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到真實性,在那個關頭,歷史上確有20多個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學生去為日軍慰安。魏特琳女士為此自責不已,也是她後來在1941年自殺的原因之一。置身設地去想,這些妓女的行為,其中的悲壯意義,怎樣歌頌也不足為過。
至於戲中妓女形象是否如此明豔,由於整部電影是以書娟為視角,在她的回憶中,這些救命恩人的形象美化,本身就是說得通的。
金釵中的歷史基礎和真實性背景,怎樣說也比一些別的二戰電影,例如“雷霆救兵”,“The Reader”來得要更加靠譜。
至於說到第二點,缺乏對戰爭的反思,批評者通常是以“舒特拉的名單”、“鋼琴師”這兩部電影為比較。
然而,歐洲反猶主義有上千年的傳統,在西方文明中根深蒂固,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反映猶太悲劇的電影必然有反思的義務和必要。但中國人是受害者,連日本人自己都不去反思,憑什麼中國人要替他們反思?
從這些西方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納粹的迫害是處心積慮,步步升級,並且充分利用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優勢,才而令人感到不寒而傈。而南京大屠殺的發生,更多的是一種獸性的激發,如何去反思?更不能由中國人代他們去反思。
至於中國的弱點,電影中已做足夠鋪陳,例如典型的“窩裏鬥”,女學生與女學生之間,妓女與妓女之間,女學生與妓女之間,但這不可能是這部電影的重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