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扯谈新闻自由

以下对新闻自由的一些想法,都是扯谈,但也受到了前文SEASON,笃君,黑君,C 君诸君留言的影响和启发。

(1)
世博亚视事件,新疆无线事件,江泽民有线事件,三件事上,感情上我并不倾向香港记者;原因也是感情上的,香港记者的普通话说得太差。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本身香港人讲话就很急促,有一种咄咄逼人,很寸的感觉;再加上南方人说话元音比较多,很不悦耳,在那些场合那样声嘶力竭地喊,真的很难听,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另外,给人的感觉也很不尊重,既然是跑内地线,为什么不能把普通话提高一下呢?或者说,为什么编导不能派一些普通话说得比较好的人来呢?背后还是那种高人一等的心理在作祟。

但当然,这也是非常感情因素的原因,扯不上什么新闻自由。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可以得到一些相反的看法。在我很短的记者生涯里,记得一个这样的场面。有一次,是中华总商会要做一个什么声明,政治表态,发表讲话。总之是很无聊的东西。

我也赶到了现场,中央媒体的记者也有来,女的非常漂亮,比得上一线明星;男得非常英俊。穿得非常时尚,在一群看来寒酸的港记之中,非常鹤立鸡群。我站得离他们很近,听他们说的普通话非常悦耳,抄笔记的字迹非常清秀。然而看他们那么认真的样子,我心里对他们的尊重恐怕比港记要少得多。因为台上说的都是真正的废话。他们那种煞有其事的样子看起来很假。但我也知道,他们是人中凤凰,无论是收入和地位,要比在场的港记要高许多。

反正都是扯谈。

(2)
在另外的博客文章,零七年曾经写道,为什么香港成不了中国的新闻中心?

香港有最好的新闻基建,法制,训练,区位优势,甚至人才,为什么会演变成现在这样,成为社区媒体,困兽斗,割喉战?

甚至比文革的时候还不如,起码那时候,香港是全球有关中国新闻和情报的集散中心,大量猛料也是从这里发散。

这么好的条件,香港没法做到中国的新闻和资讯中心,无数优秀的人才被迫在这里困兽斗,原因当然很多。

如前面说的,普通话说不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无例外的,香港的电视传媒,跑内地新闻的,很少能见到一个普通话说得好的。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一种心态问题,是否愿意融入。这也是我觉得很疑惑的地方,很多记者宁愿再读一个高级学位,而不愿意花时间学好地道的普通话。

另外一个原因,是香港很少,几乎没有人做调查式的报道。当然,这是整个传媒生态和文化演变问题。以前壹周刊会做,现在也很少了。我还记得,以前看过它做的内地激素报道,很精彩,现在它也没有耐心了。

其实这种报道大有市场,只要市场不要聚焦在香港,在内地和海外市场潜力是无限的。中国的题材太多。太多可以这种深入式的调查报道可做了。而内地的传媒制约还是很多。

打个比方。象以前胡舒立时代的财经周刊,专门做调查式报道,派卧底,专题记者,一调查就可以半年。但碍于体制问题,文章还是不能写透。如果完美是一百分,他们最多只能写到七十分,剩下的三十分不能写,尽管这样,已经赢得无数江湖地位了。而香港的传媒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剩下的三十分也可以把它写完。

再有一个原因,香港记者太惜身,对他们来说,被公安喝骂,酒店无水就是很了不得的事。事实上要做中国的深入调查报告,要冒的风险很多。以前财经杂志报道地方煤矿的黑幕,记者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险。

并不是说,香港记者一定要做到这点,而是,我觉得整个传媒文化和心态要有改善。在中国,要做深入,有素质的报道,就要有可能有代价,但肯定也有很多人愿意付出这种代价,不需要看成什么大惊小怪的事。

最后一个原因,比较难以表达。还是牵涉到香港人,内地人的身份问题。

香港如果要成为中国的新闻中心,那就不可避免地一定要和内地人合作,大家的权责如何确定,如何发展出一套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

老实说,香港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在九十年代,快报记者在十四大闭幕前,取得会议决议文件,全文发表。结果提供消息者被抓,判刑几十年,而快报记者只是被驱逐出境。一个稍有格调的传媒机构都会考虑保护自己的消息来源,不会贸然这样登出;更不会记者一被抓就主动交待,自己从轻发落,却害惨别人。

至于陆建华事件更是把这种香港传媒的陋习表露无疑。有香港知名报人在内地被控间谍罪名,被捕后,主动交待,还托人把在香港的手提电脑主动交内地警方,提供证据。他最后自己从轻发落,很快就保外就医,而陆建华则判刑十几年。而香港传媒对这件事则从来不提,反而知名报人则一直被当英雄。

事实上,没有这种致力发展自己在内地情报网络的意识和担当,香港传媒更难融入内地。

(3)
曾经和朋友聊起,马云和一些内地企业家用一百亿成立一个创投基金,投资一些很有盈利又有社会公益的项目,什么样的项目可以拿出来,去申请?

我觉得类似这种在香港成立一种介乎情报机构和高端媒体机构的概念很值得考虑。专门以中国内地调查式报道为主,政策追踪,社会调查等。没有内地官方色彩,而又独立权威深入。

比如说,内地四万亿的计划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花的,具体到每一个省市,每一个年度,钱用到了那里,怎么用,计划又是怎样来的。像这些,很多人都有兴趣,但内地的传媒又不可能真正去深入报道。就可以是这种传媒大发用场的地方。

象中国医疗问题,房地产问题,几乎每一个社会问题,内地传媒都报道的很深入,但因为体制的框框,不能放开来写。如果有一个这样香港传媒机构的存在,能真正完全放开来写,就大有可为,大有文章可做了。

在胡舒立时代的财经杂志,一篇报道可以搞垮一个地方政府或者一个国企集团,而香港的传媒,就是骂内地再厉害,人家也不会当一回事。这是有料和无料的区别,而不是有没有新闻自由的区别。什么时候香港媒体的报道,内地也开始认真看待,那才是真正向区域新闻中心迈进。当然,对香港来说,也意味着开大了水喉,财源滚滚。

13 条评论:

依馬打 说...

財經方面, 內地的 www.21cbh.com , "新財富" 和 "第一財經周刊" 都做得不錯。

老麥 说...

路過,也來寫兩句:

1) 胡舒立時代的財經,代表的是內地傳媒的最高水平,絕非普遍水平。

2) 跑死人塌樓新聞的人永遠也是少數,絕非多數,舉世皆然,香港也有只一個黃福榮。

3) 關於語言,學不學得好,先天後天都有關係。內地人來香港搵食,不見得會學好廣東話。去美國英國留學,英語說不好的,也大有人在,不用上綱上線吧? 有心搵食果班,一定好努力學好常用語言。無心搵食果班會被淘汰。

4) "不能融入"一點我很認同。中港的文化鴻溝,實在太大了,難怪融不了的,香港人融不入內地社會,內地人融到香港社會的,其實也是少數。因為不融入,所以不投入,才無心學好語言。

5) 現在的壹週刊真的不好看了,大半本廣告雜誌,料又不猛。很懷念以前大爆本地豪門恩怨的年代。

6) 壹週刊的變質,某程度上代表了港人本身對你所說的"調查式"報導不感興趣。

其實,香港做這種報導,跟本是死路一條:內地政府一開始就視本地傳媒為外國喉舌,你如實報導,必然得罪阿爺 -- 結果肯定是不能在大陸銷售,去不到最有興趣看的一批顧客,但 Resource 就多花6-10倍,幾可肯定是蝕本生意,誰來做?

黑人 说...

給標題騙了,原來跟新聞自由沒有甚麼關係

香港人以前眼界狹小,常取笑別人的英語說不好
甚至以咬字口音去衡量別人的價值
看來這是民眾心智成長必經之路

seasons 说...

一些雜想:

1.現在的人少了一份理想。前兩天一位朋友跟我講,他做教師的師弟感慨為甚麼現今的老師質素越來越差了。我們讀書的年代,有很多很有理想做為楷模的老師,因為這些老師,我們學到了人生道理,甚至有些以老師為理想。後來的八十後,做老師為了薪金。那如果還薪金的吸引力都沒有了,又會怎樣?

2.我讀書時,一位讀新聞系的同學說她的同學們理想都是進去蘋果日報工作,因為蘋果的人工最高,但其實蘋果的手法是他們所最不恥的。理想與現實,如今讀傳媒以及在傳媒工作的人,有多少人是真心為了理想而工作的呢。我只是覺得上一輩及這一輩的文章,還有思維,甚至傳媒問的問題,在眼界、內涵及深度上是兩個層次。

3.不少香港人還是逃脫不了一種精英心態。家長苦苦追求英文學校,重英輕中的文化,對名校,讀國際學校的執著。早幾天一份很簡短的報導講及不少香港人北上求職遇到的問題,首先是要求的工資偏高幾千,第二是香港人的文化認同感。第二點很重要,一些香港人英文濆講、工作、管理及分析能力很強,但是普通話能力、對中國背景、歷史以及身份的認同卻非常欠缺。如今世界的趨勢是學漢語、普通話,美國也開始流行孔學,但香港暫時仍擺脫不了重英輕中的心態。隨著現實,還有潮流,相信這種情況會慢慢改變,不過真的需要一些時間。

4.其實香港有很多優勢的,英國人在某些地方很小人,但英國人的法律及制度卻是非常好的。

5.早陣子一則新聞,女青年會指出有個暑期工計劃,五百人只有三四個人做了下去,嫌辛苦、嫌遠,又或嫌這嫌那,甚至有的辭職都要父母打電話過去。又不想付出,又要收獲,做事衝動不想後果,而父母又或是身邊的人又主動幫他們補鑊,結果這些小孩子只會永遠任性下去。未來一代,仍需磨練。父母,有時候應該要學習一下放手,還有不要對小孩保護太過,跌倒未必是壞事。


6.人與人間,最忌想要改變對方,也忌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對方身上。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而且人總有盲點,我們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或許未必是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現今的人,其實不只香港新一代,國內的獨生子女們也都很容易犯自我的毛病。現今沒有了盲婚啞嫁,但離婚率高,也是這個原因。

量子 说...

是的。season,我比较认同你的观点。

前文留言的辩论,你是一方,笃,黑等是另一方。而我会比较倾向你的观点和立场。

并不是你的观点对,而是你的观点比较个人化。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从概念来说,你的观点是错的,黑笃的观点是对的。

黑,笃的问题是,他们把一些抽象的概念一般化了。成为了一些准则和标准,无形中,也把自己成为这种准则的一部分,来判断事务。

其实我们谁都没有资格做。只能说自己的想法,而不能觉得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

量子 说...

season,

黑的留言有这样一句,

“傳統理解,傳媒是第四權
是社會權力制衡的一種
假如一個人成長的背境有三權分立這個概念的話
亞視沒有做錯
假如沒有這個概念,或者不認同這個概念”

这大概就是我上面留言说的意思了。我也知道,你和我一样,都是在香港接受完整的教育,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第四权。

问题是,很多人的思想很懒,面临一些问题,不喜欢具体去分析和考虑,而喜欢抽象化。搞语义逻辑的一套。

曾经说过,很多香港的思维都中了李天命的毒,凡事从定义,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思维,喜欢戴帽子。这是很懒的方法,无助了解事实。

黑人 说...

謝謝賜教,我才不敢這麼自大去假設你們不懂第四權,但明顯,你們的留言中沒有考慮,或者完全不同意這個角度

我不明白「每個人」說沒有「具體分析事情」是甚麼意思。因為大家都在談新聞自由和傳媒職責,我想有回應的價值

亞視被人打爛攝錄機,真的沒甚麼可以講

我看法跟CM相近,唯一分別是我不認為亞視是「大機構」可以不計較,亞視現存資金僅夠營運一個月,銖錙必較也很正常了

假如又扯上「香港的思維中了李天命的毒,都很嫩很懶」,這是在迴避討論原題目,轉為扣帽子而已,如此再討論也沒有甚麼意義

seasons 说...

我覺得幾種看法沒有衝突,問題是焦點有點弄偏了。我是認同傳媒這個監察者角色的,所以對於現今一些香港傳媒工作者沒有好好利用這個工具,見到他們無法做到「客觀、公正、公平」,以致失去了原本的公信力,覺得有點可惜。其實他們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工具,去貢獻社會,令到社會整體有更健康的發展。

政府有政府的角色與責任,傳媒也有傳媒的角色與責任,正如政府不應濫用這份權利一樣,傳媒也不應該濫用了他們的權利。

一件事還一件事,我指出的只是那些濫用了權利,又或者存在了私心以致無法公平處理事情的事情。例如,亞視女記者咄咄迫人的質問,有點像是私人的意氣之爭,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或假如新疆的幾個香港記者真的有說謊、制造新聞的話,又或是記者故意對著李亞鵬用挑釁的語氣說及態度講「你打我丫,你打我丫,有本事你打我丫」,是記者的不對了。這些與新聞自由及監察功能似乎沒有甚麼關係,只能說這些害群之馬濫用了他們的權利。

至於一些理念上有衝突的地方,例如法律與人權、自由與人權、是否執行死刑、安樂死、應否體罰.....有衝突時應該何者為先,則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了。正如傳媒的新聞自由與人權,在房協工作的朋友說,那些記記者是皇帝,你要好好服侍他們,你不能有任何得罪,他們要甚麼,你要給他們甚麼,他們要拍甚麼,你不能阻止,包括住客的私人資料。你唯一能做的是用身體將文件擋著,不讓他們看到。我個人的看法當然是鋁窗跌下街,他們喜歡這類新聞已不是新意了,但是這些住客的私人資料如果被他們不小心見到,怎麼能夠讓他們去拍。朋友的答案就是,就是這樣,他們要拍,你不能阻止他們。

這個世界有許多事情是說不清的,理論與現實也是有予盾之處。理論上我們知道要男女公平,可是你與女朋友或妻子、子女相處時,通常是一方牽就另一方,無論其中一方多麼任性,你都要包容。公司工作上也是,很少做到公平。

我是否將話題又扯遠了呢? 我的一個朋友有個口頭禪"be easy, be happy", 對我們這些容易執著的人非常適用。

量子 说...

黑,
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

这样大家都可以暴露出自己思想的偏颇和片面的地方。

当然,不是说你的,而是我的。我对后者的兴趣更大。

seasons 说...

「自由與人權」應該是「自由與私隱」。

匿名 说...

對「新聞自由」我的著眼點是「將自由放寬會對社會整體有利還是害」?

你們的評論(or爭辯)都比我想的高明得多,所以我之前覺得我根本没有留言的餘地

但今天看到明報所說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11/4/hy19.html

問題是,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為了權宜(我也明這是没有辦法中的辦法,在你很多以前的文章中也提過)而不去追究豆渣工程;更甚是打壓去追究的人

到最後,現在再建的,就會變成豆渣工程;因為大家覺得的現況是「起了豆渣工程也不會被人追究」,那為什麼不做?

我估你會拗「大部份工程現在都不是豆渣,找到的只是少數」;也許你對,但究竟這些「少數」有幾少?是十三億人中的一億?幾千萬?幾百萬?

小牛 说...

試分享一些看法。

由世博新聞採訪談到新聞自由,再談到藝人、中港新聞採訪之別,真是扯遠了。

算是對內地的新聞採訪有點兒體會。不是自我矮化,在內地,新聞是為國家服務的;談新聞自由、採訪手法,港人與內地的理解真有點夏虫與語冰。如果我們看一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9日修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1/27/content_12550395.htm的第一句,就很清楚了:「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找對上的版本,它是於1997年1月27日修訂,這一句的政治意識更濃:「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當然,內地實際的操作,近來是距離真正的新聞自由愈來愈遠了。

討論當中或有將新聞、傳媒和傳播混淆了。新聞可以說是定位於現時的真實之整體,要表達的是事實的全部。據James W Carey的說法:「新聞作為獨特的社會實踐不可與傳媒和傳播相混淆。傳媒是新聞得以發生的組織和官僚機構,是新聞使用的技術;傳播是意義傳遞的一般過程,但是它們都不是新聞。. . .新聞在哪裡及如何產生是重要的問題,但如果將新聞混淆為傳媒或傳播,無異於將魚和魚的故事混為一談。」

至於將中央記者與本港記者作一比較,似忽略了一些前設,並不全面,也有欠公允。人民網有一篇行內人的訪問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5/22072/2330295.html,對內地傳媒、記者,潘忠黨教授有這樣的看法:

潘忠党:这种“双重身份”使传媒成为特殊的利益团体。一方面,它们是活跃于市场的经济实体,在这点上,它们与任何其它参与市场的经济实体没有区别。另一方面,传媒作为经济实体的身份又来自国家的特许,来自它们作为国家机器,或国家意识形态设置(state ideological apparatus)的一部分,它们的行政级别、服务对象由国家管理部门所确定。这一定位,使它们能够享受一定的国家资源(譬如,获得特许派记者赴港报道回归,派记者赴国外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或派遣驻外记者),也具备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垄断(譬如中央电视台为唯一面向而且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广州日报》曾为唯一面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市场的都市日报等),同时,它们也因此承担与其定位相适应的服务国家政治利益的责任。这种经济利益集团和国家意识形态设置的双重身份,使得它们在运作中,服务国家所代表的“公益”(public interests)与满足本团体的“私益”(private interests)相互掺杂,难分你我。

量子 说...

小牛,
谢谢你。潘忠党是我一个久违的名字。度过了很难忘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