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藥股之我見

在所有板塊中,醫藥股的資訊不對稱似乎是最嚴重的。前兩天發改委發出了降價令,要求1300種抗生素、心血管病藥品降價。投資者對這類消息的本能反應就是重大利淡,於是所有醫藥股齊跌。和發改委限煤價相比,前者的傳導機制是很直觀的,但限藥價的情況應該就比較複雜。

其實這裏有三個環節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

第一個環節是限價的種類。為什麼是降抗生素、心血管病藥品? 將來還會否擴大?去年12月,發改委已經出了一次降價令,當時是涉及一百多種藥品,也是針對抗生素、心血管病藥品,但當時只限單獨定價藥品(如果是藥廠的原研藥,可以單獨定價),而這次還包括了一千多種的統一定價藥品。

一種說法是中國醫生濫用抗生素嚴重,鐘南山說中國人平均用量是正常的兩倍。如果是這樣,發改委為什麼要“嚴打”抗生素藥?應該是反過來才對。

發改委的降價範圍,到底怎麼考慮,恐怕要專業人士才能知道。但市場不會如此考慮,例如剛剛上市的金活藥業,主要產品是川貝枇杷膏,很明顯在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是限價對象,但也要无妄陪跌。

第二個環節是零售價和限價之間的關係。這裏也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限價的1300種藥品,如果限價是高於目前零售價,那可以說是毫無影響,例如在去年12月的限價令中,聯邦藥業的兩種主打藥也榜上有名,但實際上當時發改委的限價高於市場價,等於沒有影響。但是限價令公佈當天,聯邦藥業還是要跌去9%。 前天聯邦藥業公佈盈喜,去年盈利升1.85倍,但現在也要陪跌。

然而,要知道這1300種藥品的市場價和發改委的限價差額是多少,恐怕只有醫藥業人士才知道。而這個問題如此關鍵,是因為醫藥板塊和其他民生板塊不同,一家醫藥公司的盈利很可能就是來自一兩隻主打產品(想想瑞輝的偉哥)。

最關鍵的是第三個環節,藥品的出廠價和零售價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非真正的內幕人士不能回答,因為涉及大量的黑幕,回扣,可以說是行業的最核心秘密。曾有媒體報導,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達到十倍,而中間環節大部分是被醫院,藥店分銷商吃去。“以藥養醫”,這本來就是中國醫療制度的體制性問題。

如前所述,發改委的限價對藥廠盈利的影響,恐怕除了藥廠自己,別人永遠也無法知道的。但肯定不是外界想像的那樣影響巨大。自從2007年以來,發改委其實已經出過27次藥品限價令,如果是有效的話,醫藥行業也不會是那樣的暴利行業了。

發改委限價是否就表示醫藥股沒有前途? 當行政力量幹預市場運作,粗暴限價後,整個行業就此一萎不振,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尤其是那些高PE的所謂暴利行業。醫藥股會否是個例外?

一個參考消息是,內地記者根據已經公佈的330家A股年報十大流通股變動情況,發現對政策瞭解最透徹的社保基金在去年四季度增持最明顯的板塊是醫藥股。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