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关于中国馆门票制度一些不吐不快的想法

对于中国馆的门票制度,有一些不吐不快的地方。这些想法,暂时在传媒上还没有见到,是自己的想法。

谁的责任?

第一,世博会预计七千万人,估算每天三十到四十万人,假设平均所有人是买三天的门票的话,其中一天一定要看中国馆,则中国馆最低日均需求是十万到十三万人之间。

第二,以内地的陋习,领导人和外国政要要来,必然要清场,大事周张,再加上中国馆的管理能力,内部票,黄牛票,人情票盛行,接待能力必然要打个八折。以现有接待上限五万计,中国馆的有效接待能力最多在四万左右。

第三,也就是说,在最保守的估算情况下,最多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游客,可以参观中国馆,其余三分之二,是注定败兴而归的!

第四,怎能怪中国人的素质差!事先把期望值炒得这么高,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无门而入,怎能不发火?!

第五,根本在设计上就有重大缺陷,消委会都可以去告了。买一张几百元的门票,但在设计上就预计你三分之二的情况下是进不了主馆的。对消费者是一种欺骗。主要的责任在上海世博局。出现这么大的规划缺陷,而事先不做补救,是难以原谅的。

应当如何?

第一,中国馆的概念本身就欠缺周全。为什么要搞大而全?国家馆和地方馆完全可以分开设置,每个省馆独立各自排队。现在这种捆绑是愚不可及的。

第二,亡羊补牢的做法,是考虑把中国馆设置重新变更,地方馆独立开放,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第三,中国馆的设计,也说明当局完全好大喜功,只追求气派,完全没有从使用者角度考虑问题。世博最重要的是参与,设计理念上,是应该优先考虑让每个观众都能投入。从这点角度来说,最为主馆,中国馆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容量,起码要每天十万人。中国馆当初的设计就应该简单一点,展览内容可以少一些,尽量容纳更多的参与。现在的设计完全偏离这一点。这点,艾未未已经说过了,鸟巢的设计本意,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现在完全变样。中国馆也是如此。

如何补救?

第一,既然很多观众注定是不能进入中国馆的,应该发售一种半价优惠门票,说明是不能进中国馆的,但日后可以进。反正中国馆是永久保留的,起码长三角一亿的居民不介意,可以日后再来看。这样起码可以减少日均两万的需求(以长三角包上海居民占一半游客计)这样可以大大舒缓压力,人人受惠。

第二,场馆可以花几百亿,为什么不可以再拿一亿出来,搞电子化门票?上海世博标榜智能生活和高科技,现在这样,简直是笑话。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多钱,在最后的管理上花一点功夫,才不会功亏一篑。有效的电子化管理,起码可以提高容量的三成。既然世博是面子工程,能把中国馆管理好,才是最大的面子。

第三,一定要好好整顿中国馆的票务。如有需要,纪委,公安,审计入驻都可以,不能有什么人情票,黄牛票,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每日门票发放和余额,实时向社会公布,共同监督。我看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也没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

世博门票的贪污腐败,比官场上的贪污为害更为严重!如果以为大多数是志愿者就调以轻心,又没有金钱交易就不去管,那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第四,世博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走形式,搞门面功夫。如果能让人看到,小小一个门票问题,从开头的混乱,低效,杂乱无章;通过学习和持续改进,变得有效管理,透明而人性,才是世博的最大的意义。否则,硬件再好,也要大打折扣。

7 条评论:

anon-b 说...

世博会,又称“SB会”。

老百姓自发起的名字,很能说明问题。

没有人给奥运会起过这样的别名。

其它的,比如“河蟹社会”,“草泥马”之类的。

最恶心的,是“温JB”。很有创意。

依馬打 说...

有關 SB 會秩序混亂,內地傳媒當然不能報導,但網上相關留言又未遭到大力 "河蟹"。是對上海政府故意施壓還只是對群眾進行期望管理,減少群眾到 SB 會場的意欲 ?

量子 说...

上海的建设,软件跟不上硬件,都是如此。

但只是可惜而已。因为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准。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建设。硬件软件加起来,一定是比原来进步了。

世博也是如此。不需要去否定。肯定是好事。去否定,说中国人素质不行的人心态都有问题。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了。老是借机发挥,不过是想满足他们自以为是高等华人的优越感。

我非常反感香港这里很多人对世博的负面言论。就是上面说的那些人之流。

量子 说...

香港传媒以前对春运民工的报道,我也大骂过。

同样,香港传媒专门集中报道如何挤,如何不文明,我也觉得非常令人厌恶。无非又是要满足香港观众的那种优越感而已,投其所好。

anon-b 说...

”SB会“,有这样的叫法,是因为上海本地的老百姓觉得这次展会劳民伤财,而不是指参观的民众素质如何如何。

春运民工受苦受难,上海北京的地铁民工大包小包,城市居民们从没有口出恶言,网上也没有因此嘲笑农民工们的称号。

现在大陆居民的怨气,目标是政府,官员,砖家,房产商,黑庄,证监会,统计局之类的统治者。

从“什锦八宝饭”到“JB”,不过两年多时间,令人感慨。

说...

據我所知,中國舘除了給領導或嘉賓留票以外,有好一大部份是預留給旅行團,所以才有人質疑,為甚麼票派的那麼快就没有了

又,亦由此,內地某些單位推出了「一天世博團」保證可入中國館

當然,中間是否有「誘因」令這麼多票流了到各渠道,又是另一個管理的問題

依馬打 说...

SB 天朝館門票的,屬資訊透明度問題。

每日接待能力,當中已預派多少團體票,贊助商票,剩下多少可讓非團體參觀的名額,早公佈,混亂自會減少。有此透明資訊,非團體參觀者,就算是上海人,也會較甘心改為跟團進天朝館,寧願給帶團的領隊和機構再賺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