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中国的科幻小说

(1)
前面文章写相对论,这么闷的题材,也有读者来留言,说明这里是有一些不怕这些比较闷题材的读者。能纯粹智识性的讨论,不理烦纷的世事,在香港也很少见难得,值得珍惜。

这篇文章,想谈谈科幻小说。

以我读过的科幻小说,大致有几种。

第一种,是香港的通俗幻想小说,例如倪匡,黄易写的。事实上,他们的作品,我大都看过。这类作品的科学性和哲理性比较弱,但简单明快,夹以偶尔的官能刺激,很能带来阅读的快感。

倪匡是快枪手,也是说故事的高手,能做到引人入胜。可惜的是,他的故事虎头蛇尾的多,很多故事烂尾了。

但倪匡的原创性惊人,很多作品,可以说是匠心独运,是很出色的小说作品。例如“背叛”,“木炭”,“黄金故事”等,把中国传统和奇幻完美地结合起来。

可惜的是,倪匡的作品,因为他的反共立场,在大陆不能得到推广。否则,他的作品可以启发很多内地的创作,带来更多原创性的视角。例如黄易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他的“寻秦记”在大陆一纸风行,现在到处都是类似的“穿越小说”,跟风之作。

后面会说到,这种原创精神的缺乏,是中国科幻小说的硬伤。

第二类,是台湾的科幻小说,例如张系国和黄凡的。台湾的科幻小说有比较浓郁的人文色彩,官能性的东西不多。

第三类,是外国的翻译科幻小说。最喜欢的是一个台湾翻译的“国家科幻小说系列”,很多精品,百看不厌。例如“双星”,讲一个火星政治家的故事,“深海潜龙”是讲潜艇心理战等等。这些小说的构思新奇,文笔优美,而且背后都有哲理性的思考。

第四类,是内地的科幻小说。早期的内地科幻小说,例如“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属于科普一类的作品,谈不上什么文学性。比较接近文学意义的科幻小说,我看得主要是刘慈欣的作品,应该代表内地的最高水平了。他的作品虽然大气,但原创性比较差。总体而言,在我看来,内地科幻小说的水平是最低的。

(2)
中国内地的科幻小说为什么不能起到气候呢?

从表面看,似乎不应该是这样的。中国内地的出版事业非常发达,有世界上最大的读者群,读书风气也很浓,很多编辑天天都在发掘新鲜的题材来炒作。另一方面,有关未来的描述和设想,也应该条条框框最少,更可以天马行空了。

为什么中国内地的读者不喜欢看科学小说呢?

事实上,内地出版界火热的题材都是以历史类的为多,科幻类的极少。

我设想了几个解释。

第一,很可能是最简单的原因。中国人已经失去了想象力。

科幻小说火不起来,可能是因为没有出色的作者,能写出吸引力的小说。写别的题材,只要资料收集充分,再加上文字的包装,不难写出吸引人的作品。唯有科幻小说,在思想上是要无畏无惧,有一种独立的精神。

在各种种类的文学作品中,只有科幻小说是没有底线的,是要敢于去反思所有的社会科技人文环境。美丽新世界和1984这类的作品最初都是以科幻小说的面貌出现的。

反过来说,以现在出版市场火红的官场小说,情感小说,历史小说来说,只要在既定的框框下发挥就可以了,更多的只是一种匠气。

而我想,这种精神的丧失,本是就是几十年来教育体系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无法形成这样的作家。

当然,这样条件和素质的作者也许存在,不过很多从事其他行业而已。

第二,对中国的未来很难设想。

科幻小说很难不涉及政治。一部出色的科幻小说必然要涉及将来政治社会背景。例如西方的科幻小说,星际联邦和银河帝国的冲突是永恒的主题,甚至在我喜欢的“双星”中,地球未来实行了帝制,美国成为帝国一员。而在中国的科幻小说中,则很难涉及这个话题。太阳系是否应该实行共产主义?未来月球能否成为中国的一个海外联邦,和台湾有相同政治地位?这些问题,一旦不能涉及,整个科幻小说的时空框架就无法建立,黯然失色。而如果把目前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延续到未来的五百年后,我想任何一个作家也会觉得非常恐怖,完全失去写作的兴趣。

写作本是就应该是有趣的,而中国现在的政治结构是无趣的,但你不能想法为它增加趣味,否则就会犯禁。这成为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一大障碍。

(3)
中国科幻小说的疲弱,恰恰正说明了中国在想象力方面的薄弱,长远来说,这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

八十年代台湾出版的“国家科幻小说”系列的前言说道,想象力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所以他们认为向国人介绍科幻小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想,如何形成科幻小说的风气,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更为迫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