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我為金釵辯護-3(完)

至於說到辱華,那更加是無稽之談。片中很深刻地描繪了中國人抵抗的悲壯形象,片中所有的成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甚至包括男孩,都為掩護象徵希望的女學生而獻身了。事實上,真實歷史中中國抗戰的表現更加可歌可泣。

一個外國神父挽救了中國人,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當時南京是靠20多個外國人才挽救了幾十萬生民,這本來就是應該正視的。

說起來,我對香港的影評界感到很失望。面對這樣一部出色,讓人感動的電影,沒有一個人敢去讚美,只能不斷去挑刺和評擊。我也明白,影評人要吃飯,如果真的去正面評價,恐怕連飯碗也沒了。

問題是,當一個行業形成了預設立場,讓所有人都不敢偏離這個立場來說話,也實在是悲哀的事。

“金釵”的硬傷一大堆,如果要挑刺,必然能有不少。但一部電影最基本的,還是當坐在電影院時,能否受到感動。而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體驗,這也就證明瞭“金釵”的出色。

而這些評論家,一從電影院出來,就忘了自己觀眾的身份,為了顯示自己專業身份優越地位,為了顯示自己有獨立判斷能力,就吹毛求疵,力貶金釵來拔高自己。

最後,我也想說說“金釵”的一些不如人意之處,但這些只是技術問題,無損它的偉大。

第一,“金釵”票房失利,和張偉平的行銷失策有很大關係。先搞什麼饑餓行銷,情色渲染,又去炒作奧斯卡,結果造成了誤導,也給批評家提供了彈藥。最不可原諒的是,把他和於冬的意氣之爭和私人恩怨帶到整個推廣中,這樣對這部電影很不公平。

第二,行銷的一大敗筆,是沒有重視南京市場。首映禮沒有放在南京,而放在北京政協禮堂,實在不可思議。這部電影最權威的觀眾不是專家,而是南京市民,只要他們認可,全國口碑才好。應該去討好的是他們,而不是奧斯卡評委。江蘇經濟發達,有近一億人口,如果重視這裏,單單江蘇拿十億也不是難事。

第三,國軍“千手觀音炸坦克”一幕,實在有些誇張,影響了電影的感染力。我也願意相信這是真實場景,但實在沒有見過這樣的記載。國軍南京抵抗悲壯之處很多,單單將軍就死了十七個,完全可以有別的表達方式。凇滬戰場上,常常是兩三萬人的整師拉上去,兩三個小時就打完了,想來也震撼。

第四,貝爾斂葬師身份的設置,在電影中是關鍵的一筆,很多情節圍繞此點展開。但不合理之處很多,所以西方人也難以接受。先不說當時在中國,西方人中有沒有斂葬師這一冷門職業的存在,在當時各國使館也一再要求國民離開,如果是一個求財的斂葬師還會留在南京接生意,實在很不合理。

第五,張藝謀犯了老毛病,刻意追求視覺效果而不顧其他。“金釵”的旗袍雖美,但其工藝已經超過那個時代水準,失去了真實感,其實也沒有必要。

第六,一些軍事常識上的錯誤,以這個規模的製作水準來說,也是不該犯的。例如當時國軍是沒有阻擊手的,李教官的那個神槍水準有些誇,而以手榴彈布陷阱一幕,雖然痛快,但木柄手榴彈是不可能用步槍引爆的。這些,隨便當時問一個軍事顧問都可以糾正。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