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打电话有什么不好?

特首事件紧急关头打电话给三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非议的地方。人命关天,最为一个地区的最终行政首长,他可以采取一切认为觉得需要的措施。相比之下,外交礼仪只是小节。

前面有关舟曲的评论就已说过,当地父母官对于当地的人命是最终负责者,而不是中央。是他们的天职。

有评论说,第一,不应该打给三世,而应该打给对等的行政长官;第二,电话应由中联办,再外交部转接。

可是,人命关天,电话的有效性是第一考虑因素。如果外交部不肯转接怎么办?要请示几个小时怎么办?

电话不一定要接通。特首打这个电话本身就是出格的行为,正好能提醒菲律宾政府事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只不过信息没有被收到而已。

以下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的一段评论: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31/041121005894.shtml
“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看来,事件给予人们的启示是——用著名经济学教授、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话来说,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切价值都要重新打量。香港游客的悲剧,根本教训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需要决策机制的根本改变。

  对于这次的菲律宾劫持事件,郭巍青认为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与风险。“别以为这是很深奥的概念,其实就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进步和技术进步,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断裂,它会吞噬人的生命。”

  “市场力量把香港游客带到菲律宾马尼拉那个广场上,但极其不幸地与一桩本地纠纷相交叉。地方事务劫持了全球市场,造成安全危机。”而问题是,“事情必须交给国家来办。明明是我的人被你的人侵害,但是我不可以干预你的主权,地方长官不可以给总统打电话,不可以提要求,只能回头通过极其复杂的程序做出政治决定,再通过外交管道,发出信号。中间有无数完全不透明的暗道机关。”

  “于是所有人都通过最先进的传播技术看到,庞大的国家机器以及国际关系的机器嘎吱嘎吱运转了14个小时之后,竟然是满座鲜血,一车破碎,8位无辜者魂断马尼拉。”

  郭巍青认为,问题不仅在于菲律宾这个国家本身。“问题在于,统一的全球市场带来的福利与机会,因为没有一个同样统一的全球机制来保障,结果就变成风险。让我们设想一下,在世界各地旅游的人一旦陷入困境,能不能有全球范围的专业队伍来解救(需付费)。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匪夷所思,其实,这是想象力欠缺问题,甚至是一个基本知识欠缺问题。因为,全球治理的需求与现存国家制度的矛盾,在理论界已经讨论了起码20年。就原则上说,如果可以有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可以有世界银行,如果可以有联合国维和部队,为什么就不能想象也可以有,比方说,‘联合国反劫持机动大队’?”

  “换句话说,并不需要菲律宾强大,也不需要中国强大。需要的是相反,在全球旅游市场上,需要每个国家放弃和让渡一部分主权,并且广开资源,组建全球游客的安全保障机制。需要每个国家协助这个机制,用非政治方式,用最好的技术,救人于水火。”他表示,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终于允许国际救援力量的进入,标志着我们在根本思维上的一项重大进步。这才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国家为本。”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关于抢枪 (在白天时段)

(这里说的抢枪,都是指在白天时段,也就是团友李小姐动念,并和团友商量的那个时段。至于最后在晚上时段的抢枪,尽管更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但那是一种自然反应,反而没有什么讨论价值。)

前面谈及了有关抢枪的问题,十个香港人,大概九个都不会,除非是做过特警或在内地当过兵。总而言之,在白天时段,一片和谐的情况下能动抢枪的念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我觉得团员李小姐很厉害。

香港人不会抢枪,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要说出来,很多人可能觉得不舒服,但是是实情。

香港人崇尚法治与秩序,因为生长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中,一切皆有规矩,一切都按规矩来,这是香港人安身立命所在。

抢枪是一个团体的行为,需要策划和配合,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临时行事,这样会害了大家。

抢枪行动需要一个关键人物的配合甚至策划,就是导游谢先生。如果他有这个想法,行动成功的机会起码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没有他的参与,机会就十分渺茫。

不知道谢先生是什么时候被手铐铐起来的,也不知道是否在十多小时中都被铐起,但团员李小姐的回忆中,门萨拉是要求大家把手机都交给导游的(而导游又真的把手机都没收了!),门萨拉也没有事后去检查。

这也说明,当时导游是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而且在某些时间,是可以在车上走动的。如果向门萨拉争取,也许还可以有更多的空间。 如果要策划起事,他是最佳人选,甚至是唯一人选。

导游谢先生的表现非常高尚,尽忠职守;而且我想,换了任何一个香港导游,做法都是一样,都是会选择去配合劫匪,而不是去扮演一个“起义”领袖的角色。 这不是导游的工作。如果他干了什么出格的事,肯定会违反了公司守则,甚至将来的保险责任也变得很复杂。 谢先生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而且已经做得很好。他不可能再做更多其他的工作,例如策划抢枪。

而在香港人的思维中,和劫匪打交道,主要是导游的工作,是他的责任;如果导游选择了和劫匪配合,大部份的团友,更加不会去出头,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总体而言,香港人习惯了格式化的思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各按其份,所以在真正危机来临之前,尽管有很多黄金机会,出头去抢枪是不大可能的。

当然,除了对导游的信任和尊重外,更重要的,是对车外菲律宾警方的信任和尊重。在香港人的思维中,会认定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会干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各安其职,按专业行事。

前面伊马达说,如果问内地人,内地人一定会说要抢枪。

是的,如果要问,大概十个内地人,起码有七八个说要抢,但也是说说而已。但如果真的要行动,也是不大可能的。

分别在于,内地人一定口头上说会抢,香港人则不大会这样说,因为知道是不大可能。

不过,如果在实际行动上,十个香港人中,只有一个人会真的去抢的话;这样的比例在内地人身上大概应该会达到三四个。

我想,差异在于,香港人的格式化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导游的态度有一定的尊重,根深蒂固地会更相信专业人士的选择;而内地人没有这样思维习惯,内地人对规则和规矩没有香港人那种天然的敬畏,他们不会在乎导游的态度,要干就干,自己干革命。

看无线新闻透视,重播一段2001年的访问,当时菲律宾的治安已经很差,绑架无日无之。当地的华人上街都要带枪,和结伴而行。 马尼拉去年绑架案138宗,还不包括大多数没有报案,自己支付赎金的案件(当地人也知道报案了也没什么用)。

也就是说,在马尼拉街头,在没有枪支保护的情况下,被绑架是一个高概率事件。

当地人都如此小心翼翼,还有那么多外来旅行团在没有武装的保护下,到处转来转去。埃及都有旅游警察在旅游点和路线上重点保护,而菲律宾什么也没有。只能说,之前参见菲律宾旅行团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自己曾经离危险有多么的近。

8.23二三事

一、天使与魔鬼

现在看起来,门多萨应该是一个好警察,在乌烟瘴气的马尼拉警界算是一股清流。

当了高级警官那么多年,在意的竟然只是那十多万港元的退休金和自己的名誉,起码说明他不是一个贪官。在车上,他可以要求更多,几百万几千万都可以开价,但他只要觉得是属于自己应份的。

他觉得自己是好人,受了委屈,自己是在以公民抗命的方式来申述,就好象那些在天安门自焚的人一样。是非曲直不管他,但在一个这样的国家,这样过激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时间的某一个时间点开始,门多萨就从一个天使变成了魔鬼,因为事件的发展超出了他的设想和预期,他甚至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入了魔道。

8.23事件也再一次说明了,人性和制度,更可信的还是制度。因为人性会变,连自己也无法控制,事情逐步走向最坏的结局。

就好象毛泽东和希特勒,最初也是以天使面孔示人的,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天使;但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就渐渐变成了魔鬼。

二、欢乐战场

这部电影,我很小的时候看过,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不明白这部电影结局为什么这么悲剧。香港旅行团人质全部死掉。

现在想来,这部电影很有预见性。被劫持的人质,如果在发达国家,很大机会会被解救;但在非发达国家,死亡则几乎是宿命。8.23的白天,对这样的结局会感到不可思议,但电影的编剧在十多年前就想到了,不可能有别的结局。(欢乐战场的前半部是喜剧,很多港式搞笑桥段,所以最后的悲剧结局才这么突兀,如同8.23)。

三、They’ve reached for the gun.

歌舞剧“芝加哥”的经典台词。

生还团友李小姐的四千字自述,说出了这点。李小姐中大毕业,曾在乐施会任职,想来是那种强悍风格的女性。她的自述也说明这点,是因为不耐烦而动起抢枪的念头。巾帼不让须眉。

以当时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设身处地去想,一百个香港人,九十九个都不会这样做(在白天时段抢枪)。这样鲁莽,风险太大,而且挑战权威,有违香港人的性格。在巴士内,对整个形势能有清晰的判断,从而得出只有抢枪才是带来最高生存机会的结论,只有具备相当军事素质的人才有这样的能力。香港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不过,如果再有下次,应该会有人抢枪了。这是血的教育。

孙中山二三事

1.孙中山有五个老婆,中国三个,日本两个。他在日本的两个老婆的子女,从来不闻不问。孙中山自称女人与革命为其最大兴趣,而前者高于后者。

2.孙中山在三合会内的职份很高。

3.孙中山在日本时签的条款,条件更甚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包括割让东北。日本人肯花本钱支持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4.在双十起义前,国内知道孙中山的人寥寥无几。当时真正的革命领袖是黄兴。他出道更早,对军界影响更大,军事行动都是他策划的。推举孙中山的原因是,第一是黄兴不想做;第二是,当时各派看中了他的欧美背景,以为他能搞到贷款(当时谁能贷到款谁就可坐天下,最后是袁世凯贷了到款)。谁知道孙中山的欧美关系是吹出来的。所以才有“孙大炮之名”,各个地方实力派都感到上当受骗,纷纷抛弃孙中山。

5.孙中山是一个ICON,生前死后都是,各派都是利用而已。

读茶怪的“孙中山是谁”有感。

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

盖国旗

前文说到,菲律宾人那种乐天的精神,让我这个中国人有些感慨,其实更多的是羡慕。用北方的话来说,就是“少了根筋”,这样其实很幸福。

盖国旗事件,正好是这种对比最好的反应。

中国政府别的时候不表示愤慨和强烈谴责(记得美国炸南斯拉夫领事馆好像也没有用这样的字眼),在国旗事件上这么大的反应,就是因为这跟筋绷得很紧。当然,在中国,什么时候什么人盖国旗,盖党旗,用什么规格悼念词,什么级别的领导参加,都是高度敏感的政治事件。

人家菲律宾根本不当一回事。我想他们也不是想故意冒犯,就是一种很朴质的感情表达。这纯粹是文化差异。

菲律宾也有国旗法,盖国旗的规定和中国理论上也差不了多少(这种事,外交部一定查证过了),但总统府的发言竟然是法律没有禁止。人家外国政府比你还要熟悉。反正脸已经丢到这样了,没什么所谓。

我想,有一些国家,例如不丹,尼泊尔,从来没有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博弈,国民快乐地生活,像小孩一样天真,不问世情世事,这样也很好。

但菲律宾毕竟有些不同。马尼拉曾经是亚洲的首都,地位比东京还高,很多国际组织总部至今还设在这里。

上上下下,一个国家一塌糊涂到这样的地步,治理国家象小孩玩泥沙,香港的八条人命,真是死的冤枉。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看不起菲律宾人

8.23事件后,相信很多人会更看不起菲律宾人,内心充满歧视,但只是不愿说罢了。

我在想,这种看不起一个国家的人心理,是怎样的一种回事?

以前,我有些不能理解西方人为什么会看不起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发自内心的厌恶,现在大概有些明白了。

我想,今天中国人对菲律宾人的观感,大概就和十九世纪西方人对满清帝国子民的观感一样吧。当时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看来,也是不开化,不文明,残忍,外貌可憎,处处低人一等。不要忘了,在火烧园明园之前,满清曾很残忍对待西方外交使团,另外后来的排洋教案以及义和团运动,也让西方人的印象很差。荷里活陈查理的形象一直维持了很多年。

以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受到西方这样的歧视和看不起,知识分子自然大受刺激,一定要自强等等。自以为是高人一等,谁知道原来别人当你是烂泥。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这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思想,等于和西方同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是一个面子问题。

中国大概要经过一个半世纪才能洗底,摆脱这种歧视。菲律宾不知道又要花多少年了。当然,也许不一样,这种歧视,对中国来说是刺激,但也许菲律宾人可以处之泰然。没有贬低的意思,很多时候,在周日街头看到那么多的人菲律宾人在休假时载歌载舞,洋溢的那种欢乐,看不出生活的负担,也觉得他们和中国人真的很不同。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8.23博客观察

823事件,看了很多香港博客。事件本身的资料是很丰富的,大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

这个事,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受,都有很多话想说。平时很难有机会看到这么多的分析。这的到了这种息息相关的时刻,很多香港博客的分析力度是很深的。

文如其人,这样一个深刻事件,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思想,也正好反映了各个博客比较深刻的一面。

反应,大致有四种:

一种,是悲哀悲痛,哀悼死者,女性比较多,也应该是比较善良的。

一种,是愤怒,悲愤,痛恨的,不用说,男性比较多。

一种,是比较战术观点的,分析事件中的警方战术战略错误的,分析很深入,让人很佩服。

一种,是抽水的。又是借题发挥,借机又来骂中国政府和特区政府,这种让我很厌恶。又是让人很恶心的那几个。

我的反应是另一种,除了最初的一点悲伤和震惊外,更多的是愤怒,但这种愤怒又和香港博客的愤怒不同。主要是菲律宾政府的轻慢,对中国人生命的不重视。

这种反应,我在香港的博客还很少见,但内地博客的评论很多都是流露这种情绪。说如果是美国人,日本人,甚至本地人,当地警方就不会这样。

当然,内地博客还有一种看法,就是美帝搞的阴谋,现场指挥官是听命中情局的,目的是挑拨中菲关系,加深南海紧张局势。这种观点,我想香港这里肯定是想也想象不到的。

真是一面镜子,照出各种众生相。

还是爆头好



说真的,爆头需要决心和强大的政府意志,不是那么容易。

菲律宾人质事件,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爆头而没有爆,想来不过是几个原因:

1.枪手是现场警察的同僚,不忍下手。也可能是真有冤情,现场警察有同情心。

2.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对人命比较珍惜。

3.当然,最大的原因,是政府的管治失效。菲律宾的绑架事件已经成了“风土病”,政府的纵容,处罚过轻是很大原因。爆头,需要更大的执行力和决心,这些是当地政府所缺乏的。

面临同样的情况,中国警方的选择一律是爆头,而且简直是爆上了瘾。最近半年的多宗人质事件,都以爆头解决,印象中,最近两个月就起码有三单,分别在广州,昆明,上海。难得的是,都能一枪毙命。广州那个爆头的还是女特警。

想来公安部应该是有了内部指引。而且,在这些先例下,其他地方政府如果不爆头,会有很大压力,怎么人家可以,你不可以。

客观来说,这样会逼每个地方政府花更多资源培训神枪手;另外,人质事件也会少很多。

有很多评论非议中国警方这么热衷于爆头,不尊重人命(有的是拿菜刀的也要爆头),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但菲律宾人质事件应该会让人有所改观。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菲律宾无可救药

看了晚上十一点的新闻,除了一些情绪之外,也不禁想,菲律宾政府对待中国人的生命如此轻慢,是否和对中国的仇视有关。

菲律宾政府在南海和中国有很多争议,这种仇视是否也影响了当局的人质事件的处理。如果这样,那菲律宾政府真不可原谅。

现场所见,整个人质事件如此收场,菲律宾政府的处理手法占最大责任。

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不可以和枪手继续谈判下去,非要强攻?

既然要强攻,现场可见,菲律宾警方表现得又毫无准备,简直是笨手苯脚,真是害死人!

菲律宾政府的水平,在这次事件上,何止是零分,简直是负一百分!

联想起当地层出不穷的人质枪杀事件,都是血腥收场,这个国家和政府,真是无可救药!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西九的地

西九的地大概只有十九公顷(数据可能有错),其中还有大概三分之一将来配合高铁用地。

老实说,这样的地,如果在内地,恐怕用来做高铁站的广场都不够,香港却可以做了这么多的文章。

香港的用地,其实比内地好得多。有电视节目说上海和香港比较,说起文化产业发展,用西九来做比较,说香港很落后。

我倒觉得,西九的发展模式很好,不用急。文化和地皮没关系,文化归文化,地皮归地皮。香港文化产业发展不起来,有其他原因,不能赖西九。

启德的发展空置了十多年,一直作为香港发展落后的例子。其实内地空置土地更多,最近国土部的名单都出了,更严重。

就以香港人最熟悉的深圳为例,香蜜湖的地皮也空置了十多年,也不是巨大的浪费? 讽刺的是,深圳规划局大楼就在香蜜湖的旁边,怎可能视而不见?

内地的用地真的很浪费,有时看见了,会让人感到心痛。就好像北京鸟巢旁边的地,铺张浪费之大,简直是罪过。

内地应该好好学学香港。如果为了尊重这种对土地的尊重,维持这种用地规则,西九的发展再慢十年也是值得的。

陈波和王守海



传白衣服的叫王守海,数钱的叫陈波。
两个人一看就不是好人,是坏人。
当时岸上的大学生都已经跪下来,恳求他们把三个因为见义勇为救人落水而死同学的尸体捞上来,能抢救的还可以抢救。但他们一边牵着尸体,一直在讨价还价,非要把三万六千块全部收到才肯把尸体捞上来。
事后,王守海被人打了,说明民间还有正义。陈波看起来像黑社会的,暂时没人敢惹他,但也肯定终有一天会倒霉的。
遗憾的是,拍下这些照片的记者,在当地也无法立足了,要离开当地,转换工作。
这就是国情。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Terry 我爱你;郭爷爷,你辛苦了:充满阳光的富士康




历史镜头:斯大林格勒战役 纳粹杀苏联女兵

教育问题

茶怪兄对我之前的文章作出回应,认为中国最应该发展的产业是教育。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811.html

说起中国的教育,真是一个大问题。教育优势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说到这点,中国真的很难和美国比拼。

中国的教育,在我看来有三大问题,也是很难改的。

第一, 中国的教育教太多东西了,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例如英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实际上在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浪费。

第二, 没有道德的教育。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课程,而是教育系统无法现身说法。

第三, 没有原创精神,学术风气不严谨。

但我想,情况也不是完全绝望。首先,教育在改革,力度而且很大。

其次,我想,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大概起码有五十年,但也不阻碍自己的发展。

例如美国搞发明创造,中国搞山寨,大家各有各自的位置,虽然前者赚到的钱更多。

教育的问题,这一代的领导层无法解决,因为要动筋动骨,也要等现在很多老朽,文革成长的领导层退下,才能大张旗鼓地改革。只能寄望下一代,第五代的领导层来解决了。

但我相信,教育的问题能解决。这差不多是中国迈向大国的最后一个障碍了,只要解决了,就真的没什么能阻止中国了。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所为何事?

黄光裕在狱中发起的斗争,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钱?从他被捕那一刻算起,他手上的国美股票已经翻了一倍,身家多了四十多亿。现在和管理层的斗争,手上的股票价值起码蒸发了二十亿。

管理层两年的艰苦经营,面对那么多危机都能度过,股价翻了几倍,说明人家就是做得比他好。在监狱里乖乖收钱有什么不好?

为控制权?管理层已经证明了十分出色,黄光裕自己起码还要在监狱待十年,就算派他的皇亲国戚去管理,凭什么就能比人家专业管理做得好。为什么要和钱过不去?这难以理解。

如果是要自己话事,那在监狱好好待几年,手上的钱能翻几倍,出来再重新创业好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黄光裕在监狱的日子十分寂寞苦闷,钱对他来说不重要,如何打发苦闷才是最重要的。

黄光裕的公开信写得斗志激昂,说不能把国美电器变成美国电器,大概也是这种心理的投射吧。是心理的需要大于现实的需要。就如他当年可以一场豪赌输几十亿一样。

北京监狱对他的优待难以想象。当局又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了。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大国博弈与新能源

假设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维持不变,中国10%,美国2%,那大概到了2025年,中国GDP总量追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做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有溢价的,做老大可以话事,制订金融规则,吸引全球人才,决定全球资源分配。看美国的经验就知道。日本做老二,由于只是老二,地位很不稳固。

如果美国失去第一的位置,那就不是变成第二那么简单,而是会加速衰退;美国目前的经济地位,起码有三分之一是来自这个“世界第一”的溢价的。以美国的生活模式,没有了这个溢价,恐怕连第二的位置也保不住。就如英国,失去了第一的位置后,不要说第二,第三四五的位置也保不住,直接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

所以,美国失去第一位置是不可以接受的。

所以,美国必然要动手,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战场在那里呢?美国会选在那个战场出击?在什么时候出击?对美国来说,这是决定国运的生死一战,必然是雷霆万钧,全方位打击的。

当然,这样级别的大国博击,不是可以一下就发动的,起码要十年的准备时间。

另外,美国也要调整战略,尽快和伊斯兰教调解,才能致力对付中国,这也需要时间。

所以,美国动手的时候,大概在2018-2020之间吧。

战场在那里呢?

选择可以很多,例如地缘政治上,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包围态势,到处都是火头。但如果中国内部没有问题,这些火头也很难点得起来。关键是,如果台湾问题做不了文章,这些都将是虚火。

也可以象当年日本那样,实施金融战的定向打击,以金融的手段,一下永久性阻止了日本的上升势头。但金融海啸让中国提高了对这类金融战争的免疫力,这是美国的不幸,中国的幸运。

剩下的一个选项,是新能源战场。

从历史来看,每一次能源结构的转变,从煤炭,到石油,到核能,都颠覆了原来的国际政治秩序。英国能当上世界霸主,并失去这一位置,和煤炭的运用以及后来石油取代了煤炭的地位息息相关。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未来三十年内转入新能源模式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全新的领域,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作为一个前瞻的领袖,奥巴马应该知道,单单靠互联网,军事霸权,设计精妙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些都不能保证美国将来的领袖地位。新能源的战场才是关键。谁能掌握新能源的游戏规则,谁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如果2018到2010年是中美为了抢夺世界第一霸权的决战时刻,而新能源战场又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么2010年,也就是现在,就要开始起动工作了,开始抢占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稀土资源,技术资源。

我是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中央制订的五万亿新能源规划的。大家都为了国运,尽力一博。

从经济战争的角度,要抢速度,抢时间,不能落在敌人的后头。

记得吗,美国在四十年代研制原子弹,按照不同的物理理论,建立了几个不同的实验场。它不会去等那个理论验证成功了,才去按照理论设计出一颗原子弹的。它把所有的理论都去尝试。它不在乎失败,但一定要胜利,不管花多大代价。不成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是在战时。

同样道理,也许可以预计,中美两国的新能源计划,摊子都可能铺得极大。这五万亿,很可能是来真的,而不是吹水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更能掌握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和节奏。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要追究责任,而不是救灾

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就开始了。

地方政府挟灾民和救灾为自重,中央政府不好下手,救灾不能抛开他们,更加无法追究责任。

四川地震的经验是,四川官场完成部署,形成结盟,抱团,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过后,中央也失去了追究责任的黄金窗口,没有人承担任何责任。

舟曲的灾难处置,不应该再这样了。

首先,地震和泥石流有性质的区别,前者是真正的天灾,可预见性少得多,事先的疏于防范还情有可原。泥石流是真正的人祸,灾害的潜在风险就放在那里,天天可以见到,行政的失当是不可原谅的。

地方政府会辩解,中央没有指示,拨款不足,没有财力等;可是,泥石流灾害是当地的头等生死大事,作为地方父母官,就算没有条件,也要想法去解决的。这是他们的天职。如果处理不了,那就必须搬走,这是基本的政治道义。

灾难过后,如果当地官场没有得到整顿,随着灾后重建资源源源不绝的涌入,这些官员反而将成为最大的受惠者。

这何其不公!

要命的是,这将给所有的地方政府传达一个非常错误而致命的信息。按照地质部的统计,这样泥石流潜在风险大的地方全国还有十六万处。治理这些灾害,中央不可能顾得来,主要还是靠地方,尤其是在水土保持方面。

如果舟曲在灾害过后,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奖励;那全国其他面临地质灾害的基层地方政府更加没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反正等出了大事,就有中央来收拾局面,而且还可以获得重建的机会。

这将多死多少人!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很多程度是人祸,是多年来当地砍伐树木造成的。

政府当然责任最大,但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缺乏,也有很大责任。自己种下的苦果,起码自己要承受一些代价,教训才会深刻。

从这个角度来说,舟曲根本没有重建的需要,在这样脆弱的环境中,也不应该再大肆重建。目前的救灾,只需要维持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就可以了,等灾后再实施生态移民。舟曲居民总要承担一些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救灾的力度越大,温家宝去现场的次数越多,灾后重建的盘子铺得越大,当地官员脱身的机会就越高。

因此,追究当地官员的责任,尤其是历任决策者的责任,会比当前的作秀式的救灾和灾后重建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其他那面临十几万严重地质灾害危险的居民的生命。这才是最大的人道。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功夫梦

在优酷上看了,一流的好片子。

说来也讽刺,这是好莱坞主流在中国的合拍电影,应该很重视版权了,但片子还没有落画,已经就可以在大型网站上看到高清版本了。这样内地观众更不可能去影院花钱看了,中国商业片真的很难搞。

这是好莱坞主流在中国拍的片子,导演手法和主题,都符合美国的主旋律。难得的是,拍中国的片子,不但没有平常那种猎奇式的通病,而且是真正做到了融入中国。

片子对中国的友善,也是显而易见的。

片中最大的亮点,当然是小男主角,斯密夫的儿子。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天才演员,既有大人深沉,更有小孩的天真和趣致。魅力无法挡,青出于蓝胜于蓝。尤为难得是,片中要做很多高难度动作,不是掉wire能做到的,小男孩真的下了苦功。

片子拍得自然,舒服;片尾的比武,也处理得非常之好。只不过,武术比赛应该不是这样的吧,打得太狠了。

同样的题材,甚至英文片名也一样,美国在八十年代拍过一次,不过当是展现日本空手道。当时日本经济起飞,美国人起了敬畏之心,片子美化日本的地方很多。不过这次,从美化的角度来说,给以中国的待遇似乎比当年日本版的还要高。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房地产与中共十八大

很深刻的问题,但寥寥几句随便写,希望能有高手深入讨论。

(1)
假设中国GDP年增长有10%,四分之一是房地产带动,就是2.5%。

这2.5%,在中央看来是可以“不要”的;也就是说,中央可以接受一个7.5% 的增长,而用这2.5%来买有素质的增长,例如结构调整,新能源等。

房地产停顿,把被挤用的经济资源,信贷资源转放入比较优质的增长来源。同样的2.5%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放如结构调整中去,所带来的GDP增长可能只有1%,但我们会说,前者太过粗放,后者才是中国所需要的。

(2)
好了,假设上述就是整个房地产调控的总思路,挤出空间给结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 什么样的结构调整才能justify对房地产的打压?这又是一个政府和市场的问题。

第二, 这种调整,涉及大量利益调整。利益冲突和阻力之大,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知道,在香港是做不到的。地产商的利益至高无上,经济结构调整无从谈起。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体制都做不到,因为地产的利益牵涉太广,不可能让它来牺牲。唯一出路,是等地产泡沫爆破,社会再起动。

共产党能做得到吗?这是这篇文章所关心的问题。

从历史而言,中共执行了难度更大的改革攻坚,更多的利益调整。以一个革命型的政党来说,执行这样的任务在合适不过了。

还是说,中共本身已成了最大的利益团体,抗拒改革和变革。决策的核心,是否还能从整体利益出发,而不为利益集团的影响所动?

从这点来说,十八大很值得关注。关系到中共是否能保持战斗力。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看了“潜行空间”,不禁很佩服西方人。“庄周梦蝶”本来是一个东方式的哲学命题,但从概念到内容都很混沌。“潜行空间”提出了梦的分层理论,就可以一层层建下去,构筑出一个六个层次的梦幻世界。

感觉有点像微积分,复杂无比,一次微分,二次微分,三次微分,D完可以又D,其次都是从一些很简单的规则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部电影,潜行空间显示了西方文明的优越。第一,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很难想象,中国导演会拍这样充满创意的电影。第二,逻辑的严谨。很复杂的意念,但严谨的逻辑来说明,正是西方文明的优越之处。

在最后,其实主角应该没有回到现实,还在不知道那一层的梦里,想来也十分悲哀。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爱她变害她

包姐:“it is like a zoo”.
保镖:“30 animals.”

是谁安排这些保镖的?

没有保镖,直接面对群众,虽然难堪,但也是一种经历,帮助成长。

这两句一出,现在等于是人民公敌,阶级矛盾和华洋矛盾的焦点了。包姐以后的日子还会好过吗?

既然犯了错,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承受后果?哪怕是坐牢?

包姐既然精神有问题,现在这样全民公审,搞不好,更会得迫害妄想症,思觉失调。

造成这样的后果,都是因为长辈没有条件,没有节制,没有原则的溺爱和縱容,爱她变了害她。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亲情 – 2

(1)
唐山是一座男性化的城市,可是冯小刚的电影,采用了女性的角度来描述。

唐山大地震过后,当时唐山市民没有哭,事过多年,唐山人也不愿意提及。所以很多唐山人对电影不满,没有展现出唐山人的坚强。方达的一句,“鸡有的是,蛋也不缺”,把北方爷门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河北省的票房还是最高的,目前五亿的票房,单单河北的票房就两亿,估计会占全国票房的三分一以上。

唐山政府也不是完全满意吧。市委书记赵勇要求展现曹妃甸新区的面貌,以便招商,要求方登在那里的高级酒店吃饭,姐弟相聚;要求元妮在灾后换房子,一次比一次好,展现唐山建设的成就。

虽然唐山政府是控股方,冯小刚还是拒绝了。唐山政府还是很开明的。冯小刚在零九赶着拍,最大的担忧还是怕市委书记换人。换了另一个领导,故事可能又不一样了。

唐山政府不在乎票房,在乎的是海外的影响力,要求就算拿不到奥斯卡提名,起码也要在柏林拿奖 – 海外的招商投资才最重要。

恐怕又失望了。冯小刚从来不会为拿奖去拍电影的,他的电影从来没有在国际上拿过奖。唯一的“夜宴”,冯导说是“装孙子”的戏,凑个热闹而已。

(2)
元妮和方登的关系,想想就让人落泪。

继父陈道明劝她回唐山找亲人,方登说:“救弟弟,这三个字,就象刀子刻在我的耳朵上,不是我记不起,而是我忘不掉。”

方达说,“老太太这么多年,心里就守着这片废墟过日子。”方登在旁边默默听着。

母女相见,元妮向方登跪下了:“妈向你道个歉……你是从那里冒出来的呀……这么多年来,你和你爸从来没有给我捎个信….你到那里去了?”

这段戏,也是徐帆临场编的,剧本上本来是方登应该下跪,但张静初觉得女儿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情绪下跪,结果徐帆说,“那就母亲来跪吧。”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女儿是不需要哭的,结果张静初在现场被感动得落泪了,所有的人也落泪了,导演,摄影师,一边哭一边拍。但镜头还是很克制的,拍的是方登的背影,只能看到泪水落下来,而没有面部特写。

在墓地的时候,方登才真正崩溃了,一直说着“对不起”。母亲一直守着废墟过活,被折磨了三十二年,如果她能早一点来找母亲,就可以把母亲救出来。“一个女人能有多少个三十年啊”,她说。明白了这点,她才会说,“我根本无法原谅我自己。”她才知道了自己的残忍。电影到这里也就终结了。

这些对白和动作,很多都是张静初和徐帆自己想的,随心而走,完全到了自然交融的境界。

演汶川地震中那为妈妈的演员,为了营造那种揪心焦虑的感觉,事前两天两夜不吃不喝,演出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电影的可贵,就在于这一点的诚意和用心,抵得上所有奖项和专业评论。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亲情

唐山大地震说的是亲情,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很多事情,要像方登一样,过了三十多岁才能体会。

这真是一部功德无量的电影,看了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和母亲再看。多珍惜亲情,多回家吃饭。

亲情大过天。在这样的主题面前,什么对商业操作,政治内容,甚至电影艺术上的评击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看到的很多香港的影评还是很吝啬给以好的评价,总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老实说,我觉得,觉得这部电影有问题的人,恐怕是自己先有问题。

也说明了,这些所谓的评论家是如何地脱离群众。冯导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他一直不掩饰自己对那些满口理论的人的鄙视。

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应该如何治沙

在我看来,治理沙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其伟大之处就不要说了。这里提供一些如何治沙的想法。

第一步,设立治沙学院。

全面治沙成功,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也是证明可行的。以色列就是很好的例子。以色列成功的关键之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否则阿拉伯国家也早就成功了。靠的主要是激情和生存压力,这样一个群敌环绕的关键,治沙成功与否,涉及国家民族的生存。

以色列的立国之本是集体农庄,而集体农庄所干的基本也就治沙工作,向沙漠要粮要地。所以治沙也是以色列的治国之本。

集体农庄是实施共产主义的,按劳按需分配,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没有献身精神,不可能坚持下来,更不可能干好。

所以,中国要治沙成功,第一步是要成立一所治沙学院,传授技术反而是次要。关键是要象黄埔军校一样,打造一只核心专业的骨干治沙力量,以治理好沙漠为己任。人的因素第一。

第二步,发挥群众力量。

过去治沙,观念上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尤其是在对待沙漠化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上。

最早的错误,当然是五六十年代的乱开发,种下了今日的祸根。

然后,八九十年代的生态移民,又是一个大错。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要靠自然力量的自我修复,起码要上百年时间,更何况,大多数都是不能自我修复的。岂能让当地老百姓一走了之?

现在有的地方实施生态补偿。把当地居民养起来,不要他们种地,只要他们植林,这无疑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当地居民是最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反正生态移民,政府治沙都要花钱,还起不到效果,还不如直接把钱给当地居民,委托他们治沙。考核指标可以有绿化率,成立率,沙尘暴减少率等。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一举所得。

第三步,是治沙产业化。

反正沙漠不值钱,可以把土地划出来。有本事的人能把沙漠治好,绿化成林,产权就是属于他的。可以靠树木收益,经济作物收益,也可以开发旅游等。因为有很大的界外效应,政府当然要有税务优惠,甚至可以有补贴。一平方公里成林沙漠奖励一千万等。

上述的三步,关键是要有背后的整体思路和政策配套,以及,更为重要的,专门的治沙法律体系。因为治沙是长期和高投入工作,如果法律问题不解决,很难发动民间的力量。

反正治沙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非常应该制订专门的治沙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0年8月1日星期日

李禄-3

(1)
承接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有关的问题和思考,继续讨论。

4,巴郡基金将如何面对将来的宏调风险?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bottom up的,所谓的gobal marcro factors起着不是很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如果李禄接管巴郡,是否愿意面对中国的宏调政策?还是觉得不重要?还有,是否能够理解?毕竟,他出国已经那么多年了,而且一直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中。

作为比较,重新出山的东尼波顿,想在中国大展拳脚。他所上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什么是宏观调控。按照他说的,中国政府会选择在每个行业中扶持“龙头企业”,认识这点,对中国的行业投资至为重要。

可是这和巴郡的投资风格又何其南辕北辙!首先,猜测政府的心意,谁是乖孩子,谁和谁的关系如何,相信政治大于相信市场,这是巴郡从不会做,也更不应该做的事。

更不要忘了,李禄的个人背景,他应该对这些裙带资本主义深痛恶觉才是,否则就是背叛了他自己,也背叛了在投资生涯上一直支持他的人。

好了,问题来了,这样在中国行通吗?

这真是个价值千亿的问题。

5,巴郡的资本运作模式能否在中国复制?

我们也知道,巴郡的资本运作并非只是买卖股票那么简单。每个大刁的背后,都有眼花缭乱的资本安排,并购,不同融资安排等。

这在中国行得通吗?

单不说远,最近就有外资收购汇源和徐工失败的个案。特别是汇源,既不是战略产业,也不是国有公司,外资想并购都面临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像巴菲特那样把旗下保险公司当吸水机那样用,更是毫无可能的。

(2)
综上以上观点,巴菲特如果选择李禄,应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巴郡的成功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复制。如果是这样,就没有必要选择李禄,因为他作为一个基金经理的表现实在是平平无奇。

现在传出这样的消息,无非是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巴菲特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失去了理智,感性凌驾理性。虽然巴菲特是个专业投资人,不大可能犯这种错误,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对于一个习惯独尊的人来说,是很难理性面对的。因为这涉及到自己生死,和一些基本世界观,是否忠诚等。例如毛泽东选择王洪文,金庸选择于品海做接班人,都是感性凌驾理性,虽然他们自己在各自的领域很有成绩。在成熟的政治环境,最高权力的继承和交接有一套程序;但在没有制衡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交班人的个人喜好因素大于一切。

第二种可能,巴菲特是在用激将法。他心目中的接班人并非李禄,而是另有其人,但另外那个人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让巴菲特满意的言行,例如表示出忠诚之类,所以巴菲特就放出风来,希望另外那个真命天子着紧一些。要不然就交给一个中国人了,这样应该能起比较大的刺激作用吧。毕竟,巴菲特也八十了,不能无限期再拖下去。

个人以外,第二种可能更加接近现实。

有关这些继位和接班的运作,中国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经验。而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这样的关头,第一个跑出的候选者,多半会不是真命天子。

李禄 -2

太妙了!

前面伊马打君的评论实在是太妙了!

伊马打君提出了“中国民企的成长性”这个命题,如果中国民企的成长性存在着一个GLASS CEILING,那李录将来可能的投资王者宝座,不过是建在浮沙上而已,一个美丽的误会。

对李录事件的评论,我已经看了很多,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精辟,最深入的评论。这样的评论,能出现在这个博客上,作为这个博客的主人之一,我深深感到自豪。

这个角度,实际上把几个重大的问题连接起来了: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立,甚至和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历史最大的悬念息息相关,也就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到底能否持续?

更妙的地方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海外和香港不会达到太高的深度,而内地则不可能充分展开。所以读者诸君共勉之,一起来思考和交流。

在这个论题上,可以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很多,我先想到了几个:

1,如果李禄掌管了巴郡,他对国企会是什么态度?

巴菲特没有意识形态的包袱,他可以投资中石油,而且,他也是小注怡情而已。但即使是巴菲特,也有他的旗舰项目,例如保险公司,可口可乐等。如果李琭要有自己的旗舰项目,他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2,民企的成长性,是否真的就有上限?

我们说,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在于能发掘出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持续成长的企业,对巴郡这样的大型基金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很短,不管才二三十年,对比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说不上有什么历史参考价值。而中国民企的所面对的政经风险,西方投资者未必能理解。李录能理解吗?

美国没有“民企”的概念,所以巴郡可以放心持有华邮,可口可乐,吉列,而不用考虑企业的存续问题。

何况,就算到现在,也不能说得上比亚迪的投资,就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还是国企的问题。

如果不能重仓民企,那是否就重仓国企?如果出现当年“苏东波”这样的局面(也就是李录本身当年想致力达致的局面),那国企是否还有投资价值?这都是象巴郡这样的基金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