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尋路中國

也許美國人的版權意識比較高﹐目前在網上還不到全本﹐只看了一半。

寫的很好的一本書﹐作者的觀察非常敏銳﹐專業的角度﹐看中國比中國人還要深入。

翻譯得也相當出色﹐這是很少見的﹐主要原因﹐是翻譯者是作者的朋友﹐當年他在四川的同事﹐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想法。

一些想法。

尋路中國是美國人何偉在中國生活了多年後﹐自駕中國遊歷的一些觀察。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寫作人﹐普林斯頓寫作專業畢業﹐又在牛津讀了寫作方面的研究生。

何偉的觀察視角都是小城鎮和農村﹐農民和普通人﹐避免宏大而儘量貼近生活。

我可以這樣理解﹐這是西方最優秀的寫作傳統。何偉自己說﹐在中國這麼多年﹐他從來不和知識份子打交道﹐談不來﹐也沒有興趣。

中國人寫文章﹐不能“身體力行”是最大的毛病。何偉也觀察到了﹐在書里﹐他說中國學術界很少人研究長城﹐因為中國的學者都是習慣靠文獻來研究。

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近距離來觀察中國文化﹐印象中這樣的中文作品很少。中國文人都已經習慣了抽象﹐一旦描寫了一些具體事物﹐就迫不及待地要提昇背後的抽象意義﹐對現實不再興趣。例如“文化苦旅”﹐﹐“中國農村調查”等﹐都有這樣的毛病。

西方寫作還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就是很注重考證和資料。尋路中國中的人物和背景都很真實﹐沒有弄虛作假的東西﹐看起來也就很舒服。作為專業寫作人﹐引用的資料也很強大﹐讓中國寫作人自嘆不如。

三體3

在三體3中﹐作者提出了很多很深刻的哲學問題﹐整個小說也是以此為開展的。坦白來說﹐劉慈欣的故事鋪排能力不高﹐人物符號化﹐儘管如此﹐他提出來的三個問題﹐使得這部科幻小說意義非凡。

這三個問題是﹕

1﹐宇宙的演變是客觀的結果﹐還是人為的結果﹖物理定律會否受到人為的干涉﹖我們觀察到的宇宙﹐多大程度是真實﹖

2﹐面對真正的危機﹐是民主社會還是專制社會更能生存﹖

3﹐愛﹐能否挽救人類﹖如果獸性讓人類生存﹐愛讓人類滅亡﹐應該選擇前者還是後者﹖

在書中﹐人類幾次面臨危機﹐而最後還是躲不過滅亡的命運﹐都和這三個問題相關。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讓人一聲嘆息的高鐵

(1)

記得當年港高鐵立法會表決的時候﹐那時仍在政府工作﹐投票當天也要回去當值。我在控制室坐了十二個小時的班﹐看抗爭的各方在立法會外排兵佈陣﹐拿着所謂的應變計劃都沒有用﹐主要是悶坐在那裡﹐看電視轉播。屏幕上﹐苦行的年輕人反高鐵那麼激烈﹐當時也不能理解。

我對港高鐵說不上贊成還是反對﹐覺得港高鐵應該起﹐但只覺得600億的成本﹐似乎太貴﹐但也是香港必須承受的代價。不過﹐我對中國的高鐵﹐那時一直沒有抱懷疑態度﹐滿腔熱誠﹐只覺得了不起﹐偉大﹐足以為之自豪。

回思種種﹐不禁感到一聲嘆息。

現在想起來﹐當時香港很多青年對高鐵持批判﹐懷疑態度﹐這是一種出自理性思維的自覺﹐本能地就對一些不合理的東西有一種直覺。他們的知識和閱歷也許不夠﹐對於這種直覺﹐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但他們仍然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且忠於自己的這種信念﹐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反過來﹐象我這樣的人﹐理論上應該了解更多﹐也更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但選擇了去接受蒙蔽﹐故意對一些不合理的東西視而不見。我能想起一個類似例子是中國的大躍進﹐放衛星田﹐當時很多知識份子也能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處﹐但都大唱讚歌。這並非他們昧着良心﹐而是他們選擇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背後寄託了太多﹐所以不再理會事實。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錢學森﹐他是真心的相信﹐畝產可以萬斤的﹐並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學推論。

當然﹐象我這樣小人物﹐很多時候是出於一腔熱情而去擁抱一個看起來宏偉的事物﹐無關大局。但有很多真正了解內情的人﹐故意扭曲﹐這實在就是有違知識份子的品德了。在港高鐵投票前夕﹐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跳出來保駕護航﹐當然也是考慮到將來可以分到蛋糕的利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大學的地理教授﹐在報上洋洋灑灑地論證內地的高鐵站也都是設在市區的﹐從而港高鐵站不應設在錦田﹐而應在西九。這完全是睜眼說瞎話了。實情如何﹐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為將來的研究經費寫這樣的應景文章﹐學術的風格也未免太廉價了。

(2)

青藏鐵路開通的時候﹐我曾見過很多評論。一種見解是﹐為什麼中央一定要在西藏修鐵路﹐而不是高速公路﹖因為鐵路是一種象征﹐轟轟烈烈的鋼鐵巨龍滾過﹐伴隨着巨響﹐能形成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這在講究圖騰文化的藏區﹐更能神化中央政府的地位﹐才能把國家的意志形象化,才能在心理上把當地民眾壓倒﹐心生臣服。

是的﹐高鐵也是一種象征和圖騰﹐背後寄託着強國夢和民族情緒﹐在這個巨大圖騰面前﹐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自己﹐匍伏崇拜﹐這在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來說﹐是很正常的。

能夠這樣就輕易就放棄自己的獨立思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極其危險的。從這點來說﹐那些能夠在這個巨大的圖騰面前﹐還能保持更多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年輕人﹐比起當初那些嘲笑這些年輕人無知幼稚的所謂專家﹐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和高尚。實在應該還他們一個公道。

(3)

對中國高鐵的反思﹐主要來自三點。這三點在當初看起來無關宏旨﹐在整個宏偉的藍圖下顯得無關緊要。但在鐵道部人事地震的背景下﹐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就越放越大﹐因為不符合邏輯﹐才顯得出整個高鐵計劃的荒謬性﹐有一種嘩嘩然而倒的感覺。

這三點﹐都是和速度有關的。

第一點﹐為什麼要追求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速﹖京津高速原來的設計時速是三百公里﹐後來鐵道部施工時要求增加到時速三百五十公里﹐整個工程費用相應增加了三成。

這增加的五十公里有何意義呢﹖一點都沒有。只是把行程縮短了十分鐘。京津高鐵現在每年不算建造費用﹐單單只算營運成本﹐每年就要虧七億。而這還是以停止所有普通班次的運行為代價的。

在整個武廣線上﹐京滬線上﹐鐵道部所追求的都是高速﹐再高速﹐從三百公里﹐到三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八十公里﹐每提一個檔次﹐意味着幾百億的費用增加。

這樣又有何意義呢﹖這樣增加幾百億的投入﹐換來的只是幾十分鐘的行程縮短﹐和將來更加高昂的票價。事實上﹐中國高鐵新站大都遠離城區﹐需要起碼一小時才能抵達。如果真是想要縮短時間﹐就應該把高鐵站設在城區﹐或改建原來的火車站就好了。

武漢站﹐廣州站﹐上海站﹐北京站﹐深圳站﹐這些新站都是上百億的投資﹐都是號稱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都是典型的政績工程。

鐵道部不顧一切地提高時速﹐而不考慮實際效果﹐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好大喜功的心理。而不考慮在城區設置車站﹐不顧旅客的便利和未來的競爭力﹐非要建那些龐大的新站﹐也無非是為了可以在這些土建工程中可以撈取利益。

這些說穿了﹐一切就顯得非常無趣﹐和原來的宏偉相比﹐簡直是一種諷刺。

(4)

在劉志軍上台以前﹐中國對高鐵還有很大爭議。劉志軍上臺後﹐以“客運專線”的名義發展高鐵﹐避開了原來的爭議。

熟悉中國鐵路的人會知道﹐中國鐵路的主要矛盾在運力﹐而不在速度。在“和諧號”出現以前﹐中國鐵路已經提速到時速120公里了﹐相當高了。中國鐵路的主要問題是座位不夠。再加上中國工業依賴煤炭﹐而煤炭運輸主要靠鐵路﹐更加加劇了鐵路的緊張。

“客運專線”的概念是把客貨運分開﹐力主解決運力問題。客運專線是按時速兩百公里設計的﹐建成後﹐原來的客運列車都可以轉上來﹐空出原來的路線發展貨運。

大家都是這樣理解的。國務院也是按這個概念來審批整個鐵路發展規劃的。

誰知道﹐原來劉志軍欺騙了所有人。這些“客運專線”開始施工後﹐設計標準一律改成時速三百公里以上。這樣的時速﹐必須使用無匝軌道﹐只有較輕的動車才能在上面行駛﹐現有的中低速普通客車因为太重不能開上去。

也就是說﹐在劉志軍的偷換概念下﹐原來的“客運分離”概念已經蕩然無存﹐新建的“客運專線”﹐也就是高鐵﹐只是服務一群從航空市場那裡搶來的高端客戶﹐而原來的客運列車還是只能和貨運列車在原來的線路上一起跑。

對於以中低收入為主的中國火車旅客來說﹐坐的火車是兩百公里還是三百公里時速﹐根本沒有所謂﹐如果他們要更快﹐可以去坐飛機。對他們來說﹐最關鍵的是能買到票﹐不受春運之苦﹔對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煤炭能及時運出去﹐不要造成電荒﹐而且將來大宗貨物可以用鐵路運。

也就是說﹐中國花了上萬億﹐而鐵路原來的基本問題﹐運力不夠﹐還是根本沒有解決﹗

那還建高鐵來幹什麼﹖

劉志軍為了個人的好大喜功﹐誤國誤民﹐造成的後果遠比他的貪污腐敗要嚴重得多。也許就是有高層認識到這點﹐才把他一怒而抓的。

我在想﹐劉志軍為什麼能把所有的人都欺騙了﹖施工規範﹐運行速度都是放在那裡的﹐鐵道部的宣傳也不留遺力﹐從時速兩百公里﹐三百公里﹐三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八十公里﹐舉國皆知﹐人人叫好。但為什麼所有人﹐包括溫家寶﹐沒有發現其中的大問題﹖

因為劉志軍把所有人都迷糊了﹐所有人都沉溺在“世界最快”﹐“全球最長”的夢幻中﹐已經忘了當初的初衷﹐每個人都在自己欺騙自己﹐高鐵成為一個圖騰﹐不由自主地去匍伏崇拜﹐敬畏其中﹐而不敢去質疑﹐失去了判斷。

(5)

第三點的反思﹐自然是高鐵的修建速度了。

中國修建高鐵的速度﹐簡直可以用“玩命”來形容。全部是一邊設計﹐一邊施工﹐設計標準還一改再改。高鐵的施工是高技術工作﹐技術力量有限﹐應該是修完一條再修一條﹐而現在是全面鋪開﹐幾十個項目一起動工。施工質量可想而知。

尤其高鐵線路不能有彎度﹐所以大部份都是隧道和橋樑﹐尤忌趕工﹐要命的是﹐劉志軍還一再下令要縮短工期﹐每個項目都起碼要提前三分之一時間完工。

這樣趕﹐將來當然後患無窮﹐就算不出重大事故﹐維修檢測﹐甚至重修﹐也將是一筆不菲的代價。

高鐵施工沒有必要這樣趕工﹐也不應該這樣趕工。這樣的一切﹐說穿了﹐也只是為了原有領導層能乘在位時能撈更多而已。真是一聲嘆息。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福島核事件的另一後遺症

(1)
我想﹐福島核事件所帶來另一個很嚴重的後遺症就是, 暴露了日本在本土防禦方面的脆弱。

如果日本和別的國家交戰﹐在沒有美國保護傘的情況下﹐不要說中國的東風導彈﹐就算是朝鮮的大浦洞導彈﹐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日本的任何一個核電站﹐帶來嚴重的後果。

日本的核電站密度過高﹐而且佔據了很多戰略要點﹐例如東京三百公里範圍內﹐就分佈很多核電站。如果能精心部署﹐這些核電站可以像定時炸彈一樣引爆﹐癱瘓日本的要害地區或戰略通道﹐從而癱瘓整個國家。如果要實施登陸作戰﹐這樣的策略對日本後勤和抵抗能力的壓力可以想象。

這也是日本的地形決定的﹐日本島嶼狹長﹐四面臨海﹐如果一些關鍵地點的核電站同時引爆﹐整個日本很快就陷入困境了。

就算在戰爭爆發前夕緊急關機也無濟于事﹐因為核反應堆要完全沒有輻射也要很長一段時間。

(2)
這種脆弱性一直存在﹐想來鄰國的軍事參謀人員也不會忽略﹐一直是考慮的一個方案之一。

而且﹐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制定核電政策時﹐也肯定假設了日本將來在軍事上不會有什麼作為﹐這樣核電站部署等於是自廢了大部份的國防體系。

福島核事件的後果是﹐把這種日本在防務上的脆弱很直接﹐很震撼的傳達了給日本民眾。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日本右翼勢力逐步抬頭﹐要求國家“常態化”﹐強化自衛隊﹐到現在對和鄰國爭議領土態度更加強硬等﹐福島事件等於是為日本敲醒了警鐘﹐提醒他們在軍事上沒什麼本錢﹐對外不可能強硬。

日本是民主政治﹐如果更多民眾認識這點﹐也許右翼在政治上就會慢慢失去市場﹐接受現實。

(3)
福島事件也加劇了朝核問題的複雜化。既然如果朝鮮一旦狠下心腸﹐用大浦洞導彈對日本幾十座核電站來個密集飽和轟炸就可以把日本送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的话﹐日本在朝鮮問題上恐怕會更加投鼠忌器了。

一直以來﹐對朝鮮問題的解決﹐有所謂的“伊拉克模式”﹐既在朝鮮內部不穩的時候﹐以斬首的方式一下解決朝鮮的指揮系統和政權。當然﹐如果這樣﹐狗急跳牆的情況下﹐崩潰的朝鮮政權什麼也幹得出來﹐但對同胞的南韓﹐去轟炸它的核電站﹐總有些顧忌﹐也等於是毀了朝鮮半島。

但對日本﹐恐怕就不用客氣了。對日本來說﹐它介入朝鮮半島事務的潛在成本又高了很多﹐日後的態度肯定必然更加保守﹐唯恐惹了朝鮮。

(4)
整體而言﹐這次地震後﹐日本2009年9月那種全國上下一致對外咄咄逼人的態度會收斂許多吧。

如果日本的地質災害持續有來﹐從理性角度﹐日本民眾也應該考慮和鄰國維持比較友善的態度﹐以謀後路。這當然是最極端的情況。但日本民間的對外情緒應該轉向了﹐總不可能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每週國策報告

(1)
香港股市中,應該很多人在炒國策。然而,似乎目前媒體對國策的報導有些問題。

時間性和政策的側重點和選取是一個問題,這些先不說。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系統性,全部是片斷式的,結果都成為短炒性質,炒消息。然而,國策股是不應該靠炒消息的。

所有的國策,都是一個持續的演變過程,內容不斷變化,也不斷豐富,是一個個主線式的故事。

例如以往的“家電下鄉”,可以煲一年之久,內容不斷豐富;又例如最近的“建材下鄉”,逐步擴展到“節能建材補貼”,受惠股份從原來的水泥建材股擴展到玻璃股,範圍逐步擴大,這樣的政策演變,需要一個過程。

又例如,很多國策主線,對不同板塊股份,是交叉影響,例如,“新能源政策”下,有新興能源規劃、新能源汽車規劃、節能減排設備規劃、電網規劃等。

又例如,同一政策主線下,不同的政策變動,對同一板塊的股份有截然不同的影響。例如,醫療改革中,藥價改革對醫藥生產股是利淡,而藥品流通改革對醫療零售股是利好等等。

又例如,在這些國策交叉的圖譜中,一個新政策的出臺,如果不能放到整個政策範圍中去看,就很容易全面理解背後的含義。例如“特高壓”政策的出臺,只有放到新能源,電網規劃的範圍去看,才能全面理解。等等。

但反過來說,要求媒體在報導每一個政策變動時,都提供全面的政策背景,也是不現實的。

(2)
於是,覺得可以設想一個“每週國策報告”,每週定期更新每個政策範疇下的政策變動,並提供相關的政策背景,同時,也提供對應板塊的股票名單,並提供中長期股價變動做參考。

國策看起來繁多,但如果以脈絡式,系統性的看法來疏理,也不難理解。

可以把所有的國策,歸納在幾條主線下,讀者可以以目錄式的閱讀,來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也可以觸類旁通,以求全景式的理解。

以2011年的政策範圍來看,這些主線不外乎A、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IT),B、保障民生(保障房、醫療改革),C、農業,以及其他等等。

做法可以是,每一個大的主線,可以再分幾個政策細目,每個細目下,以200字以內歸納有關政策背景。每週再以最簡要語言,歸納在該細目下的政策變動,領導人講話等。如果沒有變化,則不做更新。

當然,在整個報告的第一頁,也提供所有政策變化的摘要,讓人可以一目了然。

(3)
如果成熟了,甚至可以獨立出市販賣。目前市面上週刊性的投資刊物中,似乎還沒有專注國策的,即使有國策版面,也不夠全面,很紛雜。

市面的財經媒體和財經網站,似乎都在追求“大而全”,務求一網打盡,類似這樣專注一個範疇niche market的刊物應該有一些市場價值。

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三一聯想

(1)
東京電力向三一重工買世界上最大的泵車來救急,三一重工決定把這台價值100萬美元的泵車贈受。聯想起上次智利礦難也是靠三一重工的吊車,真是威了。

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中國也缺乏足夠吊力的直升機,要向俄羅斯高價租用,相比起來,三一重工真是大度。

三一是民企上市公司,是民間行為。

但願華為也能威一下。

(2)
美國911大概給了中國十年的黃金機遇,避免了戰略圍堵。奧巴馬上台後,戰略中心回到亞太,日本成為重要的部署,成為戰略圍堵中國的急先鋒。

日本311地震後,如果中國的表現夠好,尤其是民間的表現,能夠化解日本的一些敵意,大概又能迎來一個十年的黃金窗口了。老天真是一再給中國機遇。

(3)
此次日本地震,中國民間對日敵意大減。當然不是同情災難,而是中國民眾對日本軍事力量一直有恐懼心理,有一種怕回到過去的夢壓,時刻提醒防備,時刻準備抗日。

此次日本自衛隊的表現甚差,大概讓人覺得不再是解放軍對手,那種緊張恐懼受迫害的心理稍減。如此,對中日關係也是好事,更能邁向正常化。

核的疑惑-2

核能專家會說﹐鈽燃料是否用來作為核武器之用﹐燃料棒的構成完全不同﹐一看就知道﹐日本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欺騙外界。

然而﹐還是解決不了兩個核的疑惑。

第一﹐日本福島核電站三號反應堆使用鈽燃料﹐可能只是作為一種核武的戰略儲備。畢竟﹐日本核武政策的目標不是擁有核武﹐而是“如果需要﹐可以在一年內製成核武器”。平時使用民用級別的鈽燃料棒﹐但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轉化成為武器級別的燃料棒。

第二﹐就算日本福島核電站三號反應堆的鈽核廢料是按民用程序處理﹐也不代表其中一定完全沒有可疑之處。如果日本有秘密的核武計劃﹐在現在階段﹐也只是試驗性質﹐需要用的武器級別的鈽核廢料不需要太多。並不需要整個三號反應堆都是為核武計劃服務。

不管怎樣﹐如果是出於發展核武的考量﹐而選用了毒性高幾萬倍﹐並且經濟效益很低的鈽代替鈾﹐出了這樣的問題﹐總是自食其果。

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政府這次是很需要向外界解釋的﹐尤其是美國和中國政府。否則人家的疑心很難消除。

To Sun Bin: 核的疑惑

Sun Bin,

你貼的文章解不了我的一些疑惑﹐就是三號反應堆的鈽核廢料如果被燒燬﹐會出現什麼問題。我的理解是﹐如果鈽核廢料被燒燬﹐有毒物質會被排放出來﹐造成遠比堆芯融化嚴重的後果。而且這些鈽核廢料的存量是多少﹐存儲狀態如何﹐也是問題的關鍵。

看到日本不顧一切地只往三號堆射水﹐而不管外表看起來破裂得更為嚴重的四號反應堆﹐似乎更能加深這個印象。

堆芯融化最多只能毀掉週圍幾十公里範圍﹐但鈽的排放﹐損害可以沒有上限。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盼能解惑。

如果上述猜測是成立的話﹐那說明整個核危機和硬件﹐設計﹐技術﹐採用什麼型號﹐第二代第三代技術﹐沒有關係。

由鈽核廢料引出來的危機﹐不管用什麼樣的技術﹐都可能發生﹐如果沒有完善體制的話。

“核電大躍進”不符合中國國情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福島核電站的危機主要是來自核廢料泄露﹐而不是堆芯融化﹐前者的後果嚴重得多﹐否則日本首相也不會說出“東日本可能全毀”這樣的話。雖然危機可能已經過去﹐但这种“险过剃头”情况的发生,對中國核電大躍進的含義值得深思。

福島核電站發生時﹐全球的核能專家最初都說沒有問題。中國前能源局長張國寶和核能專家一起﹐看了福島電站的全套圖紙﹐也判斷問題不大。在加上他認為中國核電站技術遠超過福島﹐所以認為中國核電不會有問題。

是的﹐這些專家都是從“硬件”的角度來看問題﹐然而﹐再好的技術﹐再安全的設備﹐如果沒有人的因素配合﹐也是無濟于事。

核廢料處理﹐是屬於“軟件”的範圍﹐造成這次危機的原因﹐其中既有東京電力管理失當﹐也有可能日本政府秘密核武發展計劃的考量﹐無論如何﹐外界無從得知﹐監管無法起到作用。

核電站的風險是系統性的﹐一個個小問題的存在﹐天長日久累積﹐當一兩個外界因素的突變﹐導致全面爆發﹐這其中既有偶然﹐也有必然。而當體制上的系統性風險是根深蒂固﹐核電的規模又足以龐大時﹐偶然就很可能成為必然。

對於核電安全來說﹐運作的透明和外界的監督非常重要﹐而核電的監督方都是核能界人士﹐自己人查自己人﹐自我監督根本無從談起。

核電站和其他發電方式不同﹐一旦投入營運﹐如果關機停廠的話﹐代價高昂﹐也就是說﹐一旦出了問題﹐能得到徹底糾正的機會微乎其微。而中國的核電機構都是宛如獨立王國﹐地位超然的央企﹐外界的監察更是無法着力。香港有委員對大亞灣核電站的營運安全提出質疑﹐馬上就不獲委任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更為甚的是﹐目前的中國電力系統﹐幾乎是“李家天下”﹐李鵬家族的勢力獨霸一方﹐家天下的局面﹐已令中國的電力改革舉步維艱﹔再過幾十年﹐到了現在這些號稱先進的核電設備老化﹐營運問題叢生的時候﹐也許李家天下不再﹐變成“胡家天下”﹐“習家天下”﹐這種類似江湖勢力的格局﹐再加上央企天然政治特權的壟斷﹐和核電安全所需要的透明和互相制衡是格格不入的。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有文章說﹐面對民意的抵制﹐只有象中國﹐俄羅斯這樣缺乏民主基礎的國家才能大肆發展核電﹐但因為缺乏制衡﹐從而帶來更大風險。事實上﹐這樣類似存在巨大環境風險的項目﹐在中國總是更能得到決策者的偏好。當年總理李鵬頂住民意的反對﹐一力上馬三峽工程﹐也為他的家族往後在中國電力王國的勢力奠下基礎。而隨着時日的發展﹐三峽工程的後遺症日漸顯現﹐例如對四川盆地的氣候改變﹐沿江上流的泥石流等﹐這些都是始料不及的。

不過﹐水利工程的風險起碼是直觀的﹐外人一眼可見的﹐甚至出了問題﹐也可以得到及時糾正的﹐黃河的三門峽工程就是一例﹔而核電工程是黑箱作業﹐在缺乏一個完善體制的配合下﹐中國還要進行核電大躍進﹐十年間核電規模要翻八倍﹐這等於是把風險無限放大了。

2011年3月17日星期四

電網股

日本地震後,市場在炒什麼?

第一個反應,自然是炒災後重建股,鋼鐵、建材等。但其實也知道很牽強,日本是建築大國,土木建築本領一流,怎會靠中國來重建。

其後,看福島核事件惡化,自然想起核電要放緩,而國家到2020年15%非化石能源目標不變,7000萬千瓦核電裝機沒了,自然要靠風能、太陽能來頂上,所以炒核電以外的新能源。

然而,中國風能、太陽能中心都離大城市很遠,輸電耗費很多,事實上,就在目前,中國的風力電有三分一是不能上網的,浪費掉的。

於是,“特高壓”的概念脫穎而出。特高壓是國家電網之前很受爭議的項目,耗資巨大,等於兩個三峽投資,而且全世界沒有先例。

但只有特高壓電網,才能解決風能上網問題。日本地震讓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中國要建特高壓是必然選擇。

於是,市場轉炒電網股,今天A股市場上,幾個有“特高壓”概念的電網股都升停板了。

反過來,有了特高壓,全國“風能大躍進”指日可期。

風能和電網,幾乎是肯定能受惠日本地震的兩個板塊。

這樣環環相扣的邏輯,讓我不禁佩服他們腦子的轉速之快。

日本核事件的追踪

天涯上的这个帖子,从3月13日就开始讨论,有近四千条的回复,里面很多是内行的讨论,揭露日本政府如何欺骗外界。很有参考价值。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26162.shtml

福岛事件有多大祸,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都不知道。但了解内情的人,专业人士,可能就会不寒而溧了。日本首相说,整个东日本可能会被全毁,不是危言耸听,其实甚至有可能更糟。中国撤侨,美国撤兵,说明他们都掌握了更多外界,甚至日本政府都不了解的情况,对形势的评估很严峻。

可叹的是,大部分人在3月13日的时候,还觉得福岛会演变成切尔偌贝尔那样是天荒夜谈。但实际的情况,在专业的人看来,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这点,看3月14日前的讨论就知道。但为什么大众会那么好被骗呢?日本政府竟然会搞这样的欺骗呢?还是它自己也不了解情况?

为什么新闻媒体就这么容易相信上当呢?难道真的如帖子说的,新闻界的全是文科出身,连一些理工科的常识都不懂?还有香港那个所谓的核能专家,简直是笑话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电视上叫人吃碘片。

日本地震-7(完)

按照法國方面的說法,從現在開始,是進入能否解救這次核危機最關鍵的,也是最後的24小時了。

為還留在福島核電廠內的勇士祈禱。

希望他們都能平安。

希望大家都能安然度過。

日本地震-6

我覺得,在這次地震中,最值得中國吸取的經驗,不是什麼日本民族的素質或防震工作,感覺上這些並不比中國高明多少,甚或不如。

最值得中國反思的,是核電發展政策。

核電投資龐大,必然形成龐大的利益鏈條和集團,更難捍動。而當有關的規劃成型後,這樣的利益鏈條就更加穩固,更難有反思的機會。福島事件後,在溫總叫停之前,中國官員紛紛出來唱好中國核電,就是一例。

對於中國來說,真的十分值得慶倖,日本出核事故的關口,正值中國一系列重大規劃開始出臺之際。“十二五綱要規劃”在3月12日通過,馬上,在三月內公佈的,有新能源規劃,新興產業規劃,轟轟烈烈前進。上天給了中國這個機會,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能刹住這場瘋狂的“核電大躍進”。

現在中國核電裝機量是1000萬千瓦,按照規劃,到2020年要到8000萬千瓦,也就是十年翻八倍。

中國核電業引以自毫的AP1000系統,是抄自美國西屋公司的,而這套系統,本身在美國還沒有被批准。而這套全世界還沒有用過的系統,就要用在所有的新裝機上。

(內地東海證券出報告,說福島核事件對中國核電設備股是利好,因為預期全球對更安全的中國AP1000系統需求大增!簡直是睜眼說瞎話。)

問題更在於,中國人做事一向一蜂窩,大幹快上,不計後果。例如,中國能經營的核電業務的只有中核電等三家企業,可五大火電企業集團也各自跑地圈馬,到處建核電站,甚至要控股。

中國人一向違規慣了,以破壞規矩為能事。高鐵的領軍人物貪污下馬,被視為發展的必然代價,而核電集團的總經理也因為貪污被判死緩。但在核電領域,這樣亂來,後患真的無窮。

又例如,按照佈局,中國的核電站都應該建在沿海地區,避開地震帶,可現在很多內陸省也在搶建核電站,要命的是,這些核電站都是沒有批文的!

在05年電荒的時候,很多省政府不顧發改委的禁令,各自違規大建電廠,尤以山東,內蒙為甚,雖然被中央通報批評,可是地方得了實利,不由沾沾自喜。

這種“先做了再說”的思維,也延伸到核電上來,各地紛紛要趕這個時髦。

這樣大躍進而來的核電浪潮,留下的後遺症可以說是後患無窮。

核電廠和其他電廠不同,一但營運起來,是不能說關就關的,很多時候,繼續營運下去的成本比關掉成本還要低。

福島核電廠明知道問題重重,號稱民主透明的日本政府也無法,沒有勇氣把它關掉。

如果中國的核電廠出現問題,你以為那些注重利益,官商一體的地方政府能把它關掉嗎?恐怕是更不堪。

更何況,現在情況還可控制,是因為有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可過了二三十年後,中國到時候的政體、政局如何,又有誰會知道!每個省都搞核電,誰知道到時候那些比較落後的內陸省份還有沒有管理的能力?

誰又能擔保二十年後中國還有一個溫家寶?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對核電這樣危險的行業來說,需要一個穩定透明,可以持續幾十年完好運行的監管管理體制,否則災難是必然的。而以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社會不斷急劇變化的國家,是實在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的。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日本地震-5

今天在報紙上看到健吾的文章﹐盛贊日本在報道地震時的克制﹐不拍屍體﹐不拍慘情﹐只有專業的資訊播放﹐以免對民眾造成二次心理傷害。當然﹐也免不了對中國媒體當年川震時的煽情報道諷刺了一番。

我想﹐這種報道風格﹐也許是日本國情所決定的﹐但實在沒有必要就此來貶低中國。

在我看來﹐日本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去到了另一個極端﹐有點象當年唐山地震時不準拍攝屍體一樣﹐恐怕也有點面子心理做祟。

而面子心理﹐正是這次核危機越發不可收拾的底因。

媒體應該真實反應情況﹐外界需要知道災情實際情況﹐捐助者也需要知道實際的慘情﹐防止二次傷害不能去到另一個極端。

中國人對日本有複雜的心理﹐為了撇清自己有任何幸災樂禍的心理﹐先是不問青紅的讚美﹐形成另一種偏見。

轉貼一些內地網上的言論﹐也是我心中的疑問。
----------------
有必要這樣急著稱贊日本嗎?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27567&extra=&page=1

日本震災滿四天了,有許多的怪現象,媒体不追究,也不解釋。我不禁奇怪,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媒体有問題?茲略記如下:


  一、從一開始,報出來的死亡人數就非常少,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災情不成比例。直到現在,日本官方的死亡人數還是三千多人。這到底是為什么?是日本的統計很特別?還是真的沒死那么多人?媒体不追究,也不解釋,視而不見。這情形如果發生在台灣,豈不早被罵成「隱瞞災情」?官員要被轟死了。


  二、昨天的大話新聞,拿出自由時報的照片:一個學校操場上,好長好長的人龍,在排隊領水。大家都贊日本人守秩序、冷靜、有紀律。我就不懂了,為什么這么多人,只有一個發放水的地方?日本是非洲嗎?物資這么困難嗎?台灣九二一,完全沒有災民排隊,因為不需要排隊,到處可看到救援物資堆積的像小山,非常多的志愿者把物資送到災民手中,根本不用災民排隊。為什么日本不是這樣?記者不問,只有一面倒的贊揚。我們只好相信,災民都很強壯,不喜歡別人幫忙,喜歡自己排隊,好讓外國人來稱贊。


  三、都說日本紀律好,沒有趁火打劫的人。可是,台灣九二一時也沒有啊!這有什么特別嗎?有「值得台灣學習」?說「值得美國學習」還過的去,因為美國卡翠那風災,救援部隊是要帶槍的。台灣跟日本一樣,沒有人趁火打劫,那我們的記者又贊美個什么勁呢?莫非他們缺省以日本人的品性,應該有才對。是這樣嗎?不解。


  四、汽仙沼市全都燒了,沿海許多城鎮夷為平地,這么多的災民,安置在那里?沒看到帳棚、簡易屋、野戰醫院這些。記者不追,我們看不到,所以也不知道該資助他們什么?


  五、大家都知道「黃金七十二小時」。通常震災后,最常見的兩個數字,一是死亡人數,一從斷垣殘壁中搶救出的人數。這次震災,沒看到什么搶救的畫面,也沒有搶救出人數的統計。是日本防災做的太好,沒有人被壓在瓦礫下面,還是有什么其它的原因?記者不問、不追,也不覺奇怪,弄得我一頭霧水。


  六、台灣九二一、大陸汶川,我們都看到非常非常多的志愿者,還有慈濟。這次都沒有。是日本沒有志愿者的組織嗎?慈濟在日本沒有分會嗎?記者不問不追,覺得很正常,很有秩序,一片贊揚,我們只好被迫跟着這樣講。(我才明白,原來九二一時跑去現場幫忙做志愿者,是「破坏秩序」。)


  七、救援物資在那里?運送救援物資的車隊、机隊在那里?日本國民有全國動員起來搶救嗎?大阪、京都、九州、四國…這些地方的人有組織動員起來嗎?有捐血捐物資嗎?有記者報導,都說秩序很好,我們只好跟着說,日本政府准備的真好,都不用老百姓動起來。大家一起羡慕日本,活在這個國家真是幸福。


  八、整個災區冷清荒涼,人都那去了?十万救災部隊那去了?天空中也沒有直升机,那去了?日本是怎么運送救援物資的?救難隊是如化救災的?完全看不到。我看到電視畫面中出現的日本自衛隊,三三兩兩,在廢墟中挨家挨戶的問:有人在嗎?十分有禮貌。沒有救難犬,也沒有「生命探測器」,不禁納悶,這是第一流的現代化國家嗎?


  九、沒有失去親人的痛哭場面。大家都稱贊日本媒体不煽情。問題是,沒有人痛哭?還是有而不拍?如果沒有人痛哭,那就与媒体煽情不煽情無關啦,我們稱贊個什么呢?如果是沒有人痛哭,那是因為沒什么人死亡(如日本官方的數字),還是另有原因?又是一團霧水。若是「有而不拍」,那我只能贊佩偉大的日本,立刻讓我們的媒体「枳愈淮為橘」,讓我們台灣的媒体也立刻學好了。(坦白說,我不明白為什么不能拍流淚痛哭?)


  十、核能電厂出事了,四個机組全爆,前所未有。台灣媒体向來愛問「是天災,還是人禍?」遇到了日本,這個問題就沒有了。彷佛是說:當然是天災,以日本人的紀律,怎么會是人禍?你還問這個問題,真是沒良心。

十一、 都說日本防震教育世界最佳,預防海嘯也訓練有素,居民都知道,海嘯來了要到那里避難。那么,蓋在海邊的核電厂,也一定有預防海嘯的方案了。為什么失靈了?媒体不問,不追,好像純是天災。如果問,就是對「嚴守紀律」的日本人不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嚇得我們這些小人也只好不敢問了。


  十二、 規模九的地震,史上第四,核電厂防不住,好像理所當然。問題是,震源在海外130公里。震度隨距离平方面遞減,下降的很快。(規模八的汶川,到了70公里外的成都,就沒什么影響了。)那么,各地震度如何?据十分親日的自由時報報導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12/today-fo3.htm,各地震度十分有限,并不很嚴重,既如此,為什么二、三百公里外的東京,交通、電力大受影響?一樣,不追不問,一切當然。不知道我們的記者,經歷了九二一的洗禮,到底長了多少知識?


  一片對日本的贊美之聲。


  我自問并不仇日,也絕不吝于贊美別人真正的長處,只是擔心,這樣的贊美會不會太廉价?會不會有點不誠實?我們的贊美是否該有點深度?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想當然耳。連最基本的「死亡人數」也不敢質疑,也不解釋日本人是否有特殊的習慣,到處充斥着「一窩蜂」的贊美。我真擔心,等過不了几天,「真象」在歐美甚或是日本自己的媒体的報導中暴露,今天一片贊美的人,是不是又要改口「痛批」了?除了「亂批」「瞎捧」「胡扯」之外,媒体可不可以提供一些平實的報導,提供一些真正營養的東西?


  我并不想批評日本,我相信人家的社會一定有人家的一套。我怀疑、批評的是我們的媒体。


  馬英九前兩天終于說了一句對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希望媒体記者也都听到。


  從11號大地震發生開始,只要有空我就輪番看台灣的聯合、中時,和大陸的新浪、搜狐和新華网(真慚愧!年輕時也在美念過書,最近十几年也在此混生活,可英文看着就是沒有中文方便),每天都要花好几個小時,結果就如您的分析一樣,報道一大堆,真相不知道!


  比較兩岸報道的素質,不論平面媒体和電視,大陸都优于台灣。我想除了政治和社會風气的影響外,大陸畢竟是一個大國,資源、專家也比較齊全。而台灣則多流于煽情、嘴炮和二手新聞;缺少了精准性和客觀性。


  東北老家一個堂弟,媽媽是日本人,算是日本二戰滯留大陸的日裔,全家移民日本十五、六年了。談起來,他的感受是:日本人是一個十分奇怪的民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冷漠!!對外國人冷漠!對本國人冷漠!對自己也冷漠!!我想哈日族贊不絕口的所謂守秩序,您所謂的排隊几個小時只為了一杯水,一大半來自整個社會的冷漠!!不像兩岸的中國人,一遇大難,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儒釋道精神就自然流露出來了,不待政府動員,街坊鄰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老兵、僧尼、的哥們、慈濟會、一貫道、、、包括其它城市地區的同胞,莫不奮勇爭先,伸出援手。而趁火打劫卻未曾聞也!!


  對于日本,我只看到了秩序和冷漠!而社會和同胞之間的互助互愛就看不到了!兩者相較,我還是推崇有中國特色的救難方式!


  當災難來臨的時候,


  我宁肯看到像512當天下午在成都市万人排隊獻血的場面,也不想看到在日本東京排隊打電話的場面;


  我宁肯看到成都市所有出租車集体奔赴都江堰救災的無序場面,也不愿看到日本地震后有人有序排隊打的逃命的場面;


  我宁肯看到因前往災區的志愿者太多而把道路堵塞的無序場面,也不愿看到有序得有些冷清的海嘯災民畫面;


  我宁肯看到災區群眾搶着為解放軍送水送食的混亂場面,也不愿看到日本災民看到救援隊來了后的冷漠有序場面……


  如果說后者說是高素質,那么我宁肯自己素質低一些!
-------------------
日本有值得稱贊的地方嗎?

第一,所謂死亡人數統計開創了一個災害統計的先河,只統計已确定身份的死亡人數。那要這樣的話,如果不去救災,不去清理尸体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報告說沒有上网了呢?還有核輻射劑量居然拆成用小時計量的,每小時400毫西弗,那么一天是多少啊?9600毫西弗,也就是說在放射性沾染區你都不用待夠半天,就夠得上致病了。是不是可以建議今年流行一种网絡詞匯,就叫“日本式統計”好了。

第二,所謂震后的“优雅”只不過是對于日本戰后一直宣傳的优越感的表現而已。以為在“那么一個先進的國家”,這點小事應該是“沒關系”的啦。結果在震后第四天就原形畢露。東京的便利店已經空空如野,去國外的机票已經坐地起价,富人已經開始去國外避難,居然還有人在說沒有恐慌。你等下次地震,你再看日本人的反應。

第三,地震時期的“优雅”和核泄漏時期的“恐慌”,恰恰反映出對別人生命的漠視和對自己生命的過于珍視。

第四,日本政府和媒体的瞞報和欺騙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沒有哪個國家會像這樣漠視自己人民的生命。100公里外的美國直升机因為放射微粒“覆蓋”而不得不“洗消”,而在20公里范圍內的日本民眾,卻只有少數人得到輕微的放射污染。海嘯過后,通過直升机航拍已經可以看到居住區已經一片汪洋,那么災情的預估居然在前三天都只是少量的人員傷亡。這要在國內,估計早被罵的狗血噴頭了吧。

第五,再說說核電站,日本的處理還不如蘇聯。今天說沒關系,明天就爆一個。說反應堆沒事,那二號堆炸出來的是鍋蓋啊?說是厂房里的氫气和氧气發生的爆炸。那我就想問了,那些氫气和氧气是從哪里來的呢?有人答曰:是鋯在高熱情況下分解水而來的。那我又想問了,包裹燃料棒的鋯在哪里啊?有人又答曰:在反應堆里。那我就不明白了。反應堆不是密封的嗎?那氫气和氧气是怎么跑出來的?況且放下這個不說,在所有的觀察儀器都已經無法工作,沒有人作現場的檢查的情況下,所謂的核處理專家是怎么得出反應堆沒問題的結論的?這事儿也是能猜的嗎?

第六,日本的首相等等一系列的官官們,為什么沒有出現在第一線。不要告訴我是因為不想耽誤救災工作。去現場安撫一下災民的情緒,是不是也是救災的動作?難道日本的首相去災區還要擺一個大陣仗,一個會影響到大多數救災工作的大陣仗?即使這個理由成立,那么坐直升机去在上面眺望是不是也是一個政府領導應該做的?這樣也會影響救災嗎?況且日本的官官們眺望釣魚島,眺望南千島群島不是經常干的嗎?怕什么?是核輻射嗎?

第七,所謂十万自衛隊員在哪里?消失了嗎?都在干什么?

第八,9.0級地震可是在海上,有200公里那么遠。到陸地上是多少級?距离會產生衰減,是一個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的問題。也就是說沒倒房子不是因為房子的抗震能力強,而是因為地震的強度沒到。主要的災害是海嘯,那么海嘯沖進了核電站嗎?如果有,那防波堤干什么用了?如果沒有,那柴油机為什么沒有工作。連核電站都能震爆了的國家,還有什么建筑是安全的?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日本地震-4

(1)
日本地震發生後,傳媒和網上評論是一面倒地歌頌和讚揚日本民族的優秀,如何鎮定,守秩序,達觀等。部分是出於對受災民族的同情,也部分是恨鐵不成鋼,對自己民族的一些劣根性加以批判。

但我想,日本民眾目前的表現就算讓人欽佩,至少還沒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例如,汶川地震後幾個小時內,成都全城的士就趕往都江堰救災,幾天內全國到處踴躍捐血,更不用說,全國各地湧來的志願者,冒著生命危險來救助。這些,也許日本正在發生,但起碼在傳媒上還沒有報導。

仙台海嘯來襲前,起碼有半個小時的預警時間,很多死難者是老人,因為身體不便而無法逃離。這在有尊老傳統的中國,是很難想像的,互相的鄰里總會互相幫忙,他們平時也許互相吵鬧,但這時候作為中國人不會扔下不管的。反而,媒體上有見到日本青年為了逃生,在路上擠開老人的報導。而在川震時,老師,學生,捨身救人的事例屢見不鮮。

中國基層的民間凝聚力強大,川震後,很多地方幾天和外界失去聯絡,街道,鄰居,村落,單位都是互相自救,震後關鍵的黃金營救時間大多數不是政府來救助的。也許是傳媒報導較少,但在救災現場,當年川震後那種人山人海,志願者遠遠多過政府人員的場面,在日本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

中國人也許不守秩序,大聲喧哇,容易激動,容易給外人留下一個負面的第一印象。但如果說,日本民眾的表現出色,值得中國人學習,這我不能同意。

(2)
如果說,因為一些偏見,而容易讓人過度美化了日本民眾在地震後的表現,而在核危機事件中暴露出來的,東方民族(如果不說是日本民族)的劣根性,顯得更加深刻。而由於核危機的後果會影響其他國家,在自己的利益受損的情況下,真不知道之前那些對日本震後表現讚不絕口,高度讚美日本防震工作完備的人,該如何改口。

一個是因循,沒有大刀闊斧。福島核電站已經服役過期,早就該關閉,就和日本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樣,拖拉因循,直到出事。

沒有魄力和果斷。早就應該用海水灌下去,卻心存僥倖,還想保住。

官僚主義。讓過往管理經驗不佳的東京電力來處理,而不是軍管。

死要面子。東京電力一直想隱瞞,這是日本的老毛病,以前多次災難事故都是這樣,因為要面子而失去最佳時機。

上面這些問題,如果發生在中國,是否也會如此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歐美國家,肯定不會有這些毛病。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在中國,肯定不會出現這種讓東京電力放任自理的情況,更不可能沒有一個高官在現場坐鎮。甚至把救災指揮部設在現場也有可能。溫家寶當年處理堰塞湖時,也是在現場指揮,也是要冒生命危險。

這不是做秀,而是能減少資訊混亂,加快決策的時間,也是一種政治家的承擔。對於這點,危機過後,一定會有很多評論的。

川震時,徳陽核反應爐的工程師都堅守崗位,冒著生命危險處理險情,這是職業所在,也是一種操守。福島核電站的核事件已經出現多次人為疏漏,而東京電力還想撤離工程師,如果屬實,真是讓日本蒙羞了。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日本地震-3

今天災後重建股大升﹐兩個鋼鐵股都升不少﹐日本重建﹐未必會用中國鋼材﹐但現在幾個日本鋼廠停產﹐起碼減少了中國鋼企的出口競爭。另外﹐日本減產﹐對中國鋼廠的鐵礦石談判也有好處。

建材股升﹐有一隻三林環球升12%﹐是專門出口地板到日本的﹐之前日本市場一直萎縮﹐公司虧損﹐現在可大改觀。估計這是最具重建概念的港股。中国的建材要進入日本市場﹐要符合苛刻的門檻條件﹐既然它的產品已經打進去了﹐再擴大出口就沒問題了。

水泥股升得有點無厘頭。尤其是西部水泥﹐升7%﹐它的生產基地在中國西部﹐就算出口也輪不到它。海螺水泥是比較高端產品﹐勉強有可能出口日本。大華繼顯出報告﹐說水泥是地域性產品﹐運輸費用很貴﹐估計不大可能有中國水泥銷售到日本市場。

這大概是常識。然而﹐我在網上看到另一種說法的版本﹐也有可能推翻這個常識性的看法。有一個論壇上的帖子說(我忘了那裡看到的)﹐日本將加高防波隄﹐整個水泥需求會增加600%﹐而且﹐日本之前因為環保﹐已淘汰了很多水泥生產線﹐產能不足﹐很有可能需要進口大量中國水泥。


我覺得也有一些道理。

海嘯死了這麼多人﹐作為一個政治家﹐最重要的是讓民眾看到是有在做一些措施來補救。在所有的措施中﹐加高防波隄是最直觀﹐最容易給民眾看到的﹐所以是最有可能的事後措施。而且﹐只要有一個地方開了頭﹐別的地方必然是恐慌性﹐全國一起﹐不惜代價來加高。當然﹐加高防波隄本身可能沒什麼用﹐但從“作秀”的角度﹐是必然的選擇。这是最好的政绩工程,能带来最大的心理安慰,社会成本效益最高。

需求量也很容易計算。假设原來三米高的隄﹐如果加高到十米﹐幾何上來說﹐體積應該是增加六倍吧. 600%的需求增长,可能是这样算出来的,如果是的话,是很牛的算法。

日本水泥產能方面﹐沒有見到任何數據。不過﹐水泥生產有幹法和濕法生產線﹐前者很不環保﹐日本之前淘汰很多﹐而濕法生產線一時建不起來﹐產能不足也是可能。

防波隄工藝簡單﹐對水泥質量要求不高﹐進口中國產品﹐也比較為日本人接受。

如果日本要全國加高防波提﹐在恐慌心理的推動下﹐要短時間落成﹐恐怕也真的要從中國進口水泥的。

這兩個版本﹐不知那個更有道理呢﹖

日本地震-2

感性的東西不說﹐都是一些比較客觀的想法。

第一﹐日本位於地震帶﹐而地震發生在海洋的機率大過在陸地﹐也就是說﹐對日本來說﹐海嘯的威脅和破壞大於地震。

日本之前兩次損失慘重的地震是陸上地震﹐所以建築和災難的防範﹐偏重於地震﹐在防地震上投放了大量資源﹐而在防海嘯上﹐相比明顯不足。

日本在這次後﹐當然會吸取教訓。但從目前來看﹐並不能說他們的災害控制就是做得很好﹐值得那麼大的讚揚。

實際上﹐我覺得做得很不好。海嘯的威脅大於地震﹐如果日本能事先把一半用在放震的資源放在防海嘯上﹐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加高防波堤等,損失會小很多。有南亞的教訓﹐這點應該是事先能預計到的。 從這點上來說﹐我覺得目前說日本在防震上做得如何好﹐是言過其實。

第二﹐日本政府在地震應變和救災能力方面﹐目前都是一面倒的讚揚。但目前好像還沒有見到有什麼很出色的地方。事實上﹐福島核電廠的處理可以說是差勁的。

之前福島核電廠也出過隱瞞事故的問題﹐說明這家廠的管理存在問題。這次地震後偏偏是它出事﹐也讓人懷疑是否平時安全措施不足﹐也有“豆腐渣”的情況存在。

第三﹐一些內地的網上評論以四川地震時的成都和這次日本地震的東京相比。兩個都是中心城市﹐與震央的距離差不多﹐損害情況也相似。內地的評論認為當時成都的表現比東京要好﹐震後一小時內﹐成都方面已經能自發性地朝汶川﹐都江堰方向搜救﹐而東京方面好像沒什麼作為。

當然﹐這樣的評論太過武斷。但日後回顧﹐這次地震後的救災機製如何回應﹐尤其是在没有最高机关的统筹下,當時即時的反應﹐是值得留意的。

事實上﹐內地對這個比較關心﹐是一直以日本為潛在對手來考慮﹐所以會留心這些救災機製和國家機器的反應。例如﹐一些內地軍事網站認為這次日本很多軍機和直升機被淹﹐令人不解﹐因為有一個小時的預警時間﹐應該能來得及轉場的。

但實際上﹐中國能否做得更好﹐反應能否更快﹐也是無法知道的。

四川地震時﹐德陽是中國核工業基地﹐當時損害程度如何﹐也是國家機密﹐不過沒有核泄露就是。

第四﹐目前香港傳媒的報道﹐仍然是以感性的東西為主﹐停留在“發生了什麼事的層面”﹐很多深入的東西都沒有。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日本地震

曾有一部“日本沉沒”的電影﹐很小時看過﹐印象深刻﹐後來新的版本﹐在06年的時候也看過了。日本沉沒的故事背景﹐是講日本近海一系列的地質事件的發生﹐導致整個日本列島沉沒的故事,很悲壮。

日本的地形很不利﹐首先它是處在一個高度活躍的地震帶上﹐其次﹐它是狹長形的列島﹐從機率上來說﹐地震多數發生在海底﹐它承受海嘯的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大得多。

就例如這次﹐僅僅是一場地震﹐受影响的國土面積就十分巨大了。如果地震帶當時再往下一點﹐衝擊的中心是東京灣﹐整個核心區受摧毀﹐那整個國家還有否自救能力還存疑。

所以﹐讓人擔心的﹐是會否還有後續的地質事件發生 (例如﹐富士山還是一座活躍火山)。如果再來一次﹐估計那個國家也受不了。

從地理上來說﹐這真是個很惡劣的局面。這樣一想﹐對日本民族的很多特性也比較容易理解。

不過﹐日本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肯定有很多光輝動人的事情發生﹐讓世人感動。

1923年關東大地震﹐當時中國全國也發起募捐﹐北洋政府還派軍艦到日本﹐運送救災物資﹐看到這段歷史﹐總讓人感到十分驚異。 因為當時﹐中國還是在反日的高潮。大地震後﹐甚至呼籲暫停抵制日貨。 (在民国时期,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日本政府或民间发起救助的事,我好像没有见到。当然,也许有。)

當年關東大地震﹐也直接導致了日本右翼要在大陸發展的決心。當年實際上他們也成功了﹐1932年就奪到了東三省﹐面積﹐資源﹐地理條件都比日本本土好太多﹐當時的計劃﹐也是打算把整個日本搬過來的。不過後來再南下才搞砸了。

但估计这样的念头,现在日本想也不会想了。

如果前言誠司的事情晚十天發生﹐或者他堅持不辭職﹐他現在也不需要下臺﹐而且還會因為這次地震﹐沾首相的光﹐拿到更多政治資本。中國就要更面對日本政治的大逆轉。現在是等於反過來了。

日本地震﹐應該會讓中日關係好很多吧。受災的地方﹐總是讓人同情的。

最近幾十個內地衛視頻道﹐播放的都是抗日電視劇﹐也應該暂停一下了。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預算案過後﹐如何洗牌

這個政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十七票﹐只要再多兩票﹐臨時撥款就可以過了。到底在搞什麼﹖葉劉說﹐政府沒有人找她﹐大概也覺得一定沒問題吧。 在這個時刻﹐政府行事還是如此漫不經心﹖

政府下星期三會把臨時撥款拿出來再過會﹐有建制派回朝﹐通過肯定沒問題﹐但這幾百萬的行政費用肯定是浪費了。“箍票”是政務官的吃飯傢伙﹐連這點小事也出錯﹐實在是難以讓人諒解。

這次預算案從頭到尾一塌糊塗。這次臨時撥款過不了﹐只是多加了一筆﹐說明高層行事的荒唐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比“想唔撈”還要糟糕﹐簡直是污辱了自己的專業。

恐怕曾司長辭職真的是挽回尊嚴的唯一方法了。

北非茉莉花事件﹐中國召開兩會﹐這兩大事件湊在一起﹐在中央看來維穩是不惜任何代價﹐所以這次預算案不能有任何爭議﹐這是最基本的政治判斷。如果連這樣的基本政治判斷都沒有﹐還算得上什麼政務官﹖

預算案定稿之前﹐應該在高層很少人看過﹐但中策組應該咨詢過了。邵善波這個國情專家在那里做二把手﹐難道他沒有提出任何問題﹖如果沒有給他們看過﹐那說明整個預算案完全是從技術官僚的角度出發﹐在現在的政治環境下﹐永遠也不會過關。如果邵善波沒有提出問題﹐或提出了問題但無人理睬﹐那說明整個智囊機製是空的﹐更加無藥可救。

按照中國官場習慣﹐曾特首和曾司長是屬於溫系的﹔習近平逐步接位﹐以他的強勢作風﹐當然要全面清洗前朝人馬﹐換上自己的班底。這次預算案風波﹐對他來說﹐恐怕也是一個良機和突破口。

在香港﹐現在出風頭的是泛民﹐但這些所謂抗爭只是熱鬧一番而而已﹐其實無關痛癢﹐無關大局﹔北京各種勢力如何借這次預算案來洗牌﹐對香港才是影響深遠。

行政會的粱召集人到現在還不發一言﹐明顯是不想淌這場混水﹐也想借此從中撈取最大利益。過往他是什麼事都要搶着發言的。

粱召集人當特首﹐以往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但現在看來﹐又進一步了。

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藥股之我見

在所有板塊中,醫藥股的資訊不對稱似乎是最嚴重的。前兩天發改委發出了降價令,要求1300種抗生素、心血管病藥品降價。投資者對這類消息的本能反應就是重大利淡,於是所有醫藥股齊跌。和發改委限煤價相比,前者的傳導機制是很直觀的,但限藥價的情況應該就比較複雜。

其實這裏有三個環節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

第一個環節是限價的種類。為什麼是降抗生素、心血管病藥品? 將來還會否擴大?去年12月,發改委已經出了一次降價令,當時是涉及一百多種藥品,也是針對抗生素、心血管病藥品,但當時只限單獨定價藥品(如果是藥廠的原研藥,可以單獨定價),而這次還包括了一千多種的統一定價藥品。

一種說法是中國醫生濫用抗生素嚴重,鐘南山說中國人平均用量是正常的兩倍。如果是這樣,發改委為什麼要“嚴打”抗生素藥?應該是反過來才對。

發改委的降價範圍,到底怎麼考慮,恐怕要專業人士才能知道。但市場不會如此考慮,例如剛剛上市的金活藥業,主要產品是川貝枇杷膏,很明顯在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是限價對象,但也要无妄陪跌。

第二個環節是零售價和限價之間的關係。這裏也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限價的1300種藥品,如果限價是高於目前零售價,那可以說是毫無影響,例如在去年12月的限價令中,聯邦藥業的兩種主打藥也榜上有名,但實際上當時發改委的限價高於市場價,等於沒有影響。但是限價令公佈當天,聯邦藥業還是要跌去9%。 前天聯邦藥業公佈盈喜,去年盈利升1.85倍,但現在也要陪跌。

然而,要知道這1300種藥品的市場價和發改委的限價差額是多少,恐怕只有醫藥業人士才知道。而這個問題如此關鍵,是因為醫藥板塊和其他民生板塊不同,一家醫藥公司的盈利很可能就是來自一兩隻主打產品(想想瑞輝的偉哥)。

最關鍵的是第三個環節,藥品的出廠價和零售價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非真正的內幕人士不能回答,因為涉及大量的黑幕,回扣,可以說是行業的最核心秘密。曾有媒體報導,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達到十倍,而中間環節大部分是被醫院,藥店分銷商吃去。“以藥養醫”,這本來就是中國醫療制度的體制性問題。

如前所述,發改委的限價對藥廠盈利的影響,恐怕除了藥廠自己,別人永遠也無法知道的。但肯定不是外界想像的那樣影響巨大。自從2007年以來,發改委其實已經出過27次藥品限價令,如果是有效的話,醫藥行業也不會是那樣的暴利行業了。

發改委限價是否就表示醫藥股沒有前途? 當行政力量幹預市場運作,粗暴限價後,整個行業就此一萎不振,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尤其是那些高PE的所謂暴利行業。醫藥股會否是個例外?

一個參考消息是,內地記者根據已經公佈的330家A股年報十大流通股變動情況,發現對政策瞭解最透徹的社保基金在去年四季度增持最明顯的板塊是醫藥股。

2011年3月4日星期五

高鐵傳說- 2 之馬鋼

全文提到,一幕高鐵﹐就如一出動人心弦的大劇﹐讓人見識各種千奇百怪的萬花鏡。這幕戲不斷增加新的章節,讓人歎為觀止。

今天,上海證券報報導,馬鋼自主研發的動車車輪,近日經鐵道部專家檢驗認為結果理想,即可投入批量生產。此外,馬鋼表示也在加緊進行高鐵車輪的技術研發和試製。

上海證券報說,普通火車輪售價在8000-9000元/噸,動車車輪為其兩倍有餘,約20000元/噸,高鐵車輪則將達到60000元/噸的水準。馬鋼規劃中的動車、高鐵車輪產能約為24萬噸。由於動車和高鐵車輪屬於典型的高附加值產品,若達產順利,利潤可觀。

在之前,動車和高鐵的車輪一直是劉志軍的貪污拍檔丁書苗負責進口的。之前讓人疑惑的是,高鐵這麼複雜的技術,中國都可以逆向創新,為什麼車輪會搞不定?

高鐵車輪,音響屏障,這些都是高消耗用品,年年長做長有,不起眼但金額巨大,劉志軍把貪污的重點放在這裏,心思之深,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更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馬鋼的消息現在才公佈?高鐵車輪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非要到劉、張下馬了才公佈。

高鐵傳說

“國之重器”。一個國家的崛起﹐往往會有一些圖騰化的象征﹐例如美國的登月﹐日本的新幹線﹐英國的帝國海軍等。中國的高鐵﹐就是這種圖騰崇拜的產物﹐它號稱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引領全球鐵路科技。在劉志軍倒臺以前﹐中央級媒體對高鐵的吹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單洗清了百年的民族恥辱﹐還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一次又一次打敗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者云云。

和中國所有的事情一樣﹐劉志軍一倒﹐輿論馬上去到另一個極端﹐“清算”﹐反思﹐層出不窮﹐所有評論家都在證明自己之前反高鐵是如何的正確﹐不管他們之前是如何地歌頌。

之前歌頌的是鐵路人如何顧路不顧家﹐如何捨身忘我﹐創造奇跡﹔現在曝光的是令人驚心動魄的貪腐鏈條﹐整個鐵道部成為一個大黑窩﹐暗箱操作﹐人人上下其手﹐收取百分之八的中介金。之前說高鐵如何改變中國經濟版圖﹐現在說的是鐵道部天文數字的債務﹐綁架了中國經濟。之前說中國的高鐵工程是世界奇跡﹐現在說是施工草率﹐安全隱憂重重﹐連鐵道部的工程師自己都不敢坐高鐵。

也有點佩服中央﹐說抓就抓﹐不怕打破圖騰﹐一下就把兩個所謂的“高鐵領軍人物”﹐“靈魂人物”抓了。說明中央還是很清醒的﹐不會把整個國家的前途﹐壓注寄託在一兩個圖騰上。

中國的道路﹐總是曲折而複雜。一幕高鐵﹐就如一出動人心弦的大劇﹐讓人見識各種千奇百怪的萬花鏡。

剩下一萬三千公里的高鐵﹐還會不會在未來的五年內修完﹐拭目以待。

現在最重要的﹐是短期內高鐵千萬不要出意外﹐不要死人。某種程度上﹐劉志軍的個人命運也取決於此﹐如果出了事﹐恐怕他這次需要抵命﹐難逃一死了﹔否則﹐以他的功勞﹐估計也沒多大事。他弟弟04年被判死緩﹐現在也保外就醫出來了﹐還能安排工程﹐照樣做富翁。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利比亞與比亞迪

央企利比亞大撤退,出動了軍機、軍艦,撤出三萬人,讓人不禁感慨中國的“非洲戰略”執行得如此之深,如此廣泛,單單一個利比亞,就那麼多人,那麼多項目耗在那裏。。

現在都打了水漂,損失以千億計。有兩個疑問,當初有沒有做政治風險評估,有沒有用評估結果來限制投資額度? 這不又是國企的老毛病嗎?好的時候你好我好,出了問題沒人要負責任。

第二個疑問是,有必要這樣“全攻全守”嗎?來投資的時候一擁而上,撤退時候也是如此,難道非如此不能展現所謂的大國氣象、大手筆?幾千億的項目,說扔就扔了,一點不心痛?為什麼不能派人留守?為什麼不能聘請武裝公司守護?為什麼不能從國內派特種部隊以民間公司身份執行任務?幾千億的投資,難道當初就沒有做這種預案?

西方公司在這種地方投資多年,如果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全部跑掉,恐怕什麼生意都不用做了。恐怕任何一個私營公司都不會這麼大方慷慨。

在利比亞追非洲夢的是央企,追尋另一個更大的夢,電動汽車霸主夢的比亞迪是民企。前者是拿別人的錢來逐夢,後者是用自己的錢,或者讓別人心甘情願出錢來追夢。

相比起來,電動汽車夢靠譜的多。王傳福是一個一再創造奇跡的人,他的夢更加激動人心。國家電網昨天說, 明年要增加七倍投資在電動車充電網路上,要建造城际智能充电系统,看起來他的夢,距離實現又近了很多。

央企在追非洲夢,鐵道部在追高鐵夢,都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都有一種“翻天覆地慨而慷”的浪漫主義豪情和氣派;如果有一家民企,用自己的錢,但是小心謹慎,來做同樣宏大的夢,會是怎樣呢?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加藤嘉一

我是加藤嘉一的粉絲。我喜歡他的文字﹐平淡﹐溫和﹐由淺入深﹐評論現象永遠從親身第一手觀察開始﹐沒有高深的理論和玩弄詞彙。

曾經參加過香港一個政治文膽寫作班子的會﹐主持人說﹐寫評論文章﹐一定要從大到小﹐再小的社會事件也要寫出深刻背景﹔一定要有理論基礎﹐而且要能引上一些社會學政治學的理論。

背後那種偽知識份子的傲慢和裝腔作勢讓我聽了感到反胃。

然而這正是香港報紙上評論文章的貨色﹐非不引經據典﹐東抄西抄﹐躲在一副面具背後﹐就好像沒了自信﹐不懂得評論了。寫的時候﹐這些人是評論家﹐時事評論員﹐什麼教授﹐什么分析员, 一大堆頭銜﹐就是不是他自己。是那些一堆身份在寫這些應酬文章﹐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加藤嘉一的中國評論文章﹐讓人覺得清新﹐充滿了生命力。這是因為﹐他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完整人格意義的人﹐才來寫這些文章的。先活出了自己﹐文章才會生動起來。

很早就看過加藤嘉一的事跡﹐是從和他的北大同學比較開始的。加藤嘉一放棄了就讀東京大學法律系的機會﹐轉來北大﹐以為會碰到更多的精英。但發現他的北大同學對社會毫不關心﹐沒有人願意去麥當勞打工﹐沒有人願意去中國的農村攷察﹐他感到很奇怪。

加藤嘉一來自日本農村﹐在十八歲以前﹐一直為家人和黑社會談判﹐幹過各種營生﹐也當過運動員﹐是馬拉松選手。

在2003年來中國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中文﹐不到七年﹐他的中文水平和對中國國情的理解﹐遠遠超過很多一流的中國專欄作家。

不過﹐作為一個來自外國的評論員﹐天然地就具有優勢。了解中國情況的人﹐多數具備一些身份﹐使他們不能清心直說﹐一些重要的觀點總要用種種的殼子外套包裝起來﹐保護自己﹐這樣文章也失去了可讀性。加藤嘉一沒有這方面的包袱﹐例如他評論中國土地改革的文章﹐都是一些很顯淺的道理和常識﹐可是沒人敢說﹐而他說了﹐就斐然而出了。

加藤嘉一寫評論文章﹐帶有日本民族特有的認真精神。他寫中朝關係﹐就會親自到中朝邊境攷察﹔寫海南島泡沫﹐就飛到那裡親身感受﹔寫民工荒﹐就到鄭州勞動市場調查。這些本來就是寫嚴肅評論文章的應有態度﹐但在中國人來說﹐就是太稀奇了。

不得承認﹐日本民族的整體素質遠遠高于中國人﹔如果單個比較﹐差異更是非常明顯﹕勤奮﹐認真﹐聰明﹐執着﹐內心堅定而強大﹐不投機取巧。

在抗日戰爭時期﹐從單兵的軍事素質來說﹐一個日本士兵可以頂得到五個到八個的中國士兵﹐雙方指揮部也是按這樣的比例來部署各自的兵力。從加藤嘉一身上﹐我們也許不能說一個東京大學法律系的學生就能頂得上五個到八個的北大學生﹐但他自己﹐是超過這一比例足足有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