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我為金釵辯護-3(完)

至於說到辱華,那更加是無稽之談。片中很深刻地描繪了中國人抵抗的悲壯形象,片中所有的成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甚至包括男孩,都為掩護象徵希望的女學生而獻身了。事實上,真實歷史中中國抗戰的表現更加可歌可泣。

一個外國神父挽救了中國人,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當時南京是靠20多個外國人才挽救了幾十萬生民,這本來就是應該正視的。

說起來,我對香港的影評界感到很失望。面對這樣一部出色,讓人感動的電影,沒有一個人敢去讚美,只能不斷去挑刺和評擊。我也明白,影評人要吃飯,如果真的去正面評價,恐怕連飯碗也沒了。

問題是,當一個行業形成了預設立場,讓所有人都不敢偏離這個立場來說話,也實在是悲哀的事。

“金釵”的硬傷一大堆,如果要挑刺,必然能有不少。但一部電影最基本的,還是當坐在電影院時,能否受到感動。而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體驗,這也就證明瞭“金釵”的出色。

而這些評論家,一從電影院出來,就忘了自己觀眾的身份,為了顯示自己專業身份優越地位,為了顯示自己有獨立判斷能力,就吹毛求疵,力貶金釵來拔高自己。

最後,我也想說說“金釵”的一些不如人意之處,但這些只是技術問題,無損它的偉大。

第一,“金釵”票房失利,和張偉平的行銷失策有很大關係。先搞什麼饑餓行銷,情色渲染,又去炒作奧斯卡,結果造成了誤導,也給批評家提供了彈藥。最不可原諒的是,把他和於冬的意氣之爭和私人恩怨帶到整個推廣中,這樣對這部電影很不公平。

第二,行銷的一大敗筆,是沒有重視南京市場。首映禮沒有放在南京,而放在北京政協禮堂,實在不可思議。這部電影最權威的觀眾不是專家,而是南京市民,只要他們認可,全國口碑才好。應該去討好的是他們,而不是奧斯卡評委。江蘇經濟發達,有近一億人口,如果重視這裏,單單江蘇拿十億也不是難事。

第三,國軍“千手觀音炸坦克”一幕,實在有些誇張,影響了電影的感染力。我也願意相信這是真實場景,但實在沒有見過這樣的記載。國軍南京抵抗悲壯之處很多,單單將軍就死了十七個,完全可以有別的表達方式。凇滬戰場上,常常是兩三萬人的整師拉上去,兩三個小時就打完了,想來也震撼。

第四,貝爾斂葬師身份的設置,在電影中是關鍵的一筆,很多情節圍繞此點展開。但不合理之處很多,所以西方人也難以接受。先不說當時在中國,西方人中有沒有斂葬師這一冷門職業的存在,在當時各國使館也一再要求國民離開,如果是一個求財的斂葬師還會留在南京接生意,實在很不合理。

第五,張藝謀犯了老毛病,刻意追求視覺效果而不顧其他。“金釵”的旗袍雖美,但其工藝已經超過那個時代水準,失去了真實感,其實也沒有必要。

第六,一些軍事常識上的錯誤,以這個規模的製作水準來說,也是不該犯的。例如當時國軍是沒有阻擊手的,李教官的那個神槍水準有些誇,而以手榴彈布陷阱一幕,雖然痛快,但木柄手榴彈是不可能用步槍引爆的。這些,隨便當時問一個軍事顧問都可以糾正。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我為金釵辯護 –2

至於說到真實性,在那個關頭,歷史上確有20多個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學生去為日軍慰安。魏特琳女士為此自責不已,也是她後來在1941年自殺的原因之一。置身設地去想,這些妓女的行為,其中的悲壯意義,怎樣歌頌也不足為過。

至於戲中妓女形象是否如此明豔,由於整部電影是以書娟為視角,在她的回憶中,這些救命恩人的形象美化,本身就是說得通的。

金釵中的歷史基礎和真實性背景,怎樣說也比一些別的二戰電影,例如“雷霆救兵”,“The Reader”來得要更加靠譜。

至於說到第二點,缺乏對戰爭的反思,批評者通常是以“舒特拉的名單”、“鋼琴師”這兩部電影為比較。

然而,歐洲反猶主義有上千年的傳統,在西方文明中根深蒂固,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反映猶太悲劇的電影必然有反思的義務和必要。但中國人是受害者,連日本人自己都不去反思,憑什麼中國人要替他們反思?

從這些西方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納粹的迫害是處心積慮,步步升級,並且充分利用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優勢,才而令人感到不寒而傈。而南京大屠殺的發生,更多的是一種獸性的激發,如何去反思?更不能由中國人代他們去反思。

至於中國的弱點,電影中已做足夠鋪陳,例如典型的“窩裏鬥”,女學生與女學生之間,妓女與妓女之間,女學生與妓女之間,但這不可能是這部電影的重點。

我為金釵辯護 - 1

隨著金釵失落金球獎和奧斯卡,各種評論對金釵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和剛上畫時的全面叫好成強烈對比。當然,這種能引起強烈爭議的電影,才是好電影的基本素質。

作為釵粉,我必須為這部心目中的偉大電影辯護。

除開那些為了打擊票房,別的電影公司專門付費抹黑的網上評論不談,評論家安給張藝謀的罪名是三個:

1,過度情色,脫離現實;
2,缺乏對人性和戰爭的反思;
3,辱華。

先說第一點,很多評論喜歡引述德國的一句評論“在這樣的歷史悲劇中渲染“性”的元素,是不可思議的”,從而對這部電影大肆評擊。

他們都忘了,在南京大屠殺中,“性”的悲劇元素,不下於屠殺。在為人世人所知的第一刻,西方就把它稱之為“The Rape of Nanking”。強姦和屠殺,是南京悲劇中的兩面,而一直以來,所有的傳媒和報導,都刻意去回避。金釵只是回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沒有過度渲染。

在東方,“性”本來就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就好象慰安婦問題長期得到忽視一樣。日本由於其崇拜陽具的文化傳統,在侵華戰爭中的性暴行層出不窮,而偏偏中國的貞節情意結,使這些暴行的傷害更加擴大,卻長期得不到正視。

這些人更忘了,在迫害猶太人的過程中,“性”從來不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兩者的互相比較有失偏頗。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高善文: 向死而生--2012年度宏观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yaqb.html

(2011-12-28 09:39:22)

无论市场还是经济,我们目前都可能站在趋势转折的左侧;由于资金的季节性松动和经济的技术性触底,明年上半年的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恢复,但趋势右侧的确认至少需要资金的实质性放松,这无疑需要评估更多的未来经济数据,其中广谱利率的走向十分关键。

向死而生

高善文
2011年12月

内容提要

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的减速、房地产投资的快速下降、企业盈利的恶化,以及短期内的存货调整正在推动经济较快下行。在1-2年的跨度内,可以支持经济逐步稳定下来的因素包括:政府基建投资的重新上升(主要是在建和续建项目),消费企稳,以及私人领域投资的上升,其关键之一可能在于资金条件的全面缓解。看起来在短期内资金缓解的条件暂难具备。

考虑到存货调整的特点,经济可能在2012年1季度技术性触底,但随后是否能够稳定下来,仍然存在一些未知因素。

从长期国债和信贷市场的情况看,今年全社会流动性的紧张程度并不比2008年或2004年更严重,但市场短期资金成本上升的幅度要大很多,持续的时间也显著更长,民间资金的情况可能类似,这成为压制今年大类资产市场表现的重要力量。

我们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部门资产负债表层面的去杠杆行为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并认为这构成了未来流动性平衡转折和经济增长反弹最大的不确定性所在。

无论是市场还是经济,我们目前都可能站在趋势转折的左侧;由于资金的季节性松动和经济的技术性触底,明年上半年的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恢复,但趋势右侧的确认至少需要资金的实质性放松,这无疑需要评估更多的未来经济数据,其中广谱利率的走向十分关键。


一、当前的经济增长:细数其中冰与火

(一)全球经济放缓,趋势尚未结束

目前大家对经济增长的看法普遍比较悲观,对未来的盈利预期也在不断下调。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清楚,市场参与者也有广泛的共识。

第一个明显的情况是全球经济的放缓。

全球工业自年初以来经历了明显的减速(见图1)。从目前领先指数的表现来看,其减速过程在未来两个季度还不会结束。

受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中国低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中国的出口增长率、特别是剔除价格因素之后的实际增长率,今年总体上处在快速下降过程中(见图2),这一趋势短期内暂难结束。

全球工业减速还造成了今年2季度以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普遍下行(见图3),这给周期性行业的企业盈利带来压力,也给企业的投资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贸易盈余的持续收缩叠加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与今年10月份以来外汇占款的明显下降存在关联(见图4)。我们认为这会对中国目前流动性平衡状况造成负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否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冲击,可能也需要看得更谨慎一些。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显著地造成经济减速的第二个力量,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面临的下降压力,市场就此也作了很长时间的猜测和推断。

实际上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讲,真正奇怪的并不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会下降,而是从很多的数据来看,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看起来房地产开发投资都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上,其非常明显的下降在最近两个月才开始表现出来(见图5)。中国的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明显的下行(见图6),似乎从行业层面支持了这样的看法,就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降看起来已经开始。
从现在房地产的调整情况和存货的增长来看,我们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降在未来两个季度应该不会结束。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非常清楚的是明年2季度通胀会跌破3%,月度甚至最低可能到2%左右。一些投资者开始担心明年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的约束,这种担心目前来看也许有些夸张。

(三)消费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正在消退

那么,在经济的其他一些领域,是否存在帮助经济稳定的力量?如果有,经济稳定会在什么时候、或者说什么条件下出现?

首先我们看消费的情况(见图7)。

容易看到,今年的消费、特别是剔除掉价格因素以后的实际消费,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显著的减速,消费减速的持续时间以及下降幅度多少有一些出人意料。到3季度的时候,实际消费增速已经下降到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附近。

就消费的减速而言,我们倾向于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2009年和2010年刺激性消费政策的影响。刺激性的消费政策使得一部分居民消费得以提前发生,随着透支效应逐步显现,消费也出现了自然的回落。

结合就业市场情况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来看,我们相信并没有基本的趋势性力量使得消费始终处于下降过程之中。我们谨慎地认为,消费的减速可能已经触底。实际上从过去两个月的数据来看,实际消费的增速已经出现一些轻微的上升,尽管我们很难判断这是不是消费恢复的开始。如果这一判断得以成立,那将意味着今年消费减速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消退。

(四)基建投资企稳回升可期

基建投资以及电力投资等领域的明显下降,也是带动今年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力量(见图8)。从官方公布的数据以及草根层面的情况来看,与2010年相比,无论是铁路建设投资、公路建设投资,还是电力投资,都处在异常低的水平上。毫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调控和资金异常紧张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基建投资方面的定调是要保证在建和续建工程的建设,在经济减速背景下,明年我们可以合理地期望此前基础设施投资中没有完工或者需要续建和配套建设的部分,会复工或重新开工。

(五)制造业投资的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在消费与基建投资之外,第三个方面需要讨论的,是去年年底以来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即使放到比较长的时间来看,这些数据的表现也是有一些怪异的。

中国制造业投资占GDP的比重较房地产投资更大一些。从官方披露数据来看,目前制造业投资增速仍维持在30%以上高位(见图9),这样高的水平是值得怀疑的。但结合生产数据进行一些交叉比对,我们认为制造业投资数据所显示的趋势相对于数据本身来说,可靠性要更高一些。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政策紧缩、资金紧张、基建投资下降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存在的背景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温和上升。我们认为,这一上升趋势是值得关注和仔细推敲的。

从历史数据看,从2005年年底一直到2010年年中的近五年时间里,制造业投资增速始终处于波动下行的趋势之中。而正是在投资波动下行、大量资金不再流入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各类资产市场总体上经历了广泛的泡沫化。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下降和资产市场泡沫化在一个大致相同的时间段上发生,看起来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偶然因素,我们认为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力量在推动,简单地讲,就是周期的力量。

目前我们仍然不清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过程在短期之内是否会被打断,也不太清楚这一过程会持续多长的时间。但是放在前述背景下看问题,我们认为需要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制造业投资的上升,是否体现了在中期的跨度之内,私人部门的投资周期正在酝酿。无论是十个月之前,还是现在,这样一种判断的提出都充满了猜测性。但提出这样的判断应该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会影响未来几年内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总体趋势和格局。

我们还可以将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增速放在一起来比较(见图10)。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参与者自下而上的看法普遍认为,今年经济的减速非常严重,但总量数据层面来看,经济快速放缓的倾向没有那么明显。

产生这种差异,似乎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总量数据的不可靠。在对比东部和中西部的增速以后,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解决。从过去12个月的情况看,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工业减速是显然的,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减速实际上并不明显,始终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我们还可以仔细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数据。这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问题,一个维度是该行业近一年的投资增速相对于历史平均增速而言,是更高还是更低;另一个维度是近一年的投资增速相对于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言,是更高还是更低。

这样,所有行业被放进了四个象限(见图11)。落在第一象限的行业,其投资增速要高于该行业的历史平均水平,也高于整个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就是说,行业自身投资加速的同时,推动了整个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速的上升。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年初以来拖累整个投资的,比如说电力、交通运输、化学工业和采矿等行业,相对来说偏基建和重工业领域。而自身投资加速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包括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与轻工业、服务业关系更为紧密的行业。

就房地产投资而言,今年其总体增速是比较高的,最近两个月才开始经历较为明显的下降。
轻工业中的纺织服装在整个出口中的占比相当大。今年纺织服装业的经营情况并不见得非常理想,但其投资增速却非常高。一定程度上我们将此解读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器替代劳力的现象在较为普遍地发生。

作为对比,过去十年中与房地产业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钢铁等,今年的增速是比较低的。这似乎暗示投资增速的提升并不是过去十年路径的简单重复,而一定程度上已经包含了结构变化的色彩。

需要强调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以及其细分行业数据的质量不很可靠,存在诸多疑点,因此完全基于投资数据的分析,其结论顶多是参考性的,不宜过分看重。

二、经济增长展望:如何全面走稳而不是“技术性反弹”

以前述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作出两个方面的展望。

(一)经济减速叠加存货调整

第一个方面的展望是,经济的减速过程很可能叠加存货调整的影响。

10月份之前,总体上工业和经济增速相对稳定。从存货情况来看,至少在10月份之前,产成品领域的存货水平似乎不低。10月份以后经济的显著减速很可能迫使存货出现调整,存货削减短期内将迫使价格水平更快下降、需求更快地萎缩。11月的增长和价格数据,使人怀疑存货调整可能已经开始。

从对历史数据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存货调整的时间会持续两个季度左右。如果我们以两个季度的长度来评估,它意味着经济的趋势下降叠加存货投资的削减可能使得短期内经济急速调整,并在明年1季度到达底部,随后经济会出现短期反弹。问题是,这样的反弹是否意味着整个经济已经全面稳定下来?

(二)资金面的实质放松才能推动私人部门投资加速,并最终使得经济全面稳定

第二个方面的展望是,经济增速比较彻底地稳定下来,结束这段时间的下降,根本的要求是支持经济上升的力量比较显著地发挥作用。

如果说明年1季度由于存货调整可能出现一个“技术底”,那么经济真正的底部会如何出现呢?

我们认为消费在明年存在企稳的可能性,但真正能够确定地发挥作用的力量,应该来自私人部门投资领域(相对于政府主导的投资而言)的明显加速。在盈利预期较弱的情况下,投资的上升至少必须伴随资金面的实质放松。

但是,如果资金面出现实质放松,在整个经济增速真正触底之前,资本市场将先期触底反弹。
接下来的问题是,明年的资金面是否能够出现实质性放松?影响实质性放松的关键原因和不确定性在哪里?

三、资金紧张解析:通货膨胀、期限失配还是实体经济部门去杠杆?

我们并不确定明年的资金面能否出现实质放松。为了清楚地阐述这方面的判断,我们先对今年的资金情况做一个全面回顾。

(一)全社会资金紧张状况是影响资产价格更为基本的力量

首先来看今年信贷市场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信贷市场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之所以重要,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于,尽管直接融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目前在实体经济融资总量当中,通过信贷市场实现的资金融通占比仍然显著超过50%。因此,该指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衡量全社会资金的松紧。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2004年以来,贷款利率开始自由上浮,使得我们可以比较连续地去追踪信贷市场利率数据(见图12和13)。

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据层面利率水平的高低与市场参与者的感受大体是一致的。自去年4季度以来,在全社会范围之内,或者说至少在数据所暗示的信贷市场层面,资金利率水平不断上升,并至少持续到今年3季度。

分析这一数据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将它同基准利率水平相比较(图13)。可以看到,即使剔除基准利率的影响,总体上今年资金的成本也在普遍地上升。

在资金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它另类资产市场等,都出现了非常广泛的下跌。

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信贷市场利率的上升与股票市场的下跌之间不仅是简单的相关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因果关系。

从过去七年的数据来看,每一次信贷市场利率水平的趋势上升都造成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熊市,每一次利率水平的趋势下降都造成了各类资产市场的牛市。资金面的变化与各类资产市场的牛熊高度同步。

市场参与者在分析股票市场下跌时常提到很多原因,例如盈利及盈利预期的恶化、新股发行、 “大小非”解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定价方式不同等,这体现了对市场变化深刻的思考和透彻的理解,但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始终相信中短期内影响资产价格最基本的力量之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资金趋势性的放松或收紧。过去多年市场的涨跌没有逃脱全社会资金松紧的制约,我们谨慎地相信在未来,市场看起来也很难逃脱这样的制约。

(二)本轮调控期间短期资金成本上升幅度更高、持续时间显著更长,值得推敲

从全社会资金紧张状况和利率水平这个维度去看问题,无论是绝对利率水平,还是其较基准利率的上浮幅度,本轮宏观调控中信贷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都不见得比2008年和2004年更严重,但在微观层面上,经济和市场参与者普遍的感受是现在的资金状况比2008年更为紧张。

从十年期国债市场看(见图14),每一次通货膨胀上升、资金收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都会上升,但就收益率的顶部而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要比2008年更低,比2004年要显著地更低。

这也许并不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直观感觉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虽然信贷市场利率的绝对水平、中长期资金的紧张程度并不比2008年和2004年更为严重,但相对而言,本轮宏观调控中短期市场资金成本上升的幅度要大很多,持续的时间也要长很多。

我们看票贴市场的表现(见图15)。

在2008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过程中,票贴利率的高点出现在2007年年底,水平在8%略高一些。然而去年年底以来的本轮调控过程中,迄今为止票贴利率的高点出现在今年的9月份,达到了14%的水平,显著地高于08年。这是短期资金市场利率的第一个特点。

2007年末,票贴利率从4%的水平急速上升,然而这一上升过程仅仅持续了三个月。2008年年初,短期资金的利率水平便很快得到了缓解,从略高于8%的水平下降到5%左右。

本轮宏观调控中,在长期资金的成本越来越高的同时,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也在波动中不断攀升,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十二个月的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其是否已经出现了全面的下降。这是短期资金市场利率的第二个特点。

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面对贷款规模的管制,商业银行自然的做法是首先压缩短期贷款,从而带来短期利率水平的急速攀升。一段时期以后,随着长期贷款增速逐渐得到控制,短期资金的供应得到恢复,短期资金成本也随之下降。因此,短期市场利率的超调和脉冲式的上升,是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正常现象。

然而这样的框架无法解释今年短期资金成本长时间上升的现象。如果我们去看银行体系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增速(见图16),很容易发现,今年中长期贷款增速经历了很大幅度的下降,而短期贷款增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上升通道之中。结合今年商业银行发展的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期限较短的大规模的表外业务看,短期市场资金的供应量应该是很大的。

这表明,短期市场资金的异常紧张,不太可能来自供应层面,更可能的关键原因在于,经济体对于短期资金或者说现金的需求异常旺盛。

(三)现金强劲需求的原因:三种可能的解释

经济对于现金异乎寻常的强劲需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倾向于认为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今年通货膨胀水平异常高,带来经济体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快速上升。理论上这是一种备选的解释。然而在数据层面,这种解释看起来是不正确的(见图17)。

实际上今年的通胀水平比2008年要更低,名义经济增速更是比2008年低得多。今年名义经济增速在17-18%附近,而2008年最高的时候达到了24%。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货膨胀层面的解释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第二种技术性解释是,2009年到2010年信贷大量投放和经济扩张过程中,很多企业和居民通过大量借入低成本的短期资金去支持长期项目,从而在资产负债表结构上表现出了严重的期限失配。在宏观调控、融资变得困难的背景下,期限失配使得短期资金需求异常旺盛。

第三种技术性解释是资产市场参与者的去杠杆。

回头来看,在2009-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的资产市场出现了普遍的泡沫化,比如在中小板市场、房地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另类资产市场等。同时比较清楚的是,资产市场显著的价格上涨与异常宽松的信贷环境是紧密联系的。

将资产市场泡沫化与信贷宽松结合起来看的话,我们怀疑过去两年,实体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增杠杆。企业和居民在大量借入资金的同时,大量增持资产,这一行为支持了资产市场价格的趋势性上升和泡沫化。

如果这种解读是正确的,接下来的推理是,为了维持自身高杠杆的资产负债结构,实体部门必须持有一定的现金,以维持负债到期形成的资金需求。

在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各类资产流动性好,交易量大,套现很便利,这样个体的现金持有需求就相对较小;然而在资产价格下降的过程中,各类资产流动性变差,交易量萎缩,套现变得很困难,这样个体对现金的持有需求就会大幅度地上升。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由于现金需求强烈,个体还可能大量抛售各类资产。这样,去杠杆的过程加速了资产市场的下跌,正如增杠杆过程加速了资产市场的上升一样。

近六年前,当我们第一次倡导资产重估理论时,不断地有投资者追问,在90年代,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日本的贸易盈余也出现过明显上升,为什么日本的资产价格在90年代没有出现显著的趋势性上涨?

我们的回答是,泡沫破裂破坏了日本企业和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企业和银行体系都面临着去杠杆和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压力。虽然中央银行有大量的货币供应,但是银行体系的去杠杆使得其信贷投放受到抑制,企业的去杠杆使得其不愿意背负更多的贷款。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市场很难出现像样的上涨。

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是不是正处在一个去杠杆的过程中?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这一去杠杆的过程短期之内可能并不会结束,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对资产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恢复,都将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

四、资金面趋势:实质性放松仍具不确定性

(一)流动性供求分析:不确定性来自与资产市场调整相联系的资金需求

在这样的讨论之后,我们总结一下对明年资金面趋势的看法。

从资金供应的角度,我们认为,中国的贸易盈余应该处在趋势性的下降过程当中,期望贸易盈余扩张来维持资金的供应是不现实的。从10月份汇率市场的压力以及外汇占款的情况来看,期望其他渠道的资金流入对资金供应构成支持看起来也不现实。

信贷供应层面,即使明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向结构放松、适度微调,银行体系的信贷供应能有多大程度的增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考虑到银行贷存比的限制和资本约束,以及各方面对4万亿投资的负面后果的反思,银行体系的信贷和今年相比可能有一些增长,但指望其很大幅度的放松是相当不现实的。我们倾向于认为明年的信贷投放量可能在8到9万亿这一区间的下端。无论是政策意愿层面还是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层面,都不能指望信贷规模有更大的上升。

资金的需求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方面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我们可以确定地认为,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减速,经济的名义增速将趋势性下降,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也会随之下行。

第二个方面是企业投资带来的增杠杆。考虑到房地产投资的快速下行,我们也同意这样的看法,即总体而言,与投资扩张相联系的资金需求,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趋势上可能是下降的。

第三个方面非常不确定的资金需求,来自与实体经济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相联系的资金需求。这部分资金需求是否会退潮?什么时候退潮?这些都还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

假如我们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与资产市场调整相联系的资金需求已经趋势性退潮,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地说,资金面的缓解过程很快就会出现。

我们猜测,明年上半年,由于银行体系季节性的放贷冲动,资金成本可能会有阶段性的回落,再加上存货调整带来的技术底,这些因素会对市场形成一些积极的支持。然而资金成本的季节性回落能否发展为趋势性下降,并促成市场的反转以及经济的企稳回升,仍然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边走边看。

(二)关键可能在于房地产市场如何调整

实际上我们怀疑,资产市场上与去杠杆相联系的资金需求出现趋势性的退潮,很可能需要房地产市场比较大的调整。

这可能存在三种情形: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度下降,从而节约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二是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放大,从而降低对资金的需求;三是房地产企业出现了比较普遍的债务违约,并带动房地产价格明显下降,随后政策出现转向。

如果房地产市场沿着第一和第二种情形来演变,则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沿着第三种情形来演变,就会变成“向死而生”。

我们仍不清楚市场和经济最终会走向哪种路径。

(三)资金面的实质放松仍具有不确定性,需关注广谱利率走势

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目前我们更可能的是站在趋势转折的左侧。由于资金的季节性松动和经济的技术性触底,明年上半年的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恢复,但趋势右侧的确认至少需要资金的实质性放松,这无疑需要评估更多的未来经济数据,其中广谱利率的走向十分关键。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吳英不該死!時代會為這個小姑娘的死付出代價

該死的貪官那麼多,都被輕輕放過。一個被陷害的民間女子卻要二審判死刑,這是什麼道理!

天理何存?!

http://t.sohu.com/p/m/2801532005
蘇小和:魔鬼的國度,每個人都在地獄裏。我堅信一點,整個國家,整個時代,都會為吳英這個小姑娘的死付出代價。

http://t.163.com/liuyejin/status/3420511136867071731?from=money
劉業進:死刑復核關頭,呼籲有識之士為吳英免死簽名:為吳英免死呼籲,為吳英無罪呼籲,為自由企業制度辯護!吳英的行動是企業家精神的實踐,何罪之有。今天,金融壟斷無罪,通貨膨脹有理,唯吳英集資“有罪”,且“罪該萬死”?

我們能做什麼?能否發起簽名上書?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回CYC

請留意,

1,明治以來日本民間和知識界的反戰和和平主義思想盛行,為什麼最後還是被軍國主義劫持?

2,為什麼當時日本政府一再下令軍隊停止在東北的行動,為什麼東北還是被佔領?

3,日本國內戰爭延綿千年,各大名之間甚至維持一種紳士風度,戰爭基本不禍及平民。但為什麼到了中國,就變得那麼極端殘暴?如果說歷史,甚至比納粹還長,滿清時期的旅順慘案,當時西方亦有詳細記載。

日本已經證明了,這個國家很容易就在極端的條件下,被極端的情緒所控制,對其他國家做成其他極端行為,整個民族陷入斯斯裏底的境界。

中國也會,但中國不會施以外人。

作為中國人,並不需要關心日本的法律怎樣,政府怎樣,制度怎樣,民眾心理怎樣,歷史已經證明,這些都無濟於事。

作為中國人,由於之前一再重複的慘痛歷史,是不需要關心去日本不能做出什麼;真正需要關心的是,日本能做出什麼。我們無法不能把他們想到最壞。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為什麼對日本不能放心?

(1)
日本戰後的電影、文學、漫畫、歌曲等文藝作品感染人心,結合日本文化中傳統對“美”和“精緻”的追求,展現出所謂的“和魂”,讓人對日本文化不免生出種種好感。

日本大地震,展露出日本民族的優秀之餘,也再次展現了日本人對生死的那種漠然態度。菊花與劍,大和民族從來就有複雜的一面,也提醒了中國人不應該單憑表面就來判斷。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對日本不能放心?

也許,讓我來告訴你一些日本文化中鮮為人知的細節,你也會轉變看法。

1,在日本的大正年代,社會極度寬容,自由思潮蓬勃發展。當時日本文壇要人,如德川龍之介經常訪問中國,和魯迅交往,駐華記者發回大量民間報導。

2,日本民間和政府,對中國極其友善。國共兩党的早期領袖人物,都承受到日本的庇護,在思想上也深受啟發。中國的上層人物,也競相以討日本老婆為榮。

3,中國民間對日也友善。日本關東地震,梅蘭芳帶頭全國募捐義演;當時中國軍閥混戰,但一致通過為日本救濟,中國派出軍艦運糧和醫務人員到日本。

4,侵華日軍高級將領都是“中國通”,漢學造恉深厚,個個當自己是王陽明傳人,每攻下中國一地,必然作詩,緬懷當地文物古跡,亦慨歎當今的支那人淪落如此,愧對中國文明。然後坦然執行他們的“三光”政策。坦白說,侵華戰爭多年,中國文物未受多大破壞,和這些將領有關。反而是中國人自己對祖宗留下的東西毫不珍惜。

5,佛教的思想,向來是崇尚眾生平等,輕言殺戮,講究“心性”的禪宗尤然。然而,禪宗盛行的日本,在二戰期間,當時佛教寺廟鼓吹的是為皇國獻身,報國殺敵,謂殺支那人和佛家精神無違。如果你今天見到日本寺廟那些精美的建築,就對當地佛教有崇敬之心,那就等於光看日本的表面一樣,是大大的誤判。日本佛教當時的表現,是佛陀之恥。

上述這些只是說明,如果說是因為今天日本展現出來的和平理性文明,就可以讓中國人麻痹,那歷史就可能重演。

(2)
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大心理。

中國人覺得,只要有人肯學自己的文化和文字,就必然會對天朝起仰慕之心,深受教化,甚至最後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這種非常天真的心理,在歷史上也的確屢試不爽,除了一個例外,就是日本。

所有向中國學習的外族中,日本學得最深,最全面,但帶給中國的傷害也最深,對中國人來說,等於是一種雙重的傷害。

所以當我看到加藤喜一說,“日本沒有被中國打敗,所以不需要道歉”這句話時,也就明白了,他其實和歷史上所有來華學習的日本人無異。

而我在之前,看到他學中文那麼認真,學得那麼好,對他還有一絲“自己人”的看法,但原來終是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反而更加危險。

在上個世紀,日本政府在中國辦“東亞同文書院”,直屬內閣,專門培養對華高級人才。很多畢業生日後在軍政界大露頭角。

同文書院畢業論文的要求是,學生必須以中國人的身份,獨自在中國內陸考察半年,提交研究報告。這些報告,對當時中國的山川地理,社會經濟觀察深入,也為後來皇軍在中國所向披靡奠下基礎。

加藤喜一曾經批評,對他的北大同學很失望。這些所謂的名校學生只是熱衷於考GRE和兼職賺錢,而對書本以外的社會知識毫無興趣,更加談不上自己去做社會調查,深入瞭解。

當時我看了這樣的文章很讚賞。現在想起,這種中日精英學生素質上的差異,也更是令人無法對日本放心的原因之一。

加藤君的錯在那裡

加藤喜一接受“鏗鏗三人行”的訪談﹐問對南京大屠殺的看法。他的看法如下﹕

1﹐作為日本人﹐對中國的影視作品一再刻劃當年日軍的殘暴感到無奈。現在的日本和二戰時的日本已經和不一樣了﹐現在的日本和平文明許多。而在和平憲法下的日本自衛隊﹐從來沒有殺過人。

2﹐他個人認為當年日軍在中國做的事不對﹐但他強調(在節目中至少三次以上)﹐日本是民主社會﹐對侵華戰爭的看法是多元的﹐這是民主社會的一部分。

3﹐關於南京大屠殺﹐他在日本讀書時有了解過﹐但日本各界都認為死亡人數有爭議。

4﹐日軍的暴行﹐當時日本民眾是不知道的﹐而當時的戰爭﹐是國與國的戰爭﹐民眾知情很少。

5﹐日本人從來沒有覺得需要向中國道歉﹐因為不是被中國打敗的。(這句話錯的離譜﹐我相信是他﹐也是日本民眾的真實想法﹐才會這樣心直口快說出來。)

加藤喜一是日本的典型精英﹐當年以日本高考狀元的身份﹐放棄東京大學法律系的學業﹐來北京大學就讀﹐短短三年﹐從完全不懂中文﹐變成今天的中國專家。發表的中文分析文章﹐老到而銳利﹐觀察深刻。相信他將來必然成為日本的外相﹐甚至首相。

然而﹐他對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對中國人的看法﹐還是錯的離譜。而他已經算是最了解中國的日本人了﹐看來中日關係將來很難改善。

加藤君的錯在那裡﹖

1﹐中國人到現在對日本還是高度防範﹐這中間有幾百年不堪的歷史在內。說起文明和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大正年間的社會也是非常寬容自由﹐但後來還是出現軍國主義。

日本的和平憲法隨時可能廢除﹐日本人的和平文明只是一種面具﹐民族內心的殘暴還是隨時可能爆發。

2﹐如果一件事的是非對錯非常清楚﹐那就不應該有“多元”的言論空間。這和民主無關。在德國﹐鼓吹納粹和種族主義是犯法的。是否承認南京大屠殺﹐本身就是一場正義和邪惡之爭﹐不可能有騎牆﹐非此即彼。如果不站在正義一方﹐那必然就是邪惡的﹐沒有中間地帶﹐不能含糊。

3﹐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不是重點。儘管所謂的三十萬很可能還是低估了。幾個月後國民政府炸黃河口﹐死亡人數也至少八十萬以上。而按照中共官史﹐國民黨反動派在南京雨花台殺的革命烈士也達二十萬之眾。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有組織地在當時的中國首都進行的一場虐殺﹐目的是在羞辱中國。這也是令中國人感到慘痛的原因﹐更伴隨着大規模的強姦和虐殺﹐以東方的道德標準來說﹐難以接受。

現代戰爭中大規模的殺傷在所難免﹐例如廣島長崎的核爆﹐國共內戰一場戰役死亡人數可能就超過南京屠殺。但這些都沒有把殺戮和虐待本身當作目的﹐甚至在日本的國內戰爭中﹐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屠城的事件。

所以南京大屠殺不是一個戰爭的附帶結果﹐而是當時日本政府刻意為之的結果﹐是不必要的殺戮和羞辱﹐所以才需要日本的道歉。這和德國政府需要向猶太人道歉﹐但不需要向英法美道歉的道理一致。

4﹐至於說當時日本民眾不知情﹐但在戰後﹐日本民眾已經有機會完全了解情況。日本政府和民眾﹐作為戰前政府的繼承者﹐既然選擇還是不願意道歉﹐那只能理解為沒有歉意﹐除了沒有行動外﹐等於和當年政府沒有任何不同。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金釵評

“金陵十三釵”目前在美國是劣評如潮,照此估計,在香港1月19日上映時,影評也必然是貶多褒少。

對於一些自許精英,自覺專業的人來說,要他們去讚美這部電影,是很困難的。張藝謀的電影向來不乏爭議,完美和缺陷同樣被放大到了極致。

“金釵”大概就是一面這樣的鏡子,從對它的觀感,大致也反照出了觀影者的心態。

馮小剛說,要借一部“唐山大地震”,拍出三十年來中國人的心靈史,有點言過其實。

畢竟張藝謀才是當之無愧的“國師”,這樣的片子,也只有他才能拍。

奧斯卡獎,就隨它去吧,真的不重要。當然,也不可能拿到。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烏坎評論

一﹐為什麼“烏坎之春”沒有被鎮壓﹖

我想﹐烏坎事件可能今年中國發生的最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性﹐隨日後時間的推移﹐將會更加顯現。



烏坎是那種屬於歷史拐點的事件﹐對於這類歷史﹐我向來的看法是﹐重大歷史事件都是由多種力量﹐機緣巧合下造成的﹐從來不會有什麼單一的力量來推動歷史的演變。



烏坎能走進歷史﹐先決條件就是“烏坎之春”沒有被鎮壓﹐而為什麼會導致這個結果﹐是一連串巧合的因素。



首先是時機的問題。中國農村已空心化﹐平時留在農村的是老弱殘兵﹐不會鬧事﹔但春節是各地在外的青壯勞工回鄉之際﹐也是群體事件高危時刻。在加上這幾天正好有粵東多處出事﹐對於廣東省委來說﹐必須快刀斬亂麻﹐儘快處理。



想打破僵局﹐無非兩手﹐一是更硬﹐一是更軟﹔既然現場有記者在﹐廣東又是開放前沿﹐海外關係錯綜複雜﹐當局不能硬來﹐那只能放軟。



另外﹐汪洋是胡總心腹﹐無論是軟是硬﹐他都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和彈性﹐顧忌較少。不會如四川省委處理豆腐渣事件那樣殭化。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烏坎村民鬥爭水平非常之高。潮汕粵東民風向來彪捍﹐而當地氏族的力量仍存﹐在基層政權缺位下﹐很容易起到核心的作用。



但最關鍵的﹐是這次抗爭領袖林祖鑾所起的作用。他是解放軍退役幹部﹐軍事素養和政治水平之高﹐地方幹部根本不是對手。在政治上﹐他擺出很低姿勢﹐杜絕所有外界勢力參與﹐避免了事件走向政治化的可能﹐打出“擁護黨中央”旗號﹐在政治就已經和廣東省委平起平坐。



在軍事鬥爭上﹐他充份展現一個軍人的素質﹐行事果斷剛強。設立路障﹐組織民兵﹐盤查外人以防奸細混入﹐並且在第一時間把學校那些吃公家飯的老師趕走﹐以防通風報信。並且懂得充份利用輿論的作用。他的每一步驟每一句話都是精心部署﹐深思熟慮的結果。



林祖鑾非常清楚他要的是什麼﹐烏坎村要的是什麼﹐他一直控制着主導權﹐頭腦清醒﹐難能可貴。



就算到了今天﹐廣東省工作組號稱已經解決問題﹐他也還是沒有放鬆警惕﹐安排好的村內民兵仍在運作﹐公安還是不可能進村抓人。



林祖鑾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共和國的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有組織的和政府對抗能全身而退﹐何況還是武裝對抗。和人民專政對抗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他從體制出來﹐不可能不知道這點。但林祖鑾還是挺身而出﹐實在是條好漢。



為鄉親盡力﹐在村內起碼還是安全的。但終其一生﹐恐怕他是不能出村旅遊﹐經商﹐或什麼其他了。當局事後必然會按個其他的罪名(比如偷稅漏稅)弄他進去﹐他自己也很清楚這點。



二﹐烏坎之春的政治和經濟影響



烏坎之春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它讓無數的同樣遭遇的農村和弱勢團體看到﹐有組織的與政府對抗﹐是可以有成功機會的。成功的機率取決於策略的運用﹐能否符合時機﹐能否調動一切有利的因素。



只要能組織恰當﹐就能和政府討價還價﹐而談判力量的強弱﹐最終鬥爭的收益﹐都是取決於組織水平的高低和策略運用。



中國農村不乏能人﹐烏坎村的經驗﹐必然將被其他各處村研究﹐起碼現在那些還在鬧事的廣東農村﹐更加迫切地需要這些經驗。而他們日後的鬥爭策略也會更加成熟。



中國群體事件從此告別悲情時代﹐而逐步走向博弈時代﹐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而在另一方面﹐烏坎之春暴露出了地方基層官員素質之差﹐恰恰可以成為抗爭一方的有利因素。汕尾書記的一再失言﹐反而大大有助增加烏坎村民能成功拿回自己土地權益的機會。



當然﹐事件也應該給內地官民學商一個反思的機會﹐探討民主的意義。



西式民主再千般不好﹐但起碼象烏坎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而且如此普遍。如果是一個稍微有些良知的體制中人﹐起碼能多少想到這點。



烏坎村民開始上訪後﹐為什麼當地官員會無動于衷﹖甚至到現在﹐還覺得負面﹖中國新聞週刊報道里有一句可圈可點﹐一個汕尾市常委表示﹐“烏坎村民鬧事後﹐附近的樓價跌了四分之一。”



到了現在﹐當地官員還是這樣的心態﹐村民是在“鬧事”﹐而沒有想過﹐當地村民的絕望處境﹐單單鬧事﹐而不是真刀真槍地明幹﹐已經是非常克制了。



這是官僚的普遍心態﹐當他進入體制高層後﹐吃的是特供食品﹐出入有專車﹐層層保護﹐實際上就已經和民情脫了節。那怕是溫家寶這樣時刻把民眾掛在嘴邊的總理﹐他能真正體會到民間情況﹐恐怕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制度決定了這一點。民主制度起碼能保證處於決策高層的政治人物﹐不會和民情脫離太遠﹐不會在村民面臨絕望事發出聲音時﹐第一反應就是他們在“鬧事”。



卡菲特和穆巴拉克在臨死的時候﹐還是真心相信自己是為民眾做了好事﹐這一切都是西方勢力挑動的結果。如果一個政治體系完全封閉﹐就會出現這樣的繆誤﹐對所有人都是悲劇。



在經濟方面﹐必然會土地產權法規的進步。農村集體資產向來是中國法律灰色地帶﹐卻是今天中國整個土地財富泡沫的推動機。烏坎事件也必然將對未來的土地發展模式造成深遠影響。



最直接的﹐碧桂園一向採用“造城模式”﹐全國大圈土地﹐而且都是來源於農村集體土地。這些土地的背後﹐必然都有這樣那樣的歷史問題。如果烏坎村民能成功﹐追溯歷史問題﹐追索以往的土地權益﹐難對所有的土地開發商來說﹐都將是一場噩夢。

2012年1月1日星期日

烏坎﹐烏坎----"總有一种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篇“中國新聞週刊”的報道﹐是目前見到的內地唯一一篇比較全面的報道﹕

http://news.163.com/11/1231/18/7MKDUP0D0001124K.html

“烏坎”估計在內地仍是敏感詞﹐網上的評論很少﹐過濾系統仍在刪除。

關於烏坎的報道﹐我見到寫得最好的是香港壹週刊﹐更加深入全面。和上面那篇相比﹐壹週刊的報道是“從下而上”﹐從村民角度來看﹐而“中國新聞週刊”是“從上而下”來寫﹐前者當然更加感人。

烏坎事件﹐從政治﹐經濟﹐社會學方面當然可以有很多解讀﹐但我只想重發一次《南方周末》的1999年新年獻詞﹐重溫往故﹐以啟將來。

令人感慨的是﹐當年這篇感人肺腑文章的作者早已不知去向﹐而南周的班子也歷經整頓﹐現在在這個最應該由他們出聲的事件上﹐完全失語了。
---------------------------------------------
【1999年新年獻詞】總有一种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本文刊載于1999年1月1日的《南方周末》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是我們与你見面的第777次。祝愿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樹葉已經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上,人們在大街上懶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個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個人都握緊自己的心事。

本世紀最后的日歷正在一頁頁減去,沒有什么可以把人輕易打動。除了真實。人們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們得到過安慰也蒙受過羞辱,人們曾經不再相信別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歲月讓我們深知“真”的寶貴——真實、真情、真理,它讓我們离開凌空蹈虛的烏托邦險境,認清了虛偽和欺騙。盡管,“真實”有時讓人難堪,但直面真實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實的人群是堅強的人群。

沒有什么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正義的號角。當你面對蒙冤無助的弱者,當你面對專橫跋扈的惡人,當你面對足以影響人們一生的社會不公,你就明白正義需要多少代价,正義需要多少勇气。

沒有什么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內心的愛。沒有什么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前進的腳步……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樣,我們与你再次見面,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為新來的一年作准備。祝愿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有一种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有一种關怀,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在這個時刻,我們無言以對,惟有祝福: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讓往前走的繼續走,讓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們,則不停為你加油。

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你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因為你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我們看着你舉起鋤頭,我們看着你舞動鐮刀,我們看着你揮汗如雨,我們看着你谷滿糧倉。我們看着你流离失所,我們看着你痛哭流涕,我們看着你中流擊水,我們看着你重建家園。我們看着你無奈下崗,我們看着你咬緊牙關,我們看着你風雨度過,我們看着你笑逐開……我們看着你,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我們就是你們的一部分。

總有一种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种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种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种力量來自于你,來自于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所以,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我們要向你、向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說一聲,“新年好”!祝愿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因為有你,才有我們。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為什么我們總是眼含着淚水,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么我們總是精神抖擻,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么我們總在不斷尋求,因為我們愛得深沉。愛這個國家,還有她的人民,他們善良,他們正直,他們懂得互相關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