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读白色巨塔

白色巨塔的背景是1963年,故事主线围绕大坂医学院教授选举和一单医疗事故的官司展开。读完这本恢宏巨著,很有一些感想。

(1)
第一个感想是,为什么中国人写不来这样的小说?“白色巨塔”的描写深刻而细致,尤其到了后面涉及医疗官司的情节,全部是专门术语,大篇幅的医学观点和流派互相交锋,丝毫不考虑会否造成任何的阅读障碍。

我读过很多中国以医事为背景的小说,完全没有这样的深度。日本人做事的认真与细致,可见一斑。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日本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市场能接受这样比较深刻的小说。

有关学术界的黑暗和腐败,我相信今天中国一定远甚于六十年代的日本,但就是没有人写来这样的小说。

以文学性而言,中国作家并不差,但就是缺乏这种对背景资料探讨和考证的认真精神。从这点来说,中国作家更不应该,因为有作协的存在,理论上他们对背景知识的钻研更细致才对。

(2)
第二个感想,是有关“民主”的。

在日本学术界,要选拔教授或推举学部委员,都要经过选举,这也是“白色巨塔”的主要内容。激烈的选战,成为动人心弦的情节。

这样的选战,当然充满了东方的腐败和专制,大量的权钱交易,台下交易,成为批判的主题。然而,毕竟这也是真正民主选举,每个教授手上都有相同的选举权利,有接受收买或拒绝被收买的自由。

在中国,同样的人事决策主要取决于党委,党委书记是一把手,一锤定音。这里同样也是有大量的腐败,灰色空间,权钱交易。

尽管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但民主还是体系了它的价值,就是起码能更大程度上维持了人的尊严。

还有一个感想就是,白色巨塔中显示了学术界那样的封闭和腐败,但日本学术界毕竟还是做成了成绩。就以医学为论,相信日本的医疗水平也是全世界最高的。

西方的制度,例如民主制度,学术制度等一到了东方就会变得荒腔走板。然而日本还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则一定是他们民族一些优越的地方,补充了这些缺点。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钓鱼台三则

1、 詹其雄

詹其雄应该受到优待。

被扣十多天,如果他说出一句认罪的话,那中国真是难堪到无以复加。

虽然一个有常识的中国人不大可能会去主动认罪,但也可以想象,日本一定会给予很大的压力,展开种种心理战术。怎样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詹其雄是通过了这场考验。

反过来,如果被扣的是日本人,扣押方是中国,在强大的专政手段下,恐怕早就招了。

日后,詹其雄将成为“国宝”式的人物了,他的一举一动,恐怕就身不由己了。

如果他再去钓鱼台捕鱼,日方会怎么办?抓还是不抓?

如果他再去钓鱼台捕鱼,事先通知传媒,带着记者随行,日方会怎么办?

如果他再去钓鱼台捕鱼,事先通知传媒,带着记者随行,再加中国渔政船保护,日方会怎么办?

詹其雄将成为一枚“战略级”的棋子,威力强大,是中方这次的收获。如果需要,中方随时可以运用,用来测试日方的底线。

2、 宜将余勇穷追寇

按照道理,日方释放詹其雄,事先怎样也应该和中方有一些沟通和默契,例如放弃要求赔偿之类。

但是中方拒绝和日本沟通,压力越来越大,日方仓促放人,等于是自乱阵脚。

日本达到了原定目的,让美国出头,但本是原有的东西,说不上什么收获。

反而中方可以说是反败为胜了,因为终于测出了日本的底线了。

日本的底线是,不能死人,不能接受人命伤亡。

四个日本人在河北被抓,面临死亡威胁,是日本急速转态的原因之一。

传媒没有留意到的是,9月19日,日本军方邀请日本华人媒体探访久世保海军基地。对此,知名博客萨苏有详细的报道。他的博客中,拍下了日舰的值班表,舰长休假,舰艇乘员按日常值班。也就是说,日方没有任何战备准备。

这实在不可思议。外交战就如赌沙蟹,无论如何,底牌不可让人看穿。日本此举,等于是告诉了中方底牌,就是不会为此做武力冲突。自卫队此举,也说明日本内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硬。

幸与不幸,日本战后,原来的立国之本武士道精神已经被阉割了,尚武精神荡然无存。为此,三岛由纪夫曾经痛心疾首,在自卫队全体高级军官前剖腹自杀,希望唤起他们的血性,但也于事无补。

这次,中方等于是拿到了日本的软肋,只要再野蛮一点,日方就会让步。

既然四个人质还在手上,中方应该乘胜出击,叫价再高一些。

3、 昂贵的保钓

保钓是很昂贵的事业。

这次詹其雄被放回来,中方在美国那里经济让步损失,恐怕是以十亿美元计,更不要说,和日方贸易战的损失。

中日双方已经进入了“人质战”的阶段,实在不应该再送更多人质上门。

之前说民间保钓,是逼中央政府重视,现在的前提已经不再存在。而且保钓和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挂钩,也不宜轻举妄动。

在这个时候,作秀式的前往钓鱼台岛,我觉得是逼国家买单,有点象刮大风雨还要出海游泳一样,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保钓新思路(9月24日)

中国政府在河北扣押4个日本做人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原本以为,既然不能开战,又不想破坏经济,中国除了出口术外,可用的牌不多了。

想不到这样一来,打开了新思路,大有可为了。

那四个日本人可算是非常倒霉,相信也不是间谍(不会有间谍是这么笨的),但就是撞到了枪口上。

中国扣押起来,可以开天叫价,如以间谍罪的最高刑罚计,可以是死刑。这样的压力,对日本来说,不可谓不大了。

事实上,这只是开始。中国可以抓的人质还可以很多。

2005年,一家日本大型公司在珠海开年会,包下一五星酒店,妈妈生安排了几百位小姐相陪,开无遮大会。

当时中日关系紧张,事件爆光后,举国大哗,妈妈生被判无期,几个酒店经理都被判十年以上。

但日方无人受罚。如果放在今天,大概又有几百个“人质”送上来做筹码了。

在上海,大连等城市,有很多“樱花居酒屋”之类的高级色情场所,专为日商服务。中国近期严厉扫黄,但出于外交考虑,这类场所都没有涉及。

在现在形势下,可以考虑全国性部署,一次性突击抓他几百个日本寻芳客,声称处于重罚,例如半年劳教之类,也可以大增对日政府的压力。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钓鱼台的Game Theory

(1)

钓鱼台岛就象一个面纱,登岛轻而易举,但是由于博弈太过复杂,所以没有人敢去登陆,反而成为一个Nash Equilibrium,各种力量权衡的结果。

任何一个Equilibrium的形成,都是不同力量制衡的结果,当这个均衡点被打破了,下一个均衡点将在那里?

让我们用博弈论的原理,把整个过程再推演一次。

在一场博弈中,涉及不同的“局”,谓之Round 1, round 2等,互相影响,一局影响下一局。

在钓鱼台这个博弈中,有三个局:第一局,登陆;第二局,海面冲突;第三局,再登陆。每一局得失各有不同。

有三个博弈方,中、日、台(美暂不计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3 X 3的pay off matrix,演化成错综复杂的局面。

抽象的分析太复杂,我们用实例来想象。

在1990年,台湾计划实施汉疆计划,以海军陆战队登陆,同时部署了海空军做后应。但在最后一刻,李登辉害怕大陆军事介入,引狼入室,放弃了计划。

台军登陆,是第一局;日本海军介入,是第二局,可以演化成不同的结果,其中一种结果是大陆海军介入,打败日军,但在取得在台湾本岛附近军事存在的理由。至于到第三局,可以演化出来的局面有更多。

反过来,如果大陆、日本来做first mover,那么在第二局,第三局也将同样面对很多不愿意见到的演化结果和连锁反应。

可以想象,中日台三方参谋总部对这样的推演,也一定是绞尽脑汁,也得不到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没有人敢(官方)登陆。中国不敢,日本不敢,台湾也不敢。

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中国想反客为主,避免走成死局,一定要从登陆方面去考虑破局。

还有就是,象当年美国军反请Nash以数学原理设计冷战战略和核战交战法则一样,中国也要请精通博弈论的专家,来设计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

(2)
我们再反过来想象,如果马英九今天在没有取得和大陆默契的情况下,再实施汉疆计划,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要取得和大陆的默契,实在难度太高,光是到时候岛上升什么旗,恐怕就要谈上几年。

如果马英九以他“老保钓”的身份,发动攻击,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 以陆战队强攻的方式,难度应该不大。甚至空降,潜艇靠近的方式也可以。日军目前无法阻挡。

第二, 日本海军将部署反攻。在这个时候,大陆不可能坐视不理。

第三, 以目前陆台关系,大陆也不可能和台湾来抢夺钓鱼岛。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台湾突然出兵,成功机会很大,能在两雄相争之际,捞到本钱。

台湾的损失是,损害日台关系,日台联保机制受到破坏。但日台联保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关键是美台联保。

台湾的好处很多。不管台湾将来是独立还是合并入中国联邦,在之前能把钓鱼台夺回来,都是将是一笔非常丰厚的起家本钱。而这样的机会,对台湾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钓鱼台问题之我见 (9月22日)

有关钓鱼台问题,中国已经逐步走入死局,非有石破天惊之举,无以解困。

全面热战,因为有美国在侧,不太可能。但除兵戎相见外,也没有其他解决方法。

我的想法是,由台湾出面,实施20年前放弃的“汉疆计划”,由海军陆战队登陆占岛。

这一步难度不大。目前日本在钓鱼台海域的武力无法阻止。

日方必然夺岛,在此,大陆海军可在钓鱼台海域附近举行大规模演习,阻隔日海军的反攻。

这样一举数得。

第一, 由于台日、美台联保机制,美国无法出面。战争不会扩大。

第二, 对于钓鱼台,中国并不在乎其所有,在乎的是不能让日本所占,否则会影响东海海域的划分,后者才是核心利益。至于是大陆还是台湾所有,无关紧要。

第三, 从法理而言,钓鱼台目前属于台湾宜兰县,如果大陆出面,会受到台湾的强力阻止。台湾也无法容忍在近海出现大陆的海军基地。

第四, 这样能加强海峡两岸的凝聚力,给台海和平带来的利益,不可估量。

这种“台湾出人,大陆出兵”的模式,当然要先有两岸的默契。难度很高。

但如果想到,这几乎是钓鱼台问题的唯一解,双方就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去解决。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24之中国版

(1)
24看到第六季了,剧情越玩越大。第五季把总统扯进来,说他搞阴谋,危害国家;第六季一开始就在LA引爆了核弹。

也很佩服24编剧的想象力,敢玩到很放。当然,也因为之前收视率高,制作预算就大的关系,可以拍一些大场面。

如前面说的,24有一个硬伤,反恐中心差不多每次都是靠监听手提电话来破获线索的,恐怖份子也知道这点。但每次恐怖份子还是靠手机联络,而且不用暗语,实在说不通的。

还有一点,每次枪战时,都是一次性把子弹打完了才发现子弹已用完了。经验丰富的老手不应该有这样的错误,还是美国人都是大手大脚?

24也可以看出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发生了大型恐怖事件,要发泄怒气,就要找替罪羊,明知道是没有关系的,但还是要伪造证据。结果,发泄完了,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遗祸无穷。

可以看得出来对伊拉克战争的痛心。

(2)
象24这样的题材,能不能拍中国版呢?

24有几个卖点,紧凑的时间,所有事情在24小时内发生;专业的反恐力量等,这些都不难“中国化”。

但24最大的卖点,政府高层的阴谋和陷害,这点在中国来说,是很难拍的。

(3)
我设想了这样一个情节。

中国一些极端民族份子威胁要在日本几座城市引爆战术核弹。他们是背后是得到了军方一些高层的支持。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位军官来日本旅行。在24小时内,他和日本合作,解除了这场危机。

这样的情节设置,背后有足够的情节冲突和深度,有讨论热点。在东京拍这样的剧情,也比在北京容易得多。

当然,内地电视台是不可能拍的了。由香港电视台和日本电视台合作,应该是很有可为的。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钓鱼台问题之我见(9月16日)

(1)
香港看问题的角度很简单,作为一个城市,不能理解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地缘政治形势。

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报,一直认为是茶杯里的风波,是日本民主党选举前的一场秀,而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也是为了对愤青有所交代。只要时间一到,做足了戏,两国政府就会宁事息人,大事化小。

信报的评论一直是这样的论调,按照上述的思维,连续几天的分析文章,还判断日本将在9月17日,也就是明天,918之前放人。

这是典型的经济思维,用来套入政治分析,真是错的离譜。

渔船事件是一场计划精密的行动,中日双方的处理方针必然是朝“小事化大”的方向演化。

日本地方检察厅是在9月10日颁发扣押令,可以扣押到9月20日,你以为日本会没有留意到918这个日子吗?开玩笑!以日本人的精细,这样的日期当然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要挑起更多的事端。

所以说,以为日本会在917放人,简直是幼稚和无知。

日本也许会放人,但最快也要在9月21日。对于日本来说,只要坚持到那一天,就等于是“胜利”,等于是在钓鱼台海域履行了司法程序。

如果用战争来比喻,等于是日本打了一场突袭仗,而中国是倅不及防,非常被动。

玩这种游戏,日本是老手,这第一仗,看来中国已经输了。

(2)
钓鱼台事件的背景非常复杂,有东海,南海两个战场;有中、日、美、台四个博弈方,互相牵制。

钓鱼台渔船事件从时机上来看,是妙到了巅峰,刚好夹在中、美,东海、南海演习的附近,甚至连918都考虑到。这肯定是日本方面经过无数次沙盘推演的结果。

中国外交部真是不可原谅!

面对这样重大的事件,不但没有主动出击,甚至连预案也没有,让人看到的,只是一片狼狈,手忙脚乱。

外交部的人干什么去了!全部去搞什么奥运外交,世博外交,这些吃吃喝喝,花团锦簇的花架子。这些真正关乎国家利益的东西,从来没有去好好用心。外交部真应该好好向日本学习!

(3)
钓鱼台争端,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已经先输了一仗。

当然,从阿Q精神的角度来说,中国也有小利,搁置东海谈判,意味着中国可以多抽几桶石油。但这种只顾蝇头小利的做法,恐怕是正中了日本的圈套。

如何收场?如何破局?如何摆脱困境?

我的看法是,如果钓鱼台问题是一个难解的数学题,那么最好的解题方式是在台湾身上。解决钓鱼台问题,必须以台湾为主导和主体,大陆配合与协助。

马英九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钓鱼台的法律问题。他是处理这场危机的最佳人选。中国政府应该给他充分授权,全面配合。

事实上,这样是这条难题的唯一解答方式。所以才那么困难和复杂。日本也正是看中了这点,所以才能作这么大的文章。

钓鱼台撞船事件的水很深,不是什么小风波,是中国政府真正面临的一场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可以变成翻天巨浪。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24

“24”已经看到了第五季。

“24”最大的特点就是绝不拖泥带水,剧情开展得快过你的想象。

前几天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其中一位男嘉宾是来自成都的警察,说他喜欢看美剧,国内的警匪片很不真实。我想他在说的应该就是“24”吧。国内的警匪片差很多,最大问题就是太拖泥带水。

“24”,作为一部反恐片,充分反映了美国当世第一的地位。

第一,剧中人物都非常聪明,反应非常快,错综复杂的事,一下就能理解。侧面反映了美国人的素质很高。

第二,如剧中反映的,行政机构的效率十分之高。几乎都是实时的反应。

不过这点我有点怀疑。“911”当天,飞机撞世贸大楼大概是9点,布殊总统下令战斗机可以拦截客机的命令是十点半才发出,全国禁飞令要到12点才发出。当然,这已经很快了。但如果按照“24”的要求,大概是撞大楼的那一刻就要发出了。这实在不可能。

第三,是电子化的水平。

我从第一季看到第五季,最大的感慨就是看到美国政府无纸化办公的水平,从签署命令到报告事项,全部都是电子化的。非常高效率。

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在香港,电子化其实并不能提高多少效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邮都要打印出来存档,很多机构都有这个习惯,制造的纸张反而更多。

美国要真能达到这个程度,人人习惯电子化作业,那真是很强大了。

“24”的缺点当然也很多。

首先,几个季的情节套路都差不多:孤胆英雄,面对机构高层叛徒的陷害和官僚主义的阻扰,再加红颜知己的相助/背叛,看得多也有点腻。
“24”中的恐怖份子都很强大,有政府高层的内线,有高科技,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等。

实际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美国反恐战争的困境就是因为对手太过简单,扁平化,使用的是人肉炸弹,而从来不用高科技。如果真的“24”那样的强大的恐怖份子,那倒容易对付了。

“24”的一个硬伤是,恐怖份子老是使用手提电话和电邮通信。

搞恐怖活动不能用手提电话,NSA会过滤全世界所有的手机通话和电邮,这几乎是常识。基地组织从来不用手提,有一次它的二号人物使用了一次手提,马上就招来导弹的袭击了。

“24”中的恐怖份子肆无忌惮(不用暗语)在电话中讨论行动,简直是开玩笑。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保钓计划

日本真是欺人太甚。刚刚才用非人的手段让国宝大熊猫精尽人亡,现在又来打钓鱼台的主意。

我在想,民间人士以接力形式长驻钓鱼岛的可行性。一次几个人待半年这样。

水是主要问题。可以带备蒸馏器,干粮,生存应不是大问题。也应该很好玩。

带备柴油发电机,卫星电话,就可以实时上网。把岛上的生活和一切实时传播。

每个月船只上岛补充一次。

当然需要费用。但如果按照某知名人士的认捐额三百万来计算,维持两三个人在岛上应是足够的。只要有了轰动效应,其后的捐款必然源源不断。

最大的障碍有两个。第一,是登岛。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台湾香港在内),必然是要千方百计阻拦的。

登岛人士可以用偷渡的方式上岛。关键是要低调。长驻钓鱼岛需要大量物资,登陆行动如果受到阻扰,就很难成功。但反过来,如果能上岛,就很难赶下来。权衡利弊,应该是争取上岛为先。

第二是如何不被人赶走。只要能在岛上安稳了,日本官方很难出面把登岛人士赶走。但反过来,必然有大量日本民间人士要来抢登陆,并把中方的人赶下去。

大家民间对民间,可以避免很多不希望发生的情况。

届时武力冲突是无可避免了,但如何在非战争,不使用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和日本民间对阵,也是很要讲究策略的。

想想也觉得很好玩。

2010年9月11日星期六

驻港部队侦察连




(1)
伊春空难中有一对新婚夫妻,妻子是空姐,丈夫是安全员,空难发生后留在飞机上殿后,指挥乘客疏散,最后飞机爆炸,他们双双牺牲了。

他们的事迹很感人,但也让我感兴趣的是这名安全员的背景,他之前在驻港部队侦察连服役,退役后转往深圳航空,再派到河南航空当空中乘警。

也就是说,驻港部队侦察连这个编制,是真的存在了。

侦察什么?他们如何执行任务?

曾经在“解放军画报”上看过照片,是驻港部队侦察兵武装巡逻时的英姿,一个小分队,全副武装,迷彩作战服钢盔加冲锋枪。从照片的背景来看,第一张应该是昂船洲基地附近的巡逻;但第二张好像是港岛南区附近的山径。(不知有没有读者可以辨认出是那里)

当然是摆姿势了。我在香港走了那么多山,不管白天夜晚,从来没有见过解放军在巡逻,更不用说全副武装了。这样的景象会把香港人吓死,如果让苹果日报拍到了,更不知道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波。

那么,驻港部队侦察连,他们是执行怎么样的任务,怎样执行的呢?要知道,一般的驻港部队的活动范围只是限制在几个军营范围的。但作为侦察部队,是一定要出来活动的,否则侦察如何谈起?

(2)
驻港部队的作用,当然是象征性的。驻港部队编制有两个团,一个在深圳,一个在香港,轮流调换,军事上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深圳。

但我也不禁好奇,除了政治上意义外,驻港部队对于香港的军事状况有没有策划,是如何考虑香港的军事情况的?如果把香港作为非军事区,那拿那么高工资待遇的驻港部队岂不是吃干饭的,完全没事可做?这未免也太违反解放军的传统了。

驻港部队侦察连的存在,我想,说明驻港部队对香港还是存在一些军事上的打算的。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在香港进行军事侦察,只要待在军营里就好了。

于是,我就非常好奇驻港部队是如何考虑香港的军事部署了。

(3)
在英军时代,香港当然有完全不同的军事含义。香港首先是作为一个军港而存在的。香港是英国在中国的最重要军事基地,港督是英国在华的最高代表,也是驻华部队的指挥官。

香港的防务部署当然是围绕着保卫维多利亚港来进行的。在麦理浩时代以前,整个新界是军事缓冲区,不做发展,预备着和中国军队开战用的。从金钟(Admirality海军基地)的茶具博物馆(英军司令部)到政府山一带,火力射程和地形配置全部有讲究。

1941年对日战争前的防御计划是,预期香港能抵御三个月时间,随后新加坡或重庆就能派来援军。

英军的防守重点是垃圾湾防线,位置在沙田到荃湾一带(也就是麦径第六段,那里还有很多防御工事可见),预计可以防守两三个月。但很快就被日军第五军突破了,重庆和新加坡的援军也没有来。香港只坚守了两个星期。

香港的防守枢纽是昂船洲,这里是香港的要害,从英军时代到今天的解放军时代都是最重要的军事要地。因为昂船洲炮台的火力射程可以覆盖九龙半岛和港岛北岸。

在1941年,垃圾湾防线失守后,日军也马上攻陷了昂船洲,驻港英军就大势已去,只能退守港岛。

随后日军从北角登陆,占领了水厂和电厂,再从港岛中部在渣甸山和黄泥涌峡一带突破所谓的“金马伦防线”,英军就投降了。

这大致就是香港的防务史了。

解放军如果有一个防务计划,会不会做同样考虑?

(4)
首先,对于解放军来说,考虑从深圳方向的来犯之敌是荒谬的。

假设驻港部队会对香港有一个防御计划的话,恐怕考虑的,不是如何抵御南下之敌,而是如何防范敌人北上,从祖国南大门入侵。也就是说,如果香港要设防御阵地的话,最多只是设在蓝地炮兵靶场和上水一带,防范敌人从维多利亚港登陆后,再北上。

但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敌人要在华南登陆,选择点有很多,湛江,珠海都可以,干什么一定要香港。

事实上,从陆战而言,香港几乎没什么军事价值。就算当年日军攻打香港,也没什么意义。既然新加坡已经沦陷,香港不会有援军,投降只是迟早问题。而当时日本动用了第五军几万人马,得不偿失。

所以,我摸不着头脑的还是,驻港部队侦察连到底在香港执行什么任务?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任务,需要他们去执行呢?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明亡史-2

观乎南明历史,可以留意到一点,就是没有“战略”可言。弘光,永历,永隆,三朝各自为政,对于天下大势没有一个任何比较宏观的看法。

三个朝廷,毫无例外地,主要精力都用在党争之上。

呜呼。一千年前,三国时已有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终明一朝,没有人可以对天下局势给以分析。

明亡,无关君主贤良与否,永隆皇帝奋勇进取,但也难逃殉国命运。可见党争于明,真是已入膏盲,无药可救。

与历史比较,南宋时,面对同样形势,能建立淮河防线,和四川山城体系,有一整套的防御理论;相比之下,南明真是一团糟。

军事上,当时满清没有优势可言。但满清有巨大的信息优势,有一个强大的决策中心。当时各地起事燎如星火,但满清掌握形势,可以从容逐个扑灭。

南明朝廷,没有人重视情报,没有人去打听,策应;输就输在背后的情报和参谋系统。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朝廷精力全部在党争,真是可悲可笑。

明亡史

明朝轰然而倒,原因很多,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党争”。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政治的因素第一。

历史的诡异之处是,南明时期,明朝军队不下百万,而满清兵力不足十万。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满清的主力全是明朝降兵,而南明抗清主力全是之前的招安受降的农民起义军。

真是不可思议。原来的“贼”,到最后一直为明朝力战而死(包括郑成功,原也是海盗),直到最后一刻。原来的“兵”,却力图除明而后快。

多尔袞死后,当时满清领导层真空,已经想放弃中原了,和南明分而治之;反而是洪承涛以五省经略的身份,一直力主灭除南明。而在南明一直支撑大局的李定国,李国栋全是之前的李自成、张献忠的部下!

“兵”、“贼”逆转,正反映出了明朝党争是第一祸害,造成政治上的彻底不可挽回。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广州女警

广州女警是一个胖师奶,是流花分局的女民警,事后接受记者访问时,还有不好意思,羞涩之意。她不是什么女特警,当了27年警察,这是第二次开枪。上司把她找来,估计是因为她的形象,让劫匪没什么防范吧。

然而她在和劫匪面对面交谈时,突然拔枪一枪把他击倒,然后又冲上去,补了三枪。八分钟的视频,场面震撼,因为记者就在旁边(劫匪要求的)。

劫匪只是拿刀而已,而且事后的三枪毫无必要。但女民警也是按指令行事而已,是体制的问题,不是她特别彪悍,正正相反,她非常普通。

菲律宾劫持港人质事件,菲律宾警方内部有指令,对于这种人质事件,只要劫匪不是枪口对准人质,造成即时生命危险,是不能提前开枪的。

在几年前,国父公园同样发生人质事件,一个幼儿园园长劫持学童,抗议教育制度问题,后来政客调解,学童释放。幼儿园园长成为英雄,他被控三十二条罪名,但最后只判一年一个月。

所以,门多萨的风险是很低的,他已经胜算在握了。甚至可以说成功了,因为警察局长签字的复职令已经送出了,但没来得及交到他的手上。按照他的估计,事后最多坐两三年牢,但可以解决一生的问题,恢复家族的声誉,怎样也是划算的。

绑架是菲律宾的风土病,最需要以重典整治,但当局的做法是完全的纵容,甚至鼓励。

菲律宾有什么问题?

它的行政失效,贪腐盛行。

我们说,对付这些,应该要有民主制度。它有了。

还不够,要有独立法治体系。也有了。

还要有独立的媒体监察和新闻自由。应有尽有。

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方程式中的所有元素,都有了,还要怎样?

我在想,对于中国,外界的很多想法,是先在心中设立了一个完美模型,然后以此来衡量,缺什么补什么。例如,司法独立,新闻自由,民主体制。做不到就是不及格。

但做到了,就是及格吗?这样的评分标准,是否有任何意义?

广州女民警不需要开枪,尤其是那后面的三枪。但她是否做得对,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那三枪她必须开。

广州女民警的三枪,虽然很多争议,但好过菲律宾的一枪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