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阿郎的故事

以前写过的文章,已经删除了。从电脑中找出来重发一次。
------------------

1989年﹐我13歲﹐有次從佐敦的一家酒樓夜場下班﹐一個人去看“阿郎的故事” 。現在還記憶深刻﹐在最後那幕周潤發比賽撞車的場面﹐哭得淚流不止。

十八年後﹐剛才在NOW電影頻道重溫這部片子﹐仍然是深受感動。所不同的是﹐以往年紀小﹐最感動的是片末那個炒車場面﹐現在看﹐最感觸的反而是片中周潤發打兒子﹐逼兒子去母親那裏的那個場面﹐真得能感受到片中周潤發對另外一個女人﹐對他兒子的那種絕望的愛意。他在那一刻起﹐就必須踏上了死的不歸路。

年事大了﹐很多片中以前不會去留意的細節﹐都留意到了。真的是一部飽經滄桑的電影﹐導演﹐演員﹐音樂都是。。也想到﹐片中兩部後來都非常出名的曲子﹐“阿郎戀曲/戀曲1990”和“也許不易/你的樣子”都是羅大佑寫給張艾嘉的。而他們兩人在現實世界中的關係﹐和片中周潤發和張艾嘉的關係又何其相象﹗都是年少不羈的少女﹐愛上了深具特性的男人﹐長大了終於要分開﹐留下那個男人空守一世的懷念和遺憾。

片中的周潤發﹐就是羅大佑的夫子自道﹐他把他一腔的思念﹐悲哀﹐情意﹐都寄託在這兩首歌裏﹐寫給了張艾嘉了。所以這兩首曲子才會這麽動人。而張艾嘉必然是聽到了﹐要不然她在戲裏的表現也不會那樣出色。把那種面對昔日情人時的尷尬﹐自持﹐不舍﹐感動﹐種種那么矛盾複雜的情緒表達得那么細微入扣。

“阿郎的故事”是在港産片全盛時期拍的﹐現在也許真的是拍不出了那種電影來了。港産片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一部“阿郎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細微的迹象。例如片子有一幕﹐周潤發和兒子互相玩鬧﹐隨手就從地下撿起石頭朝兒子的身後扔去。其中仔細一想﹐就會知道這種的鏡頭今天的電影根本不會這樣拍。要是砸到了怎麽辦﹖然而在那個年代﹐這是十分自然純真的玩鬧方式啊。

片中父子情拍得十分動人。然而最重要的是﹐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具備寫實意識的導演﹐演員﹐和觀衆了。我仔細想了一下﹐近幾年比較可觀的港産電影﹐象“暗戰”﹐“無間道”﹐“絕世好Bra”等﹐都是畫面美輪美奐﹐鏡頭精美﹐主角們西裝革履﹐挺拔俊朗(在八十年代的港産片﹐只有壞人和丑角才穿西裝的)﹐但實際上都沒有什麽說服力﹐感染不了了人。

周潤發(還有周星馳)還有他們那一代的導演﹐都是從社會底層來的﹐本身在演戲外﹐都各有很多人生的閱曆﹐所以都能把社會上小人物的掙扎﹐奮鬥﹐在絕境下閃亮出來的英雄氣概表達得絲絲入扣。從而音容語宛﹐舉手投足﹐都深刻腦海。人們會覺得﹐他們不象在演戲﹐而是在銀幕上做回了自己。遺憾的是﹐從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港産片就走上了這種堆砌的方式﹐講求畫面﹐服裝﹐場景﹐而不是象以前那樣﹐一開始就是以故事本身和能表達故事的演員來打動人。

1 条评论:

老麥 说...

現在走3D化,就更極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