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明亡史-2

观乎南明历史,可以留意到一点,就是没有“战略”可言。弘光,永历,永隆,三朝各自为政,对于天下大势没有一个任何比较宏观的看法。

三个朝廷,毫无例外地,主要精力都用在党争之上。

呜呼。一千年前,三国时已有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终明一朝,没有人可以对天下局势给以分析。

明亡,无关君主贤良与否,永隆皇帝奋勇进取,但也难逃殉国命运。可见党争于明,真是已入膏盲,无药可救。

与历史比较,南宋时,面对同样形势,能建立淮河防线,和四川山城体系,有一整套的防御理论;相比之下,南明真是一团糟。

军事上,当时满清没有优势可言。但满清有巨大的信息优势,有一个强大的决策中心。当时各地起事燎如星火,但满清掌握形势,可以从容逐个扑灭。

南明朝廷,没有人重视情报,没有人去打听,策应;输就输在背后的情报和参谋系统。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朝廷精力全部在党争,真是可悲可笑。

3 条评论:

瞎子 说...

另外一個角度看明代:


「我們讀歷史的,讀到明朝晚年,總覺得中國太不行。滿洲不過是松花江外一個小部落,中國怎會抵禦不住他?我們因這一番憤懣之情,便不免要多則悲。其實我們該曉得,像中國這樣大的一個國家而垮了台,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回事,我們該就歷史上切實來理會。這並不是說文化衰敗,道德墮落,政府專制黑暗,幾句空洞不着邊際的想象話,便能道出其中之因緣。專就政治講,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兩三百年的,總不免出毛病。明代大體上已過了兩三百年的太平日子,無論當初制度怎麼好,也會腐化,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兩三百年的長時間,人們的精神不會始終緊張,維持原狀的。它也會放鬆一下。就拿衛所制度說,此制度不算得不好,而且明代也憑此建立了輝赫的武功。後來國勢隆盛,四境太平了,兵卒一生不見打仗,他們的精神當然會鬆懈。而且動員打仗,譬如打滿洲吧,依照制度,要全國平均分調,不是隨便單從某一地方調撥的。這說來並不錯,但結果,全國各地的兵卒,幾十萬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國騷動了。而且他們間風俗習慣語言面貌,都是陌生的。打開武庫,裡面所藏兵器衣裝,不知已是若干年前做好存貯在那裡。拿出來,鐵也銹了,縫的線也爛了。這也不能怪政府。當然不能經常隔三年兩年要做二三十萬套軍裝擺在那裡讓它一次一次霉爛的。縱是今天的美國人,也是臨到不得已,才努力製造軍用飛機的。若沒有蘇聯大敵在前,他也不會造。明代也因於承平積久而軍裝霉爛了。一旦把這些破爛軍裝拿出來,分發兵眾,臨時倉促,胖子穿着緊的,瘦子穿着肥的,大家想調換一套稱身的,軍營里,你找我,我找你,也不是件容易事,大多數是勉強馬虎穿上身。臨出發,軍隊照例要祭旗,這當然並不是完全為迷信。現在軍隊出發打仗,也要預先演習,試試槍炮的。從前祭旗的典禮,要殺一條牛,這譬如今天大軍開發前試炮般。據說明代那時,這條牛就殺不死。為何呢?這因武庫的刀藏得太久了,銹了鈍了,所以殺不死一條牛。祭旗殺牛用的刀還如此,幾十萬士兵手裡拿得更可向。我們今天卻不能單憑此等事罵中國文化不好,甚至說我們民族已衰老。這實在是因於承平過久,自然把戰鬥生活淡忘了。」

錄自維基文庫: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量子 说...

瞎先生,

如果是这样的水平,那“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水平也未免太低。

1,罗马军团的战斗力也维持了六七百年,时间不是一个问题。

2,明朝三百年历史,是一直在打仗的,不是承平日久的问题。在明亡前万历年间,还在朝鲜和日本打了大仗,打得非常出色。不过只是几十年时间而已。

3,明朝一直以来的有关军事谋划,参谋,思想的水平非常之高。明朝九边的建设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朝兵部设有职方司,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现代参谋本部意味的设置,比德国早了几百年。

我的意思是,这些军事思想和谋划的能力,到了后来,都因为党争的原因,变得失传和荒废了。

匿名 说...

南明三帝, 形勢最好的算是弘光朝, 至少還有畫江而治, 偏安江南的可能. 可惜弘光帝卻是三帝之中最不成才的. 等到清兵過江, 形勢已然大定, 再也不存在偏安的可能.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上面引用的, 主要是薩爾滸一戰的史料. 明神宗有萬曆三大征, 在朝鮮半島打退了豐臣秀吉的日軍. 但明朝實行衛所制的兵制, 寓兵於農, 當戰爭結束, 軍隊的戰鬥力便日漸減退. 明朝後期, 能戰的軍隊都有私兵色彩, 例如江浙的戚家軍, 還有天啟, 崇禎朝由袁崇煥締造的關遼部隊. 但明朝皇帝一直對這些軍隊不放心. 崇禎殺了袁崇煥, 更令關遼部隊離心. 最後幫助滿清征服中國的, 三藩, 洪承疇, 都是出自這一系.

明亡清興之際, 最關鍵的是雙方最高決策層的質素. 努爾哈赤, 皇太極, 多爾袞, 都是一時人傑. 晚明的皇帝, 有萬曆的荒廢朝政, 泰昌的短命, 天啟的昏庸, 崇禎的剛愎自用,殘忍好殺. 滿清當時也有內部矛盾,圍繞著努爾哈赤, 皇太極死後的繼承問題, 都爆發了政爭.考慮到滿清的小國寡民, 並不是沒有可取之機. 但晚明的皇帝太差勁, 而朝廷又忙於黨爭, 一連三個有能力對抗滿清的邊防指揮官, 孫承宗, 熊廷弼, 袁崇煥, 都因為朝廷的政爭而不得善終.

滿清入關, 打著為崇禎發喪的旗號,而且要爭天下, 和流寇沒有妥協的空間. 而流賊和南明合作, 大概也是被迫得走投無路,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想法而勉強湊合罷了, 南明內部, 流賊系統和文官系統一直都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