到十天。

我还记得,那年会考第一科是数学,日期是五月十一日,而我是在四月初的时候,考虑了一个下午,才决定去考会考的。心想,既然交了考试费,总要好好去考的。

当时还有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我可以去图书馆的自修室温习。我那时逆反心理很强,因为知道父母希望看到我能温书的景象,所以我从来是不会在家里温习功课的。所以从来没有可以温习的地方,想通了这点,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是在会考前一个月才开始温习的,而我之前基本上从来没有上过课,甚至连教科书也没有的。而且,这大概三十天时间,我全部只用来复习英文和数学两科,别的科目,都是按考试时间表来温习。比如说,考完了中文,下一科是地理,时间是一天后,那就用这天来温这科。

我的英文B 卷成绩是D, 数学是C,至于其它的,我共考九科,虽然从来没有上课,连书也没有,而且只温一天或两天的时间 (时间很紧迫,是靠看借来的书本或笔记),但成绩都是B 或C,还有一科A,总分是23分(以最好五科成绩算)。

如果是香港考过会考的人,觉得是天荒夜谈。但的确是我发生过的事。

会考那一个半月,实在是很投入,温习和考试。过后又抛诸脑外了,还是在那家酒楼打工。放榜前,我还想,不知能否有五科及格呢,结果这样的成绩,自己也吓了一跳。以那家私校而言,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能拿到14分可以升中六的,能拿5分及格已经很了不起了。我想,我的23分,在那家学校而言,应该是空前绝后了。

(2)
会考,对很多香港年轻人来说,是人生转折点。对我来说,也肯定如此。

我见到很多我的同龄人,平时也爱看书,爱主动思考,但就是很难去适应这个制度,结果放弃了。其实很可惜。会考是一道关,你不去过这道关,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尤为可惜的是,这道关是很容易过的。难过的是自己心理的那道关口。我那时在四月初想了一个下午,才想通了,决定应该去认真对付会考。当时想的,其实是一些很可笑的事,例如不想给父母看到自己在温习之类,实际上,这样的心理关口,对我来说很重要。

(3)
然而,如果我有小孩,我还是希望他/她能走正常的教育途径。象我这样的旁门左道,非不得已,不能刻意为之。我这种非正常教育的弊端,随着年龄渐长,就慢慢显现了。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缺乏自律性,不能接受按部就班,老想走捷径。在大学里,和我那些名校出身的同学一比,劣势就显现了。尽管我们公开试的成绩也许相差不大,但人家的基础很好,能制定学习计划,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而我的大学成绩是一踏糊涂。

至于我的这些缺点,也令我日后吃了很多苦头。这些我都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和我当时做一个酒楼侍应的前程相比,这种奇迹式会考带给我的机遇当然是远远大过弊端了。

我的经验,对于那些处在边缘,但爱主动思考的青年应该还是有用的。这些经验,有机会可以写很多,而我基本上没见过什么人提过。可以教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你的成绩。有机会再写。

(4)
最后简单说一点,人家要读两年的课程,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而你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温习,第二天就要去考试。你该怎么办?

这是我的经验:

上午,看考试局的课程大纲,历届试题,评卷报告,这些考试局都有卖,图书馆也有。
下午,看一遍教科书。
晚上,做一次历届试题,MC 的,做五年;长题目做一年。MC 要对答案。

这样,大概每科都能拿C以上。

当然,这些说的都是文商类的科目,而且是中文试卷。我想这些对一个平时能看几本书的17,18岁青年,不是什么问题。

真正要花时间的,是英文和数学,但那是另一种方法的学习了。

实际上,只要英数能有E,别的科目按上述方法拿C以上不难,这样的成绩,已经足够入大学了。所以每次放榜前,见到很多会考生这样也过不了,觉得真的很可惜。

会考很多窍门的,也很简单,对这些边缘学生来说,真的可以改变他们一生。

但关键是,老师不肯说。

再说一个窍门,报名时,应该尽量报多科目,能报十科就报十科,而且要报一些容易拿分的科目,例如商业,地理,EPA 等。报了,你可以不考,或者考不好,可以不算分,反正大学招生只看成绩最好的五科。没有任何损失,但可以增加chance。问题是,没有一个老师敢向学生这样建议。

当然,还有一定要报中文试卷。

对于边缘学生来说,最要经是能过关,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以后再说。大学招生是不会看你用中文卷还是英文卷的。完全没有分别。如果你担心英文会因此不够好,进了大学再好好补吧。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用中文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精力用在更有用的地方,例如数学或英文。文商科目,用中文作答,是真的很简单很简单的。甚至不用温也肯定有及格。

不要管老师说什么。老师只会从自己立场,自己饭碗角度出发,学生自己一生的前途,要自己考虑,没有别人可以话事。

1 条评论:

martin 说...

这样的经历, 确实很神奇. 我估如果作者今天去考的话, 可能有更高分也说不定.

我以前的老师, 十居其九只是返工教书, 作为他们的学生, 惨矣. 作为爱主动思考的青年, 处在边缘, 远离这些老师, 应该还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