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八十年代﹐金庸是基本法草委港方政治組組長﹐這是一個地位非常高的職位。以這樣的江湖地位﹐如果要當特首﹐恐怕是手到擒來。當然﹐金庸本人對現實的政治沒興趣。
中方能把這麼重要的職位給他﹐可以說是“國士”級的破格待遇。而我想﹐這主要是鄧小平是金庸武俠的粉絲有關。鄧小平曾說他多次看金庸的作品﹐作為政治家﹐本人不可能發表對金庸武俠的看法﹐但他多次落難﹐對金庸筆下的悲劇英雄應該能心曲互通。
作為政治組長﹐今天所有的爭議題目﹐什麼路線圖﹐時間表﹐制度設計﹐當時都早裝在金庸的心中。不過現在大家早忘了﹐金庸也從來在再沒有發表他的看法。這是典型的“國士風範”。
金庸反對在香港推行步驟較快的民主。理由是﹐以中共的政治動員和組織能力﹐香港沒有任何政黨可以是對手﹐如果香港推行民主﹐後果就是更全面走向內地那種政治局面。
這樣的觀點﹐在九十年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全球民主化的浪潮下﹐看起來是那麼食古不化﹐而當時金庸又決定着香港回歸後的政治走向﹐因此成為很多人的忌恨對象。而金庸從來沒有改變他的觀點。
對於他這樣洞察人世﹐縱橫歷史的人來說﹐雲淡風清﹐天高月明﹐特區政治根本是小事一宗﹐沒有必要去大費周章辯解。
而時間也證明了﹐他才是對的。
(2)
金庸個人歷史中﹐有一個部份是很少被提及的﹐就是他從來沒有回過家鄉海寧。
我以為看錯了。他很早就是中共的上賓﹐在西湖邊買了房子﹐是浙江大學的教授﹐全國各地風景名勝都有他的墨跡﹐竟然沒有回過家鄉﹐沒有為家鄉題字﹖
金庸的父親﹐在解放的時候﹐就被鎮壓了。
以當時土改的方式﹐鎮壓地主﹐都是當地鄉親父老﹐貧下中農開鬥爭大會後宣判的。也就是說﹐那些海寧的鄉親﹐就算被人煽動了﹐也算是幫凶。
所以金庸不肯原諒他們。他後來一直有接濟內地家人﹐但就是從來沒有回過故鄉。
但家鄉沒有忘記金庸。當年的舊居已經開發為旅遊景點。而“金庸讀書處”﹐書房﹐上過的學堂﹐更是當地的最大賣點。
從來沒有見到金庸對這些事情的只言片語。海寧查家是百年望族﹐文風鼎盛﹐香火不斷﹐我不知道金庸如何向自己的子女說明自己的家族歷史﹐甚至不願意帶他們回去拜望祖居﹐拜祭先人﹐說明他對故鄉已是極恨。
但他仍然也是什麼都不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