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禄什么时候回过中国的?当局是怎么判断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了他签证的?他需不需要保证什么? 要不然他怎么看比亚迪的?
不免感到好奇。今天中国证监机构,人民银行高层,很多是李禄在美国的同学,应该也起了作用吧。
作为中国人来说,巴菲特如果真的选李禄,这肯定是他最大,最后,最重要,也希望是最好的投资。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说根到底,还是看人而已。
巴菲特如果选李禄,看来匪夷所思,但起码有两个理由是成立的:
第一,从三十年,五十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未来世界的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到亚洲,中国很可能取代美国的位置。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要在未来三十年,还能维持巴郡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率,中国投资市场将起很关键作用。
选一个中国人来接班,是非常前瞻大胆的做法,但也很符合巴菲特的思路,因为他看问题都是看十年二十年以后的。
第二,巴菲特的接班人,为人道德,个人品质方面,必须符合最严格的要求。从这点来说,基金经理很难证明自己的track record,不是说做做义工,把收入捐一些给慈善机构就能完事的。
李禄刚好有八九的经历,作为副总指挥,后来亡命天涯,等于是经受了最严格的个人品质考验,能当大器。
新浪网对李禄在八九年的经历只字不提。
可以肯定,如果李禄真的接巴菲特的班,八九平反的日程肯定加快很多,本来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中共最会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而已。
连冯小刚在接受访问时也说,他考虑过在唐山大地震中拍这段,但还是放弃了。
如果邓文迪接管了新闻集团,李禄接管了巴郡,那二十年后,(大陆)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真不可小看。软的硬的都有了,西方主流的精华到时候都在中国人手里了。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再谈紫金
(1)
谈紫金,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国情。
中国很有特色的一个国情就是,规则制订的,和实际运行的,完全就是两码事。
吴晓灵最近两天也有一篇文章提到,中央应该要提高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容忍度。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不能达成,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如果中央硬要地方政府完成任务,那数据必然是假的。对节能减排的目标只是有害无利。
作为财经的决策官员,她的认识也是这样,很现实,不会追求纸面上的东西。
我想起另外一个例子。
高速公路的载重量都有上限,如果超过了,会破坏公路,也影响道路安全。
但全国那么多物流公司,如果他们全部遵守条例,那是不可能,这样的话,他们的收费会很高,在市场上无法竞争。所以在高速公路上见到的货车,一定是超载的,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
矿业也是一样。
按照环保局制订的环保标准,相信全国没有一家矿企可以做得到。可以肯定地说,在整个中国,没有一家矿企的生产是可以达到环保的要求的。
打个比方说,如果按照环保的要求,每一千万的收益,就要有一百万的环保投入,那矿企最多只会投入五十万,省下来的五十万就是利润。这是在企业发展时就已经隐含在内的收益,可以说,是政府的一种投资回报承诺。
在中国的国情下,完全符合法规,乖乖肯把一百万的钱全部花出去的矿企必然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没有这五十万的额外补贴,恐怕也很难有矿企能办得下去,更不要说发展壮大。
这是行业的规则,行业知道,环保部门知道,中央肯定也知道。至于这个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起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国务院现在要查紫金的环保问题,这不是一个环保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方面的问题。紫金要查,必然是问题成堆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政府自己造成的。
(2)
紫金是谁的Baby? 之前的文章,我猜测是曾庆红,但现在看到的一些媒体资料,习近平也出过很多力。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紫金真的过不了关,停业整顿,习近平也肯定脱不了关系,也肯定影响他的接位部署,从而影响到最高层的政治运作。
反之,如果能从这家来头不小,红得发紫的紫金作为突破口,中国环境治理方面将大有可为,局面一新, 也许真的那把前面说的那种规则打破。让环保措施真的实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用来惩罚或奖励不同背景的企业的一种手段。环境保护应该是起码比较真正的公器,因为牵涉到所有人的基本利益;而不是拿来做私用的公器。
习近平接位本来也是胡温向江派妥协的结果,未必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习近平的思路也更接近江泽民。以胡温的思路来说,更加属意的是李克强,李源潮。
紫金事件的最终处理,已经是高度敏感,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用中共的政治术语来说,已经牵涉到了路线的斗争,牵动到很多方面了。所谓的路线斗争,就是政治理念加上人事部署的分歧,两者缺一不可。紫金事件,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
谈紫金,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国情。
中国很有特色的一个国情就是,规则制订的,和实际运行的,完全就是两码事。
吴晓灵最近两天也有一篇文章提到,中央应该要提高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容忍度。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不能达成,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如果中央硬要地方政府完成任务,那数据必然是假的。对节能减排的目标只是有害无利。
作为财经的决策官员,她的认识也是这样,很现实,不会追求纸面上的东西。
我想起另外一个例子。
高速公路的载重量都有上限,如果超过了,会破坏公路,也影响道路安全。
但全国那么多物流公司,如果他们全部遵守条例,那是不可能,这样的话,他们的收费会很高,在市场上无法竞争。所以在高速公路上见到的货车,一定是超载的,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
矿业也是一样。
按照环保局制订的环保标准,相信全国没有一家矿企可以做得到。可以肯定地说,在整个中国,没有一家矿企的生产是可以达到环保的要求的。
打个比方说,如果按照环保的要求,每一千万的收益,就要有一百万的环保投入,那矿企最多只会投入五十万,省下来的五十万就是利润。这是在企业发展时就已经隐含在内的收益,可以说,是政府的一种投资回报承诺。
在中国的国情下,完全符合法规,乖乖肯把一百万的钱全部花出去的矿企必然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没有这五十万的额外补贴,恐怕也很难有矿企能办得下去,更不要说发展壮大。
这是行业的规则,行业知道,环保部门知道,中央肯定也知道。至于这个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起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国务院现在要查紫金的环保问题,这不是一个环保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方面的问题。紫金要查,必然是问题成堆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政府自己造成的。
(2)
紫金是谁的Baby? 之前的文章,我猜测是曾庆红,但现在看到的一些媒体资料,习近平也出过很多力。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紫金真的过不了关,停业整顿,习近平也肯定脱不了关系,也肯定影响他的接位部署,从而影响到最高层的政治运作。
反之,如果能从这家来头不小,红得发紫的紫金作为突破口,中国环境治理方面将大有可为,局面一新, 也许真的那把前面说的那种规则打破。让环保措施真的实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用来惩罚或奖励不同背景的企业的一种手段。环境保护应该是起码比较真正的公器,因为牵涉到所有人的基本利益;而不是拿来做私用的公器。
习近平接位本来也是胡温向江派妥协的结果,未必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习近平的思路也更接近江泽民。以胡温的思路来说,更加属意的是李克强,李源潮。
紫金事件的最终处理,已经是高度敏感,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用中共的政治术语来说,已经牵涉到了路线的斗争,牵动到很多方面了。所谓的路线斗争,就是政治理念加上人事部署的分歧,两者缺一不可。紫金事件,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紫金与BP
老实说,紫金事件的处理很让人失望。几个人被抓,官员撤职,交几个人头出来,给老百姓见见血,平息一下民愤,意图过关。
这是处理危机的老一套,对人不对事,换汤不换药。出问题的是制度。交人头,只是诉诸情绪,避重就轻,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
BP还没有人被抓。有必要吗?抓与被抓,涉及司法程序和司法尊严,是属于公义的范畴,不应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
经济范畴的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才是对症下药。
中国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善,整个国家都是处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越是弱势团体,就越要承受越多的社会变动的代价。
在所有的弱势团体中,环境是最最为弱势的团体,比民工,被强拆迁农民的待遇还不如。环境保护背后的利益集团是几个NGO,和无牙的环保局,毫无势力可言。所以环境也就承受了最大的代价和成本。结果所有人也付出了最大的代价。
当然,在一个成熟的社会而言,环境保护必须靠公义和法治,而不能靠利益团体的博弈。但就现实而言,中国要达到这样成熟的公民社会起码还要再过二三十年,等到那个时候,环境恐怕早就破坏光了,不可逆转,想补救也太迟。
所以,在保护环境而言,必需增加环保这方在博弈时的份量,让利益说话,而不是诉诸公义。
就紫金而言,当务之急是开罚单,为之付出巨额罚款;同时要求整改,否则不批其他的矿山,就好象美国限制BP其他的海上油田项目一样。一个小小上杭县的利益,不需要这样照顾。
目前的情况是,环保部门是弱势,变成要讨好企业,企业成为金主,受牺牲的就是环境。其实应该是相反,应该是环保部门是强势,企业来讨好才对。
可是人一抓,整个紫金事件处理的主导权从环保部门转到司法部门手里,企业更看到环保部门是弱势,将来更不会卖帐,而一心只想和强力的司法部门搞好关系。
在整个紫金事件过程中,博弈方应该只有企业和环保部门,事件的结果应该是前者弱化后者强化,可是司法部门进来,也成了博弈方,但对环保完全没有好处。
事件的处理,紫金将来更没有诱因来加大治理的投入了。
这是处理危机的老一套,对人不对事,换汤不换药。出问题的是制度。交人头,只是诉诸情绪,避重就轻,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
BP还没有人被抓。有必要吗?抓与被抓,涉及司法程序和司法尊严,是属于公义的范畴,不应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
经济范畴的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才是对症下药。
中国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和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善,整个国家都是处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越是弱势团体,就越要承受越多的社会变动的代价。
在所有的弱势团体中,环境是最最为弱势的团体,比民工,被强拆迁农民的待遇还不如。环境保护背后的利益集团是几个NGO,和无牙的环保局,毫无势力可言。所以环境也就承受了最大的代价和成本。结果所有人也付出了最大的代价。
当然,在一个成熟的社会而言,环境保护必须靠公义和法治,而不能靠利益团体的博弈。但就现实而言,中国要达到这样成熟的公民社会起码还要再过二三十年,等到那个时候,环境恐怕早就破坏光了,不可逆转,想补救也太迟。
所以,在保护环境而言,必需增加环保这方在博弈时的份量,让利益说话,而不是诉诸公义。
就紫金而言,当务之急是开罚单,为之付出巨额罚款;同时要求整改,否则不批其他的矿山,就好象美国限制BP其他的海上油田项目一样。一个小小上杭县的利益,不需要这样照顾。
目前的情况是,环保部门是弱势,变成要讨好企业,企业成为金主,受牺牲的就是环境。其实应该是相反,应该是环保部门是强势,企业来讨好才对。
可是人一抓,整个紫金事件处理的主导权从环保部门转到司法部门手里,企业更看到环保部门是弱势,将来更不会卖帐,而一心只想和强力的司法部门搞好关系。
在整个紫金事件过程中,博弈方应该只有企业和环保部门,事件的结果应该是前者弱化后者强化,可是司法部门进来,也成了博弈方,但对环保完全没有好处。
事件的处理,紫金将来更没有诱因来加大治理的投入了。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唐山大地震 - 写在观影之后 -4
(4)
今日在公司,也听到一个小女孩在和同事说起刚刚看了“唐山大地震”,说觉得这部电影没怎样,讲一个妈妈在地震中不救女儿,救儿子,女儿恨母亲,后来母女又相认这样。
虽然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很多想法,但也没有走过去,加入对话。也很难沟通。
我在想,在香港,这部电影也应该不会是很红,尽管看了,观众的反响也应该不是那么大。目前来看,媒体也没什么评论。
一个原因,是理解和认知上的障碍。片中方言很多,听普通话已经有困难,再听那么多方言,自然更加吃力,难以投入。片中很多微妙的时代背景和点题,也只有在内地生活过的人才能领会,香港观众也很难摸得着头脑。
“国产片”也是一个标签,香港人还改不了一个思维定势,觉得“国产片”还是比较土,去看国产片是只有“阿伯”才会去做的事。就像今天公司的小女孩,在说自己去看电影前,还要说是她爸爸非要拉她去看的,言下之意,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人,是不会去这么老土的事的。
一个更大的原因,要体会“唐山大地震”,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思考。香港人对电影是一种消费的观念,在意的是电影能带来怎样刺激和体验。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剧中的每一个对白和情节都有深意,要消化很久才能理解,肯定让人吃不消。
冯小刚导演是那种持才傲物,口无遮拦的艺术家脾气。按照他的逻辑,如果看了他的“唐山大地震”而没有感动,没有掉眼泪,那问题不是出在电影身上,而是出在观众自己身上。这种说法当然很令人反感。但实际上,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这是一部很值得用心体会的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在香港的反应不好,估计冯小刚又会狠狠“丢”多一次香港观众了。当然,他不是为了那一点的票房。
(后话:唐山大地震第一个礼拜的票房就已经有1.6亿了。看来全国5亿的票房,不但大有可能实现,而且还很可能大大突破。甚至上到7亿,8亿。华谊兄弟的创业板股票应该可以大升了。)
今日在公司,也听到一个小女孩在和同事说起刚刚看了“唐山大地震”,说觉得这部电影没怎样,讲一个妈妈在地震中不救女儿,救儿子,女儿恨母亲,后来母女又相认这样。
虽然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很多想法,但也没有走过去,加入对话。也很难沟通。
我在想,在香港,这部电影也应该不会是很红,尽管看了,观众的反响也应该不是那么大。目前来看,媒体也没什么评论。
一个原因,是理解和认知上的障碍。片中方言很多,听普通话已经有困难,再听那么多方言,自然更加吃力,难以投入。片中很多微妙的时代背景和点题,也只有在内地生活过的人才能领会,香港观众也很难摸得着头脑。
“国产片”也是一个标签,香港人还改不了一个思维定势,觉得“国产片”还是比较土,去看国产片是只有“阿伯”才会去做的事。就像今天公司的小女孩,在说自己去看电影前,还要说是她爸爸非要拉她去看的,言下之意,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人,是不会去这么老土的事的。
一个更大的原因,要体会“唐山大地震”,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思考。香港人对电影是一种消费的观念,在意的是电影能带来怎样刺激和体验。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剧中的每一个对白和情节都有深意,要消化很久才能理解,肯定让人吃不消。
冯小刚导演是那种持才傲物,口无遮拦的艺术家脾气。按照他的逻辑,如果看了他的“唐山大地震”而没有感动,没有掉眼泪,那问题不是出在电影身上,而是出在观众自己身上。这种说法当然很令人反感。但实际上,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这是一部很值得用心体会的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在香港的反应不好,估计冯小刚又会狠狠“丢”多一次香港观众了。当然,他不是为了那一点的票房。
(后话:唐山大地震第一个礼拜的票房就已经有1.6亿了。看来全国5亿的票房,不但大有可能实现,而且还很可能大大突破。甚至上到7亿,8亿。华谊兄弟的创业板股票应该可以大升了。)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唐山大地震 - 写在观影之后 - 3
(3)
最后,我要评论电影的本身。
网上很多评论都赞扬徐帆扮演的元妮,而说张静初演的方登,表情呆板,浪费了这个角色。
我却觉得,方登的角色其实要好得多。她前面的压抑和克制,也是为了最后的爆发。在我看来,喜欢方登,远远大于元妮。
影片的最后,方登说的话都是掏心掏肺的话,每句都打动人心。编剧太厉害了。
元妮和方登母女夜话:
元妮:你没有去找他吗?(问方登为什么不去找她孩子的父亲)
方登:人家都不要我了,还找来干什么。(暗示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从来不找元妮)
父亲墓前,弟弟方达要把方登的衣冠墓拆了:
方登:不用拆了,不管我在那里生活,以后我都回这儿。我要陪我爸。
元妮:听你姐的,她心理委屈这呢。
衣冠墓里,方登看到妈妈为她买的教科书,方登崩溃了:
方登:我看到弟弟的第一眼就恨自己,简直无法原谅自己。
方登:弟弟能活下来,多好。
方登:妈。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折磨了你三十二年,对不起。
这种对白,真是每句都让人落泪!
从感情上来说,我更易为方登所牵动。里面有段戏,是方登做梦,梦见震前的一家人,却没有自己。这段戏,让人有心堵的感觉。
“唐山大地震”的好,在于“用心”两个字。用冯小刚的话来说,就是“走心”。
里面的每个人,都用足了心,自然投入,所以整个电影虽然很散乱,但混然天成,好像都是在演回了自己。
另外,陈道明的角色也很值得一说。他在剧中的角色其实和地震没有关系,是方登的养父。但也感人很深。
他打方登男朋友时的那句,“你对得起方登吗?”也让人听了想落泪。
最后,我要评论电影的本身。
网上很多评论都赞扬徐帆扮演的元妮,而说张静初演的方登,表情呆板,浪费了这个角色。
我却觉得,方登的角色其实要好得多。她前面的压抑和克制,也是为了最后的爆发。在我看来,喜欢方登,远远大于元妮。
影片的最后,方登说的话都是掏心掏肺的话,每句都打动人心。编剧太厉害了。
元妮和方登母女夜话:
元妮:你没有去找他吗?(问方登为什么不去找她孩子的父亲)
方登:人家都不要我了,还找来干什么。(暗示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从来不找元妮)
父亲墓前,弟弟方达要把方登的衣冠墓拆了:
方登:不用拆了,不管我在那里生活,以后我都回这儿。我要陪我爸。
元妮:听你姐的,她心理委屈这呢。
衣冠墓里,方登看到妈妈为她买的教科书,方登崩溃了:
方登:我看到弟弟的第一眼就恨自己,简直无法原谅自己。
方登:弟弟能活下来,多好。
方登:妈。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折磨了你三十二年,对不起。
这种对白,真是每句都让人落泪!
从感情上来说,我更易为方登所牵动。里面有段戏,是方登做梦,梦见震前的一家人,却没有自己。这段戏,让人有心堵的感觉。
“唐山大地震”的好,在于“用心”两个字。用冯小刚的话来说,就是“走心”。
里面的每个人,都用足了心,自然投入,所以整个电影虽然很散乱,但混然天成,好像都是在演回了自己。
另外,陈道明的角色也很值得一说。他在剧中的角色其实和地震没有关系,是方登的养父。但也感人很深。
他打方登男朋友时的那句,“你对得起方登吗?”也让人听了想落泪。
唐山大地震 - 写在观影之后 - 2
(2)
我觉得,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一部“功德无量”的电影。就如片尾王菲的“心经”那样,可以超度很多人,超度许多灵魂。
电影的主题是“心灵重建”,整个过程温暖人心。冯小刚说,中国的天灾多,人祸也多,但他只能拍天灾,不能拍人祸。反观荷里活的灾难片,有天灾必有人祸,人的失误,制度的不公,官僚的麻木不仁等,如此才显出主角“随千万人我往矣”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只能拍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片。
但中国的天灾人祸实在太多,也更需要这样能慰抚心灵的灾难片。以东方人的豁达,来看待一切人世间的悲剧。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矛盾下,这样灾难片实在是社会所需要的,减少暴戾,增加一些温情。
多一些这样的电影,也许就会少一些儿子杀母亲姐姐,丈夫杀妻子的悲剧。
从片子的投资方,唐山市政府来说,当然也是功德无量了。起码能大大增加旅游收入,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了。收益是六千万投资的不知道多少倍。
唐山市书记赵勇上任后就打“地震牌”,真的是十分聪明。他之前的领导都没有想过的。唐山地震纪念碑也是08年才建的,在“唐山大地震”之前,也请过一个香港导演拍了一部地震电影“但愿人长久”,却是个失败的作品。已经失败过一次,还能再接再厉,找冯小刚再拍,实在了不起。
功德无量的还有中国的电影工业。“唐山大地震”应该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走向成熟了。这是第一部所谓的大片,完全没有用港台明星(除了叶童),真正的纯粹国产片。票房预计有五亿。假设片商能分到四成收入,就有两亿,再加上一亿的广告收入,收入共有三亿。分去给唐山政府的六千万(唐山政府以贷款形式投入,不分红),再减去制作成本(其实不会很高,因为里面的大场面,群众演员都是义务演出的),可以预计到主创人员分到的,可能是八位数字以上的收入。
这是国际影星水平级别的收入。有国际级别的经济利益,才有国际级别的投入和进步。
我刚刚在看湖南卫视的“我要拍电影”,也能体会到这一点。这应该是全球首创的导演真人秀节目,现场用选拔的方式来挑选一部贺岁片的导演。从参赛者来看,真是人才济济,质素很高。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国电影业将会是黄金的发展机会,跳跃式的增长。
我觉得,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一部“功德无量”的电影。就如片尾王菲的“心经”那样,可以超度很多人,超度许多灵魂。
电影的主题是“心灵重建”,整个过程温暖人心。冯小刚说,中国的天灾多,人祸也多,但他只能拍天灾,不能拍人祸。反观荷里活的灾难片,有天灾必有人祸,人的失误,制度的不公,官僚的麻木不仁等,如此才显出主角“随千万人我往矣”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只能拍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片。
但中国的天灾人祸实在太多,也更需要这样能慰抚心灵的灾难片。以东方人的豁达,来看待一切人世间的悲剧。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矛盾下,这样灾难片实在是社会所需要的,减少暴戾,增加一些温情。
多一些这样的电影,也许就会少一些儿子杀母亲姐姐,丈夫杀妻子的悲剧。
从片子的投资方,唐山市政府来说,当然也是功德无量了。起码能大大增加旅游收入,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了。收益是六千万投资的不知道多少倍。
唐山市书记赵勇上任后就打“地震牌”,真的是十分聪明。他之前的领导都没有想过的。唐山地震纪念碑也是08年才建的,在“唐山大地震”之前,也请过一个香港导演拍了一部地震电影“但愿人长久”,却是个失败的作品。已经失败过一次,还能再接再厉,找冯小刚再拍,实在了不起。
功德无量的还有中国的电影工业。“唐山大地震”应该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走向成熟了。这是第一部所谓的大片,完全没有用港台明星(除了叶童),真正的纯粹国产片。票房预计有五亿。假设片商能分到四成收入,就有两亿,再加上一亿的广告收入,收入共有三亿。分去给唐山政府的六千万(唐山政府以贷款形式投入,不分红),再减去制作成本(其实不会很高,因为里面的大场面,群众演员都是义务演出的),可以预计到主创人员分到的,可能是八位数字以上的收入。
这是国际影星水平级别的收入。有国际级别的经济利益,才有国际级别的投入和进步。
我刚刚在看湖南卫视的“我要拍电影”,也能体会到这一点。这应该是全球首创的导演真人秀节目,现场用选拔的方式来挑选一部贺岁片的导演。从参赛者来看,真是人才济济,质素很高。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国电影业将会是黄金的发展机会,跳跃式的增长。
唐山大地震 - 写在观影之后 - 1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我一直很关注,网上的东西看了很多,真的看完了之后,还是很多感想。
(1)
我看电影的泪点比较低,基本上看的时候,整部电影也是含着泪看的。有网上文章总结出电影中有二十八个“泪点”,也无法记住这么多。
看电影的流泪有两种,一种是动情处,身体不由自住的抽动,类似射精那种生理反应,是导演精心安排的高潮结果;另一种是不大意识到自己在流泪,但感觉自己脸上是湿的那种。后者当然比较深刻。“唐山大地震”的泪点对我来说,前者也有,但大部分都是后面那种。
当然,网上骂这部电影的人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这种对泪点的炒作。内地有的影院广告说,“不掉泪就退钱”,有的卖票都送纸巾。四川的首映更夸张,号称安排了一百部救护车在场外等候急救。
记者问冯小刚,会不会有人不哭?冯小刚说,“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人还到幼儿园砍人呢。”不过他一向如此,口无遮拦,曾经有记者问“非诚勿扰”在香港的票房很低,他怎么看,冯说,“丢他老母”。大导演总是如此持才傲物吧,不过也反映了他的真性情。
总之,炒作这个掉多少眼泪的事情,是非常恶俗的一件事。虽然如此,从电影本身来说,当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另外骂这部电影植入广告太多,太商业。这点,我倒觉得很不公道。
中国电影没有影碟市场,盗版太多。在荷里活,电影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影碟,中国做不到,就要自己想办法。如果不是这样,中国自己永远也不能拍自己的商业大片。要骂的,应该先骂中国观众自己。
至于片中的植入广告,其实很不明显。如果不是事先说,其实也很难察觉。片中方达说了句,“买中国人寿,踏实。”然后马上就天花板震动,汶川地震开始,这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冷幽默吧。
片中最突兀,分量最重的广告是剑南春酒,总共出现了三次特写,有的网上评语说,只看到了一个“贱”字。其实仔细想想,剑南春酒厂在绵竹,在汶川地震中差不多全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等于在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支持。
有的评论说,电影让人失望,平铺直叙,就好像一部电视肥皂剧。述事的角度和镜头运用,都平平无奇,直来直往,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这样的电影连奥斯卡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正能走出以往中国电影“大片”的毛病,一心想去国际拿奖。中国电影,为什么不能只拍给中国人看,用中国人的述事角度?
我以前看过日本电影“东京铁塔”,在日本赚人热泪,但我看来毫不感动。也许因为里面大量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气息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但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电影并不需要照顾所有人。
(1)
我看电影的泪点比较低,基本上看的时候,整部电影也是含着泪看的。有网上文章总结出电影中有二十八个“泪点”,也无法记住这么多。
看电影的流泪有两种,一种是动情处,身体不由自住的抽动,类似射精那种生理反应,是导演精心安排的高潮结果;另一种是不大意识到自己在流泪,但感觉自己脸上是湿的那种。后者当然比较深刻。“唐山大地震”的泪点对我来说,前者也有,但大部分都是后面那种。
当然,网上骂这部电影的人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这种对泪点的炒作。内地有的影院广告说,“不掉泪就退钱”,有的卖票都送纸巾。四川的首映更夸张,号称安排了一百部救护车在场外等候急救。
记者问冯小刚,会不会有人不哭?冯小刚说,“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人还到幼儿园砍人呢。”不过他一向如此,口无遮拦,曾经有记者问“非诚勿扰”在香港的票房很低,他怎么看,冯说,“丢他老母”。大导演总是如此持才傲物吧,不过也反映了他的真性情。
总之,炒作这个掉多少眼泪的事情,是非常恶俗的一件事。虽然如此,从电影本身来说,当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另外骂这部电影植入广告太多,太商业。这点,我倒觉得很不公道。
中国电影没有影碟市场,盗版太多。在荷里活,电影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影碟,中国做不到,就要自己想办法。如果不是这样,中国自己永远也不能拍自己的商业大片。要骂的,应该先骂中国观众自己。
至于片中的植入广告,其实很不明显。如果不是事先说,其实也很难察觉。片中方达说了句,“买中国人寿,踏实。”然后马上就天花板震动,汶川地震开始,这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冷幽默吧。
片中最突兀,分量最重的广告是剑南春酒,总共出现了三次特写,有的网上评语说,只看到了一个“贱”字。其实仔细想想,剑南春酒厂在绵竹,在汶川地震中差不多全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等于在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支持。
有的评论说,电影让人失望,平铺直叙,就好像一部电视肥皂剧。述事的角度和镜头运用,都平平无奇,直来直往,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这样的电影连奥斯卡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正能走出以往中国电影“大片”的毛病,一心想去国际拿奖。中国电影,为什么不能只拍给中国人看,用中国人的述事角度?
我以前看过日本电影“东京铁塔”,在日本赚人热泪,但我看来毫不感动。也许因为里面大量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气息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但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电影并不需要照顾所有人。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电影主题曲,写得极好的歌词:
“被风吹乱的蜡烛
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
我还有温度
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雾
我呼唤日出 ”
-----------------------------
听歌:
http://www.1ting.com/player/6c/player_452929.html
歌词:
《23秒,32年》
演唱:尚雯婕作曲:李健作词:梁芒编曲:谭伊哲制作人:李健监制:冯小刚
如果没那么长的夜
此刻怎会这么痛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让一生失眠
眼角有鱼尾的图案
时间压弯了躯干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
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
我还有温度
如果没那么长的夜
此刻怎会这么痛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
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
还有温度
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雾
我呼唤日出
-------------------------------
另外,片尾王菲的“心经”:
http://www.1ting.com/player/34/player_415112.html
歌词:
心经 - 王菲歌词:作词:玄奘法师(译)
作曲:林敏骢
编曲:林敏骢/林敏怡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被风吹乱的蜡烛
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
我还有温度
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雾
我呼唤日出 ”
-----------------------------
听歌:
http://www.1ting.com/player/6c/player_452929.html
歌词:
《23秒,32年》
演唱:尚雯婕作曲:李健作词:梁芒编曲:谭伊哲制作人:李健监制:冯小刚
如果没那么长的夜
此刻怎会这么痛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让一生失眠
眼角有鱼尾的图案
时间压弯了躯干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
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
我还有温度
如果没那么长的夜
此刻怎会这么痛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
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
还有温度
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雾
我呼唤日出
-------------------------------
另外,片尾王菲的“心经”:
http://www.1ting.com/player/34/player_415112.html
歌词:
心经 - 王菲歌词:作词:玄奘法师(译)
作曲:林敏骢
编曲:林敏骢/林敏怡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紫金对谈录
量子:社会主义国家,私人资本不应该进入矿山,石油这样的上游行业,这是因为:
第一,自然矿藏有垄断租值,为私人占有,很容易形成超出经济范围的影响力,形成不单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的垄断,像以前俄罗斯石油大亨,这是共产党的大忌。
第二,中国的制度混乱,国家在转轨,产权还没有明确。国家地质部门编制的勘测图,价值万金,很容易就私人低下价格转让,造成很大的贪污腐败空间,巨额的全民资产流失。
紫金矿业的董事长陈景河,原来是上杭县的地质队长,他拿国家的工资,搞地质勘测工作,用国家的资源和设备,发现了宝藏,然后成立私人公司来开发这些宝藏,难道没有利益冲突麽?
请问,他手上所持的那张地下矿藏分布图,算不算国家的资产?就算没有图纸,他脑海中也有这些资料。他当初用一个很低的价钱,把这些矿藏据为私有,这算不算侵吞国有财产?财产不单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财产更值钱。
第三,由于制度的限制,所有进入矿藏的私人企业都是短期行为,能挖多少就多少,朝不保夕,所以都是无序开采,造成巨大的浪费。更不会讲究什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B:法不责众。你也知道,紫金就等于半个上杭县政府,所以是南霸天,它干什么,当地政府根本管不了。
道理就像山西政府管不了煤矿和砖窑奴工一样,因为政府自己都陷在了里面。
量子:我看资料,允许私人进入矿藏和石油行业的政策,是当时胡耀邦和赵紫阳时代制定的,等于是开了个口子。中央现在也知道错了,也在逐步收回,像陕北的石油和山西的煤矿都逐步收归国有了。在上游行业逐步限制民营企业肯定是大势所趋。
所以我搞不明白,紫金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完全是一个怪胎。在政策上,其实它十分危险,应该十分低调,闷声发大财就是。但它十分高调,行事肆无忌惮,唯恐人家不知道它要做金矿业的一哥,这完全是大忌。在这样一个行业,还想做出头鸟,简直是找死。
但更为奇怪的是,这样的一个怪胎企业,居然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不要说对环境问题的视而不见,它能在全国收购矿山那么顺利,能得到工商银行的支持,到海外去收购矿山。一个小小的上杭政府,那能有这么大的能耐,不要说上杭县政府,就算有福建省政府,地质部的支持也做不到。这也是紫金不可思议的地方。
B:上杭是革命老区,肯定有特殊政策支持。另外也许有很多红军老干部在背后发力。如果有红军老干部在背后撑腰,那等于是有军方的支持,中国也没有那个部门敢动它,等于它想干什么,上下都是一片绿灯。很有可能是这样。
但具体有什么政治背景,也很难猜。如果说中央最大的干部,和这里老区有些关系的,大概曾庆红也有些关系吧。但是否如此,外人很难知道,除非是像他这样的高层也倒台,才会曝光出来。但这是不可能的。
量子:所以,我觉得紫金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它现在面临的是一场政治风暴,但能不能度过,也要看高层的政治智慧。但如果单凭上杭县政府的水平,恐怕很难乐观,还是要看它背后的高人肯不肯发力。
第一,自然矿藏有垄断租值,为私人占有,很容易形成超出经济范围的影响力,形成不单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的垄断,像以前俄罗斯石油大亨,这是共产党的大忌。
第二,中国的制度混乱,国家在转轨,产权还没有明确。国家地质部门编制的勘测图,价值万金,很容易就私人低下价格转让,造成很大的贪污腐败空间,巨额的全民资产流失。
紫金矿业的董事长陈景河,原来是上杭县的地质队长,他拿国家的工资,搞地质勘测工作,用国家的资源和设备,发现了宝藏,然后成立私人公司来开发这些宝藏,难道没有利益冲突麽?
请问,他手上所持的那张地下矿藏分布图,算不算国家的资产?就算没有图纸,他脑海中也有这些资料。他当初用一个很低的价钱,把这些矿藏据为私有,这算不算侵吞国有财产?财产不单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财产更值钱。
第三,由于制度的限制,所有进入矿藏的私人企业都是短期行为,能挖多少就多少,朝不保夕,所以都是无序开采,造成巨大的浪费。更不会讲究什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B:法不责众。你也知道,紫金就等于半个上杭县政府,所以是南霸天,它干什么,当地政府根本管不了。
道理就像山西政府管不了煤矿和砖窑奴工一样,因为政府自己都陷在了里面。
量子:我看资料,允许私人进入矿藏和石油行业的政策,是当时胡耀邦和赵紫阳时代制定的,等于是开了个口子。中央现在也知道错了,也在逐步收回,像陕北的石油和山西的煤矿都逐步收归国有了。在上游行业逐步限制民营企业肯定是大势所趋。
所以我搞不明白,紫金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完全是一个怪胎。在政策上,其实它十分危险,应该十分低调,闷声发大财就是。但它十分高调,行事肆无忌惮,唯恐人家不知道它要做金矿业的一哥,这完全是大忌。在这样一个行业,还想做出头鸟,简直是找死。
但更为奇怪的是,这样的一个怪胎企业,居然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不要说对环境问题的视而不见,它能在全国收购矿山那么顺利,能得到工商银行的支持,到海外去收购矿山。一个小小的上杭政府,那能有这么大的能耐,不要说上杭县政府,就算有福建省政府,地质部的支持也做不到。这也是紫金不可思议的地方。
B:上杭是革命老区,肯定有特殊政策支持。另外也许有很多红军老干部在背后发力。如果有红军老干部在背后撑腰,那等于是有军方的支持,中国也没有那个部门敢动它,等于它想干什么,上下都是一片绿灯。很有可能是这样。
但具体有什么政治背景,也很难猜。如果说中央最大的干部,和这里老区有些关系的,大概曾庆红也有些关系吧。但是否如此,外人很难知道,除非是像他这样的高层也倒台,才会曝光出来。但这是不可能的。
量子:所以,我觉得紫金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它现在面临的是一场政治风暴,但能不能度过,也要看高层的政治智慧。但如果单凭上杭县政府的水平,恐怕很难乐观,还是要看它背后的高人肯不肯发力。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绿坝:一年前的打赌 – 量子
2009年6月,曾写了一段短文,也有六段的讨论。当时大家的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现在回过来,不免有些感慨。
一年前,有四个人在这里打了赌。
老麦和CM是全输了,他们打赌绿坝一年不会废。
我输了一半,我打赌绿坝半年内必废,很多人会被抓起来。结果是一年才废,公司倒闭,但还没有人被抓。至于DF云云,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SeaSONs大概对了六成。绿坝虽然被废,但网络监控的手段越来越成熟,连G神也要甘拜下风。
现在贴出来,不加评论。
http://flymanat65.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40.html
綠壩是天大的好事
談談綠壩。
我認爲,綠壩是天大的好事,對將來中國資訊自由,網路空間的開放,將起不可限量的正面推動作用。
在前面文章,我討論過DF和DF對立面的博弈,雙方都在進步,都在變得越來越聰明。中國的命運,取決於雙方博弈的結果。在這場世紀大博弈中,一方之失,將是另一方之得;一方下錯了一步棋,就給了對方莫大的機會。
綠壩,是DF一方下的一招低劣無比的臭棋。
明眼人都知道怎麽一回事。綠壩的背景,沒有海外傳媒想得那麽複雜。它就是工信部的一些低級職員,想把一張4710萬的訂單,輸送給一個關係戶而已。如此而已。
綠壩的開發成本可能還不要需要一萬,它的代碼源都是網上抄來的,甚至從美國的網站抄來的。靠這個來防範網上安全,杜絕網路政治言論?開玩笑。除非是國家安全部腦袋進水了。
綠壩將成爲一場鬧劇。主事的官員將來肯定要下臺的。
中國政府在網路控制上花了血本,我的估計,中國網警起碼有上百萬人,每年的經費開支不下五十億。
綠壩這場鬧劇,爲了4710萬的利益,起碼將废掉10萬網警的力量,起碼上十億的開支付諸流水。由此來看,DF也不是我想象的那麽高強,那麽鐵板一塊,它也會因爲自己內部的愚蠢和利益分配,作出種種愚行,給人家機會。
我曾經對DF之戰的結果非常悲觀,但綠壩事件使我感到,中國的未來,還是光明的。因爲DF犯錯的可能性和內在缺陷,比我原來想象的要大得多。
港燦说...
相信國家匆匆急推綠壩,想著力打擊的色情資訊,並非裸照甜古,而是網上不時出現匿名舉報,指某官員嫖宿、或包養情婦、或逼良為娼、或包庇供應童妓的人口販子。一旦這些 "色情" 訊息廣泛流傳,絕對 "不利於地方管治威信"。
2009年6月17日 下午3:10
量子 说...
我可以和你打賭,不出半年“綠壩”就會被廢除,而且會有一大幫人被抓起來。因爲它根本無法做到它聲稱自己有的功能。
2009年6月17日 下午3:22
量子 说...
中國網民不是傻瓜。大家是在博弈。綠霸本身有問題,涉及利益輸送,和不正當交易,很有機會被人“炒起”,調查出底細。到時候,不是綠霸被廢除那麽簡單,而是整個防火長城都要受到影響,DF的力量將大大受損。網警先生,希望您不要介意。這個博客不是反動的博客,是擁護政府的,擁護中共,支持民主專政的。但有時對一些行政做法有自己的看法。而类似的文章,将来都会删掉的,以免造成什么恶劣影响。
2009年6月17日 下午4:35
老麥 说...
我也下注吧,綠壩一年內不會廢
2009年6月17日 下午9:43
SeaSONs 说...
我也下注:綠壩在一年內被另一個更有效益的同等功能新軟件取替,又或者出了改良版,或免費版。
2009年6月17日 下午10:05
C.M. 说...
我也下注,綠壩一年內不會廢,但亦不會有個更有效益的同等功能新軟件取替。DF是舊思維的,是未曾體驗過資訊流通年代的。體驗過資訊流通的一代,想法斷不會如現在的DF。將來核心圈子必定會滲入流通資訊的思維。但我還未想到一個會充分利用資訊流通的DF會是何等模樣。
2009年6月22日 下午5:59
一年前,有四个人在这里打了赌。
老麦和CM是全输了,他们打赌绿坝一年不会废。
我输了一半,我打赌绿坝半年内必废,很多人会被抓起来。结果是一年才废,公司倒闭,但还没有人被抓。至于DF云云,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SeaSONs大概对了六成。绿坝虽然被废,但网络监控的手段越来越成熟,连G神也要甘拜下风。
现在贴出来,不加评论。
http://flymanat65.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40.html
綠壩是天大的好事
談談綠壩。
我認爲,綠壩是天大的好事,對將來中國資訊自由,網路空間的開放,將起不可限量的正面推動作用。
在前面文章,我討論過DF和DF對立面的博弈,雙方都在進步,都在變得越來越聰明。中國的命運,取決於雙方博弈的結果。在這場世紀大博弈中,一方之失,將是另一方之得;一方下錯了一步棋,就給了對方莫大的機會。
綠壩,是DF一方下的一招低劣無比的臭棋。
明眼人都知道怎麽一回事。綠壩的背景,沒有海外傳媒想得那麽複雜。它就是工信部的一些低級職員,想把一張4710萬的訂單,輸送給一個關係戶而已。如此而已。
綠壩的開發成本可能還不要需要一萬,它的代碼源都是網上抄來的,甚至從美國的網站抄來的。靠這個來防範網上安全,杜絕網路政治言論?開玩笑。除非是國家安全部腦袋進水了。
綠壩將成爲一場鬧劇。主事的官員將來肯定要下臺的。
中國政府在網路控制上花了血本,我的估計,中國網警起碼有上百萬人,每年的經費開支不下五十億。
綠壩這場鬧劇,爲了4710萬的利益,起碼將废掉10萬網警的力量,起碼上十億的開支付諸流水。由此來看,DF也不是我想象的那麽高強,那麽鐵板一塊,它也會因爲自己內部的愚蠢和利益分配,作出種種愚行,給人家機會。
我曾經對DF之戰的結果非常悲觀,但綠壩事件使我感到,中國的未來,還是光明的。因爲DF犯錯的可能性和內在缺陷,比我原來想象的要大得多。
港燦说...
相信國家匆匆急推綠壩,想著力打擊的色情資訊,並非裸照甜古,而是網上不時出現匿名舉報,指某官員嫖宿、或包養情婦、或逼良為娼、或包庇供應童妓的人口販子。一旦這些 "色情" 訊息廣泛流傳,絕對 "不利於地方管治威信"。
2009年6月17日 下午3:10
量子 说...
我可以和你打賭,不出半年“綠壩”就會被廢除,而且會有一大幫人被抓起來。因爲它根本無法做到它聲稱自己有的功能。
2009年6月17日 下午3:22
量子 说...
中國網民不是傻瓜。大家是在博弈。綠霸本身有問題,涉及利益輸送,和不正當交易,很有機會被人“炒起”,調查出底細。到時候,不是綠霸被廢除那麽簡單,而是整個防火長城都要受到影響,DF的力量將大大受損。網警先生,希望您不要介意。這個博客不是反動的博客,是擁護政府的,擁護中共,支持民主專政的。但有時對一些行政做法有自己的看法。而类似的文章,将来都会删掉的,以免造成什么恶劣影响。
2009年6月17日 下午4:35
老麥 说...
我也下注吧,綠壩一年內不會廢
2009年6月17日 下午9:43
SeaSONs 说...
我也下注:綠壩在一年內被另一個更有效益的同等功能新軟件取替,又或者出了改良版,或免費版。
2009年6月17日 下午10:05
C.M. 说...
我也下注,綠壩一年內不會廢,但亦不會有個更有效益的同等功能新軟件取替。DF是舊思維的,是未曾體驗過資訊流通年代的。體驗過資訊流通的一代,想法斷不會如現在的DF。將來核心圈子必定會滲入流通資訊的思維。但我還未想到一個會充分利用資訊流通的DF會是何等模樣。
2009年6月22日 下午5:59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唐山大地震 -3
小说“余震”,也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小说的作者说,现在不可能写得出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因为这样的题材,起码需要几十年的沉淀和反思。“余震”是在2006年写的,作者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后来在加拿大做心理医生。也许只有这么长的时空距离,才能比较抽离地完成这个沉淀和反思。
真正的灾难都是如此,就如美国现在还拍不出“911”一样。起码要再花十年,才能找到那条能打动人心的主线。
“唐山大地震”几乎是中国第一部严肃的灾难电影,几十年沉淀和反思的结果,是以亲情伦理的角度来切入。不是抗震救灾,也不是悲天悯人,放弃了宏大述事,而是以微观的角度来展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面临“两个只能活一个”的生死抉择的时候,母亲选择了救弟弟,放弃了姐姐。而姐姐长后一直不能原谅母亲,最后通过另一场地震,才解开心结。这条主线,就构成了整个电影的全部张力。
凡顾其他灾难片,例如韩国的“海云台”,日本的“日本沉没”,甚至最近的“2012”等,技术展现和场面是主要内容,而其中的感情线只是点缀。
严肃意义的灾难片也有,有野心的导演,会力求在展现灾难之外,寻求一些升华的主题,务求打动人心。例如“铁达尼号”,主题是阶级的矛盾和超越,“舒特拉的名单”, 主题是自我救赎等。
等而观之,“唐山大地震”的主线是亲情,而且不是美国荷里活的那种天真洋溢的亲情,而是中国传统的那种爱恨交缠,很沉重,沉甸甸,打断骨头连着血的亲情。
“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长1分半钟,原本是一个小女孩从雨中醒来,穿过令人震撼的灾后场景,直到碰到一个解放军说,“叔叔带你回家”。然而,最新的预告片已经改了,前面仍是小女孩穿过灾区的场面,走着走着,时光慢慢倒流,回到了灾前温馨的生活。这样的改动,更能贴合电影的主题。
也期待有一天,能有一条更亮丽的主线,能把汶川大地震展现出来。当然不是只是救灾,那样太庸俗。
真正的灾难都是如此,就如美国现在还拍不出“911”一样。起码要再花十年,才能找到那条能打动人心的主线。
“唐山大地震”几乎是中国第一部严肃的灾难电影,几十年沉淀和反思的结果,是以亲情伦理的角度来切入。不是抗震救灾,也不是悲天悯人,放弃了宏大述事,而是以微观的角度来展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面临“两个只能活一个”的生死抉择的时候,母亲选择了救弟弟,放弃了姐姐。而姐姐长后一直不能原谅母亲,最后通过另一场地震,才解开心结。这条主线,就构成了整个电影的全部张力。
凡顾其他灾难片,例如韩国的“海云台”,日本的“日本沉没”,甚至最近的“2012”等,技术展现和场面是主要内容,而其中的感情线只是点缀。
严肃意义的灾难片也有,有野心的导演,会力求在展现灾难之外,寻求一些升华的主题,务求打动人心。例如“铁达尼号”,主题是阶级的矛盾和超越,“舒特拉的名单”, 主题是自我救赎等。
等而观之,“唐山大地震”的主线是亲情,而且不是美国荷里活的那种天真洋溢的亲情,而是中国传统的那种爱恨交缠,很沉重,沉甸甸,打断骨头连着血的亲情。
“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长1分半钟,原本是一个小女孩从雨中醒来,穿过令人震撼的灾后场景,直到碰到一个解放军说,“叔叔带你回家”。然而,最新的预告片已经改了,前面仍是小女孩穿过灾区的场面,走着走着,时光慢慢倒流,回到了灾前温馨的生活。这样的改动,更能贴合电影的主题。
也期待有一天,能有一条更亮丽的主线,能把汶川大地震展现出来。当然不是只是救灾,那样太庸俗。
唐山大地震 2
冯小刚说,在开拍前找投资方,谈了十批人,谈起剧本,十批人都哭了。
冯小刚一直想找的女主角是汤唯,“因为她很委屈”,适合演这种委屈的角色。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可能由汤唯来出演,只能找张静初。张静初说,她第一次看到剧本,就嚎啕大哭了一个晚上。
还没有看唐山大地震,网上的资料看了很多,估计又将是一个摧泪弹了。但其中一个剧情的细节,但看文字,也让我有想落泪的感觉。
地震掉下来的水泥板压住了姐弟两人,妈妈只能救一个。最后无可奈何下,妈妈对救援人员说,“救弟弟。”姐弟两人本来都在下面敲打着水泥板,发着声音的,听到了妈妈的这句,姐姐就停下手来,画面没有了声音。
这真是非常中国式的情节。不单说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取向,姐姐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妈妈放弃了自己,也就放弃了敲打,更多也反映着那种个人在集体,在家庭中委屈求全, 逆来顺受的那种心态。
按照网上的评论,“唐山大地震”的主题是怨恨与原谅,是中国家庭中的永恒主题。这样的主题,甚至抽离了地震也能存在,只不过在地震下被放大了而已。汶川地震则是心灵的救赎。
冠以唐山大地震之名,但地震的场面在两小时的电影中,占五分钟都不到。
我看过“集结号”,也掉了眼泪。“集结号”号称是战争大片,但战争的场景只占前面很少的部分,只是一个铺陈。让人感动的是最后,受委屈的英雄接受勋章,场面肃穆,一丝不苟,一点激动的场景也没有,但就是让人想落泪。
“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整个剧情很平淡,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东西。用一些深沉的东西,用生活本身来打动人,应该是高手之作了。
冯小刚一直想找的女主角是汤唯,“因为她很委屈”,适合演这种委屈的角色。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可能由汤唯来出演,只能找张静初。张静初说,她第一次看到剧本,就嚎啕大哭了一个晚上。
还没有看唐山大地震,网上的资料看了很多,估计又将是一个摧泪弹了。但其中一个剧情的细节,但看文字,也让我有想落泪的感觉。
地震掉下来的水泥板压住了姐弟两人,妈妈只能救一个。最后无可奈何下,妈妈对救援人员说,“救弟弟。”姐弟两人本来都在下面敲打着水泥板,发着声音的,听到了妈妈的这句,姐姐就停下手来,画面没有了声音。
这真是非常中国式的情节。不单说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取向,姐姐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妈妈放弃了自己,也就放弃了敲打,更多也反映着那种个人在集体,在家庭中委屈求全, 逆来顺受的那种心态。
按照网上的评论,“唐山大地震”的主题是怨恨与原谅,是中国家庭中的永恒主题。这样的主题,甚至抽离了地震也能存在,只不过在地震下被放大了而已。汶川地震则是心灵的救赎。
冠以唐山大地震之名,但地震的场面在两小时的电影中,占五分钟都不到。
我看过“集结号”,也掉了眼泪。“集结号”号称是战争大片,但战争的场景只占前面很少的部分,只是一个铺陈。让人感动的是最后,受委屈的英雄接受勋章,场面肃穆,一丝不苟,一点激动的场景也没有,但就是让人想落泪。
“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整个剧情很平淡,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东西。用一些深沉的东西,用生活本身来打动人,应该是高手之作了。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唐山大地震
电影“唐山大地震”,唐山市政府是主要出资方,投资了六千万;最初也是主动找冯小刚拍摄的,作为一种城市公关。这是很聪明的一招。国内官员的脑子越来越灵活。
应该将是大获成功了,冯小刚的实力不容置疑。他能打中中国人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既然有政府的资金在内,剧情的审批就应该更严格了。唐山大地震,有很多雷区不能碰,事先的预报被隐瞒了,事后的救灾,拒绝国际力量,造成更大伤亡等。
就连救灾,也不能宣扬。当时是四人帮主政,当年主持救灾的领导都被打倒了,更是提也不能提。政府方面的救灾不能全面展现。
所以,电影集中在“余震”,剧情展现震后的生活,以及集中在情感线上,是可以理解的。
“唐山”大地震,还有特殊的含义。“唐山”,在海外华人的心目中,指的是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文革的最后一年,正是中国这场灾难的结尾时刻。
剧中,母亲徐帆面临两个子女只能救一个的选择,放弃了女儿。女儿奇迹般的活下来后,心中充满了怨恨,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叛逆青年,行事不断违背社会准则。
直到三十二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女儿张静初在救灾现场才和家人相认,终于实现了回归。团圆结局。
在这里,徐帆代表着中国政府,而女儿张静初,可以说是影射中国人民。在文革时代的中国政府,让人民受了委屈,和政府离心;直到三十二年后面临同样的一场灾难,由于是发生在“盛世”,才让两者的心终于连起来,不再怨恨。剧中,母亲徐帆最后向女儿张静初下跪认错,等于是“平反”,是剧中最感人的一幕。
两小时的电影,两场地震之间,等于是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的历程,展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龙心大悦,皆大欢喜。
整个戏是这样铺排的,背后的主题才显得深刻。
不得不说,冯导演的才气真的让人佩服,这样的主线,才是大导演的气魄。
这样的剧情铺排,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一般观众可能不能留意得到,但对审批的官员来说,等于很容易开绿灯,最难闯的审批关就可轻易迈过了。至于片中值一亿的植入广告,剑南春,中国人寿,宝马车,工商银行等,只是小菜而已,不在话下。(你也许会奇怪一部地震片怎能为这些产品卖广告)
我想,再过几年,四川省政府肯定也要出资来拍“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题材,雷区肯定也很多,也有地震的误报,建筑的问题等,到时肯定也很多的现任领导会出问题,不能再摆上台面。这样多的限制下,要提炼出一条主线来,在政治和票房上都能过关,也应该将是很不容易的。
应该将是大获成功了,冯小刚的实力不容置疑。他能打中中国人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既然有政府的资金在内,剧情的审批就应该更严格了。唐山大地震,有很多雷区不能碰,事先的预报被隐瞒了,事后的救灾,拒绝国际力量,造成更大伤亡等。
就连救灾,也不能宣扬。当时是四人帮主政,当年主持救灾的领导都被打倒了,更是提也不能提。政府方面的救灾不能全面展现。
所以,电影集中在“余震”,剧情展现震后的生活,以及集中在情感线上,是可以理解的。
“唐山”大地震,还有特殊的含义。“唐山”,在海外华人的心目中,指的是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文革的最后一年,正是中国这场灾难的结尾时刻。
剧中,母亲徐帆面临两个子女只能救一个的选择,放弃了女儿。女儿奇迹般的活下来后,心中充满了怨恨,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叛逆青年,行事不断违背社会准则。
直到三十二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女儿张静初在救灾现场才和家人相认,终于实现了回归。团圆结局。
在这里,徐帆代表着中国政府,而女儿张静初,可以说是影射中国人民。在文革时代的中国政府,让人民受了委屈,和政府离心;直到三十二年后面临同样的一场灾难,由于是发生在“盛世”,才让两者的心终于连起来,不再怨恨。剧中,母亲徐帆最后向女儿张静初下跪认错,等于是“平反”,是剧中最感人的一幕。
两小时的电影,两场地震之间,等于是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的历程,展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龙心大悦,皆大欢喜。
整个戏是这样铺排的,背后的主题才显得深刻。
不得不说,冯导演的才气真的让人佩服,这样的主线,才是大导演的气魄。
这样的剧情铺排,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一般观众可能不能留意得到,但对审批的官员来说,等于很容易开绿灯,最难闯的审批关就可轻易迈过了。至于片中值一亿的植入广告,剑南春,中国人寿,宝马车,工商银行等,只是小菜而已,不在话下。(你也许会奇怪一部地震片怎能为这些产品卖广告)
我想,再过几年,四川省政府肯定也要出资来拍“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题材,雷区肯定也很多,也有地震的误报,建筑的问题等,到时肯定也很多的现任领导会出问题,不能再摆上台面。这样多的限制下,要提炼出一条主线来,在政治和票房上都能过关,也应该将是很不容易的。
丢那妈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北方的人凶悍,但语言比较温和;南方的人比较温和,但语言比较粗暴。尤以粤语、闽语为然。
前几天,社民连三子在立法会的发言,虽然没有台式议会的肢体语言,但也有横扫千军的气势。他们用的语言,如果翻译成为语体文,其实平平无奇,但加以粤语特有的气势,连当事人特首也顶不顺。
我在想,既然如此,反正是要被逐出公堂,如果当时社民连三子大喝一声“丢那妈!”岂不更加痛快?反正他们的基本盘也不会介意。
在台湾,议会冲突每当到肉的地方,文彬彬的国语总是不到味,气势大减,换上闽/台语才能壮其声势。
北方的粗话,形成文字,无伤大雅,诸如“操”, “他妈的”, “鸡巴毛”, “逼”等,随处可见。不知为何,粤语的粗话诉诸文字,成为一种忌讳。
还记得,小时候在内地看过一本小说“虾球传”,那是一本讲一个香港街童,抗战后生活无依,在珠三角到处流浪,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看了小说,那时候就对香港的街头有所认识了。
“虾球传”是左翼文学的经典,崇尚写实,描述市井人物,土豪大亨的话语,多以“丢那妈”充斥其中。也不觉得有什么突兀之处。反而真正香港人的作品,极少使用粗话,道学得很。
粤语中的粗话,变化多端,对性器官和性行为的形容之多,角度之广,在中国的方言中,难出其右。可以说,粤语的魅力,大部份来自粗口。没有粗口的粤语,就象被阉割了一样,不到喉不到肺,难以领略其神妙之处。
吾友老麦在博客中抗议中央打压粤语,力图消灭。在我看来,粤语真正的生命力是在于市井的使用之中,在于其“丢”“丢”声不绝的粗话中,是在江湖之远,而不在庙堂之高。社会潮流对语言使用的洁癖,让粤语失去了神韵,才是对其生命力更大的打击。
前几天,社民连三子在立法会的发言,虽然没有台式议会的肢体语言,但也有横扫千军的气势。他们用的语言,如果翻译成为语体文,其实平平无奇,但加以粤语特有的气势,连当事人特首也顶不顺。
我在想,既然如此,反正是要被逐出公堂,如果当时社民连三子大喝一声“丢那妈!”岂不更加痛快?反正他们的基本盘也不会介意。
在台湾,议会冲突每当到肉的地方,文彬彬的国语总是不到味,气势大减,换上闽/台语才能壮其声势。
北方的粗话,形成文字,无伤大雅,诸如“操”, “他妈的”, “鸡巴毛”, “逼”等,随处可见。不知为何,粤语的粗话诉诸文字,成为一种忌讳。
还记得,小时候在内地看过一本小说“虾球传”,那是一本讲一个香港街童,抗战后生活无依,在珠三角到处流浪,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看了小说,那时候就对香港的街头有所认识了。
“虾球传”是左翼文学的经典,崇尚写实,描述市井人物,土豪大亨的话语,多以“丢那妈”充斥其中。也不觉得有什么突兀之处。反而真正香港人的作品,极少使用粗话,道学得很。
粤语中的粗话,变化多端,对性器官和性行为的形容之多,角度之广,在中国的方言中,难出其右。可以说,粤语的魅力,大部份来自粗口。没有粗口的粤语,就象被阉割了一样,不到喉不到肺,难以领略其神妙之处。
吾友老麦在博客中抗议中央打压粤语,力图消灭。在我看来,粤语真正的生命力是在于市井的使用之中,在于其“丢”“丢”声不绝的粗话中,是在江湖之远,而不在庙堂之高。社会潮流对语言使用的洁癖,让粤语失去了神韵,才是对其生命力更大的打击。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浮沉
浮沉1 里面,有这样一段,我照抄:
-----
欧阳贵说;"安妮,晶通这个项目表面上安在了你一个人头上,实际上却是我们这个销售部门一个最大的案子,除了我、弗兰克、何总,现在北京的琳达为了拖住SK的付国涛,正努力于BTT周旋,市场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件事情做不好,大家都不愉快,当然了,你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们都受益,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你!"
欧阳贵的嘴角朝两边咧了一下,露出他招牌式的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一个26岁从秘书转为销售的小职员,在短短半年之内,打下一个7亿的单子,试问整个IT行业,有谁创造过这样的奇迹?!"
他停了停,看着乔莉。乔莉被他说得热情激荡,而她在他的眼睛中,读出了同样的内容。欧阳贵充满激情地说:"为了这个奇迹,我们要团队一致,谁做什么,谁不做什么,都要头脑清楚,而且要坚忍不拔,千万不能犯糊涂,否则,谁影响了他的个人成败也就算了,但是要影响了大局,浪费了这么多人的付出,谁就是公司的罪人,不要说别人,我第一个不会放过他!"
乔莉吓得浑身一颤,好像有一把冰冷的刀瞬间放在了她的头皮上,她一秒钟之前还热血沸腾,一秒钟之后就浑身冰冷。
-----------------------
深夜看到这段,浮沉这本小说,布局之精妙,对世情洞察之了解,真的让人佩服。
围绕这个案子,欧阳贵和何总背水一战,动用了多少背后的力量,黑社会,商业间谍,千万计的公关费用/贿款,和美国总部的明争暗斗,都是乔莉无法想象,也毫不知情的。乔莉是名义上的销售,但实际上完全不了解。
然后到了浮沉2,局面又是为之一变,欧阳贵和何总,以及乔莉所有的上司,整个团队已经打下了这个单子,又谋划着全面撤退了,成立自己的公司了,又是乔莉一个人蒙在鼓里。
乔莉一直在学习,但永远追不上她身边人的速度。
浮沉1和浮沉2都是惊心动魄了。真不知道浮沉3会怎么写。
-----
欧阳贵说;"安妮,晶通这个项目表面上安在了你一个人头上,实际上却是我们这个销售部门一个最大的案子,除了我、弗兰克、何总,现在北京的琳达为了拖住SK的付国涛,正努力于BTT周旋,市场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件事情做不好,大家都不愉快,当然了,你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们都受益,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你!"
欧阳贵的嘴角朝两边咧了一下,露出他招牌式的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一个26岁从秘书转为销售的小职员,在短短半年之内,打下一个7亿的单子,试问整个IT行业,有谁创造过这样的奇迹?!"
他停了停,看着乔莉。乔莉被他说得热情激荡,而她在他的眼睛中,读出了同样的内容。欧阳贵充满激情地说:"为了这个奇迹,我们要团队一致,谁做什么,谁不做什么,都要头脑清楚,而且要坚忍不拔,千万不能犯糊涂,否则,谁影响了他的个人成败也就算了,但是要影响了大局,浪费了这么多人的付出,谁就是公司的罪人,不要说别人,我第一个不会放过他!"
乔莉吓得浑身一颤,好像有一把冰冷的刀瞬间放在了她的头皮上,她一秒钟之前还热血沸腾,一秒钟之后就浑身冰冷。
-----------------------
深夜看到这段,浮沉这本小说,布局之精妙,对世情洞察之了解,真的让人佩服。
围绕这个案子,欧阳贵和何总背水一战,动用了多少背后的力量,黑社会,商业间谍,千万计的公关费用/贿款,和美国总部的明争暗斗,都是乔莉无法想象,也毫不知情的。乔莉是名义上的销售,但实际上完全不了解。
然后到了浮沉2,局面又是为之一变,欧阳贵和何总,以及乔莉所有的上司,整个团队已经打下了这个单子,又谋划着全面撤退了,成立自己的公司了,又是乔莉一个人蒙在鼓里。
乔莉一直在学习,但永远追不上她身边人的速度。
浮沉1和浮沉2都是惊心动魄了。真不知道浮沉3会怎么写。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说蛇
我是属龙的,对蛇有特别的感觉。一般来说,电视里凡是有蛇的节目,我都会目不转睛地看完。沙士以前,香港的蛇店会将活蛇展示,每次路过,我也经常停步蛇箱前,能细看许久。
我是怕蛇吗?倒也不尽然,在野外,曾有多次见到蛇的经历;至少三四次,走夜山的时候,差点踩中,夜色中见到地下一团黑影翻滚着快速地爬下路边。
当然也后怕。但发现自己没有那种书上描写的“恐蛇症”,会四肢无力,毛骨悚然,冷汗直出。在和野外的蛇相遇的时候,当然心跳会加快,但只是保持安全的距离,让其远去。有一次,见到一条通体碧绿的尖头竹叶青(?) 慢慢爬过小径,再到路边的树林里,只觉其美,而一点不怕。走过后,还回头再三欣赏。
看了那么多记录片,我也知道,蛇是吞食猎物的;人的体积太大,不可能是它的猎物,所以除非是人先惹了蛇,否则蛇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我在想,对蛇的特殊感觉是从何而来的。
看到一个资料说,人类视维神经的分布,是比较适合平面的,二维空间的物件。蛇是长条型的,在空间上有纵深,又在移动,有违人的视觉习惯。所以不管什么种类的蛇,在人类看来都是邪恶的,异样的。
这个解释,有些道理,但其他条状的生物,例如鳗鱼,鳝鱼,蚯蚓,看起来又没有这种感觉。当然,也许是攻击性不强的缘故。
小时候在家乡,看到菜场有人杀蛇,是用钉子把蛇头钉住,再来破腹,剥皮;蛇性很长,一时不死,长长的蛇身翻来滚去,整个过程血腥残忍无比。后来在内地出差,去一家胜名的蛇庄吃饭,我也特地去看厨师杀蛇取胆。但见师傅从蛇笼中取出一条很大的,全身黑亮的过山峰,按住蛇头,用一把大剪,咔嚓一下就把蛇头剪下了,然后马上破腹,取胆,浸在烧酒里。整个过程快得无法想象。
也看资料,和很多野生动物一样,野生的蛇也越来越少了,很难应付食客的需求,所以现在也有很多蛇场和养蛇专业户。
蛇场的模样是怎样,我没有看过,很难想象是怎样的画面。但我想,做这些养蛇专业户的邻居,一定倒霉死了。如果是我,很可能晚上会睡不好觉。毕竟还是怕蛇的。
咝,咝,咝!
我是怕蛇吗?倒也不尽然,在野外,曾有多次见到蛇的经历;至少三四次,走夜山的时候,差点踩中,夜色中见到地下一团黑影翻滚着快速地爬下路边。
当然也后怕。但发现自己没有那种书上描写的“恐蛇症”,会四肢无力,毛骨悚然,冷汗直出。在和野外的蛇相遇的时候,当然心跳会加快,但只是保持安全的距离,让其远去。有一次,见到一条通体碧绿的尖头竹叶青(?) 慢慢爬过小径,再到路边的树林里,只觉其美,而一点不怕。走过后,还回头再三欣赏。
看了那么多记录片,我也知道,蛇是吞食猎物的;人的体积太大,不可能是它的猎物,所以除非是人先惹了蛇,否则蛇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我在想,对蛇的特殊感觉是从何而来的。
看到一个资料说,人类视维神经的分布,是比较适合平面的,二维空间的物件。蛇是长条型的,在空间上有纵深,又在移动,有违人的视觉习惯。所以不管什么种类的蛇,在人类看来都是邪恶的,异样的。
这个解释,有些道理,但其他条状的生物,例如鳗鱼,鳝鱼,蚯蚓,看起来又没有这种感觉。当然,也许是攻击性不强的缘故。
小时候在家乡,看到菜场有人杀蛇,是用钉子把蛇头钉住,再来破腹,剥皮;蛇性很长,一时不死,长长的蛇身翻来滚去,整个过程血腥残忍无比。后来在内地出差,去一家胜名的蛇庄吃饭,我也特地去看厨师杀蛇取胆。但见师傅从蛇笼中取出一条很大的,全身黑亮的过山峰,按住蛇头,用一把大剪,咔嚓一下就把蛇头剪下了,然后马上破腹,取胆,浸在烧酒里。整个过程快得无法想象。
也看资料,和很多野生动物一样,野生的蛇也越来越少了,很难应付食客的需求,所以现在也有很多蛇场和养蛇专业户。
蛇场的模样是怎样,我没有看过,很难想象是怎样的画面。但我想,做这些养蛇专业户的邻居,一定倒霉死了。如果是我,很可能晚上会睡不好觉。毕竟还是怕蛇的。
咝,咝,咝!
2010年7月11日星期日
我看浮沉
浮沉大概是现在最火的商战小说了,先大致把浮沉的情节内容说一下。
浮沉1
赛思中国 (作者大概是影射微软和思科)发生人事地震,刚刚入行做销售的乔莉需要打下晶通电子,七亿的大单。
故事按三个战场来写,一个是赛思中国内部的斗争;一个是几家外企在争晶通电子的斗争,手段无所不用极;一个是晶通电子内部的国企斗争。
作者这样的铺排,需要对外企(而且是顶级外企)的运作,以及国企改制非常熟悉才行。
浮沉2
晶通电子的内部斗争已经尘埃落定了,但要求技术改造和改制同时进行。乔莉的上司看到了机会,让乔莉这个新人来签单,整个团队逐步撤退,自己成立新的外包公司,来接生意。
当然,问题越来越多,一切为还没出版的浮沉3做铺陈。
浮沉里,当然也有大量的感情线,男女之间的感情,乔莉的成长等。
浮沉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商战小说,很多情节可以说是精心动魄,官场政治,甚至黑社会都搅了近来。作者的社会阅历非常丰富,语言很老辣。很难想象,是一个女性,还是一个美女。作者自己就是IT 企业的老总,对这个行业也非常熟悉,描写很专业。
浮沉作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mlbk
她的博客很好玩,有很多读者粉丝的照片,都是自荐将来可以扮演小说中什么角色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小说,情节那么复杂,但还保留一种“文学性”,一直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乔莉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她身边的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精英白领,她一直与之周旋,不断成长。小说是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恰到好处。
网上的职场商战小说也很多,但很多都是哗众取宠,情节离奇,故事牵强,而且用很多官能刺激的东西。浮沉写得很扎实,很精到,所以很耐看。
一些小的看法。
浮沉是围绕着一笔七亿的IT改造方案来开展的。在第一部,赛思中国面临危局,需要这样的生意来度过难关,可以理解。但到了第二部,还是围绕这样的金额,就不大合理了。说的是微软这样级别的企业啊,那些高层为了一笔七亿的生意,投入那么多,不大合理了。
另外,塞思中国的竞争对手,SK 在第一部的时候,就是SK 这两个字;但在第二部时候,全部变成了全名,很影响阅读上的情绪。
第三个看法是,到了第二部,赛思中国的高层,为了这七亿的生意,等于是孤注一抛了,全部撤退,成立自己的公司来搞外包,乔莉成为了一颗被利用的棋子。
但我想,美国人有这样笨吗?这样做,肯定违反了很多商业法规,将来打官司肯定没完。这类的美国公司,法规部都养了一大帮人,不是吃素的。好像太看小了美国人一点。
浮沉1
赛思中国 (作者大概是影射微软和思科)发生人事地震,刚刚入行做销售的乔莉需要打下晶通电子,七亿的大单。
故事按三个战场来写,一个是赛思中国内部的斗争;一个是几家外企在争晶通电子的斗争,手段无所不用极;一个是晶通电子内部的国企斗争。
作者这样的铺排,需要对外企(而且是顶级外企)的运作,以及国企改制非常熟悉才行。
浮沉2
晶通电子的内部斗争已经尘埃落定了,但要求技术改造和改制同时进行。乔莉的上司看到了机会,让乔莉这个新人来签单,整个团队逐步撤退,自己成立新的外包公司,来接生意。
当然,问题越来越多,一切为还没出版的浮沉3做铺陈。
浮沉里,当然也有大量的感情线,男女之间的感情,乔莉的成长等。
浮沉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商战小说,很多情节可以说是精心动魄,官场政治,甚至黑社会都搅了近来。作者的社会阅历非常丰富,语言很老辣。很难想象,是一个女性,还是一个美女。作者自己就是IT 企业的老总,对这个行业也非常熟悉,描写很专业。
浮沉作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mlbk
她的博客很好玩,有很多读者粉丝的照片,都是自荐将来可以扮演小说中什么角色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小说,情节那么复杂,但还保留一种“文学性”,一直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乔莉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她身边的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精英白领,她一直与之周旋,不断成长。小说是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恰到好处。
网上的职场商战小说也很多,但很多都是哗众取宠,情节离奇,故事牵强,而且用很多官能刺激的东西。浮沉写得很扎实,很精到,所以很耐看。
一些小的看法。
浮沉是围绕着一笔七亿的IT改造方案来开展的。在第一部,赛思中国面临危局,需要这样的生意来度过难关,可以理解。但到了第二部,还是围绕这样的金额,就不大合理了。说的是微软这样级别的企业啊,那些高层为了一笔七亿的生意,投入那么多,不大合理了。
另外,塞思中国的竞争对手,SK 在第一部的时候,就是SK 这两个字;但在第二部时候,全部变成了全名,很影响阅读上的情绪。
第三个看法是,到了第二部,赛思中国的高层,为了这七亿的生意,等于是孤注一抛了,全部撤退,成立自己的公司来搞外包,乔莉成为了一颗被利用的棋子。
但我想,美国人有这样笨吗?这样做,肯定违反了很多商业法规,将来打官司肯定没完。这类的美国公司,法规部都养了一大帮人,不是吃素的。好像太看小了美国人一点。
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一九四五年八月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有一幕,杨立仁听到毛泽东终于要来重庆时,怒不可抑,说他们害了领袖,误导了领袖。
我在想,一九四五年八月的时候,面临历史的转折点,是谁在向蒋介石提供战略情报,提供战略建议,和最高领袖商量国事呢?
在战略层面没有研究,也许是当时蒋介石最大的缺点。当时国民政府人才很多,对国际时事了解的人也不少,但不能接近决策圈子。
在国民党高层,比较有见解是桂系,但和蒋是政敌,无法谋事。所以,在最高层的战略决策上,蒋介石等于是独断独行,一个人行事了。
共产党这边,当时的决策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可以和睦共事,四个人的脑子,怎样也比一个人好使。
蒋介石对日本投降没有预案,这也真是不可理解的。
日本投降时,国军主力都在滇缅这个无关紧要的战场,战略上的愚蠢,也令人难以理解。
中共在日本投降前召开“七大”,确立领导班子,展现惊人的判断力。“七大”是当时中共最重要的事,筹备了很多年,各个军区领导人都集中延安,一开完会日本就投降了,刚好可以按部署去全国行动。
时机的把握也妙到巅峰。“七大”是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的,不能提前开(之前台面上的领袖是张闻天),否则共产国际不满意,引来打压;但也不能在日本投降后开,否则影响全国的战局。
“七大”的筹备工作从三七年就开始了,清算完张国焘以后就可以就绪了,但一直迟迟不召开,要等到一九四五年,也就是说,中共当时已经可以判断出日本会在一九四五年投降了。和国民党相比,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何等高明。
“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其他的一些相关资料也让我想明白了一点,为什么当时共产党的情报工作远胜国民党。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中共的地下情报工作是苏联指导的,提供技术支援和培训,等于是直接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技术转移。而国民党的中统和军统,虽然貌似强大,但一直是野路子,是帮派暴力和中国政治的混合体,所以相差很远。 搞情报工作,中共是专业的,而国民党是业余的。
同样道理,以战略分析的功力来说,当时中共也得到了苏联的真传,很多技术人员都在莫斯科培训过,而高层的分析也大致规范。相比之下,蒋介石这边的战略分析就显得很粗糙。美国人想传授一些,但不成功;反而中共能得到苏联的真传。
除了对日本何时投降的时机判断不出来以外,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的那一刻,蒋介石的致命战略判断失误还有两个。
第一,是错误估计国军的战斗力。
第二,是没有准确估计东北的形势。
国军战斗力方面,蒋介石的估计过高。真不知道他的乐观基础何来。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的表现很差。前期的不用说,后期的作战,在装备已经优胜过日军的情况下,四四年的湘桂作战还是一败涂地。
共军的战斗力如何,尤其是共军占领区的战争潜力,动员机制,后勤等,蒋介石也毫无研究。
蒋介石所持的,无非是所谓的“五大主力”,那几十个美械装备师。但这部分只占国军的战斗系列的一个很小部分,不可能完全依靠。
四五年八月,如果愿意和中共和谈,无非两个结果;第一是两党分治,各自占一块地盘,中国演变成东西德,南北韩那样的局面;第二是实现议会政治,军队国家化,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这样,不管是那一种,美国必然要扶持中国,以成为远东代理人,以抗衡苏联,也必然会有欧洲马歇尔计划的中国版。中国取代今天日本的地位。这对中国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当时连毛泽东都开始实施复员计划了,这实在是中国最好的机会。
东北形势方面,国民党在战略层面决策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完全暴露出来。
首先是对东北地位的不重视。以当时形势而言,国共双方,谁占领了东北,谁就能得到天下。蒋介石一直没有意识到这点。
中共就一直有放弃整个关内,到关外发展的打算。放弃关内,发展关外的决策是刘少奇决定的,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在重庆谈判,无法抽身。兵贵神速,要把关内主力调到关外,不可能等到重庆谈判结束后才执行。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刘少奇可以在延安拍板,毛泽东不会说“等我们回来再决定”,这也说明了,当时中共高层是完全肝胆相照,互相信任的。
蒋介石一直误判东北形势,以为东北的局面,外交大于内政,主力一直在外交战场,内政不重视,东北主官一直如走马灯般换。
毛泽东的认识很清醒,内政大于外交,东北党政军大权一直都归在林彪一个人身上。甚至早期林彪打了败仗,质疑他的人很多,毛泽东还进一步扩大林彪的权力,让他做东北王。
我有个问题搞不明白,为什么蒋介石没有考虑过发挥原来东北军的作用?甚至放张学良回去?哪怕是挂名的也好。
国民党在东北的惨败,是败在政治,而非军事。事实上,在大部分时间,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都是处于优势。
如果能发挥原来东北军的力量,国民党在东北的政治上,也许可以创出另一幅局面。
这些复杂的问题,当时蒋介石完全无法与人商议,只懂得用简单的军事思维,导致不可收拾。
我在想,一九四五年八月的时候,面临历史的转折点,是谁在向蒋介石提供战略情报,提供战略建议,和最高领袖商量国事呢?
在战略层面没有研究,也许是当时蒋介石最大的缺点。当时国民政府人才很多,对国际时事了解的人也不少,但不能接近决策圈子。
在国民党高层,比较有见解是桂系,但和蒋是政敌,无法谋事。所以,在最高层的战略决策上,蒋介石等于是独断独行,一个人行事了。
共产党这边,当时的决策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可以和睦共事,四个人的脑子,怎样也比一个人好使。
蒋介石对日本投降没有预案,这也真是不可理解的。
日本投降时,国军主力都在滇缅这个无关紧要的战场,战略上的愚蠢,也令人难以理解。
中共在日本投降前召开“七大”,确立领导班子,展现惊人的判断力。“七大”是当时中共最重要的事,筹备了很多年,各个军区领导人都集中延安,一开完会日本就投降了,刚好可以按部署去全国行动。
时机的把握也妙到巅峰。“七大”是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的,不能提前开(之前台面上的领袖是张闻天),否则共产国际不满意,引来打压;但也不能在日本投降后开,否则影响全国的战局。
“七大”的筹备工作从三七年就开始了,清算完张国焘以后就可以就绪了,但一直迟迟不召开,要等到一九四五年,也就是说,中共当时已经可以判断出日本会在一九四五年投降了。和国民党相比,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何等高明。
“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其他的一些相关资料也让我想明白了一点,为什么当时共产党的情报工作远胜国民党。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中共的地下情报工作是苏联指导的,提供技术支援和培训,等于是直接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技术转移。而国民党的中统和军统,虽然貌似强大,但一直是野路子,是帮派暴力和中国政治的混合体,所以相差很远。 搞情报工作,中共是专业的,而国民党是业余的。
同样道理,以战略分析的功力来说,当时中共也得到了苏联的真传,很多技术人员都在莫斯科培训过,而高层的分析也大致规范。相比之下,蒋介石这边的战略分析就显得很粗糙。美国人想传授一些,但不成功;反而中共能得到苏联的真传。
除了对日本何时投降的时机判断不出来以外,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的那一刻,蒋介石的致命战略判断失误还有两个。
第一,是错误估计国军的战斗力。
第二,是没有准确估计东北的形势。
国军战斗力方面,蒋介石的估计过高。真不知道他的乐观基础何来。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的表现很差。前期的不用说,后期的作战,在装备已经优胜过日军的情况下,四四年的湘桂作战还是一败涂地。
共军的战斗力如何,尤其是共军占领区的战争潜力,动员机制,后勤等,蒋介石也毫无研究。
蒋介石所持的,无非是所谓的“五大主力”,那几十个美械装备师。但这部分只占国军的战斗系列的一个很小部分,不可能完全依靠。
四五年八月,如果愿意和中共和谈,无非两个结果;第一是两党分治,各自占一块地盘,中国演变成东西德,南北韩那样的局面;第二是实现议会政治,军队国家化,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这样,不管是那一种,美国必然要扶持中国,以成为远东代理人,以抗衡苏联,也必然会有欧洲马歇尔计划的中国版。中国取代今天日本的地位。这对中国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当时连毛泽东都开始实施复员计划了,这实在是中国最好的机会。
东北形势方面,国民党在战略层面决策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完全暴露出来。
首先是对东北地位的不重视。以当时形势而言,国共双方,谁占领了东北,谁就能得到天下。蒋介石一直没有意识到这点。
中共就一直有放弃整个关内,到关外发展的打算。放弃关内,发展关外的决策是刘少奇决定的,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在重庆谈判,无法抽身。兵贵神速,要把关内主力调到关外,不可能等到重庆谈判结束后才执行。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刘少奇可以在延安拍板,毛泽东不会说“等我们回来再决定”,这也说明了,当时中共高层是完全肝胆相照,互相信任的。
蒋介石一直误判东北形势,以为东北的局面,外交大于内政,主力一直在外交战场,内政不重视,东北主官一直如走马灯般换。
毛泽东的认识很清醒,内政大于外交,东北党政军大权一直都归在林彪一个人身上。甚至早期林彪打了败仗,质疑他的人很多,毛泽东还进一步扩大林彪的权力,让他做东北王。
我有个问题搞不明白,为什么蒋介石没有考虑过发挥原来东北军的作用?甚至放张学良回去?哪怕是挂名的也好。
国民党在东北的惨败,是败在政治,而非军事。事实上,在大部分时间,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都是处于优势。
如果能发挥原来东北军的力量,国民党在东北的政治上,也许可以创出另一幅局面。
这些复杂的问题,当时蒋介石完全无法与人商议,只懂得用简单的军事思维,导致不可收拾。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人间正道是沧桑 -4
(1)
看完了五十集。最后几集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的战争场面,沈辽战役拍得比前面的战争场面好多了。当然,也是因为进入了三大战役阶段,凡是战争场面都用上电影“大决战”的画面,效果好很多。
看的时候,哭的地方不胜其数。以最后几集而言,印象深刻的让我流泪地方有几处:
1,立仁押运黄金到台湾,自问“这些黄金就撑得起一个国家吗?”那种悲恸的神情,曾国藩式的救国理想破灭,传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道统的彻底崩溃,不能自己。
看完了五十集。最后几集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的战争场面,沈辽战役拍得比前面的战争场面好多了。当然,也是因为进入了三大战役阶段,凡是战争场面都用上电影“大决战”的画面,效果好很多。
看的时候,哭的地方不胜其数。以最后几集而言,印象深刻的让我流泪地方有几处:
1,立仁押运黄金到台湾,自问“这些黄金就撑得起一个国家吗?”那种悲恸的神情,曾国藩式的救国理想破灭,传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道统的彻底崩溃,不能自己。
2,瞿妈妈和立华谈话,交待瞿家和杨家恩怨绞缠。
3,立青要求妻子和妹妹一起在父亲坟前下跪,明知道违反了解放军条例。
4,立青最后写给瞿恩的信,对革命的反思。
不得不修正我之前的看法,“人间”是一部比“潜伏”更为出色,艺术价值更高的电视剧。人间的视野更宏大,思想更深刻。它的缺点是,前面的节奏比较慢,不如潜伏的节奏明快,所以要有耐心才能看下去。但整体而言,人间高出潜伏几个台阶的水平。
(2)
人间一剧的主题是很明确的,就是人伦超越政治。在戏的前面,还是革命的激情,后面更多是伦理的回归。
经典的一幕,是沈辽战役,立青故意放掉哥哥立仁,让他逃跑。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完全是放弃了一个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职守。(不过戏里很隐晦,部下说只要布下网就一定可以抓住立仁,但立青没有)
立华最后在上海,处于离开大陆和台湾之间挣扎,最后也终于离开。这种拍法,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完全是和正史唱反调。
最后几集,那种时代巨变,骨肉分离的悲痛,拍得很写实,没有党八股的东西。我觉得真应该给龙应台看看,或者在台湾播放,一定能有很多共鸣。
我真想看看台湾的中视会怎样拍这段!
在我而言,年纪越大,越来明白和珍惜亲情的重要。中国人家庭伦理的强大,是怎样也无法摆脱的。
中共建政也六十年了,从一个人的生理来说,是“耳顺”之龄,开始慢慢懂得人伦的重要,超越政治。强调“中国人”这个身份。
(3)
有关人间的历史背景部分,非常复杂,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潜伏。基本上,是把近代史的事件都浓缩了。里面的每一个情节都有典故。天涯的这个帖子有很详尽的介绍: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1511759.shtml
我还一直以为自己的对国共史的了解已经到了专家级的水平(起码在香港),看了“人间”和上面的帖子,才知道自己真是只懂皮毛。连杨立仁的原型是中统特务文强都不知道。(前文我说是康泽,真是错的离谱了)
有关人间历史背景的八卦部分,我觉得最新奇的是原来立仁和林娥的事情是真有的,就是中共派美女特务打入中统,中统头子反而爱上了中共特务的那段故事。
最离奇的是,在历史现实中,结局原来是相反的。中共当年派美女特务费侠打入中统,中统头子徐曾恩也的确爱上了她。顾顺章叛变后,徐曾恩的秘书钱壮飞连夜通报党中央,挽救了中共,但费侠就被抓起来了。
徐曾恩审问自己的部下费侠,也表达了爱意,结果费侠后来真的嫁给徐曾恩了!后来到台湾定居。这段历史,我估计中共自己也不好意思说,所以之前从来没见过。
就如网上的评论,其实国民党的人情味比共产党大很多。蒋介石原来不同意,但徐曾恩以辞职为要挟,才无奈同意。这在中共那里,是不可想象的。
(4)
有关那段国共的历史,天涯上还有一个很出色的帖子:
http://www.yidutie.com/article-8414.html
但帖子很长,估计有上百万字。作者以“明朝哪些事儿”的笔调来写这段历史,可读性很高。虽然如此,但估计能像明朝那样火红的机会不大。
我的一个感想是:“礼失诸求野”。有关这段历史,成王败寇,中国官方的历史称为“正史”,也就是我们在媒体和书上多数读到。
至于海外的,民间的,称为“野史”。但偏偏就这段历史而言,我们知道,说真话的不是正史,而是野史。野史的可信度更高。
前文我曾提到“花果飘零”的概念。蒋介石开始认真经营台湾,部署撤退,应该是一九四八年才开始的(一九四七年“228”事件可见,当时蒋介石并不重视台湾),这种全面部署的文化撤退和转移,其实也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
这是一项多么浩大而绝望的工程。
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转移和撤退,今天中国只剩下“正史”的话语体系,中国文化的内涵,一定大大失色。
2010年7月5日星期一
人间正道是沧桑-3
总共五十集,目前看到第四十二集。
评价一下,人间中的历史背景部分。(稍后也许会再分别评述灯光,摄影,对白,人物等)
网上很多文章评述人间一剧中的人物原型,我没有细看,也许将来会看。
不过,象剧中,兄弟两人分别担任国共的情报系统高层,不但历史中没有,现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情报系统是最为严格的系统,这样家庭背景有一点问题的,都不能担任的。
以我的了解,杨立青的原型比较像陈赓,是黄埔毕业,在特科工作过,又担任军事干部,这样背景的干部在中共非常少;杨立仁的原型比较象康泽,中统高层,又有军事背景,但此人在中共的评价非常之差,后来抓获后被枪毙了。在被俘的国民党高层中也是很少见的。
杨立青和他的同学们是黄埔三期的,在抗战胜利时才担任师长一级,也是比较低了一些。要知道,林彪也才是四期的。
出于艺术形象的需要,凡是国共剧中女角,个个都很漂亮。现实中,中共女干部,包括很多高级干部的夫人,都长得不怎么样。我看过很多照片。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如果是长得漂亮的,一般都嫁人了,谁会提着脑袋来干革命?
中共女干部中,真正的大美人是曾志,气质非常之好。此人早期是游击队长,后来陶铸之妻,建国后当过广州市委工业书记,文革后担任组织部副部长,胡耀邦的助手,专门负责为几十万干部平反。形象非常正面。也许正因如此,所以不敢有人敢来“戏说”她。
人间中,凡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都不出场,只在对白中提及。人间编剧对审批尺度把握的功力,远远大过编故事的能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2
看到第三十一到第四十集。其中第三十一和第三十二集,看得时候一直流泪。两个小时的剧情,每个镜头都是震撼人心,都是铺陈了许久的高潮。
三十一和三十二集,都是说杨家的重聚,让我一直流泪;第四十集也是重聚,是弟弟杨立青的喜宴,场面的感动话更多,但没有流泪,反而感到政治的残酷。
现随便说一些感想。
人间前面很难看下去,越到后面,越到佳境,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人间的铺陈太大了,由于中国现代史的戏剧性太强,所以在表现上用很多戏剧性的手法,才能渲染。但在剧情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北伐前,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平无奇的,用这些渲染的手法,就觉得很夸张。其实这些都是一种铺陈。
人间一剧的写作水平已经很高了。把国共的历史言情化,伦理剧化,已经十分不可想象。我想,再过几十年,将来的拍摄手法,是不是要更多这些人情的东西来包装了。
剧中人物都有象征性。杨老父亲,大概是象征着传统中国吧,看着两个儿子斗来斗去,无奈又心酸。
我有时想,国内如此热衷拍国共戏,不知道台湾那边如果来拍这段历史,会怎么拍。印象中,讲这种题材的,台湾好像没有。
人间一剧的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有思想的境界,是作家型的作品了。从制作的水平来说,非常之高。
对了,演员的水平真的非常之好。也如前面说的,人间的演员都有一种舞台腔,话剧的感觉,在前面剧情比较平淡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过火;但到后面,随着剧情越来越复杂,主题越来越深刻,这种演技方式才是恰到火候。 就好像剧中的一些场面,恩怨太多,只有烈酒才能到味。
还有一个好就是,这种国共的历史题材,尽管故事主线荒唐,但历史性的细节不会乱来,因为审批肯定比较严。对我们这些比较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就不会因为看到太多的犯驳之处而影响观剧的情绪。当然,要挑毛病还是可以很多的,例如当时的武器不大对,战场场面的炮战太多,其实上当时国民党用炮很少。日机的型号也不对,等等,等等。
孙红雷的演技实在太强了。从“军歌嘹亮”起我就看他的军旅戏,他能演出那种军人干练的杀气,又能演出感情充沛的情戏,出入自如,实在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
对了,看“人间”的时候,脑子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都说印度是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我想,印度那有资格和中国竞争,一个曾经投降过的国家,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心甘情愿地接受殖民统治,那里能立得起来。它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再好也没有用,没有骨气,何成大国。
三十一和三十二集,都是说杨家的重聚,让我一直流泪;第四十集也是重聚,是弟弟杨立青的喜宴,场面的感动话更多,但没有流泪,反而感到政治的残酷。
现随便说一些感想。
人间前面很难看下去,越到后面,越到佳境,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人间的铺陈太大了,由于中国现代史的戏剧性太强,所以在表现上用很多戏剧性的手法,才能渲染。但在剧情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北伐前,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平无奇的,用这些渲染的手法,就觉得很夸张。其实这些都是一种铺陈。
人间一剧的写作水平已经很高了。把国共的历史言情化,伦理剧化,已经十分不可想象。我想,再过几十年,将来的拍摄手法,是不是要更多这些人情的东西来包装了。
剧中人物都有象征性。杨老父亲,大概是象征着传统中国吧,看着两个儿子斗来斗去,无奈又心酸。
我有时想,国内如此热衷拍国共戏,不知道台湾那边如果来拍这段历史,会怎么拍。印象中,讲这种题材的,台湾好像没有。
人间一剧的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有思想的境界,是作家型的作品了。从制作的水平来说,非常之高。
对了,演员的水平真的非常之好。也如前面说的,人间的演员都有一种舞台腔,话剧的感觉,在前面剧情比较平淡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过火;但到后面,随着剧情越来越复杂,主题越来越深刻,这种演技方式才是恰到火候。 就好像剧中的一些场面,恩怨太多,只有烈酒才能到味。
还有一个好就是,这种国共的历史题材,尽管故事主线荒唐,但历史性的细节不会乱来,因为审批肯定比较严。对我们这些比较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就不会因为看到太多的犯驳之处而影响观剧的情绪。当然,要挑毛病还是可以很多的,例如当时的武器不大对,战场场面的炮战太多,其实上当时国民党用炮很少。日机的型号也不对,等等,等等。
孙红雷的演技实在太强了。从“军歌嘹亮”起我就看他的军旅戏,他能演出那种军人干练的杀气,又能演出感情充沛的情戏,出入自如,实在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
对了,看“人间”的时候,脑子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都说印度是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我想,印度那有资格和中国竞争,一个曾经投降过的国家,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心甘情愿地接受殖民统治,那里能立得起来。它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再好也没有用,没有骨气,何成大国。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第十三集开始看,现在看到第三十集,越看越有味道了。头十集很难看下去。
先写三个感想。
第一,明显是拍来对国民党统战的,说明国共一家,中国人血浓于水的道理。就如戏中一句对白,“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
第二,兄弟各在国共任高层,现实中没有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不过戏非要如此拍。
第三,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串起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转折,是很高明的作法。
戏拍得很好。第三十集很感人,有让人想哭的感觉。
用一个比喻,“潜伏”是水墨画,浑然天成,大气玲珑;“人间”是西方油画,雕砌华丽,层次丰富,匠气比较多。
中国电视剧的进步真的很大。此片可以说是集之大成。
先写三个感想。
第一,明显是拍来对国民党统战的,说明国共一家,中国人血浓于水的道理。就如戏中一句对白,“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
第二,兄弟各在国共任高层,现实中没有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不过戏非要如此拍。
第三,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串起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转折,是很高明的作法。
戏拍得很好。第三十集很感人,有让人想哭的感觉。
用一个比喻,“潜伏”是水墨画,浑然天成,大气玲珑;“人间”是西方油画,雕砌华丽,层次丰富,匠气比较多。
中国电视剧的进步真的很大。此片可以说是集之大成。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