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核電的政治風險

(1)
中共對蘇共為什麼會突然倒臺的研究可謂不留遺力﹐最近又組織了文人班子出版蘇共倒臺二十年的反思。

在前十年﹐一位新華社記者寫的“蘇共十年祭”可謂震撼。如書中寫的﹐震撼不在於蘇共倒台﹐而在於為什麼蘇共會失去了民心﹐在宣告解散的當夜﹐沒有任何自發的民眾紀念﹐事後也鮮見懷念。

對共產黨來說﹐這是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政權沒有了﹐還可以再拿回來﹐共產黨有最強的組織鬥爭能力﹐奪權政權這種事只是小菜一碟﹔但民心沒有了﹐就無法東山再起了。

“蘇共十年祭”中列出了導致蘇共離心離德的幾條原因﹐其中一條原因就是當時對切爾諾貝爾事故的處理﹐太傷害了蘇聯人民的心。切爾諾貝爾事故是典型的人禍﹐直到一個禮拜後才發佈消息﹐而當時為了不影響“五一”勞動節的遊行﹐還讓小孩在街頭排練﹐實在令人發指。

核事故處理的失當﹐很容易導致政府的倒臺﹐在民主國家﹐這也許只意味這一屆政府的下台。但在專制國家﹐後果可就嚴重得多﹐人們會把帳算在執政黨身上﹐而由於核災難的影響是持久的﹐這種怨氣只會越來越大。

福島核事件過後﹐核電安全問題已經展露無疑。如果中國政府仍要為核電開綠燈﹐那就等於是為其背書﹐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押在核電上面。如果將來出了重大事故﹐中共自己的聲望甚至政權穩定也將大受影響。

我想﹐中央政府也一定會考慮這一點﹐核電到底值不值得中共為其壓注﹐能源問題事小﹐但如果核電問題帶來了中國不能承受的政治後果﹐那將是更得不償失。

(2)
核事故的危害﹐不在於事先的防範﹐安全標準有多高﹐準備有多周全﹐而在於出事後﹐當局如何處理﹐如何取舍﹐如何取態。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一個系統﹐不管有多精密﹐多複雜﹐在一個長的時間尺度內﹐意外是一定會發生的。

所有的系統設計者﹐在假設意外時﹐只會假設一種情況﹐或多種情況﹔但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意外情況的發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就好像次按模型﹐模型設計者自以為能把所有的情況都考慮進去﹐但現實說明並非如此。


實際上﹐按照核電站的設計規範﹐核電站真的出了事故﹐後果並不嚴重﹐一切都可以控制。這也是核電專家一再強調核電安全的原因。

然而﹐這正是專家的盲點﹐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無法從一個更廣的視野看待現實世界。

在現實世界中﹐當一個固若金湯的核電站出了問題﹐通常也意味着整個核電站所處的環境出了問題﹐原來在應變方案中假設存在的種種應變工具﹐都不復存在。例如福島核電站的海嘯﹐就是一個例子。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例如戰爭﹐政變﹐局部社會動亂﹐全國大面積電網癱瘓﹐等等等等﹐在這些專家預計不到的場景中﹐到時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人的判斷﹐制度的保障等等﹐而不是那些設計精良的儀器和設備。

(3)
人類歷史三大核事故﹐福島﹐三里島﹐切爾諾貝爾事故﹐其中三里島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恰恰說明了事後的補救和處理才是關鍵﹐而這的確又和制度很有關係。

核電事故的關鍵在於事故發生後﹐是否有效及時處理﹐能否透明地發佈資訊﹐如何能把災害減到最小程度。

在中國﹐要能確保這些機制能完好地運行﹐需要一個穩定﹐開明﹐高效的政治環境。

我們都知道﹐目前中國穩定的政治環境﹐是經濟的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假設中國的經濟增長只有南美洲的不到5%﹐恐怕中國早就是世界上最動蕩不安的國家了。

經濟高增長不可能永久持續﹐假設到了二十年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到只有百分之三﹐到時社會矛盾一定會更加嚴重﹐政治上也更加動蕩。

而到時正是現在這批核電大躍進時期建成的機組開始老化的時期﹐到時該怎麼辦﹖

這不是危言聳聽。當今世界上﹐核能組織公認的最危險的幾個核電廠全部是分佈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內。它們不但機組老化﹐無力維修﹐也不可能關停﹔最危險的是﹐當它們真的出事﹐當地政府根本沒有應付的能力和意願。

這很有可能是三十年後中國核電機組面臨的命運﹐所以中國核電發展還是應該慎重。

中國當然很有可能真正走向民主富強的道路﹐客觀來說﹐成功的機率可能也不過百分之五十而已。但如果不是﹐等於風險被放大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