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普选与汇改

(1)
余曾辩论,没有全部看完。但从媒体来看,曾的表现评价不好。

回忆起一些有关辩论的往事。香港学界有粤辩,国辩,英辩三种。中学时玩过粤辩,大学玩过国辩,英辩没有玩过。

粤辩大致讲究逻辑性和临场反应,国辩和粤辩的风格完全不同。国辩讲究的是“主线”。国辩的训练,大都是锤炼出那条“主线”,如果能砌得出来,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大半的工作。

国辩主线大概有几个标准,第一,必须非常简练,两句话能说完,不能超过一百字。

第二,必须比辩论的议题高“半格”。例如说,辩论的题目是“不应该怎样”,主线就必须立论于“该怎样”。例如说,辩论题目是“废除死刑“,从粤辩的角度来说,只要论证死刑利弊就可以了;但一篇合格的国辩主线,五十字说死刑不好,起码还要有五十字必须说“如何才能社会和谐,罪与罚的关系”之类。一定要有理论上可以升华的空间,在最后唱高调之用。否则就算把对方驳倒了,评判也不会给高分。

第三当然就是,讨论主线的过程非常重要,虽然是短短两句话,但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粤辩和国辩的辩题很不一样,粤辩的题目是单一而聚焦的,是很具体的,例如应否扩大禁烟之类。国辩的题目都是判断性,焦点很模糊,例如“人性本善或本恶“(这是国际大专赛当年最出名的一条题目,经典比赛,胜出的是人性本恶,胜方复旦大学队的主线非常精彩,以顾城的诗做总结,但背后是十几个教授的功力)。

不经过讨论,透彻理解,这样的主线很难建起来。以经验而言,这样的主线起码要四个人花十小时以上时间才能建起来。

至于粤辩很讲究的比喻,国辩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主线有了,比喻不是什么难题。

我想,有关普选的辩论,背后的是非曲直先不要管,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更像是国辩的设置,而多粤辩的设置。

如果曾特首用国辩的手法,用哲学的理念来升华,模糊化,学理化,提出一个貌似庞大的主线和框架,表现会好很多。用粤辩针锋相对的方式,在这样一个立场和题目下,是以己之短应敌之长,很容易处下风。

从辩论的角度来说,立场本身没什么合理不合理的,但当抽签决定了,就要“上身”,完全投入,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东西,相信自己说的都是真理,对方说的都是荒谬。国辩的主线建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看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题目,什么千奇百怪的题目都有,立场本身不是问题。

(2)
央行汇改的长文,我看了好几次,不禁又想到这个国辩和粤辩风格的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0620/14438142061.shtml

首先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举世关注,当然也应该有英文版了。但不知道外国人看了有什么感觉,因为充满了很多“中国特色”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例如,文章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2005年7月建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正确选择,是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适应新的发展和开放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这是给全世界看的文章。照道理,这种文风,多数会给人取笑,而中央政府毫不顾忌,可见其自信程度。

第二个感想就是,当年领教的国辩风格,(应该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中文魅力完全展露无遗。

文章高度升华,概念性很强,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尽量不留破绽。

人民币应否升值,本来就像香港应否普选一样,是一个单一性,操作性的问题,问的是“what, how, when“这些直接问题。

但央行的文章,处处高调,处处占领高地,但对于直接问题就是不去回答,而是在展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框架。

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曾特首不先建立自己的框架,而疲于应付人家的问题,自然就很被动,处处受制,处于下风。同样,央行的文章,就没有像曾这样的毛病,专门去回应别人关心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去建立一套框架;对于这种问题,最重要的是高瓯建瓦,占领高地,才有可为。

1 条评论:

依馬打 说...

非大學畢業就直接投考政務主任的曾特首, 當年之所以能從一眾同級政務官堆上位, 全憑他以前擔任國際貿易談判香港代表, 憑其口才爭取香港獲較佳貿易配額.

當年他用英語與各國貿易代表辯論, 談判題目並非人性善惡, 應否容許安樂死, 保留死刑等涉及價值判斷為主, 須具較高階哲理分析的題目.

他上位後獲政府保送進修公共行政管理, 課堂或須包括辯論訓練, 但估計題目也只涉及公共行政之具體實務, 相關訓練屬邏輯推理, 統計數據演繹技巧和臨場反應多, 未到例如各哲學門派辯論何謂 "平等" 這一層次.

特首工餘或會看過不少內地的政治理論著作, 但始終無受過長時間黨校理論教育, 較難用哲學的理念把政改辯題學理化和模糊化. 就算他有這能力, 背後的軍師也可能基於大眾能否明白和消化的考慮, 不讓他從這個方向組織辯論主線, 結果特首唯有沿用他多年前的貿易談判經驗去與有豐富上庭訴訟經驗的余大狀辯論, 自然會流於你所講 "用粤辩针锋相对的方式,在这样一个立场和题目下,是以己之短应敌之长,很容易处下风".

若余大狀的辯論對象是泛民也公認辯才了得, 對政治理論框架應有一定掌握的曾鈺成, 或同樣具備豐富訴訟經驗的黃仁龍, 政府一方的發言應更精采.

另, 大公報是全港唯一把整場辯論雙方發言 transcript 一字不漏記錄和刊登之文字媒體. 看來中央政府對這場辯論不只欽准, 更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