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南京八年沦陷史

正在看的书,分上下两册。

最近看书速度很慢了。一个礼拜只看了上册。工作很忙很累,每晚大概只看书一小时。

这本书很好,资料很齐全,八股文字也少,有一些是免不了的。关键是材料要丰富,数据要足。看这本书,满足了我的历史癖。

比较新鲜的是日本对华政策,一直在变。

汪精卫政权的高层原来都是共产党转过来。周佛海是一大代表,陈公博也是;李士群也是,丁村默(就是色戒里的梁朝伟)当过湖南的一个地委书记。真是有意思。

以前看过日本人在1942年出版的满洲建国史,是日本国势最强的时候写的,描写满洲建国的艰辛,仿如一伟大的事业。

是的,满洲建设的确很成功,单单能把抗联消灭,关外再无任何抗日武装力量,就很了不起了。更不要说,还能把东北建成亚洲最大的工业基地。

问题是,日本在关外能做到的,为什么在关内做不到?

“南京八年沦陷史”的资料也说明,日本在南京八年,基本上没有任何建设,财政费用都做行政费用了。

经济上,日本在关外很成功,但在关内,在华中,华北就很失败了。

还有一个感想就是,当时太便宜日本人了。竟然就这样放过他们了,让他们回去,国民党真是岂有此理。共产党都懂得占了东北以后,把日本人留下做苦工,生产军火;国民党竟然把他们都放了,更不要说杀多少人。这只能从国民党高层的倾日感情来解释。

6 条评论:

kenkachemhazard 说...

當時國民黨親德(裝備軍訓)親蘇(聯俄容共),何來親日?

C.M. 说...

>>日本在关外能做到的,为什么在关内做不到?

第一想法是,香港廠商在國內能做到的,為什麼在本土做不到?

這樣簡單比較,情況是否差不多?

. 说...

kenka,

国民党和日本的关系,就如苏俄和中共的关系,两者血缘交融。孙中山是在日本发迹的,日本一直支持他的革命活动;国民党高层都是留日的;侵华将领很多都是蒋介石,何应钦这些人的老师。

日本投降后,很多日本将领还被留下当战略顾问,国民党帮他们躲过东京审判。这只能用感情因素来解释。

至于1949年后,台湾和日本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国民党驻日代表团的地位仅次于驻联合国代表团。

c.m.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量子 说...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C.M. 说...

工業化的初期需要密集型勞動投入。

沒有理解過日本戰前後的歷史,作一些大膽推斷:日本戰前工業化程度就像香港七十年代,相當蓬勃,但由於勞動人口逐漸由工業轉往其他行業,工業成本不斷上揚,加上資金充裕,對外發展是推動力也是壓力。

東三省正像七十年代的廣東。勞動人口充足,資金投入之後推進日本本土工業生產轉移往東三省,關內不是做不到,而是到了飽和。而東三省除了人力,相比日本四島還有礦產和大量平原,尤利工業發展,由是更促進高速鐵路的建造。

這些一切出於想象,如果這些變遷真的有跡可尋,香港會否步日本後塵?

mr.wizard 说...

不会吧,当时好像你说已经到饱和程度啦。如果香港specialize 做一个金融中心的话,随着大陆的工业想往外的资金发展的话香港应该还有用处吧。但香港不能发展工业就应该是真啦呱~ 什么高科技工业我觉得系香港真系唔行ga 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