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 I Money訪問富士康在重慶的工廠﹐報道民工待遇苦況﹐受剝削等等。
我倒覺得﹐有富士康這樣的廠其實已經很好了﹐君不見全國到處林立的洗腳店﹐一個鐘二十元﹐十元給老闆抽去﹐自己只袋十元﹐一個月收入不到千元﹐大把人做。
那麼多的人﹐寧願伺候臭腳丫﹐也不願意回去伺候莊稼﹐只說明農村的生活太苦而已。
也說明﹐香港的記者根本不了解中國的農村生活﹐就對中國的民工情況亂下判斷。那種起草摸黑﹐日頭暴晒﹐擔心豬紊糧價的日子﹐他們根本想象不出來。
在八十九十年代時期﹐農村出來打工的還不是那麼普遍﹐供應比較少﹐工資自然比較高﹐那時能有月薪五百﹐等同沿海城市幹部的工資了。其後農村出來打工普遍化了﹐供應大增﹐工資自然漲不上去。
這道理就如同早期下海的城市人﹐大多很容易發達﹐現在則很難一樣。
出來打工的民工﹐其實也存不到什麼錢﹐無法融入當地社會﹐也很難為自己命運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他們只是增加了閱歷。幹個三五年﹐回家做做小生意﹐甚至回去種田﹐但已經有了現代工業社會的洗禮﹐眼界﹐能力已經大有不同﹐更能夠和現代社會適應。無論如何﹐也好過把他們最寶貴的青春時光耗在田間地頭。
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懂得上網的農民﹐要比一個不懂得上網的農民也要強得多。
更何況﹐出來打工﹐也能給他們一個翻身的機會﹐儘管這機會是非常渺茫。從年輕人的心境來說﹐寧願在外面苦點﹐和一大堆同齡人待一起﹐也比雖然比較安逸﹐但要在家裡一天到晚聽父母嘮叨要好得多。
我聽到的很多個案﹐現在中國農村里﹐幾乎沒有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還待在家里了﹐都出去打工﹐或就學了。這也造成了一種群體壓力﹐越是如此﹐越是每個年輕人都要出去。
我倒覺得﹐中國的這種民工現象和制度﹐逼大多數的年輕人出去闖蕩﹐經歷社會的磨煉﹐為自己的命運奮鬥打拼﹐比香港為數眾多的雙失年輕人﹐一天到晚只待在家裡上網﹐怨天怨地罵政府﹐要強多了。恐怕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也許自己可以去﹐也應該去富士康打工試試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