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观察说起。
观察1:十年前,在深圳东门一带,档次比较差的发廊,洗剪吹的价钱,大致在20元到30元之间;在今天,大概同样的价钱,在同样的地方,还是可以得到同样的服务。至于泵骨,按摩,其他种种,不但没有涨价,反而降低了。
观察2:在内地任何一个城市,我从来没有见到香港商铺常见的“业主加租,倒闭平卖”,“租约期满,跳楼甩卖”这样的标语。也就是说,在内地商铺的经营,租金从来就不是一个大问题,根本没有什么题材可做。
十年间,深圳住宅楼价的升幅,大概是四到五倍;然而,楼价上涨对零售市场价格的影响,从没有香港那样显著。尽管没有数据,我可以知道,商业地产升值的幅度,远远比不上住宅市场。
理论上,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供应来源是一样的,都是来自城市的地皮。两者的升幅,应该是同步的。按照一些我见到的数据,全国的地皮供应,城市可建设面积用地,就算考虑到城镇化的人口变化,也是完全可以应付需要的,甚至是有余的,不存在地皮紧张的问题。这和香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楼市,租房和购房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市场,前者是买方市场,后者是卖方市场。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说,由于不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从满足居住需要的角度来说,租房市场是真正反映出住房的价格。购房市场的价格高企,是由一些非经济的因素推动的。
按照估值理论,一个房产的价值,是其未来租金收入贴现值的总和;然而,在中国,由于租金非常低廉(对比楼房价格),两者的差距非常惊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完全说不通的。这只能从社会制度,文化的原因去找解答。
也就是说,产权的本身,就存在一个巨大的溢价。而这种溢价,是和居住需要本身没有关系的,我想,大致是三种原因造成的,当然,肯定还有其他:
第一,信息费用。在中国,有关收入分配的信息是相当不透明的。在西方国家,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从他从事的行业就可以大致知道,现金流一目了然。而在中国,没有人是靠工资收入致富的,都是靠种种的灰色收入。由于社会变迁太快,很难有一个规范和完整的信用网络。
对于有了钱的人来说,购买房产和拥有房产,等于通过一个正当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可以大大节省这方面的信息费用。
第二,男女比例失衡。在中国,目前的男女比例大概是112:100,在婚姻市场上,房产是比较好的契约抵押品,男女比例失衡越大,对房产的需求就越大,增加了需求。当然,独生子女化加强了这个效应,等于把前两代的累积,化为一代的购买力,集中爆发。已经有经济学家建立了模型,男女比例和房产价格两者在统计学上有很强的关联性。
第三,中国法制不健全。对租户的保障很不足。这点我认识不深。但想来大致如此。香港法例对租户的保障很大,很大程度上令租务市场和售卖市场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而在中国就完全不同。
回到文章前面的观察。上述的住宅市场产权溢价,都是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推动的。而在做生意的人来说,在商言商,不大会在乎这些。商铺是买来的也好,租来的也好,最重要的是能赚到钱。因此其价格反映的是确实的土地需要。
所以,中国商业地产的价格水平,一直能比较贴近现实经济的水平;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这么多年以来,商业地产的价格变动,很少会影响到零售市场的价格,影响到民生。香港地少人多,租金价格会影响到零售价格;内地地皮供应充足,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
实际上,如果上面说的产权溢价问题能解决,中国住宅的价格也应该更能回到真实经济的水平。
5 条评论:
8年前收了一個東門旺角的二樓小鋪約120呎當年收租3000蚊依加都係3500蚊到(雖然間鋪升值咗8倍),但見啲租客的衫越賣越平。
为什么不卖呢?莫非这个产权溢价的心理因素,对你来说也是如此重要?这也是我比较迷惑的地方,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心理,有违经济学的常识。
土地的使用,总租金或一次性售价,价格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不应该相差的那么离谱。
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当然,如果是博再升,那又当别论。
謝你的這篇,我對國內認識不深,但有三點想回應:
1.奇怪你在「產權溢價」的理由中没有提到「升值預期」這個重要因素;
2.「香港地少人多...存在地皮紧张的问题」──這其實是香港政府對所有人的最大欺騙!如果單看所有土地面積的使用率,香港比深圳以及澳門都要低!
香港人意識中覺得「地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受香港的「郊野公園條例」所限,很多土地都未有被發展(所以梁生才發言要改變此條例);但就算在市區/鄰近市區,其實還是有很多地皮的。供應完全在政府手中;只不過利益所及,特區政府當然會用所種手段令地皮有價
3.「第三,中国法制不健全。对租户的保障很不足。」──不明此與「租vs買的溢價」有何關係?既是對租戶保障不足,業主不是可隨時加租嗎?
是禮物/紀念品,除非沒錢吃飯了,才會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