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一些對當今中國文字的誤解

“反蝗”論起﹐除了抗議內地對香港民生的騷擾外﹐亦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當今中共文字在文化上毒害了香港﹐對中國文化也是莫大的破壞。

我個人認為﹐這裡對當今中國文字有很多誤解﹐事實上﹐中共發展起來的一套文字運用是很先進的﹐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亦起很大作用。香港是雙語城市﹐英文在表意上承擔更重要角色﹐對中文可以不那麼在意﹐使用中文是否與內地接軌也可以再議﹐但不能無視中國內地中文使用的發展。

先說簡體字。

中文是象形文字﹐一直簡化﹐從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簡體字﹐本身就符合文字演化的規律。世界上文字分象形和表音兩大系統﹐幾千年來﹐其他沒有變化的象形文字系統﹐例如古埃及和巴比倫﹐早已失去了活力﹐走向消亡﹐而中文活了下來﹐而且越加蓬勃。

文字和語言﹐首先第一位的是傳意﹐容易接受和表達﹐功能性第一﹐藝術性其次。中國政府最初採用簡體字﹐也是出於掃盲的目的﹐容易學習﹐容易使用。建國時中國文盲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到現在識字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簡體字的推廣起很大作用。

崇尚實用主義的新加坡政府採用簡體字﹐而不是繁體字﹐也正說明這點﹐他們沒有文化包袱﹐純粹從語言的實用性考慮。

至於說“愛無心”等一些問題﹐中文從象形到表意的演化﹐結構上本來就是越來越簡約﹐便於使用。例如智能手機中文手寫輸入﹐用簡體比繁體的效率高出許多﹐推及在日常的書寫和運用上﹐尤能造福更多人群﹐尤其是廣大的勞動人民。

再說內地文字的表意性。

批評中國內地文字的人士常指﹐它做不到“言簡意駭”﹐四個字能表達的意思﹐非要用六個字﹐七個字來表達﹐重複累贅。

這些人士忘了﹐在香港﹐中文只是輔助性的語言工具﹐凡是重要的文件都會注上“以英文版本為準”﹐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允許中文在表達首先要符合典雅﹐藝術的要求。反正看不過來﹐再對照英文即可﹐相信這也是不少人的體驗。

但中國是個龐大的國家﹐不可能也不必要再維持一套平行的語言系統﹐中文就是唯一的語言﹐必須表達精確。功能性考慮讓位於藝術性考慮。從語言功能角度考慮﹐中文應以達意為要﹐傳情次之。

現代事物錯綜複雜﹐要做到這點﹐某種程度的累贅是難以避免的---典型的例子是法律上的中文﹐至於其他的種種事務﹐例如高鐵技術標準﹐航天火箭發射﹐文字的表達上都容不下寫意的空間﹐而必須儘量貼實。

另外﹐簡練的中文就更能表達清楚嗎﹖我看也未必。

以我自己求學時的經驗﹐如果看台灣翻譯的經濟學著作﹐雖然文字典雅簡要﹐但反而更加難明﹔而內地翻譯的同樣書籍﹐文筆略嫌羅嗦﹐卻更易理解。有時候﹐不必要的刻意追求中文的簡練﹐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閱讀障礙﹐尤其是在不打算依靠英文的情況下。

另外還要說一點的是﹐香港中文﹐尤其是官樣文章更顯得累贅﹐是因為官僚起草文件時﹐不能擺脫雙語的思維﹐凡是中文要表達的東西﹐英文稿也要有對應的表述方式﹐反之亦然﹐更顯得疊床架屋﹐這也不能怪到內地頭上。

由於內地文字沒有打算以英文做拐仗﹐必須具備完整表達的能力﹐某種程度的西化結構是免不了的﹐但具備很強的表達能力。

歷史學家黃仁宇曾當過國民黨軍官﹐他認為中共能奪取天下﹐是因為具備了數字化管理的能力﹐這是歷史上首次有中國政權可以做到。而背後配備的文字體系和清晰表意方式﹐更是制勝的法寶。

對比國共戰爭期間的軍事電文﹐蔣介石與國防部和前線將領的文書來往﹐都是雲山霧海﹐連軍事部署都說不清楚﹔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與部隊的電文﹐都是清晰明瞭﹐而且可以對戰略有深入的探討。毛澤東和林彪就打錦州問題的幾次電文爭執﹐簡直可以當作中文寫作的教材。

必須承認的是﹐中共文字的這套本領﹐也是完整的繼承下來。香港的官式中文是真正的官樣文章﹐例如施政報告等﹐都是口號式的假大空﹐不痛不癢地堆砌一通。而內地的官方文件﹐撇除頭幾百字的黨八股﹐後面都是“有料到”的東西﹐件件實在﹐言之有物。

最後﹐要談一談內地文字的靈活。

中共草根出身﹐向來講究面對群眾﹐語言方式亦別具一格﹐各種日常用語﹐都可以寫入堂皇的官式文件甚至法律中去。很多用語我們都已耳熟能詳﹐例如“抓大放小”﹐“硬道理”等﹐俯首皆是。

從這點來說﹐是大為豐富了中文的生命力﹐為語言增加了活力。毒化之名﹐完全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就算生活用語入文﹐中共亦非常克制﹐不會用方言﹐也不會濫用一些無特定含義的助語詞﹐多少給中文保留了一些尊嚴。

反過來在香港﹐手字邊口字邊的助語詞濫用成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各印刷媒體上﹐恐怕才是嚴重污染了中文。

13 条评论:

johncheng 说...

是否認同文章觀點是另一回事,但常常看到與眾不同的論據是賞心樂事.

匿名 说...

簡體字有助掃盲此說是否成立,我以家人經驗一直十分質疑. 我家祖母及母親均未上過學,祖母基本上只是幼年靠看潮洲歌冊,及至壯年後看香港電視自學識字,幼年時未解放,香港用繁體,報紙上大部分字都認得. 母親從小在香港長大,未上過學,現在識字恐怕比當今中三生還要多.

一些人指責簡體字令愛變無心,固然是失焦.我個人認為更大的問題是亂刪部首及幾不同的字二合為一,如吃的麵竟變成面,游遊不分,幾几不分等,這實在是語文上的自戕.

閣下以政權成敗作為語文高低的論據,亦令人啞然失笑.

量子 说...

何可笑﹖這位匿名留言者的態度﹐似乎很不尊重他人。

中共的語言風格有助它奪取政權﹐是一個實證判斷﹐可以是錯﹐可以是對﹐何來可笑之處﹖至於說語言高下﹐那是價值判斷﹐兩者牛馬不相及。

我的觀點只是針對“表意性”來說的﹐而不涉及何高何底﹐何優何劣。舉例來說﹐詩詞的語言和法律語言要求不同﹐兩者無從比較﹐判斷高下亦無意義。語言的恰當﹐只能從當初語境和目的來說。

以我舉的例子來說﹐在軍事環境下﹐當時中共的文字比國民黨的文字更符合環境的需要﹐如此而已。

依馬打 说...

反而覺得因 weibo 有字數和言論限制,不少話語必須兜個彎才講,內地同胞不少因而重新鑽研文言文,才求言簡意駭,近例:

"红朝六十三年,渝州王氏被夺总兵衔,心怀愤懑,遂进言朝廷,弹劾刺史。渝州刺史薄氏震怒,下令缉拿,王氏仓皇出逃蜀中。蜀都一时震荡,如临大敌,王秘投美洋会馆,欲寻庇护。锦衣卫围会馆,美酋惧怕天朝,不敢纳,令会馆逐之。王被逮,仰天长叹:“飞鸟尽兮良弓藏,爆大镬兮日你娘!"

C.M. 说...

我覺得簡體字掃盲雖未至功不可沒,但一定有功。至少可以提高認字的速度,年幼已經可以書寫出自口中的字。相對繁體字,簡體字對文化水平地下的個體之間的文書溝通實用性,我個人毋庸置疑。

不過亦正由於強調其實用性,所以會令其“某種”文化價值相應降低,例如古文欣賞、一字深義。簡體字由於創立側重實用性,所以寧一字多義,捨一字深義。不過對於我等販夫,深義多義無暇細想。

簡體字其愛無心,焉懸壺濟世皆無心,忠信孝義獨忠有心,我覺得如此辯其義只是文人一片愚忠。不過,我亦同意,某些簡化了的字,其設計者的確毫無心思美感可言,敗筆。

至於量子有關中港台文體理解互相比較一說,我覺甚無謂。各地文體固然皆有自己色彩,但以臺灣翻譯書、香港官府文章,去對比量子成長的地方的語文,絲毫不覺容易有先入為主之犯?

翻譯書籍語文功力在譯者,也在譯者對資料的理解,與九把刀、龍應台之流屬南轅北轍。香港官府更甚,文體以英文法律文件手筆為主,中文為輔,豈可代表香港大眾文體,如各大小眾作家?我總認為臺灣人總覺得臺灣語體最好,香港人(或許)認為香港中西合璧古今相連文體最有味道,國內人除自己文體以外其他中文都難明艱澀,那代表什麼?於我,正代表:文無第一,各取所需。

至於你指文字的靈活,用於法律,則沒有靈活可言。如果法律字眼體裁意思靈活,在我而言,就不是法律,而是命令、人話,隨時間情況而可以有不同詮釋。正如某中央機構公佈的各種經濟政策、一號二號文件,夠“具備完整表達的能力”嗎?無論你或其他投機投資者,也不都是一樣孜孜不倦地推敲當中的所謂實際含意?

各適其式,各施其職,各得其所,我認為才是文化文字演變的大勢。

Detchard 说...

如果說文字的簡化是使用上的自然演化,中共的簡體字可以說是基因突變,全盤否定了中國文化。

KLN 说...

量子兄,

請勿將正體字冠以「繁體」之名, 因似有貶 意。

量子 说...

我習慣稱繁體字,而不是正體字,這是個人習慣問題。畢竟這是個人博客,不必要考慮政治正確性,對不對?至於別人是否有貶義的理解,似乎也不需要我去考慮。

當然,你可以在留言中堅持認為應稱正體字,宣揚你的觀點。這裏本來就是觀點的平臺。

C.M. 说...

Detchard君:

我會這樣認為,如果所指的自然演化的意思,是沒有經當權者干預的話,那你是對的。

本人本科跟生物有關,所以如果從自然界角度,這種演化是來自物種(i.e.人)與環境的互動而產生的話,那當權者的干預也只是屬於物種行為一部分。即刻意創立簡體字並予以推廣,亦屬於自然演化。

而且,如果有機會翻查歷史,不僅中國的文字或語體演變多涉及當權者干預/創立,近代亦可見德國語文方面的革新亦屬一例,還有日文、韓語等。當權者不過是改變力量的一部分,所有改變力量匯聚或整合,就促成演化結果。

假若我是那個當權者,為了掃盲,也可能會不惜文人,甚至改變語文的發展歷程,抵受指責去促成簡體字,因為那個我的信念,不單在掃盲,也在相信文化發展,不一定受字體的局限,社會自然會以新字體,創立適應社會情況的新語文語體。Though people may think this is undingable, but it may be just so geillivable.

文少 说...

//請勿將正體字冠以「繁體」之名, 因似有貶意。//
很明顯﹐有人不明正體字何意﹐特借此補充點資料。

正體者﹐官方文字之意也。是故﹐兩岸分治後﹐大陸在50年代推行簡化字運動﹐遂將簡化字和簡體字稱作正體﹐國民黨則保留將繁體稱作正體。

跟正體一詞相對應的﹐是異體字﹐即官方不承認的民間寫法。而事實上﹐異體字在民間一直存在﹐當中不少是簡體字。
換言之﹐繁簡一說本身並無特定貶義﹐反而正體一詞則含有政治意味。

又﹐不是人將簡化字和簡體字混著說﹐混為一談﹐查實是兩回事。

簡體字是指大陸未推行第一次文字簡化運動時﹐已在民間約定俗成的簡體字﹐其實也是異體字﹐當中分完全異體和部份異體。
而大陸在第一次文字簡化運動時推出的字﹐正確名稱是簡化字﹐非官方說法則是一簡字。事實上﹐由中共文字改革委員會(下稱文革會﹐笑)推出的一簡字﹐數目很少﹐而且採用述而不作原則﹐基本上更多是吸納民間簡體字﹐借用日本通用漢字(日本簡體字)﹐和根據中國草書簡化規律而成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國民黨遷台後有意將繁體字視作正體﹐將簡體衊稱作殘體﹐本身是包含著政治因素﹐很有老毛說的“敵人反對我贊成”的味道。事實上﹐在國民黨遷台前的30年代﹐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當局﹐也曾將簡體字運動放上過議事日程﹐並在1934年推出過第一次簡體字表﹐這個歷史文獻﹐現在在維基文庫中還有scan版本。

文少 说...

至於大陸文字和文法問題﹐我認為作者應將幾個問題分開來說
第一個問題﹐簡化字問題和文法文風問題﹐是兩個問題。尤其是不少批評簡化簡體之人﹐本人存在不少誤區﹐例如﹕簡體簡化不分﹐誤以為文字簡化運動始于中共﹐對近代中國文字簡化運動的不了解等。
是故﹐我認為簡化字和簡體字問題應獨立成文﹐就我自己而言﹐這問題其實寫兩篇也寫不完。
更重要的是﹐純粹講掃盲問題﹐對生于已發展地區的台人港人﹐他們是難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對於掃盲問題的歷史背景﹐乃至新文化運動發展史﹐基本上不少也認識不深﹐更沒有切膚之痛。
對於繁簡問題﹐他們基本上的筆調﹐是調用更多教育資源去解決掃盲問題。當然﹐當時中國窮到發瘋﹐錢從何來這類現實問題﹐要他們考慮也實在太難委他們了。

第二個問題﹐是文風問題中﹐其中一個是連作者也不能否認的﹐是黨八股問題。黨八股問題由延安整風﹐到前兩年老習還在談﹐問題是官方文章中的黨八股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看到人頭大。

第三個問題﹐是文法累贅和用詞不當問題﹐或時常用戰略戰術詞彙談非戰術問題﹐這也是普遍存在的。
當中文法累贅﹐無故狂用和自創和製漢字的問題﹐(如性氾濫﹑被動句式的錯用)這不是大陸文章獨有﹐香港的偽學術文章也不少﹐但有就是有。
至於常用戰略戰術詞彙談非戰術問題﹐則多見于官樣文章﹐尤其是談經濟問題時更常見﹐如將策略寫成戰略...這種硬傷在90年代時確實很普遍。當然﹐現在隨著海歸回流﹐中港臺三地文化交流日多﹐很多專業學術名詞經此互通後﹐那種常用戰略戰術詞彙談非戰術問題﹐開始減少。
可是﹐在深圳街頭確實還出現「動員全民打一場禁毒戰爭」﹐或者在水務局出現「依法治水」這等惡搞味甚濃的低級政治標語!感覺還是挺雷人的說。

giantdragon 说...

在繁體博客討論簡體字,意見當然是一面倒。

簡體字的最大作用是幫助了中國文化的出口。為了減少我國文化赤字,請支持簡體字和漢語拼音。

老麥 说...

"為了減少我國文化赤字,請支持大幅提高國人普遍文化水平。",此說會否更合國情!

新書用簡筆無問題,古書變簡筆就大件事!

久已不看國內翻釋書,連外國的語法也沒譯過來,好難頂。

更大的問題,是國內的西化中文,真是看到蛋疼!

廣東話口語寫入報章,當然也不好。然則,語言不過是載體,維繞中港的問題,不是語言,是大家對文化差異的包容度太低,其實香港一向如是(70年代移港潮停止後,"香港人"的身份成型,自此脫離內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