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子思村

浙江德清县子思村有网站,村里的莫干山蛇类产品有限公司的网站我也看了。产品目录有蛇种,眼镜蛇,大王蛇,腹蛇等,每条三十元,可供应一万条。

子思村有170人,每年产四百万条蛇,全国人工养殖的蛇十条里有八条是这里出产的,公司年产值2亿元。有多项人工养殖的专利。

因为都是毒蛇,采用开放式养殖,也无人看关,养鸡养鸭一般。农家里随地是蛇。

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奥斯陆

(1)
“我没有敌人。”

这多像一个殉道者临难前说的话。这句话,相信能深深打动受基督殉难文化影响的西方心理,就差为刘晓波封圣了,让人心中涌起想去锦州监狱门前献花的冲动。

“我的灰烬无坚不催,能透过阳光拥抱你。”这样的话,无法不让人热泪盈眶。

我不禁想,这篇“我的最后陈述”,刘晓波在09年12月法庭判决前写的时候,也许是当诺贝尔奖的得奖感言来写的---- 他绝顶聪明,又在西方待过多年,自己在判刑后会获奖,应该心里有数。这篇文章和整个气氛配合得天衣无缝,应该是历史上最感人的得奖宣言吧。

张荣革和潘雪晴这两位检察官,在这篇文章中被点名了,幸或不幸,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整个奥斯陆颁奖仪式,不像中国官方说的是一场闹剧,反而富有格调,深刻感人,是西方文化的 the finest moment。大会没有设司仪,每个环节自然流畅,含蓄,克制,高雅。

打个不伦不类的比喻,同样的颁奖场面,如果是在中国举行,格调和风格远远无法和已经高度发展的西方文化相比。类似“感动中国”这样的颁奖礼也很多,华丽的舞台,夸张的司仪,马屁与颂歌齐飞,庸俗与肉麻涌现,总之就是无法让人感动。

(2)
刘晓波的亲属没能来,应该是恼怒了挪威人。

应该是豁出去了,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讲话不留情面,他说应该释放刘晓波 --- 这明显是过了界,等于是在干涉中国的司法权力和内政。刘晓波能否获奖是他可以决定的,但刘晓波是否触犯了中国法律,那明显是另一回事。

大会安排把证书颁给一张空凳,留下了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也等于是刻意羞辱了中国。

心中暗想,真是好样的。也在脑海中默默地回忆,生活中有什么机会会接触到挪威的产品,应该尽量购买。这样的国家真的很应该支持。

(3)
刘霞没能来,刘晓波的亲属也都不能来,所有内地和他有关系的活跃份子也都被监视了。

中国这样做,等于是和西方的核心价值全面决裂,不知道为自己树立了多少敌人。

中国也可以采取一个比较软化的立场,让刘霞来奥斯陆,前苏联和纳粹德国都这样做了,可以留有余地。中国这样的做法,真是福祸难知了。

起码两个不利的影响马上出现了。

第一是,等于达赖喇嘛的声势和影响力又将强大了。中国近年一直在舆论上打压达赖,尤其是致力削弱他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者这个身份的含金量。现在一来,达赖的招牌更加亮了。

第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和中国耗上了。主席在讲话里直言不讳,过去单单为南非,就颁了四个诺贝尔和平奖,直到种族隔离政策被废除为止。如果中国的民主是他在讲话中说的那么重要,对全人类有这么重大的影响,恐怕将来还要颁十个八个给中国异见份子都不止了。中国政府将很头疼了。

(4)
这次刘晓波得奖风波的应对,应该是胡锦涛亲自制定的。作为党的总书记,意识形态的最高负责人,他责无旁贷。

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线,是中共绷得最紧的一根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中国政府的应对方式,虽然不近人情,但可以理解。任何人处在胡锦涛的位置上,恐怕也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有一丝的退让,就会溃不成军,既然要坚守,就要坚持到底。

这是一种政治谋略吧。但也希望,在内心深处,胡锦涛和温家宝这些人,能知道自己是错的,人家是对的,等到刘晓波出来的一天,能给他一个更好的待遇。

刘晓波已经坐了很多次牢,他的后半生大多是在牢房度过的。如果等到他出来以后,还要因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个身份,还要再在牢房之间进进出出的话,那真是令人绝望了。

刘晓波将来不能再坐牢了。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回Eugene:朝鲜问题之我见- 2

你的意思是,美国可以借第二次朝鲜战争,一举挽回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劣势,实现王者回归?

当然,前提也要是,恐怖份子的势头要被压下来,不再成为头号威胁。美国作为头号霸主,不打仗是不行的。这是它立足的本钱。如果反恐战争可以缓下来,第二次朝鲜战争自然成为优先事项。没有一任美国总统是没有发动一场自己的战争的。现在的阿富汗战争是小布殊带下来的,不能算在奥巴马头上。他自然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来打一场合适的战争。

也就是说,如果在今年和明年再没有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针对西方世界的恐怖袭击, 按照你的估计,朝鲜半岛在2011或2012年出现热战的机会是很大了。美国将不在伊朗动手,而会在北韩动手,以外科手术打击加“斩首”作战的方式,一举解决朝鲜问题。

有一句内地传媒的话,印象是很深刻的,“永远不要低估美国制度创新的能力,永远不要低估美国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强烈印证是,两次QE,美元不单没有崩溃,反而都能升值,这种有违经济学常理的现象,正说明美国整体上的优越和实力。

如果你的猜测属实,那只能说,在这种战略谋划上,中国的表现和美国还是相差太远,美国大概已经是硕士水平,而中国大概还是在初中水平。

美国在借北韩将中国的军。北韩的倒行逆施,就算不是美国鼓励的,起码也是其所乐见的,一再为其创造战略优势。

你说,“中国在过去三年消耗了过多的外交和政治资本,这是国内统治和开发思路向外延伸,敢于冲突却又不敢承担不知补救的后果。三年以来自以为在美、欧、俄、新兴大国之间合纵连横,却最终让各方均认定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实力政治是这些国家的根本威胁之一。至于养朝鲜自重被反噬,更不必多言。”

在中国,战略谋划是属于“官学”的范畴,水平如何,自不必多言。

如果美国人要认真对付,中国人在全球舞台上,恐怕还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中国还是少搞奥运,世博,亚运,弘扬所谓价值观这样的傻事,还是先老老实实练好自己内功吧。

至于朝鲜问题如何破局,我的看法是,中国应该有新思维,早日和南韩联手对付北韩,才能掌握主动权。北韩既然已是必沉之船,不再是战略资产而是负担,早动手好过晚动手,自己动手好过别人动手,理由在前文说了。

回Eugene:朝鲜问题之我见

(1)
Eugene君,谢谢你的精彩留言。对于朝鲜问题,我的想法和你是一样的:中国遇到了大麻烦。

来回顾一下历史: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得到情报,在美国的压力下,蒋介石有意放弃金门,毛泽东担心台湾和大陆进一步脱离,也担心美国借此扶助台独势力,于是发起金门炮战,提醒美国,国共仍在交战。蒋介石对此心照不宣,金门不再撤守,对美国人也有了交代。金门炮战打了十几年,整个福建沿海都成为前线,早期打的是实弹,后期打的是空弹,只带宣传单,不带炸药。主要是国共双方联合演给美国看的。

今日北韩炮轰南韩背后的逻辑大同小异,主要目的是为了制造紧张局势,提醒中国不要轻易放弃朝鲜。北韩国庆阅兵,领导人交班,中国只派国务委员出席(1989年是总书记赵紫阳去),北韩自然深感不满。

北韩这样会不会玩火,弄巧反拙?搞不好,真的惹恼了中国,不再理它了?

问题是,北韩目前内部政权极不稳定。金正日提拔自己的儿子和老婆做接班安排,国内民生矛盾又多,极可能如日后毛泽东逝世后那样,来一个北韩版的“抓四人帮”。北韩版的“林彪”已经一再出现了,已经出现多次劳动党第二把手叛逃(不是一次)的事件,说明和文革结束前的中国一样,北韩内部政治的混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韩当前的主政者,如文革前的“四人帮”一样,所有的政策都是短期极端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而不理对国家和区域的长远后果。如果真的爆发战争,对金正银来说,是最理想的局面,他的继位接班毫无悬念;否则,恐怕连小命都难保。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希望北韩能通过经济改革,走中国式的改革路线,像一个正常国家那样稳步发展,无异是痴人说梦。你能想象“四人帮”如果不倒台,会走邓小平的改革路线吗?

在这个时候,北韩需要玩火,越玩越大越好;而美国也需要北韩来玩火,两相配合之下,成为一个双簧,各取所需,演给中国人看。

(2)
发展下去,中国人在二三十年内,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头号强国。

在西方世界来看,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由一个非民主国家来担当这个地位,对人类文明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

不能责怪西方人这样想,中国文明是有很多劣根性。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对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信心,相信儒家文化的仁义道德理念,能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作用。但很难令西方人相信这一点。

义和团事件发生时,山西巡抚把当时山西境内所有的七十多个外国人叫到巡抚府来,说要加以保护。叫来以后,山西巡抚要把他们全部杀掉,当时有一个英国妇人站出来说,“你们不能这样。我在这里从事医务工作,已经救了很多人,现在你们不能在我的面前,连把我的孩子也杀死。”山西巡抚摆摆手,“妇人皆割乳而死”。

比起杀英国女医生的塔利班来说,中国人的表现又如何?这是政府行为,而直到今天,中国人也没有道歉,甚至任何的纪念。这样的比比事迹,在中国人那里,已经遗忘了,但在西方的记忆中,可是印象深刻。

抑止中国的崛起,将是西方战略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头号大事。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自然用是当年搞垮苏联的手段,逼中国走军备竞赛的路线,最终垮台。朝鲜半岛的局势紧张,自然是天上掉下来的文章题目。搞不好,甚至美国还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北韩隔一段时间就“动”一下,你好我好。

(3)
北韩是纸老虎,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和整个工业体系,这些北韩都没有可以抗衡的本钱。伊拉克战争前,整个军工体系已经千苍百孔,美军一打,毫无抵御能力。

北韩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无法高估。韩战爆发时,北韩军的主力是几个师的四野朝鲜籍部队,等于是中国解放军的延伸部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步兵,配备的是苏联T34坦克,而当时南韩军队一辆坦克也没有。这些条件,现在都不具备了,南北韩军备的差距太大,而原来中国解放军的那些种子,在朝鲜战争停战后,朝鲜劳动党展开了多次清洗,也所剩无几。(战后北韩对亲华派的清洗残酷无比,很多原来北韩军队高层要跑到中国老部队来“避难”,而中国出于考虑北韩的面子,还要把他们藏起来,也可以说是一大讽刺。)

可以断言,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北韩必然在一个月内垮台。

(4)
如果是这样,中国应该如何回应?中国还需不需要支持北韩?

朝鲜半岛出现战争,无非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第一是北韩打南韩;第二是南韩打北韩,两种情况的后果都是北韩很快垮台,平壤被占领,局势一如1950年10月的情况。

中国到时应该怎样做,还应出兵吗?

我的看法是,这次中国不需要出兵了,任由他去。

理由如下:

1,北韩的位置对中国很重要。这是因为它离北京很近,挥师就可抵达京师。这是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

中国传统上的军事敌人是日本,所以朝鲜半岛才这么重要。但现在中国和日本将来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已经很低(有了原子弹,日本还敢来侵略中国吗),中国将来的可能军事对手主要还是美国。

但美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很强,单凭航空母舰和登陆舰就可以发动攻击,是否通过朝鲜半岛登陆,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2,美国和日本不同。日本对中国有领土野心,需要永久性的军事占领,所以需要一个稳定的陆上通道,保证军队可以源源不绝地抵达大陆。

而美国就算和中国有军事冲突,也不会谋求永久性的军事占领,在作战方式上,将依靠大规模的空袭和“斩首”行动,速战速决,如同伊拉克战争的翻版。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半岛在中美军事对抗中的意义不大,无论对那一方来说都是。

3,在1950,东北对中国很重要,那里是中国的工业基地,集中了一半以上工业生产。如果朝鲜半岛形势不稳,也严重影响中国的工业建设。

但现在东北在中国的工业布局中已经不再那么重要,生产基地已经转移到沿海;而且三线已经建成,基础设置都已经存在,如有需要,还可以随时启动。如果单单为了保护东北,而在未来的朝鲜战争中支持北韩一方,是没有必要的。

4,1950年中国参战,也有很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主要是为了配合苏联当时的全球战略,这个前提现在当然不存在了。另外,当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参战,尽快解决联合国席位问题。

现在北韩几乎与所有国家为敌,如果中国再站在北韩一方,在国际政治上捞不到什么好处。

(5)
世事如棋。甚至连越南都可以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枚棋子,岘港有可能有一天再次成为美军基地,用来对抗中国。毫无疑问,北韩也成为美国全球布局中的一部分。

中国要摆脱这种困境,要破局,就应该尽快把底线亮出来。北韩对中国已经没有战略价值,反而成为负累,应该越早抛弃越好。

有一种担心是,如果北韩垮台,大量难民会涌入中国,造成负担。但如果这种局面出现了,相信南韩会比中国更愿意负起责任。

南韩的统一部一定也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做了很多预案和沙盘推演,甚至做了很多渗透准备。中国也应该开始和南韩展开秘密合作,应付局面。

让北韩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一枚战略棋子,是很没有必要的。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士兵突击-2

2008年川震,见到几个幸存者的访问,都说到在困难的时候,就用“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信条:“不抛弃,不放弃”来勉励自己,才苦撑下去。一部电视剧,能励志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伟大了。

士兵突击很优秀,因为它是中国式的创新,从剧情结构到演变,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像美国的单元剧,每集之间没有关系,纯粹以故事的方式推动;也不像传统的亚洲电视剧,纠缠于伦理和人物关系。士兵突击剧情的推动是主角的成长和性格变化,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力。这是最高明的说故事手法,就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比别人高明,因为他都是用性格成长来推动故事,其他都是铺陈。

士兵突击有两条主线,一个是主角许三多的成长,一个是成才的成长,都是来自下榕树村的农村孩子。成长是村长的儿子,从小耳闻目睹,一切都走精面,到了部队,“进步”得很快,一下子把许三多抛在后面。

许三多一出场的时候,可以说是个窝囊废,什么也干不好,愚笨无比,一再闯祸。他能进部队,完全是个意外,是征兵班长灌下酒后的一时冲动。

但许三多的优点是很多的,他坚忍,意志顽强,有亲和力,待人坦诚,有勇气。

很多人的评论是说,许三多这样的兵,笨头笨脑,不要说最后能成为最精锐的老A部队特种兵,就算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也不合格。 在隐蔽演习的时候,因为担心班长没有吃早饭,把鸡蛋藏在怀里给班长做早饭,结果被红外线侦测仪发现了,全连暴露,气得连长都说要枪毙他。这在战场上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全连都会阵亡的。

但我觉得,许三多就像他连长评价的, “明明是个强人,天生一副熊样”。他一直在进步。他的优秀品质盖过了缺点。他是真正的强人。在被流放到草原五班的时候,他一个人可以把团长当年在这里做排长时想修但没修成的路修起来,从而得到团长的赏识,分配他到钢七连去。在钢七连的时候,在和老A部队的演习对抗时,他凭着不要命的精神,一个人把老A部队的指挥官俘虏了,这是钢七连在整场败仗中,唯一的亮点。在老A部队和毒贩的实战中,他是唯一一个近距离格杀毒贩,还俘虏了另一个毒贩的特种兵。尽管在整场战斗中,他连一枪也不敢放,甚至还犯了错误,差点累死队友。

尽管许三多有这样那样犯傻的地方,但不管在那个部队,他实际上都是这个部队在那段时间立功最大的人,他也是最强的人。所以一直得到主官的器重和赏识。队友也信任他。所以当许三多面临自己的战斗,需要向部队借二十万来解救已经入狱的父亲时,队长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可以啊”。如果是成才,人家会有这样的反应吗?

成才只是一个乡下来的孩子,他的那些鬼精明,在部队那么多的人精看来,一眼就被看穿了。他用不同的档次的烟去敬不同级别的长官,为了一个可以转士官的机会,就可以去跳槽,在钢七连最困难的时候离开它,都为人所不齿,而他自己一直不知道。

他的性格中没有坚忍,容易放弃。在和老A部队的演习对抗时,尽管他是最好的阻击手,但想不到被老A队长一下就解决了,他崩溃了,怀疑自己做一个阻击手的前途,也兴起了离开钢七连的念头。而许三多则凭不要命的精神,最后反而俘虏了老A队长。

在进老A的最后考核中,队长设置了一个逼真而令人绝望的环境:战友全部阵亡,通讯中断,任务已经没有完成的可能,是否能坚持原来“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的命令?许三多坚持下去了,而成才,不出所料,放弃了。也放弃了自己进老A的机会。

成才不服,他的训练成绩是最好的,他是最优秀的兵,为什么是他遭到淘汰。在训练和选拔中,成才几次抛弃了队友,因为他当他们是竞争者,队长都看到了。他很失望。他评论成才,“我们不敢和你上战场”。“回去好好做人。”

成才被淘汰了,他做人的基础被打没了。他回到了草原五班,许三多原来待过的地方,重新学习如何好好做人。他在反省,成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三多在二十三岁生日那天,第一次在战斗中杀了人,他开始怀疑这一切的意义,非常迷惘,想要放弃。他回到了原来钢七连的地方,人事全非,但连长知道他的心病,把他带回草原五班,让他见到脱胎换骨的成才。

星光下,男子汉们相拥痛哭,他们都真正成长了,从而可以去面临自己的战斗。最后,成才也通过了自己的考验,回到了老A部队。

在剧中,许三多和成才的成长这两条线,一条在明,一条在暗,最后汇合在一起。“不抛弃,不放弃”,成为最激励人心的词。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士兵突击







已经是四次看这部电视剧了,仍感到岸平潮阔,月涌大江,心潮澎湃,感人肺腑之处比比皆是。
一些新的想法:

1,片中几个光彩出色的人物,高成连长,史金班长,袁朗团长,都是话剧演员出身,浑身是戏;话剧演员最大的本领就是声音都可以入戏,对白念得无懈可击。反而主角许三多是真正的民工出身,说话期期艾艾,对照之下,形成巨大的张力。

2,难以想象,这部这么精致的电视剧竟然是三个月就拍完的,那些千军万马气势宏大的壮观场面,那些震撼人心的对白,这么短时间就拍成了,而且不给人一点粗制滥造的感觉。

但想来也合理。“我的兄弟是顺溜”的制作时间甚至比“士兵突击”还要短。导演说,拍的时候,是用一种原生态的手法,把摄像机放在很远,演员自由表达,导演不干涉,几乎等于是记录片的拍法。想来“士兵突击”也是大同小异的拍法吧。尤其是,剧中的主要演员是话剧演员,舞台表达能力都很自然。这种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一定是完全没有NG的了。

3,剧本当然是第一流的,文人主创,发自胸臆,尤其是教官袁朗对许三多朋友成才的钻营手法的评价,简直有了哲学的意味。剧情中让我激节赞赏的设置有两处;

第一个,是许三多这个笨头笨脑的兵,到处为人所看不起,反而到了最后钢七连解散后,成为最后一个留守的兵,继承了钢七连的精神遗产。连最看不起许三多的连长,也要在他身上才能真正找回钢七连的精神。

第二个,是许三多终于成为一代兵王,老A部队的特种兵后,真正面临的战斗却是来自残酷的现实,而不是血腥的战场。原来懦弱糊涂,连杀猪都不敢看,说话像蚊子的许三多,面临家毁人散,反而以老兵的沉着,振作自己的大哥,为父亲办理保外就医,回部队借二十万(要用他两百个月的工资来还)善后。这一段太深刻了。

4,“士兵突击”的编剧是军人,剧本也有军事顾问。钢七连这么优秀的部队为什么要被削掉,为什么它所在的702团要成为改革的试点,我也是看到第四遍才明白。

钢七连,作为最精锐的装甲侦察连,在和老A部队的演习对抗中,战损比是一比九,所以算是输了。 钢七连是传统陆军的极致,战斗力和士气无懈可击,但比起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又怎样?和美军对抗时,能否有一线生机,大家都心中有数。只有老A部队这样的高端部队,才有一线希望。也只有老A部队才能比得上美军的战斗力。所以用老A部队来削钢七连是合情合理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选最优秀的来下刀,才能有最大的效果。剧中的军队高层一再说,“没有时间了”正是流露出这种焦虑感和迫切性。

从钢七连这种讲求荣誉感的部队来到讲求“诡道”的老A部队,对许三多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钢七连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老A部队的袁朗团长正是看中了许三多身上的钢七连精神,反而抛弃了钢七连精神的成才,遭到了袁朗的抛弃。

5,感人肺腑的地方很多,其中每次仍能让我落泪的是史今班长痛骂许三多是“龟儿子”,逼着他往自己手上抡锤一幕。实在是太感人了。

像史今这样优秀的士兵,也要离开部队,而且最后是被许三多挤走的,实在让人感到痛心。剧中有一幕是史今寄来的明信片,我特意按了暂停来看地址,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镇某村,在军中干尽了豪事,他退役后也是回乡当农民,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6,整部电视剧三十集,我最喜欢的是头两集,许三多参军前的那一段。把中国农民的落实巴交和奸烩拍得活灵活现,许三多的不济,天真和幼稚,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自己的影子。

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是河北农村人,十八岁时一心下定要当演员,从家乡里逃了出来,在北京飘荡多年,现在成了中国数一数二的红星,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士兵突击”在全国播放的时候,王宝强在河北农村的同伴说,他就是演回了自己。剧中许三多的父亲对他说什么的时候都是拳脚相加,他的伙伴说,王宝强的爹其实打得比电视里还厉害。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因为够真实。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我的兄弟叫顺溜-2

好片。很多情节上不通,粗糙的地方。这里说它的优点:

1,电视集中在”兄弟“二字,那种在战斗中凝结的兄弟情,刻划得很深刻。

2,外景很美。真不想到剧组是在那里找出这么一个地方的。风光如画,完全是四十年代的感觉。

3,制作很精细。片中国军,日军,伪军,新四军都演得很好。

4,战争中的残酷没有回避。几场战斗,简直可以用”盘肠大战“来形容。

5,王宝强的演技很到位,最后一段话,简直让人哭出来,“鬼子说不打就不打了,放下枪就可以回家了。可我呢,我没法回家了。”

6,片子中的日本人演得很好,我还以为是日本演员,看演员表才知道是中国人。

7,新四军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回避。

8,在创作意念上,抄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例如命运,性格的对抗等,一下就很深刻了。喜剧开头,悲剧结尾,而且和中国的历史深刻连接起来。

难怪去年收视第一。

中国的电视剧大有进步。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我的兄弟叫顺溜

极高水准之作。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静安区的这场死了五十多人的大火,刚好是对刚刚落幕的世博的绝大反讽:

1,为了赶今年底节能减耗15%的任务,每个政府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很多地方政府拉闸限电的荒谬行径就不说了,静安区没有工厂,为了完成指标,就耗资三千万,为区内很多房子实施节能工程。不要以为政府出钱,市民就有实惠,这种政绩工程真是害死人!

第一,这种涂在外墙的所谓保温节能面料,本身就是可燃的,而且燃烧后发放毒气(这次大火死伤者以烟熏为主),最近已经发生了多次实施这种节能工程后的高层大厦发生火灾的事故。好好的水泥外墙,涂上一层可燃的面料,发生火灾时会怎样,到底想过没有?靠害乎?

第二,节能工程也包括为户主换玻璃,从单层玻璃换双层,这本是好事。但施工队也换了窗花,都是焊死的,火灾来临时,无法从窗户逃生。(被烧的教师公寓还没有换好玻璃,但别的已经完工的大厦有这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三,为了完成指标(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项目一定要赶工。被烧的大厦几个月前已经被安全监理揭发有安全问题,但无人理会,继续赶工。试想想,一栋二十八层的大厦,被全部是可燃易燃的棚架包住,棚架上上下下堆满了可燃的所谓保温面料(一种塑料性的物质),然后有好几个无证的电工天天在那里电焊,发生灾难性的火灾的可能性是多少? 真是最惨痛的面子工程!

2,事发后,上海消防队解释高层救火是世界性难题。既然如此,起那么多的高层大楼做什么?整个大上海,能射上100米以上的水炮也只有一座。上海是世界上高层大楼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而政府对高层大楼的火灾救助竟然是这种放任不理的态度!(留意第2张照片,消防龙头根本射不上去,而且旁边到处都是同样搭了棚架的高楼). 如果这样,凭什么把房子卖得这么贵?被烧的教师大楼位于静安区的黄金地段,房价一平方米三万元以上,上海政府这么多年在房地产上赚了这么多钱,难道不应该花更多的钱在消防投入上?

世博的主题是城市发展,到底展览的内容有没有提到高层大楼的消防这一块,如果是完全忽略了,那么上海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可以说简直是厚颜无耻了。这不是对全世界说谎么?

报载,目前为止,上海已经为静安大火抓了八个人,但愿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倒这些小毛小虾身上,草草了事。抓那些承包商,抓那些无证电工无济于事, 是体制上的问题。香港在城市管理上比上海好,这是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代价才做到的,但香港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
另外,在此悼念宋学赋老师以及其他的遇难者,一路走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70c530100mtp4.html?tj=1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罢买蒙牛, 伊利, 光明

新闻报道,有港区人大代表去信中央要求为赵连海平反。

估计作用不大。政法机构不可能自己否定自己,除非有重大原则性的问题。

突发奇想,如果有知名人士发起全国运动,号召抵制蒙牛,伊利,光明等国有牛奶企业,直到赵连海被释放,或者到2012年赵连海刑满之前,都不要买任何国有奶业产品,会有什么后果?

蒙牛股东是中国粮食,是正部级单位,由它出面,应该很容易搞定一个科级的大兴县法院吧?经济利益才是硬道理,钞票比选票更有道理。

首先,这样的活动是否违法的?会否被禁止?发起人得到赵连海这样的下场?

严格来说,不买某一种产品应该是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有很完整的消费者保护法。只要整个运动集中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个范围,而不要扯到言论自由,公民权利等敏感议题,问题应该不大。

甚至这样的声明都不需要提到赵连海的名字,只要提到中国乳业界的一些丑陋现象,而在这些丑陋现象得到纠正之前,号召抵制国产牛奶产品,帮助其整顿。当然,也可以隐晦地提到赵连海。


其次,这样的号召在全国范围能否得到响应?

只要能公开,响应应该很广泛。中国乳业的名声已经很差。赵连海是在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是在为所有人说话。消费者应该声援他,是一种道义。

当然,发起人也要做好有所牺牲的准备。是在与整个财雄势大的国有奶业为敌。但把矛盾挑明了,如果真的出事,受到更大伤害的是那些奶业巨头。如果它们能认识这一点,就不单不会为敌,更应该真心去帮赵连海。

这样做有效吗?

其实这样是在帮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在西方国家,象雀巢咖啡这样的公司出了丑闻,绝对不会想到要去打压,去掩盖;而是怎样去危机公关,挽回消费者信心。

中国所有的奶业巨头都有国有资本的背景,大兴法院的判决是否有照顾这些奶业巨头利益的考虑很值得怀疑。如果这些企业自持有官方背景而为所欲为,也太霸道了,决非健康成长之道。

三聚青氨事件后,豆浆机在内地很流行,很多消费者转喝豆奶。还好,目前豆奶业还是以民营资本为主。最怕将来又是“国进民退”,豆奶业又成为逐利的国有资本天下,也变得肮脏不可闻。但愿不会如此。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罢买蒙牛

2008年三聚青氨事件爆发时,曾经在原博客大肆评击,认为中国乳业烂透了,应该让几个巨头倒闭,才能死之而后生。当时也认为,三聚青氨事件原比想象中的严重,因为从化工原理来说,牛奶加三聚青氨是说不通的。事有其异必妖,说明背后必有更大的问题。

前一段揭发出来的黑公关,已经说明整个行业到了无耻的地步。

有关赵连海事件,不仅让人想起,背后是否有乳业巨头的操作,为了中国乳业的发展,而施加了压力?

不得而知。但中国乳业是在审判台上,它必须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和赵连海案没有关系,而它没有做到,反而会让人觉得有罪。它应该声援赵连海,应该成立基金帮助受害者,这是它欠消费者的,但它没有做到。

中国司法界的黑暗,人尽皆知。例如“南方都市案”,“上海拆迁违权案”,连官方自己也承认是冤案。但当事人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有的到现在还没放出来。赵连海案,事先的估计也都是罪名是成立的了,就是不知道要坐多久牢而已。这也说明对司法黑暗已是在预期之内,有些无可奈何的意味。

作为一个消费者,恐怕无法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但事件发展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这件事作为丑闻,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乳业的形象更加一落千丈,能造成更大的打击,逼过来使蒙牛这样的企业为赵连海平反而努力。是否饮用国产奶成为一个良心问题,是非问题,逼当局正视。消费者可以做的,恐怕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了。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海水西调 -3

看报纸介绍,海水西调工程已经动工,内蒙发改委已经立项。

如前文所述,我认为海水西调工程的主要好处就是可以在小范围内逐步实施,一段一段来。在新疆沙漠制造一个内陆海,听来宏伟,但可能是上百年后的事了。几年内,可以让河北内蒙这些地方先受惠。

海水西调工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影响民生很小,不用什么拆迁,水库移民,因为经过的都是沙漠地方。

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是帝国存在的基石。越需要大型水利工程的地方,越能发展成中央集权政治,例如埃及的尼罗河治理,中国的黄河治理等。

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都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强大中央集权。例如三峡大坝储水达175米,很影响上流的利益,造成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将来南水北调的营运,也需要一个很稳定的政治环境,取水区,流经区,放水区的利益都不同,甚至是互相冲突的,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协调,否则造成灾难。

海水西调工程的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这些政治性的冲突和利益牵涉比较少;海水是抽来的,如果出现问题,停掉抽海水的水泵就可以了。而像三峡,南水北调这样的工程,一经启动,就不能停下来,也将累积越来越多的风险。

像三峡,南水北调这些工程的存在,如果中国有一天发生内战,或者中央虚弱,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想象的。

而由于涉及的政治层面较小,不要拆迁,也不损害某些地区的利益,国家需要介入的层次也较低,海水西调工程可以更多地从商业的角度来实施。我觉得成功的希望更大。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海水西调 - 回米

“能解说现在中国发展了甚么样的新技术吗?”

按照介绍,是用逆渗法。

“又,可否只把海水引到内陆,途中不淡化;到时天然太阳照射也会变成云和雨?我这样想是否太天真?”

--这样会造成土壤盐化的问题。而且,土壤盐化后的沙尘暴是对人体有害的。

以色列的死海,盐分很高,但对生态没什么帮助,有了等于没有。

太阳照射形成云雨,我觉得还要看气象,风向等,否则雨云都飘到外蒙和俄罗斯,等于为他人做嫁衣。

“但就算用逆渗法或离子分离法,要应付如此大量的水,相对成本也会很高?”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些水可以用在新疆和内蒙的煤化工产业,当地因为没有水,而无法发展。由于产值高,可以补贴费用。

另外,按照专家的说法,海水西调每吨水的平均费用比现在的南水北调便宜一半。

目前新疆用水主要是靠地下水和雪山水,不可持久,如果没有长远办法,会造成很大危机。新疆抽雪山水是导致当地沙漠化更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想这是新疆的意图,用当地取之不尽的能源,来换取珍贵的水,反正那些煤埋在地下而不能开采,也等于是没有价值。

我最佩服的是,这样天马行空的计划,那些专家什么都可以算/估出来,总成本是多少,平均水费,成本回收,回报率等等。

我是看好的这个项目。

目前中国基建庞大,等过二十年,中国的基建高潮过了,目前的人力物力正好可以用来做这个项目。

海水西调

海水西调突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缘于新疆发改委举办的一次会议,提出把渤海海水抽到新疆,中途淡化,在新疆沙漠制造一个十万平方公里,面积等于半个渤海的淡水湖,彻底解决西北缺水问题和沙漠化问题。

相比网上很多的反对意见,我觉得这个方案是值得考虑的。类似的方案之前有两个,可行性不高,一个是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五十公里的口子,让印度洋的湿润空气进入西北地区,倡议者已经被抓了,成为笑料;另一个是把雅鲁藏穆江的水引到黄河,听说很多军方高层支持,但这个方案会让中国和印度成为死敌,恐怕核战都有可能,没有必要。

我觉得渤海水西调到新疆方案有几个优点:

第一,不会引起国际政治的纠纷,都是在中国自己境内完成的。

第二,相对来说,对环境的破坏是最小的,渤海本身污染就很严重,把它抽走,让太平洋的海水来净化,是双赢的方案。

第三,相对上面两个方案,这个方案主要的问题是工程方面的,是否能做得到。简单很多,不用担心会否产生其他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最重要的,是工程可以不用一次过的,可以不断试行实施,分段实施。可以先引到河北(那里沙漠化也很严重),内蒙,甘肃,中途发现问题可以叫停,最后才引到新疆。

项目如果可以实施,等于中国西部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活化”,获益巨大。也可以解决沙漠化问题。

至于工程上是否有难度,我倒觉得没什么问题。中国人工程能力举世无双,什么样的工程都做得来。

最近看有关余秋里和大庆油田的资料,他是军人出身,只有小学学历,但以军事化方式管理石油部。大庆油田“会战”的时候,他向毛泽东申请调三万解放军转业到大庆油田来,他预计这场“会战”有五千人的伤亡。这恐怕是外界无法想象的。

不管怎么样,“工业学大庆”,这套模式固定了下来。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型工程项目都有“指挥部”,以军事化思维推进。恐怕真的没有搞不定的工程了。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天字工程-2

新世纪周刊这样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107/21548913332.shtml

“中国铁建不是一个公司在会战,而是集整个中国铁路系统之力。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亲自担任麦加轻轨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担任副组长,要求举全路之力,支持麦加项目建设,每天实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并派出专家组常驻现场指导工作。”

“据上述在项目现场工作的员工透露,由于不满麦加轻轨项目的工程进度,铁道部一度将中国铁建在国内所有铁路工程的拨款都停掉。“任何人完不成任务就会被处分,就会被免职。职务在沙场上显得如此轻薄,大家都有命悬一线的感受。”这位中国铁建员工说。他还担心,为了完成最后的突击,中铁建还调了很多国内的技术骨干,可能也会给国内的项目带来延后影响。”

----------几件匪夷所思的事:

一,中国的高铁建设如火如荼,铁道部长最关心的不是几万公里高铁的建设,而是几万公里之外一个120公里的轻轨项目,达到每天过问的程度。

二,中铁建尽管是上市公司,但还是彻头彻尾的官本位。一个这样损害股东权益的项目,不计代价地赶工,员工不要说提出质疑,就算达不到进度,也可以当场被撤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员工提出质疑是尽责,维护股东权益,但从实际情况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政治大于一切。

三,更要命的是,铁道部竟然可以因为不满麦加轻轨项目的工程进度,把中国铁建在国内所有铁路工程的拨款都停掉。境外股东如果当初听到了,真不知道是否吓死!

其中的荒谬,匪夷所思,不知道违反多少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原则之处就不去说了。反而去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这么做更有意义。

第一,当然来自最高层的压力。不过,这种最高层的意图让企业来买单的行为,也真的相当难看。

第二,大概来自毛泽东时代的非洲情意结,以超出期待的优惠,希望能讨好当地国家,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把非洲经验在中东复制。

第三,只能说,中国政府重视中东,已经达到非常高的高度了。

第四,但沙特是否领情?沙特是见过世面的,非一些非洲小国能比。人家吃管大茶饭,恐怕最后还是笑中国人傻,该给美国人的利益还是给美国,不会过户给中国。

第五,中国的着眼点是整个伊斯兰世界。麦加轻轨项目谈了几十年,一直没法建成,连当地沙特铁路公司也没有办法,但中国建成了,也许能在阿拉伯世界造成一种效应。类似奥运工程,一种国家形象的公关。

第六,但就算项目建成,沙特会如何包装此事?会不会把功劳算在中国头上?如果项目出了问题,将来出了意外,恐怕责任还是推到中方的。中方有这个软肋被沙特看出了,恐怕还是一直要逼中方来买单的。起码,所谓的索偿,恐怕机会很微了。就算沙特不给,中国又能怎样?

十二五规划

曾经见过一些有关的介绍,述及1937年民国政府国防计划纲要的内容,当时已经提出中国抗战的策略是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在华东地区开辟战场,避免在华北决战。所以这些策略不是如中共所宣传的是毛泽东发明的,而是民国政府早就制定的战略。

说来也是,像工业和行政单位西迁这些行动,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配合和几年的实行时间,是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的,说明中国的抗战计划是早就有的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反而是这份“年度国防计划纲要”,按照看来的材料,这份计划纲要还是年年更新的。这是一种很先进的思维,民国政府也有高人。当然计划后来执行是一踏糊涂,南京上海之间的国防体系是一笔烂帐。

看到十二五规划,也突然想起了这份国防计划纲要。这种规划纲要是否成功,不在于是否能贯彻得到执行,而是所有的应对方案和理念能形成一个体系。就像“1937年国防规划纲要”,从执行上来说是失败了,在1937年,中国几乎每一场仗都打败,但它提出的持久战精神为所有的应对方案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中国在战役上不断失败,但赢得了战争。

十二五规划的厉害,在我看来,是对未来五年的世界局势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不会被人被形势牵着鼻子走。 这比之前的“五年规划”更进了一步。第一次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考虑问题,把中国的未来的重大考量放在一个全球的环境中。在这个看法的框架下,实际上规划里提出的很多政策,策略,行政措施最后能否落实,也都不重要,关键是未来五年所有的应对能归纳在这个框架下。

另外一个理解,也可以用国防计划纲要来比喻。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存在着很多“主体”。按照1937年的抗战形势,有很多战区,有很多地方军阀部队,各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和考量。事实上,“1937年国防规划纲要”是白崇禧主持制定的,他本身就是当时最大的军阀桂系的头脑。制定这个规划纲要的过程,起码能让地方实力派不以地方利益为考量,而可以从一个更加超越,更加全局性的角度来制定一些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又没有完善的民主机制,所以决策的稳定性很重要,不能随机。1988年赵紫阳闯“物价关”,几乎造成国家崩溃。所以重大的经济决策只能通过一个机制,一步步来。

在八十年代,香港面对危机,可以在几天内就拍板决定联汇制度,这样重大决策制定的灵活,应该是不适合中国这样的经济体的。如果面临同样的危机,中国的解决方式肯定会间接,曲折很多,也一定要在五年规划的框架下解决,不可以偏离。这样虽然见效更慢,成本也更高,但应该更符合国情。

中国没有国会,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重大经济政策可以经历社会上的讨论的过程。这种“五年规划”的制定也就更加重要,可以让各方不计利害,从纯理念的角度来考虑一些大政方针.

简而言之,就是制定规划的过程比实施规划的结果更重要。这是我的理解 。

2010年11月3日星期三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山楂树








张艺谋说,拍山楂树之恋,主要的功夫在找静秋。曾经在全国范围找,面试六千多个女孩,找了半年多,还是找不到,最后都要放弃这部电影了。

花这样的功夫,真的很值得。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平平无奇,平淡如水,和那种拍白血病的韩剧完全没得比,整个电影出彩的地方全部在静秋一个人身上。

静秋不会演戏,动作和表情都很生硬,很涩的感觉,但就是能抓住了观众的心,能打中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把初恋拍得如此纯美,每个人都想起自己的年青时代。这就是炉火纯青的艺术,能把一些很隐藏的东西展现出来。张艺谋发掘女星真的很厉害。

还有一些别的想法。印象中,这是好像中国第一部电影以文革为时代背景,但没有那种文革悲情,控诉时代的感觉。文革纯粹就是作为一种生活背景,而不是一种伤痕。我觉得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可以比较从容地看待那段历史。

也不禁想到,张艺谋自己也是插队的,不知道他当年作为知青时的初恋是怎样的?

拍山楂树的地方是湖北的一个县,现在当地政府又要开发山楂树旅游经济了,但愿那棵树不要被弄死,或者像黄山迎客松那样,变成一棵假树来糊弄。最美好的东西,还是存在心里吧.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中国骑兵连

中国竟然还有骑兵连!

要有骑兵,就要有牧马场。培养战马的牧马场起码要几百平方公里,中国最好的牧马场在宁夏一带。

看过一部书,叫“中国骑兵连”,讲八路军骑兵连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骑兵连成本之昂贵,因为战马所吃的草料非常之多。以当时八路军的实力,也只养得起两个骑兵连,当宝贝一样,当作战略武器,轻易不能动用。

不由想到,在古代能有庞大的骑兵建制,真的很了不起。蒙古大军打遍欧洲,也只不过两三万人而已。但因为是骑兵,就所向无敌了。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两三万的战马。一匹战马就等于现代的一架坦克,骑兵部队等于是现代的装甲部队,蒙古是全骑兵,等于是全装甲部队,难怪所向无敌。

宋朝所败,就在于没有战马;严格来说,是没有牧马场,好的牧马场在宁夏,关外,当时全部不是宋土。军马是很难养的。

明朝军队使用的是火器,是热武器,有战略炮兵部队,炮弹是空心开花弹,步兵装备以火枪为主,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领先西方一百多年。

但还是打不过满洲以骑射,以冷兵器为主的铁骑。(技术不是决定一切。秦朝军队使用青铜兵器,但能打败使用铁兵器的六国,也是同样道理。)

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今天中国骑兵还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但看到中国骑兵连的铁马金刀,还是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冲啊!






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

天字工程

中铁建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无疑是天字工程---习近平和沙特国王都出席了签约仪式的。麦加朝圣是回教徒一生中的大事,如果他们在朝圣的过程中,乘搭的是中国人建设的轻轨,肯定对中国的印象会加分了。

尤其是,如果他们知道这是中国人在吃了大亏的情况下还无怨无悔造好的,肯定会更有好感。一般老百姓不会在意这些,但精英阶层总会知道的,总会承一些情。拉登也是工程师出身,靠工程承包起家,他更能理解。

如果四十一亿的亏损,能换来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好感,那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最为划算不过的生意。美国在中东投下的何止千亿,但在中东只面临越来越多的敌意。连伊拉克最大的外来石油公司也是中国的石油公司。

反过来,如果这个项目做不好,因为在工程中出现了问题,中铁建忙着和沙特政府打官司,修改合同---这是正常商业公司的做法--延误了工期,阿拉伯世界一定不会原谅中国人。认为答应的没有做到,等于这个天字工程功亏一篑,带来的是反效果。这样的政治代价,是中铁建承受不起的。

当然,这种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做法似乎不应该是一家商业公司所为,尤其是一家上市的商业公司所为,这对其他股东不公平。不过,作为国企,这种政治承担本身就是其垄断权益的一部分代价,所有的国企都不能以普通商业原则视之,所以也没什么抱怨的。

中铁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沙特轻轨项目完成的决策是可以理解的。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中铁建当初承接工程时的轻率。

按照中铁建的公告,四十一亿的亏损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工程的设计缺陷,业主方的增加要求,汇兑损失,工期紧张造成的成本增加等。其中,汇兑损失的金额很小,业主增加要求造成的造价上涨,自然可以问业主赔偿。但工程设计缺陷和施工管理造成的成本上涨,是中铁建自己的责任,恐怕是无法要求业主承担的。

中铁建的工程合约是包括了从设计到营运的合约,但设计却依赖外方,自己没有做地质测探,现在出了问题,自然是要自己承担的。在施工方面,中铁建按照国内的施工习惯预计,可以三班倒连轴转地施工,但当地工人不要说能三班倒,连正常八小时工作都做不到,根本无法正常施工。中铁建按照这些不切实际的预计所报出来的报价,夺得了工程合约,自然要承受自己报价失误的后果。四十一亿的亏损,恐怕能拿回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

而且,中铁建的合约还包括将来的营运,按照阿拉伯的营商环境,恐怕还是个无底洞,还要继续投入下去。

问题是,既然当初招标条件这么恶劣,为什么中铁建还要迫不及待地,用这种“顶烂市”的方式来抢投标?难道它不知道是会亏本的吗?

我在想,西方的公司,有炮舰在背后撑腰,都可以完整无瑕地,以最好的商业条款谈合约。中铁建这样的合同,如果发生在哈利伯顿这样的公司身上,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而中铁建出这样的问题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在尼日尼亚就吃过一次亏。

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似乎总是面临很恶劣的环境,要买别人东西,付出的价钱总是特别高;要卖别人东西或帮人造东西,价钱总是特别低。

但问题是,中国的高层还总是热此不疲,到底是怎样想的。

高铁经济学 6 完

这个系列,主要是写下自己一些对高铁的想法。中国的高铁发展,我相信将会对整个国家,无论社会,政治,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自己也深感兴趣,所以有些想法就记下来,但也不是什么固定的想法。也许将来的认识会改变。

不过,为了避免误会,还是想声明,这里的高铁讨论,和香港段高铁是完全无关的。在我个人来看,香港段高铁也没什么讨论的价值。而香港高铁的讨论,也是非理性的成分居多,用来做借题发挥的工具,不是以事论事。

有些香港人有一个错误的看法,以为香港要起高铁,是被阿爷“抽水”,花几百亿是为了讨好中央。实际上,以我的了解,内地对香港是否起高铁并不在乎。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倾向的话,恐怕是不希望香港起高铁。铁道部对香港段的高铁一直很不热衷,香港高铁落后是内部原因造成的,但这也一定是铁道部所乐见的。如果它很热衷推动,香港高铁也不会面对这么多的障碍。

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我认为中国高铁发展影响深远,很值得研究;但这并不代表香港高铁就一定值得起。两者是两码事。我觉得香港起或不起都没有所谓,没什么倾向性的看法。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做了这样的声明。

高铁经济学-5

如果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的例子来理解高铁经济学,也许会更容易。

例如说,天津市建立了一个渤海新区,修了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市区和新区。这条高速公路当然会收费,但使用量多少,能否回本都不是关键的。关键是渤海新区能搞起来,高速公路是为新区而搞的。

用高速公路的例子,还能理解高铁经济学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整个经济带是怎样发展的,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用广深高速来做例子。

广深高速的设计初衷,和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不符合的。广深高速最初的设计是为香港汽车服务,方便港车前往珠江三角洲。实际上,到了今天,不要说港车极少(深圳段的车流量极少),在整条广深高速,来往广州和深圳的车辆恐怕还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

广深高速的车流量,主要来自东莞虎门,长安一带的中段,沿广深高速形成了一个经济走廊,它的车流量大部分都是来往于这个经济走廊中的几个主要经济区域,也就是东莞和深圳的几个经济强镇。

在广深高速没有出现以前,行驶在107国道广州到深圳段的车辆,主要都是以往返广州深圳为主的,这段107国道的功能,也就是为了接驳广州深圳这两个城市。

在广深高速出现后,沿线的经济带逐渐形成了,广深高速上的车流量实际上是intra city 而不是inter city,主要为经济带服务。这实际上有违设计者的初衷,是没有预料到的,但反而赚到盘满钵满。

同样的情况,也是高铁设计者的意图。尽管高铁将有武广高铁,沪宁高铁,京沪高铁的名目,但在将来,来往两个终点大站的旅客肯定不会占很大比例。

这和传统铁路是不一样的。例如目前的京广线,往返北京广州,在这个两个终端大站上下的旅客肯定占主要比例;但在将来高铁,这种“点到点”的旅客肯定会占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就好像广深高速一样,车流量最多的是东莞虎门往返深圳宝安,真正来往广州深圳的车辆极少。

高铁的目的是带动“线”的发展,而不是像目前的普通铁路一样,只是服务“点到点”的服务。

一家公司,可以把门市放在广州,生产基地放在清远,后勤管理放在韶关,这家公司的员工,也许一天内可能在高铁上跑几次,穿梭在公司的几个部门之间。就好像一家公司把不同的部门分布在同一个城市的几个地方一样一样。当然,还可以其他各种的组合。可以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组合,也可以是二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经济模式的组合。这种在“线”上往返的旅客需求,将占主要比例。

这样的经济带,当然也会沿着各条高铁走廊逐渐形成。

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高铁经济学 4

中国的城市建设很成功,例如广州,上海,北京,这几年的建设规模都是其财政收入的几倍以上,简直是空手套白狼,无中生有地把这么多东西建出来。

关键是在道路基建。政府搞好道路基建,手上的土地价值就可以翻倍,释放出来的财富效应惊人。内地城市都以“经营城市”为口号,以一个城市比喻为一家公司,每一个城市政府都是最大的地产商,赚得盘满钵满,也可以用以支付那么多的建设费用。

以道路基建为经营城市的主要工具还有一个好处是,涉及的征地拆迁是最容易的,成本也最低。城市改造最大的难题在于征地拆迁。

其实也可以用同样的想象。高铁就等于是国家层面的道路基建,有了高铁,在国家层面或省级层面的“经营”就有了可能。整个珠三角或长三角,或武广高速,郑西高铁走廊这些地方,所有的要素可以很短的时间内自由流动,等于一个像城市那样的“实体”,从而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复制原来的“经营城市”经验。在几万平方公里,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上做这样的经营,能创造出来的财富,应该将是很可观的。

高铁经济学 -3 : 我认为reshape 和载客量高低毫无关系

giantdragon 说...
載客量和reshape是等價的,如果載客量低,談不上reshape成功。


量子 说...
巨龙,

我觉得載客量和reshape之间毫无关系。


如果以为有关系,那将是误导的。就好像高铁和航空的载客量毫无关系一样,以为航空载客量会受高铁影响,那也是误导的。高铁是在为一个还不存在的市场服务。对于高铁来说,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把这个市场创造出来,这就成功了。而就算这个市场真的出现了,这个市场的乘客是否乘搭高铁,也无关紧要的。

还是以“三线”为例子。

成昆铁路建设成功了,让三线工程得以实现。三线工程能实现,就是成昆铁路的成功。

但是,成昆铁路的载运量是多少,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能实现了国家的意图。

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说,三线计划本身是否成功,和成昆铁路是否成功,两者毫无关系。三线计划是否成功,我们无从判断,这个只能以百年时间的尺度才能证明。在成昆铁路的角度来说,它能保障三线计划得以实现,就已经足够了。
2010年10月29日 下午2:27

giantdragon 说...
我的想法是,如果reshape包含了人流的暢通和生活圈的概念,那載客量低就代表了reshape失敗。除非你認為,高鐵通過某種機制促進了人流,但是大部分的人流並不是在高鐵上流通。

我覺得reshape一定要包括人流的概念。

成昆鐵路的運量可以很低,因為三線的目標不是人流。
2010年10月29日 下午2:55

量子 说...
Reshape 是指经济活动更合理和更有效的空间分布。中国目前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是不合理的。

举一个很简化的例子。

武广高铁可以让一些高科技产业搬到清远的科技园,搭车距离只要二十分钟。

对于这个科技园来说,只要是经常要跑来跑去的管理层,研究人员,市场推广人员,投资者有了这样的交通条件,就已经justify这个搬迁了。至于占员工大部分的基层员工,并不需要经常出差,也会觉得高铁太贵。

在这种情况下,reshape发生了,但高铁的客流量仍然很少。以这个科技园而言,可能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会搭,但关键是这个科技园搬来了。

从广州到韶关的高铁走廊不到半小时距离,市场的力量自然会优化组合,什么样空间分配是最合理的,成本最低的。但这个达致合理分配的过程,单单高铁的使用率和它是没有关系的,也看不出来的。

高铁本身不可能赚钱。它的效益来自两方面:第一,释放出来的原有铁路网的运力,改做客运。第二,这种产业和经济空间的reshape,有点像香港地铁的模式,靠地产赚钱。但复杂很多,不单是涉及居住的需求,还有产业的重新布局;而且是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的布局。关于这点,铁道部如何和地方政府分钱,分享收益,自然是非常敏感而不为外人得知的了。

所以说高铁经济学博大精深。

上述是我的看法和猜想。
2010年10月29日 下午4:28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高铁经济学 -2

中国高铁经济学,背后是一套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理念。它是一种国家战略,而这种战略是否成功,评价标准也完全不同。

打个比方,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制原子弹,走进核俱乐部,这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最高的国家意志。

这种战略是否成功了?从狭义的观点来说,可以说是成功,因为毕竟研制出来了。但当时国家经济频临崩溃,几千万人饿死,从另外一套标准来说,是劳民伤财,是一场灾难。如何评价两弹一星计划,恐怕也难以有一套客观的标准。

两弹一星计划可以说毛泽东时代的遗产,是他的意志的选择;如果不是这样,再过十年,等国民经济条件好了再搞,恐怕再也搞不出来。看伊朗的例子就知道。

高铁计划也可以说是胡温的政治遗产,是一种政治意志的选择。它背后的理念不是“我应该如何来配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我想要国民经济怎样发展”。高铁计划根本不是超前 -- 就算中国经济再发展二十年,也不需要这样的高铁计划- 而是无中生有。

按照一般交通基建的需求估计模型,总是预计了经济的发展水平,运输需求,出行模式,才来预测实际的项目规模。按照这种模式,不管用什么样的模型,用再乐观的估计,也无法论证出高铁计划的必要性。是的,这种方式,可以论证出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这些关键项目,但无法论证出郑州西安高铁,上海重庆高铁,更不要说整个两万公里,四纵四横的网络。

按照西方的模式,高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是按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估计推导出来的;而在中国来说,高铁是一个外生变量,它是推动模型的,而不是被模型推动。它的存在目的,更加不是为了配合旅客的交通需求,它是为一些现在还不存在,还没有出现的旅客而服务的。

这等于是一种豪赌,用几万亿的投资,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但这也是一个国家领导的责任。时不我待,再过几年,中国也许就再没有这样的时机和条件来推行这样的计划。

高铁计划是否成功,衡量标准当然不是能否建起来,也不是它的上座率能达到自负盈亏的水平,而是要看它能是否达到re-shape整个经济布局的功能,而这起码要十年的时间才可以看到。

从这点来看,铁道部门的上市计划更加是遥遥无期了。

高铁经济学

一、 独步天下

几年前的工作岗位和研究有关,曾经有过一个设想,既然中国要大力发展高铁,那么欧盟和日本的高铁经验应该有所帮助。于是当时公司也真的找来机构,花几十万去研究欧盟和日本高铁对中国的可借鉴之处。

当时的想法是, 欧盟和日本的经验必然是先进的,中国必然是要向其学习的;香港这里把它总结出来,再交给内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加强香港在内地高铁发展的话语权。而理论上,香港更能和国际接轨,如果内地要和国际水平接轨,香港也更能处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去和内地谈判。

后来我也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原来的队伍也走的走散的散,那份报告据我所知是做出来了,但不要说内地,就在香港也没有人理睬。

几年过去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沉淀,从一个距离出发,也许能看得更清楚。当时的想法,觉得欧盟和日本的经验先进,中国应该学习,实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想,内地的高铁经济是真正的大手笔;背后的高铁经济学更是独步天下,恐怕将来只是人家的师傅,而不会自己去做学生。

有朋友对内地高铁不以为然,因为载客量很低,是大白象;也觉得太过超前,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起码超前了几十年,造成浪费。

我想,在整个高铁经济中,最不重要的,恐怕就是载客量了,恐怕在规划者眼里,根本无关紧要。在我看来,高铁经济学的分量,恐怕不下于工程上的飞跃,尽管前者远不如后者瞩目。

如果要打个比方,我觉得中国的高铁发展有点像“阿波罗计划”。它的工程非常超前,影响深远而广泛,带动很多行业和技术突破。但计划本身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益,很难判断,也恐怕不能以计划本身来判断。

是否过度超前,其实也是观点和角度的问题。在内地的交通规划中,“适度超前”本身就是一个既定准则,这也非常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这是因为,如果等到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来建设配套的交通基建,代价就会很高。超前发展,尽管有可能造成浪费,但整体来说,是成本最低的做法。另外,超前发展也可以不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可以按规划者的意图来实施。

二、 为什么不是显学?

高铁经济学,包括整个发展理念,路线,技术标准的设定,如何带动区域等,影响非常深远,等于是“re-shape”了整个国家。我想只有当年的“三线”建设可以比喻。

但有关的讨论非常低调。现在的讨论都是事后的,高铁如何影响经济等,但当时的蓝图是如何走出来的,是如何考虑的,这么重要的问题,公众的讨论很少。

一个原因是,高铁经济学真的非常敏感,涉及大量的利益分配,地区与地区的利益分配,地方与中央的分配,铁道部与其他部门的分配等。就因为太过敏感了,反而不能讨论,外界得之很少。

另外一个原因是,铁道部门是一个高度封闭的体制,就只有一个老大铁道部,从研究规划施工到营运全部是它,所有的讨论都可以内部消化,不需要公开,外界无从得知。

一个对比是电信行业,因为存在多个竞争者,整个利益链条上下流都是断开的,所有很多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例如TD还是WMCD等都可以得到讨论,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可以充分了解。

我在想,中国的高铁发展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它也许可以把中国的体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封闭而高效的决策机制,强大的执行力等,一下就把中国拉上快速轨道;但也可能把中国的体制弊端暴露无遗,也许十年后就能分晓。

三、 高铁和原有铁路网的关系

说起欧盟和日本的“先进”经验,让人想起的主要是如何的便利,无障碍换乘,多模式配合,和原有铁路网的关系不是重点。日本和欧盟的高铁系统发展很早,原有的铁路系统和高铁系统可以独立发展。

而在中国,在新的高铁系统发展起来之前,原有的铁路系统已经早已超负荷运转,是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铁路系统。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如何达到最优的运输效率,这种考虑,是欧盟和日本的系统不需要去面对的。

在广深走廊上,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将有世界上最复杂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有原有的重铁,运行普通客车和货车,有动车,有城际轻轨,有将来广州东莞深圳三个城市加起来超过一千公里的地铁(也可以互驳的),当然,还有高铁。

现在的沪杭走廊上已经是这样了,有高铁,动车,普客;而在京沪高铁长江大桥上,设有六组轨道,分别给高铁,普通列车和地铁同时通过。

高铁的定价和运营,都必须和其他的客运铁路运行系统综合考虑,单单这点,欧盟和日本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应付了;而整个客运系统,又必须和货运系统综合考虑,如何才能释放最大的运量。中国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也以煤为主,几个主要经济区域的距离远远大于欧盟和日本经济区域之间的距离,造成铁路货运的需求远远大于欧盟和日本。这么复杂的营运环境,日本和欧盟的经验只是小儿科,中国恐怕根本看不上眼。

四、 高铁站址的问题

高铁站址的设置,其中大有学问。

一般而言,一线城市的高铁站,例如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等,虽然不在城市中心,但也不会离中心太远。

二线城市的高铁站,例如长沙,郑州等,当然会远离市中心,但附近也有一定的规划发展,例如高新科技区,IT产业园等。

至于三线城市的高铁站,例如清远、嘉兴等,肯定是在城市最荒芜偏僻的所在,要靠高铁站的设置,来实现“造城”的。

一线城市的高铁站不能设在市区,因为土地费用太贵,可以理解;但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城区土地费用低廉的城市,高铁站反而越要设在偏僻的地方。

是的,因为二三线城市的高铁,是要承受一线城市的辐射,希望将原来一线城市的产业和居民搬到而二三线城市来;如果是这样,当然要越能避开二三线城市的原有发展越好。这些随高铁而来的产业和居民都是“空降”而来的,和原有的二三线城市不相干。

也就是说,对于高铁而言,从来就没有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乘客需求,它要承担的,是如何将一线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居住搬移到二三线城市来。

从头到尾,高铁的存在就是不为了配合现有乘客的需要,它的第一位功能,是带领整个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所以,从载客量,票价这些标准来衡量,根本毫无意义。实际上,有没有人坐高铁,从整个规划意图来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成昆铁路是为“三线”工程而建设的,有了成昆铁路,三线工程才能实现,但成昆铁路的载运量多少,根本无关紧要。

五、 高铁与区域规划

中国已经有很多区域规划,设置了很多功能区;在过往,这些都是属于规划层面,“虚”的东西多。

但随着高铁的出现,这些区域规划的“实”的层面会越来越多,对这些区域规划起越来越大的强化作用。

例如长三角的扬州市没有高铁,在将来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肯定会处在很不利的位置;周围的城市都在竞争,扬州这样的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至于扬州为甚么会没有高铁,这自然是在原有的长三角规划中没有考虑,于是,这等于是原本“虚”的区域规划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它的发展。

高铁网让这些城市的时空距离更近,整个政府的行政方式也必然要改变,就好像随着高速公路越来越多,城市的行政范围也就越来扩大一样,原来的广州可以吞并花都,增城,南沙这些县市。

这些背后的考虑和手笔,气魄之大,恐怕在中国看来,欧盟和日本的经验毫无借鉴之处了。

如何用高铁来改造整个原有铁路网的营运效率,如何来推进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如何带动几个不同区域的发展,这也都将是很多其他幅员广大,区域差距巨大,原有铁路网不堪运行的国家,例如巴西,阿根廷,俄罗斯, 印尼,印度这些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中国能用高铁作为一项工具,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恐怕将来这些国家要学习的,也将会是中国的高铁经验,而不是欧盟和日本的高铁经验。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回篤兄:毅行者与解放军的cross over

篤兄,

此文并非对兄台大作的回应。我是写了之后才看见你的大作的。

我参加过三次毅行者,深有体会;对解放军也有一定了解,两者的cross over,背后觉得可以有很多东西。

解放军在回归后十二年才参加毅行者,当然有其考虑,考量的因素也应该包括了我前面所说的那些。

解放军参加毅行者当然是任务,理论上,他们是受薪参加的,而且有军队的资源在后支持。蔡东豪文章也提到,见到驻港部队的中巴停在附近。香港消防队员和警队也有参加,但是以个人身份工余时间参加,如果派AM 车来做SUPPORT TEAM,不给人骂死才怪。

而且我可以相信,解放军参加这种活动,背后肯定有奖励机制,例如夺得冠军,就可立三等功之类,对将来退役转业大有帮助。

既然参加了,就只许胜不许败,因为这是英軍倨架的项目,拿不到冠军,等于说解放军不如英军,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解放军会派很多队伍,志在必得。说得严重些,如果拿不到冠军,会是一个政治问题,负责的军官被撤职都有可能。2009年的毅行者,在终点等候的是驻港部队副司令,可以想见背后的政治含义有多高。你能否想象,香港警队也有成员参加,在终点等候的会是助理警务处长?如果冠军冲线的不是解放军,颜面何存。

可以想象,背后的压力有多大。参加过毅行者的人会知道,这有多艰难,因为队友受伤退出,中止比赛是家常便饭,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在内。不是一股作气,靠蛮力就可以的。倨架兵本身就是山地部队,在喜马拉雅山长大,而且都是当地万中挑一的精英,而解放军是汉族,体能不占优势。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种许胜不许败的作风,实在不适合毅行者的精神,解放军还是不参加的为好。

解放军的毅行队伍应否微笑?

之前看蔡东豪的文章,建议练习的解放军毅行队伍应该表现的更为亲善一些,多打招呼, 不应那么硬邦邦,这不但是一种在山野中的基本礼仪,也对驻港部队的形象大有好处。

我想,这种建议实行的可能性不大。首先,解放军的毅行队伍是在执行任务,而这个任务的性质是很尴尬的,所以必然非常小心,生怕出什么问题,最好就是生人莫近。

按照基本法的规定,驻港部队是不能随便离开军营的。毅行者活动和防务无关,解放军毅行队的活动性质怎么界定?他们可以离开军营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是亲善活动,亲民活动,在军营内就可以搞,毅行活动差不多是行遍了香港的主要山野,驻港部队是否可以自由选择参与香港民间的活动来作为亲民工程?

另外,作为带队者,恐怕最为担心的就是外部反动势力的渗透。如果在行山时和市民打了招呼,一次生两次熟,和一些人私下结交,有了交情怎办?一份解放军军营生活日记卖给苹果可以卖多少钱?当官的有没有虐待打人,有没有人回去后又再下来做“大圈”或当富豪保镖,谁不想知道驻港部队的八卦?效果简直是轰动的。

我想,这些问题,驻港部队肯定是事先想过,研究过的。在内地的解放军,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展开亲民活动,拉近军队和地方的关系。解放军毅行队在野外都是板起面孔,恰恰说明他们是有非常明确的指示,刻意要和香港市民保持距离。

然而,我觉得,这会让人觉得解放军纯粹是为了要威风,为了比赛成绩才来参加的,只在乎活动本身,既然这样,还不如不参加为好。就算解放军年年都拿冠军那又怎样?这对驻港部队的形象又有什么好处?

野战军

野战军中的“野”应该是指“田野”,“field army”之意,和专门守土的地方部队是相对的。“野战”是指一个范围内,不拘泥一地的得失,高度机动,执行战略任务。

“Field army”等于是“方面军”,是苏式红军的建制,应该是把原来把“方面军”换个名称改做“野战军”。然而,中文很奇妙,“野战”又有了不守成法,不拘一格的意思。红军时代,中共擅长的是游击战,后来改称比较正规的运动战,不管怎样,“野战”二字,都比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境界来得高,更有了哲学上的意味。

中文很奇妙,一个字可以同时做形容词,名词,副词,表达多重的意思。“龙战于野”,“见龙在野”,这条龙不但是在“野”看到的,而且其战生猛,野蛮,灵活,让人生畏。

更为奇妙的是,一个“野”字,更表达了对建制的不满和蔑视,充分表达出一个造反者和革命者的形象。建国后,天下大定,一野二野三野四野的名号很快就取消了。

越想越觉得,提出以“野战军”来称呼主力部队的人,实在是文字高手,深得中国文化之精妙。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钓鱼台

不由佩服美国的深谋远虑,在一九七二年就布下这么一着闲棋冷子,快四十年后了,才发挥作用。当年美国人近乎蛮横地将钓鱼台划归日本,保钓青年还一腔热血,从国际惯例和法律体系来抗卫。人家美国人的部署是针对几十年后的中国的,牵制亚洲两股最大的力量,就能长期称霸太平洋。美国的目的,当时恐怕中国人自己都想不到,那些中国热血青年哪里能理解?

一九四五年,苏联进军朝鲜半岛,日军兵败如山倒。美国无兵可调,无以抗衡。危急时刻下,两个美军参谋被要求在半小时内,想出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能阻止苏军前进的办法。结果半小时后,他们的功课交出来了,就是用尺子在朝鲜中间划一条线,定位三八线。要求苏军停在此线。结果成功了。

我想,不知道中国人有没有这样的机智。恐怕没有。面对这样的局面,不是认输放弃,就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于事无补。

英美这些老牌帝国主义,这一套都是一脉相承,英国撤离亚洲时,也是故意把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造成南亚动荡,永远不能挑战西方势力。至于美国在中东经营多年,拉一派打一派,石油霸权永固。所谓的国际外交和国际战略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

可叹中国这么多年,在这方面的水平和功力,恐怕连人家十分之一的功力也不到。一直被玩弄股掌之上。

就说南海。南海现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每年开采石油起码也在四千万吨以上了,中国每年产销量也不过四亿吨,这已经占其中的十分之一了。这四千万吨石油,名义上都是中国的,如果中国能硬起来,合作开发,起码每年也应该能分到两千万吨以上。

中国在东海受制钓鱼台问题,结果南海也不能轻举妄动,任由越南这些国家闷声发大财,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去扩建军备。

钓鱼台和东海大陆架的油气是虚的,从探测到开采还不知道要多少年,而且储量难定。南海的石油是实的,马上就可以拿到。从中国的利益来说,应该是争取东海稳定,再优先解决南海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最恶劣的,东海和南海可能都保不住。实际上,如果能放弃感情问题不谈,如果中国放弃钓鱼台能换来南海权益的稳定,那绝对是划算的买卖。南海的海域面积和经济利益远远超过东海。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民间的情绪,就是美国也不会允许。利用民族情绪来操纵地缘政治一向是美国外交的拿手好戏。

美国人的生产远远低于他们消耗的财富,为了维持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自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对中国不利的是,美国人手上的牌太多,手段太高明,只要他们一动脑筋,好牌就源源不断,钓鱼台,南海,刘晓波,就靠这样的手段,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面壁者

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绝望的中国天体物理学家向外星发出信号,希望外星人能来解救地球。频临灭亡的星外文明三体星人发现了地球文明的存在,庞大的舰队出发,要占领地球。但舰队需要四百年的时间才能抵达。

为了防止人类在这四百年内出现科技突破,三体星人释放了“智子”,两粒可以在宏观状态下以十一维空间展现的无质量质子,抵达地球,封锁了人类在量子科学上的进展。“智子”可以探听到地球上所有的信息,也可以以量子状态实时通讯,地球的一切都在三体星人的监控下。

当然,信息是双向的,三体星人的思维是透明的,没有谋略,整个图局,也清楚明白了告诉地球人。

于是,为了挽救地球,人类推举了四个“面壁者”,各自推行自己的挽救策略,可以动用地球的一切资源,但就是不能透露他的计划,只能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四个面壁者分别来自美国,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两百多年过去了,三个宏大无比面壁计划,耗用了无数的资源,都失败了。两千条恒星级别的太空战舰,在半小时内就被三体星的探测器打得落花流水。只有来自中国的面壁者,他只对星星发出了一条咒语,就能让三体星人的主力舰队转向,给人类留下了生存的希望。

上面大致是“三体”I 和II 的内容,人类和三体人的对决,还要留到三体III。三体III才刚刚出版,网上还没有下载本,也只能再等等了。

无比雄奇的想象,意想不到的情节,瑰丽无比的场面,这就是我熬夜看了三体I 和II 的感受。

尤其是这个面壁者的设想,真的令人叫绝。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刘慈欣

在我看来,刘慈欣是当今最好的中文科幻作家,是中国唯一一个能达到世界级的科幻作家。

正在看“三体”,这是非常宏大的小说,从文革开始,一直到外星文明挑战和宇宙终极的思索。应该会看得热血沸腾吧,之前看“球状闪电”看到后面出冷汗。看今期南方都市报的专访,“三体”的销量目前大概超过五万,超过之前他写的“球状闪电”。以此推算,以三十元售价计,10%的版税收入,一本小说大概收入十多万了。这就是中国大师的水平了。刘慈欣自己说的,西方的克拉克,只要写几页的故事大纲,就可以有几百万的预付版税了。

刘慈欣是山西娘子关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师,这家电厂由于太小,也面临被关闭的命运。他说,自己作为电厂工程师的收入,不会低过科幻小说家的收入。只能说,后者也太低了。归根到底,是中国严肃科幻小说的不景气。按照刘慈欣的说法,如果写奇幻作品,加一些流行元素,销量四十万是基数。

记者问刘慈欣对“阿凡达”有什么看法,怎样看待文明和发展的关系?他的答案是,娘子关太小,没有电影院,所以他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一个底层级别的小人物,在一个连电影院都没有的小镇,写着世界级的科幻作品,像阿西莫夫,克拉克那样,对宇宙做出终极的提问,思考着宇宙的存在意义,这就是中国的科幻小说。

中学通识的国情教育

饭聚,有参与中学通识课程的朋友提起一些安排内地考察的经历。很多学生不热心,老师也不热心等等。

我说,这些交流考察自己学生时代也去过很多,但都是水过鸭背,很多也没什么深刻印象。

不过,如果是高考的通识,这些学生也应该认真一点,毕竟很他们的成绩相关。

例如,朋友提到,去参观一个规模很庞大的商业城,但去到看到商铺都关门了,等于没什么参观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兴致,只想走人。

其实,这个商业城是做建材生意的,是批发为主,商铺不是每天都开,很多时候是在特定的日子才开。

学生可以尝试去了解,为甚么内地建材市场的渠道有这样的特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不景气,还是别的原因。如果是真的不景气,为甚么还可以每天在香港电视上卖广告?

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个商业城的规模可以这么宏大,当初是怎么规划的,政府和发展商什么意图?他们的意图是否错了,这个商业城的潜力如何?他们是如何看待的,等等,等等。

事实上,因为商业城的人也在,这些问题都可以当面问。所能学到的东西,用来做报告能取得的分数,甚至比去参观一个生意茂盛,人来人往,但和骆克道装修商铺无异的大型商业城更多。

我又说,学生去参观工厂,除了看生产流程,老师也可以启发他们去看那些工人,他们的年龄其实和中六学生差不了多少。为什么他们会在这里,而不是在学校学习?为什么在这些工厂里,看到的工人大多数是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工厂都有超过十年的历史,之前的工人都去那里?

这些问题这样追问下去,学生就可以自己对国情有更多深刻的理解。

我又说,既然是通识教育,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基本的国内政治或经济的基本常识呢?例如,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的组成等。这些不需要是大学的课程,既然中学开了这个课程,一些背景知识也是很好的。

不过饭聚上也有一个观点说了,中学教通识的老师中,如果是涉及国情的,老师其实多数不懂,另外,香港的老师也多数对内地抱抗拒的态度,这是最大的障碍。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与season 相讨:刘晓波

Season君在留言中提出很多问题,对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奖不已为然,基本上,基于两点:

1, 民运人士的“丑态”太多,不应该这样褒奖。

2, 时机上,成为西方围堵的一部份,给国家带来难堪。

我来写我的看法。

首先,诺贝尔和平奖不是像天主教封圣仪式那样,要求获得者都是圣人,十全十美。气候变化组织很多数据是错的,奥巴马也会发动战争,达赖喇嘛曾经有很多农奴,曼德拉的男女关系很混乱,这些都是存在的。诺贝尔和平奖的威信,自有公认,有一套自己的原则。

如果不当它一回事,那就根本不用理会。但用获奖人的“污点”来强调获奖的不合理,我觉得反而毫无必要。归根到底,诺贝尔和平奖注重的是得奖人行为背后的精神和他从事事业的意义,而不是一种道德评判。不需要去刻意抹黑。

至于海外民运人士的“丑态”云云。只要想想,他们是处在一种绝望的状态,不可能还处处做道德的典范,楷模。至于王丹同性恋云云,更是流于无聊了。

第二,有关围堵的问题。

并不是每个共产国家都有良心犯的。

例如古巴,朝鲜,越南这些国家,从来不曾听说国内有什么反思,知识分子的思潮。

像前苏联,东欧国家,当年的反思浪潮风起云涌,一直不曾断绝,真是因为它们有很好的人文传统。

中国当然也有这样的人文传统。就算在文革时期,也很多对民主的反思。也很多反对专制的人倒在枪下。这种反思和自身的能力,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产。但因为那么困难,有时候外界的帮助,也很必要。这种精神本身就已经很可贵了。刘晓波是上个时代的人,他的文章风格老土,但那又如何?至于是否成为了围堵的工具,就算是那又如何?有些东西比是否崛起更加重要。

2010年10月9日星期六

韩寒什么时候会被抓

10月9日凌晨1点,韩寒更新了他的博客。他的文章只有两个符号:“”。

最为中国最知名的博客,这样的文章,也随即引来了几十万的点击,和五千多条的评论。既然文章没有任何内容,我也很感兴趣地看这些评论,看看有什么反动言论。有一些评论很有趣:

-----敏感词荣获敏感词

-----恭喜韩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域外忽传收诺奖,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国民愁何在,漫卷网页喜欲狂。 ”

------10月9日, 据新华社南京记者站报道,南京一爱国青年在得知北欧国家将诺奖颁给中国人后,非常气愤,走上街头发起了一场“抵制挪货,从我做起”的万人签名活动,呼吁广大市民抵制挪货,其中一位情绪激昂的市民在多人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当场点燃了一本《挪威的森林》!

-----杨振宁博士不久前曾预言,我国本土十年内会有人拿诺贝尔奖。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国家,他的预言今天实现了。今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虽然我也很想听听韩寒的评论,但是这样只有一个引号挺好,要不韩寒也成了敏感词。

等等,等等。

我的感想,也有很多网友表达了,就是不希望韩少将来本人还要去领奖。韩寒真的很有勇气了。一个双引号,已经胜过千言万语,已经足够。韩寒很聪明,他从来没有出事,简直是奇迹。希望这样的奇迹能一直保持下去。

刘晓波

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然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多变数。一个诺奖得主的能量是惊人的,何况还是一个在囚的。

刘晓波应该是第一个在囚的(不算1935年反纳粹的德国记者Ossietzky ),之前的昂山素姬只是被软禁,而且还有出境的自由,缅甸政府巴不得她能离开。以后每年这个时候,单单要求中国释放刘晓波的压力也很令其难堪了。纵观历史,不友善对待诺奖的政府都是声名狼藉的政府,例如前苏联,南非,纳粹,缅甸军政府,中国政府如与它们为列,也未免太丢人。

中国人应该感谢挪威政府了。颁给刘晓波,不是颁给他一个人,而是颁个他那个时代,整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代表,以八九民运为高潮。这样的一个时代,连中国人自己也快忘记了。因为刘晓波得了奖,整个时代得以印记了下来。再迟一些,就消失了。

关押刘晓波,是胡温这届的一个污点,不管他们的功绩多高,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污点也无法抹杀。每个人每个政府都会犯错,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都必须无可奈何地接受,但不能就可以当这些错误不存在了。挪威帮中国人提醒了这点。

当然,如果一定要颁给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代,也只有刘晓波是最适当的,最能成大器。他是他们最好的代表。而且,刘霞也很关键,她的素质真的很高,说的话非常得体。他们夫妻,真的很有那种国际性的风范,没有那种苦大仇深,咬牙切齿,一点不丢人。

刘晓波今年五十五岁,刑满出来,大概六十六岁了。到时候他能做什么?能否像曼德拉那样,在政治舞台上有一个地位?中国政府会否把他提前释放,保外就医?如果刘晓波愿意去国,相信中国政府一定愿意提前释放他。但问题是他不会愿意,如果愿意,他早就去美国了。这点也是他比别人更有资格拿奖的原因。

从这点来说,刘晓波和刘霞,又有那种传统中国士人一切置之度外的风骨,一切都不在乎,是否被抓不在乎,判多少年也不再乎。

刘晓波外表文质彬彬,但思想和文章非常火辣,正是大革命时代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那种形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精神高贵,无所畏惧;从这点来说,他们正是专制力量最为惧怕的人,必须严厉打压。和刘晓波这样的人对立,无疑将在历史上有很负面的地位。希望这种对立尽快结束。

By 量子

2010年10月5日星期二

The Rape of Nanking

(1)
两百多页的书,看到第八十多页时,终于崩溃了,一个人在车厢里,昏暗的灯光下,一直流泪,不由自主地,喉头发出一些莫名的声音。

对于南京大屠杀,中文的资料已经看得够多了,反而失去了真实感。Iris Chang的The Rape of Nanking却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作为专业写作人,她的铺陈和资料查证都令人信服,再加上,英文本身就是很精确的语言,没有中文的那种含糊不清,所以冲击力才特别强。

The Rape of Nanking说是中国人写的,更不如说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这本书在美国是畅销书,我想,除了中国人,别的国家人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流泪?我想应该会的。讲以色列立国的小说 “The Oxdus”我看了也会流泪,这些人性的东西应该是互通的。

The Rape of Nanking是世界级的写作,简直是穷经皓首,从全世界那么浩瀚的材料中理出脉络。中文作品没有见到有这样的水平。Iris Chang当时才28岁而已。

(2)
结尾的章节,心情很沉重。

Iris Chang交待了南京屠杀后人物的下落。活下来的南京市民日子当然不好过。设立国际保护区的那二十外国人,尽管救了几十万人,但回到自己国家都没有好下场。有的被捕,有的自杀,有的身心受损,很快早逝。而南京大屠杀的日方高层人士,大部分日子都过得很好。

长长的名单,用沉重的笔触交待这些人的下落。但Iris Chang没有加上自己。写这部书透支她太多,结果也因忧郁症而自杀。读到这些章节,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上周六信报王诗迪的文章介绍这部书和Iris Chang的下场,虽然都早知道,但看的时候(两次),还是一直落泪。也动起找来英文版来看的念头。

(3)
王迪诗的文章把钓鱼台和南京大屠杀连起来,初初感到有些突兀,会不会太过重手了一些。

但再看了这本书,又觉得如何不能愤恨。

日本表现出来的那种傲慢,自以为是,完全不顾别人感受,又何其相似?

中日友好,我看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了。

2010年10月2日星期六

日本的图谋

一些想法。

必须承认,一直以来,日本的战略设计都比中国高明。远的,明治时代对外的方针就比满清高明;二战时黑岛大佐的战略设想,中国人更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整体而言,中国人的国家战略,从满清,民国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比不上日本。举个例子,面临资源问题,日本人很早就谋划海外的资源保障了,中国人今天才开始,高下立判。

也许可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日本的钓鱼台战略。

二战以后,日本得以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冷战的加剧。出于对抗共产浪潮的需要,美国大力扶持日本,从军事,资源,技术上给以优待。冷战的高潮是日本发展的高潮,同样,冷战的逐渐消退也造成日本发展的逐渐萧条。柏林围墙1990年倒下,而日本也从那个年头一直走向消退。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战略已经调整,重点从中东转向中国。压制中国,如同过往压制苏联一样,将成为美国未来二三十年的核心国策。

对于日本而言,它必须抓住机会,赶上美国政策调整的这班车,才能赢得一个再度崛起的机会。

当然,日本也面临战略选择。中国和美国,将成为日后主导世界的两个主要力量。日本可以选择站在中国一边,日中关系高于日美关系。但这样的选择不容易做出,对于日本来说,还是日美关系更为核心。它只能选择美国,放弃中国,义无反顾地站在美国这边。

钓鱼台事件等于是一种“买票上车”的行为。它未必是美国策划的,但它表现出日本政府对美国政策的领会,主动配合,合力压制中国。如同当年在对抗苏联的阵营发挥一个不可缺少的作用一样,日本决心也要在美国对华政策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并在这个过程中,夺回原有的第二经济大国地位。

这样的形势,对中国来说,当然是十分恶劣了。因为这意味着,类似的骚扰和干扰,将无日无之。“九一一”大概给中国买来了七年时间,可以不受干扰地发展,其后这个窗口因为金融海啸又延长了两年,但如果美国的政策这样调整,再如2001年至今那样的黄金发展窗口可能就没有了。

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读白色巨塔

白色巨塔的背景是1963年,故事主线围绕大坂医学院教授选举和一单医疗事故的官司展开。读完这本恢宏巨著,很有一些感想。

(1)
第一个感想是,为什么中国人写不来这样的小说?“白色巨塔”的描写深刻而细致,尤其到了后面涉及医疗官司的情节,全部是专门术语,大篇幅的医学观点和流派互相交锋,丝毫不考虑会否造成任何的阅读障碍。

我读过很多中国以医事为背景的小说,完全没有这样的深度。日本人做事的认真与细致,可见一斑。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日本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市场能接受这样比较深刻的小说。

有关学术界的黑暗和腐败,我相信今天中国一定远甚于六十年代的日本,但就是没有人写来这样的小说。

以文学性而言,中国作家并不差,但就是缺乏这种对背景资料探讨和考证的认真精神。从这点来说,中国作家更不应该,因为有作协的存在,理论上他们对背景知识的钻研更细致才对。

(2)
第二个感想,是有关“民主”的。

在日本学术界,要选拔教授或推举学部委员,都要经过选举,这也是“白色巨塔”的主要内容。激烈的选战,成为动人心弦的情节。

这样的选战,当然充满了东方的腐败和专制,大量的权钱交易,台下交易,成为批判的主题。然而,毕竟这也是真正民主选举,每个教授手上都有相同的选举权利,有接受收买或拒绝被收买的自由。

在中国,同样的人事决策主要取决于党委,党委书记是一把手,一锤定音。这里同样也是有大量的腐败,灰色空间,权钱交易。

尽管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但民主还是体系了它的价值,就是起码能更大程度上维持了人的尊严。

还有一个感想就是,白色巨塔中显示了学术界那样的封闭和腐败,但日本学术界毕竟还是做成了成绩。就以医学为论,相信日本的医疗水平也是全世界最高的。

西方的制度,例如民主制度,学术制度等一到了东方就会变得荒腔走板。然而日本还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则一定是他们民族一些优越的地方,补充了这些缺点。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钓鱼台三则

1、 詹其雄

詹其雄应该受到优待。

被扣十多天,如果他说出一句认罪的话,那中国真是难堪到无以复加。

虽然一个有常识的中国人不大可能会去主动认罪,但也可以想象,日本一定会给予很大的压力,展开种种心理战术。怎样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詹其雄是通过了这场考验。

反过来,如果被扣的是日本人,扣押方是中国,在强大的专政手段下,恐怕早就招了。

日后,詹其雄将成为“国宝”式的人物了,他的一举一动,恐怕就身不由己了。

如果他再去钓鱼台捕鱼,日方会怎么办?抓还是不抓?

如果他再去钓鱼台捕鱼,事先通知传媒,带着记者随行,日方会怎么办?

如果他再去钓鱼台捕鱼,事先通知传媒,带着记者随行,再加中国渔政船保护,日方会怎么办?

詹其雄将成为一枚“战略级”的棋子,威力强大,是中方这次的收获。如果需要,中方随时可以运用,用来测试日方的底线。

2、 宜将余勇穷追寇

按照道理,日方释放詹其雄,事先怎样也应该和中方有一些沟通和默契,例如放弃要求赔偿之类。

但是中方拒绝和日本沟通,压力越来越大,日方仓促放人,等于是自乱阵脚。

日本达到了原定目的,让美国出头,但本是原有的东西,说不上什么收获。

反而中方可以说是反败为胜了,因为终于测出了日本的底线了。

日本的底线是,不能死人,不能接受人命伤亡。

四个日本人在河北被抓,面临死亡威胁,是日本急速转态的原因之一。

传媒没有留意到的是,9月19日,日本军方邀请日本华人媒体探访久世保海军基地。对此,知名博客萨苏有详细的报道。他的博客中,拍下了日舰的值班表,舰长休假,舰艇乘员按日常值班。也就是说,日方没有任何战备准备。

这实在不可思议。外交战就如赌沙蟹,无论如何,底牌不可让人看穿。日本此举,等于是告诉了中方底牌,就是不会为此做武力冲突。自卫队此举,也说明日本内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硬。

幸与不幸,日本战后,原来的立国之本武士道精神已经被阉割了,尚武精神荡然无存。为此,三岛由纪夫曾经痛心疾首,在自卫队全体高级军官前剖腹自杀,希望唤起他们的血性,但也于事无补。

这次,中方等于是拿到了日本的软肋,只要再野蛮一点,日方就会让步。

既然四个人质还在手上,中方应该乘胜出击,叫价再高一些。

3、 昂贵的保钓

保钓是很昂贵的事业。

这次詹其雄被放回来,中方在美国那里经济让步损失,恐怕是以十亿美元计,更不要说,和日方贸易战的损失。

中日双方已经进入了“人质战”的阶段,实在不应该再送更多人质上门。

之前说民间保钓,是逼中央政府重视,现在的前提已经不再存在。而且保钓和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挂钩,也不宜轻举妄动。

在这个时候,作秀式的前往钓鱼台岛,我觉得是逼国家买单,有点象刮大风雨还要出海游泳一样,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保钓新思路(9月24日)

中国政府在河北扣押4个日本做人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原本以为,既然不能开战,又不想破坏经济,中国除了出口术外,可用的牌不多了。

想不到这样一来,打开了新思路,大有可为了。

那四个日本人可算是非常倒霉,相信也不是间谍(不会有间谍是这么笨的),但就是撞到了枪口上。

中国扣押起来,可以开天叫价,如以间谍罪的最高刑罚计,可以是死刑。这样的压力,对日本来说,不可谓不大了。

事实上,这只是开始。中国可以抓的人质还可以很多。

2005年,一家日本大型公司在珠海开年会,包下一五星酒店,妈妈生安排了几百位小姐相陪,开无遮大会。

当时中日关系紧张,事件爆光后,举国大哗,妈妈生被判无期,几个酒店经理都被判十年以上。

但日方无人受罚。如果放在今天,大概又有几百个“人质”送上来做筹码了。

在上海,大连等城市,有很多“樱花居酒屋”之类的高级色情场所,专为日商服务。中国近期严厉扫黄,但出于外交考虑,这类场所都没有涉及。

在现在形势下,可以考虑全国性部署,一次性突击抓他几百个日本寻芳客,声称处于重罚,例如半年劳教之类,也可以大增对日政府的压力。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钓鱼台的Game Theory

(1)

钓鱼台岛就象一个面纱,登岛轻而易举,但是由于博弈太过复杂,所以没有人敢去登陆,反而成为一个Nash Equilibrium,各种力量权衡的结果。

任何一个Equilibrium的形成,都是不同力量制衡的结果,当这个均衡点被打破了,下一个均衡点将在那里?

让我们用博弈论的原理,把整个过程再推演一次。

在一场博弈中,涉及不同的“局”,谓之Round 1, round 2等,互相影响,一局影响下一局。

在钓鱼台这个博弈中,有三个局:第一局,登陆;第二局,海面冲突;第三局,再登陆。每一局得失各有不同。

有三个博弈方,中、日、台(美暂不计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3 X 3的pay off matrix,演化成错综复杂的局面。

抽象的分析太复杂,我们用实例来想象。

在1990年,台湾计划实施汉疆计划,以海军陆战队登陆,同时部署了海空军做后应。但在最后一刻,李登辉害怕大陆军事介入,引狼入室,放弃了计划。

台军登陆,是第一局;日本海军介入,是第二局,可以演化成不同的结果,其中一种结果是大陆海军介入,打败日军,但在取得在台湾本岛附近军事存在的理由。至于到第三局,可以演化出来的局面有更多。

反过来,如果大陆、日本来做first mover,那么在第二局,第三局也将同样面对很多不愿意见到的演化结果和连锁反应。

可以想象,中日台三方参谋总部对这样的推演,也一定是绞尽脑汁,也得不到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没有人敢(官方)登陆。中国不敢,日本不敢,台湾也不敢。

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中国想反客为主,避免走成死局,一定要从登陆方面去考虑破局。

还有就是,象当年美国军反请Nash以数学原理设计冷战战略和核战交战法则一样,中国也要请精通博弈论的专家,来设计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

(2)
我们再反过来想象,如果马英九今天在没有取得和大陆默契的情况下,再实施汉疆计划,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要取得和大陆的默契,实在难度太高,光是到时候岛上升什么旗,恐怕就要谈上几年。

如果马英九以他“老保钓”的身份,发动攻击,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 以陆战队强攻的方式,难度应该不大。甚至空降,潜艇靠近的方式也可以。日军目前无法阻挡。

第二, 日本海军将部署反攻。在这个时候,大陆不可能坐视不理。

第三, 以目前陆台关系,大陆也不可能和台湾来抢夺钓鱼岛。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台湾突然出兵,成功机会很大,能在两雄相争之际,捞到本钱。

台湾的损失是,损害日台关系,日台联保机制受到破坏。但日台联保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关键是美台联保。

台湾的好处很多。不管台湾将来是独立还是合并入中国联邦,在之前能把钓鱼台夺回来,都是将是一笔非常丰厚的起家本钱。而这样的机会,对台湾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钓鱼台问题之我见 (9月22日)

有关钓鱼台问题,中国已经逐步走入死局,非有石破天惊之举,无以解困。

全面热战,因为有美国在侧,不太可能。但除兵戎相见外,也没有其他解决方法。

我的想法是,由台湾出面,实施20年前放弃的“汉疆计划”,由海军陆战队登陆占岛。

这一步难度不大。目前日本在钓鱼台海域的武力无法阻止。

日方必然夺岛,在此,大陆海军可在钓鱼台海域附近举行大规模演习,阻隔日海军的反攻。

这样一举数得。

第一, 由于台日、美台联保机制,美国无法出面。战争不会扩大。

第二, 对于钓鱼台,中国并不在乎其所有,在乎的是不能让日本所占,否则会影响东海海域的划分,后者才是核心利益。至于是大陆还是台湾所有,无关紧要。

第三, 从法理而言,钓鱼台目前属于台湾宜兰县,如果大陆出面,会受到台湾的强力阻止。台湾也无法容忍在近海出现大陆的海军基地。

第四, 这样能加强海峡两岸的凝聚力,给台海和平带来的利益,不可估量。

这种“台湾出人,大陆出兵”的模式,当然要先有两岸的默契。难度很高。

但如果想到,这几乎是钓鱼台问题的唯一解,双方就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去解决。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24之中国版

(1)
24看到第六季了,剧情越玩越大。第五季把总统扯进来,说他搞阴谋,危害国家;第六季一开始就在LA引爆了核弹。

也很佩服24编剧的想象力,敢玩到很放。当然,也因为之前收视率高,制作预算就大的关系,可以拍一些大场面。

如前面说的,24有一个硬伤,反恐中心差不多每次都是靠监听手提电话来破获线索的,恐怖份子也知道这点。但每次恐怖份子还是靠手机联络,而且不用暗语,实在说不通的。

还有一点,每次枪战时,都是一次性把子弹打完了才发现子弹已用完了。经验丰富的老手不应该有这样的错误,还是美国人都是大手大脚?

24也可以看出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发生了大型恐怖事件,要发泄怒气,就要找替罪羊,明知道是没有关系的,但还是要伪造证据。结果,发泄完了,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遗祸无穷。

可以看得出来对伊拉克战争的痛心。

(2)
象24这样的题材,能不能拍中国版呢?

24有几个卖点,紧凑的时间,所有事情在24小时内发生;专业的反恐力量等,这些都不难“中国化”。

但24最大的卖点,政府高层的阴谋和陷害,这点在中国来说,是很难拍的。

(3)
我设想了这样一个情节。

中国一些极端民族份子威胁要在日本几座城市引爆战术核弹。他们是背后是得到了军方一些高层的支持。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位军官来日本旅行。在24小时内,他和日本合作,解除了这场危机。

这样的情节设置,背后有足够的情节冲突和深度,有讨论热点。在东京拍这样的剧情,也比在北京容易得多。

当然,内地电视台是不可能拍的了。由香港电视台和日本电视台合作,应该是很有可为的。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钓鱼台问题之我见(9月16日)

(1)
香港看问题的角度很简单,作为一个城市,不能理解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地缘政治形势。

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报,一直认为是茶杯里的风波,是日本民主党选举前的一场秀,而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也是为了对愤青有所交代。只要时间一到,做足了戏,两国政府就会宁事息人,大事化小。

信报的评论一直是这样的论调,按照上述的思维,连续几天的分析文章,还判断日本将在9月17日,也就是明天,918之前放人。

这是典型的经济思维,用来套入政治分析,真是错的离譜。

渔船事件是一场计划精密的行动,中日双方的处理方针必然是朝“小事化大”的方向演化。

日本地方检察厅是在9月10日颁发扣押令,可以扣押到9月20日,你以为日本会没有留意到918这个日子吗?开玩笑!以日本人的精细,这样的日期当然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要挑起更多的事端。

所以说,以为日本会在917放人,简直是幼稚和无知。

日本也许会放人,但最快也要在9月21日。对于日本来说,只要坚持到那一天,就等于是“胜利”,等于是在钓鱼台海域履行了司法程序。

如果用战争来比喻,等于是日本打了一场突袭仗,而中国是倅不及防,非常被动。

玩这种游戏,日本是老手,这第一仗,看来中国已经输了。

(2)
钓鱼台事件的背景非常复杂,有东海,南海两个战场;有中、日、美、台四个博弈方,互相牵制。

钓鱼台渔船事件从时机上来看,是妙到了巅峰,刚好夹在中、美,东海、南海演习的附近,甚至连918都考虑到。这肯定是日本方面经过无数次沙盘推演的结果。

中国外交部真是不可原谅!

面对这样重大的事件,不但没有主动出击,甚至连预案也没有,让人看到的,只是一片狼狈,手忙脚乱。

外交部的人干什么去了!全部去搞什么奥运外交,世博外交,这些吃吃喝喝,花团锦簇的花架子。这些真正关乎国家利益的东西,从来没有去好好用心。外交部真应该好好向日本学习!

(3)
钓鱼台争端,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已经先输了一仗。

当然,从阿Q精神的角度来说,中国也有小利,搁置东海谈判,意味着中国可以多抽几桶石油。但这种只顾蝇头小利的做法,恐怕是正中了日本的圈套。

如何收场?如何破局?如何摆脱困境?

我的看法是,如果钓鱼台问题是一个难解的数学题,那么最好的解题方式是在台湾身上。解决钓鱼台问题,必须以台湾为主导和主体,大陆配合与协助。

马英九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钓鱼台的法律问题。他是处理这场危机的最佳人选。中国政府应该给他充分授权,全面配合。

事实上,这样是这条难题的唯一解答方式。所以才那么困难和复杂。日本也正是看中了这点,所以才能作这么大的文章。

钓鱼台撞船事件的水很深,不是什么小风波,是中国政府真正面临的一场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可以变成翻天巨浪。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24

“24”已经看到了第五季。

“24”最大的特点就是绝不拖泥带水,剧情开展得快过你的想象。

前几天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其中一位男嘉宾是来自成都的警察,说他喜欢看美剧,国内的警匪片很不真实。我想他在说的应该就是“24”吧。国内的警匪片差很多,最大问题就是太拖泥带水。

“24”,作为一部反恐片,充分反映了美国当世第一的地位。

第一,剧中人物都非常聪明,反应非常快,错综复杂的事,一下就能理解。侧面反映了美国人的素质很高。

第二,如剧中反映的,行政机构的效率十分之高。几乎都是实时的反应。

不过这点我有点怀疑。“911”当天,飞机撞世贸大楼大概是9点,布殊总统下令战斗机可以拦截客机的命令是十点半才发出,全国禁飞令要到12点才发出。当然,这已经很快了。但如果按照“24”的要求,大概是撞大楼的那一刻就要发出了。这实在不可能。

第三,是电子化的水平。

我从第一季看到第五季,最大的感慨就是看到美国政府无纸化办公的水平,从签署命令到报告事项,全部都是电子化的。非常高效率。

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在香港,电子化其实并不能提高多少效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邮都要打印出来存档,很多机构都有这个习惯,制造的纸张反而更多。

美国要真能达到这个程度,人人习惯电子化作业,那真是很强大了。

“24”的缺点当然也很多。

首先,几个季的情节套路都差不多:孤胆英雄,面对机构高层叛徒的陷害和官僚主义的阻扰,再加红颜知己的相助/背叛,看得多也有点腻。
“24”中的恐怖份子都很强大,有政府高层的内线,有高科技,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等。

实际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美国反恐战争的困境就是因为对手太过简单,扁平化,使用的是人肉炸弹,而从来不用高科技。如果真的“24”那样的强大的恐怖份子,那倒容易对付了。

“24”的一个硬伤是,恐怖份子老是使用手提电话和电邮通信。

搞恐怖活动不能用手提电话,NSA会过滤全世界所有的手机通话和电邮,这几乎是常识。基地组织从来不用手提,有一次它的二号人物使用了一次手提,马上就招来导弹的袭击了。

“24”中的恐怖份子肆无忌惮(不用暗语)在电话中讨论行动,简直是开玩笑。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保钓计划

日本真是欺人太甚。刚刚才用非人的手段让国宝大熊猫精尽人亡,现在又来打钓鱼台的主意。

我在想,民间人士以接力形式长驻钓鱼岛的可行性。一次几个人待半年这样。

水是主要问题。可以带备蒸馏器,干粮,生存应不是大问题。也应该很好玩。

带备柴油发电机,卫星电话,就可以实时上网。把岛上的生活和一切实时传播。

每个月船只上岛补充一次。

当然需要费用。但如果按照某知名人士的认捐额三百万来计算,维持两三个人在岛上应是足够的。只要有了轰动效应,其后的捐款必然源源不断。

最大的障碍有两个。第一,是登岛。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台湾香港在内),必然是要千方百计阻拦的。

登岛人士可以用偷渡的方式上岛。关键是要低调。长驻钓鱼岛需要大量物资,登陆行动如果受到阻扰,就很难成功。但反过来,如果能上岛,就很难赶下来。权衡利弊,应该是争取上岛为先。

第二是如何不被人赶走。只要能在岛上安稳了,日本官方很难出面把登岛人士赶走。但反过来,必然有大量日本民间人士要来抢登陆,并把中方的人赶下去。

大家民间对民间,可以避免很多不希望发生的情况。

届时武力冲突是无可避免了,但如何在非战争,不使用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和日本民间对阵,也是很要讲究策略的。

想想也觉得很好玩。

2010年9月11日星期六

驻港部队侦察连




(1)
伊春空难中有一对新婚夫妻,妻子是空姐,丈夫是安全员,空难发生后留在飞机上殿后,指挥乘客疏散,最后飞机爆炸,他们双双牺牲了。

他们的事迹很感人,但也让我感兴趣的是这名安全员的背景,他之前在驻港部队侦察连服役,退役后转往深圳航空,再派到河南航空当空中乘警。

也就是说,驻港部队侦察连这个编制,是真的存在了。

侦察什么?他们如何执行任务?

曾经在“解放军画报”上看过照片,是驻港部队侦察兵武装巡逻时的英姿,一个小分队,全副武装,迷彩作战服钢盔加冲锋枪。从照片的背景来看,第一张应该是昂船洲基地附近的巡逻;但第二张好像是港岛南区附近的山径。(不知有没有读者可以辨认出是那里)

当然是摆姿势了。我在香港走了那么多山,不管白天夜晚,从来没有见过解放军在巡逻,更不用说全副武装了。这样的景象会把香港人吓死,如果让苹果日报拍到了,更不知道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波。

那么,驻港部队侦察连,他们是执行怎么样的任务,怎样执行的呢?要知道,一般的驻港部队的活动范围只是限制在几个军营范围的。但作为侦察部队,是一定要出来活动的,否则侦察如何谈起?

(2)
驻港部队的作用,当然是象征性的。驻港部队编制有两个团,一个在深圳,一个在香港,轮流调换,军事上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深圳。

但我也不禁好奇,除了政治上意义外,驻港部队对于香港的军事状况有没有策划,是如何考虑香港的军事情况的?如果把香港作为非军事区,那拿那么高工资待遇的驻港部队岂不是吃干饭的,完全没事可做?这未免也太违反解放军的传统了。

驻港部队侦察连的存在,我想,说明驻港部队对香港还是存在一些军事上的打算的。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在香港进行军事侦察,只要待在军营里就好了。

于是,我就非常好奇驻港部队是如何考虑香港的军事部署了。

(3)
在英军时代,香港当然有完全不同的军事含义。香港首先是作为一个军港而存在的。香港是英国在中国的最重要军事基地,港督是英国在华的最高代表,也是驻华部队的指挥官。

香港的防务部署当然是围绕着保卫维多利亚港来进行的。在麦理浩时代以前,整个新界是军事缓冲区,不做发展,预备着和中国军队开战用的。从金钟(Admirality海军基地)的茶具博物馆(英军司令部)到政府山一带,火力射程和地形配置全部有讲究。

1941年对日战争前的防御计划是,预期香港能抵御三个月时间,随后新加坡或重庆就能派来援军。

英军的防守重点是垃圾湾防线,位置在沙田到荃湾一带(也就是麦径第六段,那里还有很多防御工事可见),预计可以防守两三个月。但很快就被日军第五军突破了,重庆和新加坡的援军也没有来。香港只坚守了两个星期。

香港的防守枢纽是昂船洲,这里是香港的要害,从英军时代到今天的解放军时代都是最重要的军事要地。因为昂船洲炮台的火力射程可以覆盖九龙半岛和港岛北岸。

在1941年,垃圾湾防线失守后,日军也马上攻陷了昂船洲,驻港英军就大势已去,只能退守港岛。

随后日军从北角登陆,占领了水厂和电厂,再从港岛中部在渣甸山和黄泥涌峡一带突破所谓的“金马伦防线”,英军就投降了。

这大致就是香港的防务史了。

解放军如果有一个防务计划,会不会做同样考虑?

(4)
首先,对于解放军来说,考虑从深圳方向的来犯之敌是荒谬的。

假设驻港部队会对香港有一个防御计划的话,恐怕考虑的,不是如何抵御南下之敌,而是如何防范敌人北上,从祖国南大门入侵。也就是说,如果香港要设防御阵地的话,最多只是设在蓝地炮兵靶场和上水一带,防范敌人从维多利亚港登陆后,再北上。

但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敌人要在华南登陆,选择点有很多,湛江,珠海都可以,干什么一定要香港。

事实上,从陆战而言,香港几乎没什么军事价值。就算当年日军攻打香港,也没什么意义。既然新加坡已经沦陷,香港不会有援军,投降只是迟早问题。而当时日本动用了第五军几万人马,得不偿失。

所以,我摸不着头脑的还是,驻港部队侦察连到底在香港执行什么任务?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任务,需要他们去执行呢?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明亡史-2

观乎南明历史,可以留意到一点,就是没有“战略”可言。弘光,永历,永隆,三朝各自为政,对于天下大势没有一个任何比较宏观的看法。

三个朝廷,毫无例外地,主要精力都用在党争之上。

呜呼。一千年前,三国时已有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终明一朝,没有人可以对天下局势给以分析。

明亡,无关君主贤良与否,永隆皇帝奋勇进取,但也难逃殉国命运。可见党争于明,真是已入膏盲,无药可救。

与历史比较,南宋时,面对同样形势,能建立淮河防线,和四川山城体系,有一整套的防御理论;相比之下,南明真是一团糟。

军事上,当时满清没有优势可言。但满清有巨大的信息优势,有一个强大的决策中心。当时各地起事燎如星火,但满清掌握形势,可以从容逐个扑灭。

南明朝廷,没有人重视情报,没有人去打听,策应;输就输在背后的情报和参谋系统。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朝廷精力全部在党争,真是可悲可笑。

明亡史

明朝轰然而倒,原因很多,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党争”。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政治的因素第一。

历史的诡异之处是,南明时期,明朝军队不下百万,而满清兵力不足十万。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满清的主力全是明朝降兵,而南明抗清主力全是之前的招安受降的农民起义军。

真是不可思议。原来的“贼”,到最后一直为明朝力战而死(包括郑成功,原也是海盗),直到最后一刻。原来的“兵”,却力图除明而后快。

多尔袞死后,当时满清领导层真空,已经想放弃中原了,和南明分而治之;反而是洪承涛以五省经略的身份,一直力主灭除南明。而在南明一直支撑大局的李定国,李国栋全是之前的李自成、张献忠的部下!

“兵”、“贼”逆转,正反映出了明朝党争是第一祸害,造成政治上的彻底不可挽回。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广州女警

广州女警是一个胖师奶,是流花分局的女民警,事后接受记者访问时,还有不好意思,羞涩之意。她不是什么女特警,当了27年警察,这是第二次开枪。上司把她找来,估计是因为她的形象,让劫匪没什么防范吧。

然而她在和劫匪面对面交谈时,突然拔枪一枪把他击倒,然后又冲上去,补了三枪。八分钟的视频,场面震撼,因为记者就在旁边(劫匪要求的)。

劫匪只是拿刀而已,而且事后的三枪毫无必要。但女民警也是按指令行事而已,是体制的问题,不是她特别彪悍,正正相反,她非常普通。

菲律宾劫持港人质事件,菲律宾警方内部有指令,对于这种人质事件,只要劫匪不是枪口对准人质,造成即时生命危险,是不能提前开枪的。

在几年前,国父公园同样发生人质事件,一个幼儿园园长劫持学童,抗议教育制度问题,后来政客调解,学童释放。幼儿园园长成为英雄,他被控三十二条罪名,但最后只判一年一个月。

所以,门多萨的风险是很低的,他已经胜算在握了。甚至可以说成功了,因为警察局长签字的复职令已经送出了,但没来得及交到他的手上。按照他的估计,事后最多坐两三年牢,但可以解决一生的问题,恢复家族的声誉,怎样也是划算的。

绑架是菲律宾的风土病,最需要以重典整治,但当局的做法是完全的纵容,甚至鼓励。

菲律宾有什么问题?

它的行政失效,贪腐盛行。

我们说,对付这些,应该要有民主制度。它有了。

还不够,要有独立法治体系。也有了。

还要有独立的媒体监察和新闻自由。应有尽有。

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方程式中的所有元素,都有了,还要怎样?

我在想,对于中国,外界的很多想法,是先在心中设立了一个完美模型,然后以此来衡量,缺什么补什么。例如,司法独立,新闻自由,民主体制。做不到就是不及格。

但做到了,就是及格吗?这样的评分标准,是否有任何意义?

广州女民警不需要开枪,尤其是那后面的三枪。但她是否做得对,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那三枪她必须开。

广州女民警的三枪,虽然很多争议,但好过菲律宾的一枪不开。

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打电话有什么不好?

特首事件紧急关头打电话给三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非议的地方。人命关天,最为一个地区的最终行政首长,他可以采取一切认为觉得需要的措施。相比之下,外交礼仪只是小节。

前面有关舟曲的评论就已说过,当地父母官对于当地的人命是最终负责者,而不是中央。是他们的天职。

有评论说,第一,不应该打给三世,而应该打给对等的行政长官;第二,电话应由中联办,再外交部转接。

可是,人命关天,电话的有效性是第一考虑因素。如果外交部不肯转接怎么办?要请示几个小时怎么办?

电话不一定要接通。特首打这个电话本身就是出格的行为,正好能提醒菲律宾政府事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只不过信息没有被收到而已。

以下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的一段评论: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31/041121005894.shtml
“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看来,事件给予人们的启示是——用著名经济学教授、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话来说,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切价值都要重新打量。香港游客的悲剧,根本教训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需要决策机制的根本改变。

  对于这次的菲律宾劫持事件,郭巍青认为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与风险。“别以为这是很深奥的概念,其实就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进步和技术进步,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断裂,它会吞噬人的生命。”

  “市场力量把香港游客带到菲律宾马尼拉那个广场上,但极其不幸地与一桩本地纠纷相交叉。地方事务劫持了全球市场,造成安全危机。”而问题是,“事情必须交给国家来办。明明是我的人被你的人侵害,但是我不可以干预你的主权,地方长官不可以给总统打电话,不可以提要求,只能回头通过极其复杂的程序做出政治决定,再通过外交管道,发出信号。中间有无数完全不透明的暗道机关。”

  “于是所有人都通过最先进的传播技术看到,庞大的国家机器以及国际关系的机器嘎吱嘎吱运转了14个小时之后,竟然是满座鲜血,一车破碎,8位无辜者魂断马尼拉。”

  郭巍青认为,问题不仅在于菲律宾这个国家本身。“问题在于,统一的全球市场带来的福利与机会,因为没有一个同样统一的全球机制来保障,结果就变成风险。让我们设想一下,在世界各地旅游的人一旦陷入困境,能不能有全球范围的专业队伍来解救(需付费)。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匪夷所思,其实,这是想象力欠缺问题,甚至是一个基本知识欠缺问题。因为,全球治理的需求与现存国家制度的矛盾,在理论界已经讨论了起码20年。就原则上说,如果可以有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可以有世界银行,如果可以有联合国维和部队,为什么就不能想象也可以有,比方说,‘联合国反劫持机动大队’?”

  “换句话说,并不需要菲律宾强大,也不需要中国强大。需要的是相反,在全球旅游市场上,需要每个国家放弃和让渡一部分主权,并且广开资源,组建全球游客的安全保障机制。需要每个国家协助这个机制,用非政治方式,用最好的技术,救人于水火。”他表示,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终于允许国际救援力量的进入,标志着我们在根本思维上的一项重大进步。这才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国家为本。”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关于抢枪 (在白天时段)

(这里说的抢枪,都是指在白天时段,也就是团友李小姐动念,并和团友商量的那个时段。至于最后在晚上时段的抢枪,尽管更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但那是一种自然反应,反而没有什么讨论价值。)

前面谈及了有关抢枪的问题,十个香港人,大概九个都不会,除非是做过特警或在内地当过兵。总而言之,在白天时段,一片和谐的情况下能动抢枪的念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我觉得团员李小姐很厉害。

香港人不会抢枪,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要说出来,很多人可能觉得不舒服,但是是实情。

香港人崇尚法治与秩序,因为生长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中,一切皆有规矩,一切都按规矩来,这是香港人安身立命所在。

抢枪是一个团体的行为,需要策划和配合,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临时行事,这样会害了大家。

抢枪行动需要一个关键人物的配合甚至策划,就是导游谢先生。如果他有这个想法,行动成功的机会起码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没有他的参与,机会就十分渺茫。

不知道谢先生是什么时候被手铐铐起来的,也不知道是否在十多小时中都被铐起,但团员李小姐的回忆中,门萨拉是要求大家把手机都交给导游的(而导游又真的把手机都没收了!),门萨拉也没有事后去检查。

这也说明,当时导游是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而且在某些时间,是可以在车上走动的。如果向门萨拉争取,也许还可以有更多的空间。 如果要策划起事,他是最佳人选,甚至是唯一人选。

导游谢先生的表现非常高尚,尽忠职守;而且我想,换了任何一个香港导游,做法都是一样,都是会选择去配合劫匪,而不是去扮演一个“起义”领袖的角色。 这不是导游的工作。如果他干了什么出格的事,肯定会违反了公司守则,甚至将来的保险责任也变得很复杂。 谢先生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而且已经做得很好。他不可能再做更多其他的工作,例如策划抢枪。

而在香港人的思维中,和劫匪打交道,主要是导游的工作,是他的责任;如果导游选择了和劫匪配合,大部份的团友,更加不会去出头,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总体而言,香港人习惯了格式化的思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各按其份,所以在真正危机来临之前,尽管有很多黄金机会,出头去抢枪是不大可能的。

当然,除了对导游的信任和尊重外,更重要的,是对车外菲律宾警方的信任和尊重。在香港人的思维中,会认定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会干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各安其职,按专业行事。

前面伊马达说,如果问内地人,内地人一定会说要抢枪。

是的,如果要问,大概十个内地人,起码有七八个说要抢,但也是说说而已。但如果真的要行动,也是不大可能的。

分别在于,内地人一定口头上说会抢,香港人则不大会这样说,因为知道是不大可能。

不过,如果在实际行动上,十个香港人中,只有一个人会真的去抢的话;这样的比例在内地人身上大概应该会达到三四个。

我想,差异在于,香港人的格式化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导游的态度有一定的尊重,根深蒂固地会更相信专业人士的选择;而内地人没有这样思维习惯,内地人对规则和规矩没有香港人那种天然的敬畏,他们不会在乎导游的态度,要干就干,自己干革命。

看无线新闻透视,重播一段2001年的访问,当时菲律宾的治安已经很差,绑架无日无之。当地的华人上街都要带枪,和结伴而行。 马尼拉去年绑架案138宗,还不包括大多数没有报案,自己支付赎金的案件(当地人也知道报案了也没什么用)。

也就是说,在马尼拉街头,在没有枪支保护的情况下,被绑架是一个高概率事件。

当地人都如此小心翼翼,还有那么多外来旅行团在没有武装的保护下,到处转来转去。埃及都有旅游警察在旅游点和路线上重点保护,而菲律宾什么也没有。只能说,之前参见菲律宾旅行团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自己曾经离危险有多么的近。

8.23二三事

一、天使与魔鬼

现在看起来,门多萨应该是一个好警察,在乌烟瘴气的马尼拉警界算是一股清流。

当了高级警官那么多年,在意的竟然只是那十多万港元的退休金和自己的名誉,起码说明他不是一个贪官。在车上,他可以要求更多,几百万几千万都可以开价,但他只要觉得是属于自己应份的。

他觉得自己是好人,受了委屈,自己是在以公民抗命的方式来申述,就好象那些在天安门自焚的人一样。是非曲直不管他,但在一个这样的国家,这样过激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时间的某一个时间点开始,门多萨就从一个天使变成了魔鬼,因为事件的发展超出了他的设想和预期,他甚至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入了魔道。

8.23事件也再一次说明了,人性和制度,更可信的还是制度。因为人性会变,连自己也无法控制,事情逐步走向最坏的结局。

就好象毛泽东和希特勒,最初也是以天使面孔示人的,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天使;但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就渐渐变成了魔鬼。

二、欢乐战场

这部电影,我很小的时候看过,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不明白这部电影结局为什么这么悲剧。香港旅行团人质全部死掉。

现在想来,这部电影很有预见性。被劫持的人质,如果在发达国家,很大机会会被解救;但在非发达国家,死亡则几乎是宿命。8.23的白天,对这样的结局会感到不可思议,但电影的编剧在十多年前就想到了,不可能有别的结局。(欢乐战场的前半部是喜剧,很多港式搞笑桥段,所以最后的悲剧结局才这么突兀,如同8.23)。

三、They’ve reached for the gun.

歌舞剧“芝加哥”的经典台词。

生还团友李小姐的四千字自述,说出了这点。李小姐中大毕业,曾在乐施会任职,想来是那种强悍风格的女性。她的自述也说明这点,是因为不耐烦而动起抢枪的念头。巾帼不让须眉。

以当时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设身处地去想,一百个香港人,九十九个都不会这样做(在白天时段抢枪)。这样鲁莽,风险太大,而且挑战权威,有违香港人的性格。在巴士内,对整个形势能有清晰的判断,从而得出只有抢枪才是带来最高生存机会的结论,只有具备相当军事素质的人才有这样的能力。香港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不过,如果再有下次,应该会有人抢枪了。这是血的教育。

孙中山二三事

1.孙中山有五个老婆,中国三个,日本两个。他在日本的两个老婆的子女,从来不闻不问。孙中山自称女人与革命为其最大兴趣,而前者高于后者。

2.孙中山在三合会内的职份很高。

3.孙中山在日本时签的条款,条件更甚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包括割让东北。日本人肯花本钱支持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4.在双十起义前,国内知道孙中山的人寥寥无几。当时真正的革命领袖是黄兴。他出道更早,对军界影响更大,军事行动都是他策划的。推举孙中山的原因是,第一是黄兴不想做;第二是,当时各派看中了他的欧美背景,以为他能搞到贷款(当时谁能贷到款谁就可坐天下,最后是袁世凯贷了到款)。谁知道孙中山的欧美关系是吹出来的。所以才有“孙大炮之名”,各个地方实力派都感到上当受骗,纷纷抛弃孙中山。

5.孙中山是一个ICON,生前死后都是,各派都是利用而已。

读茶怪的“孙中山是谁”有感。

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

盖国旗

前文说到,菲律宾人那种乐天的精神,让我这个中国人有些感慨,其实更多的是羡慕。用北方的话来说,就是“少了根筋”,这样其实很幸福。

盖国旗事件,正好是这种对比最好的反应。

中国政府别的时候不表示愤慨和强烈谴责(记得美国炸南斯拉夫领事馆好像也没有用这样的字眼),在国旗事件上这么大的反应,就是因为这跟筋绷得很紧。当然,在中国,什么时候什么人盖国旗,盖党旗,用什么规格悼念词,什么级别的领导参加,都是高度敏感的政治事件。

人家菲律宾根本不当一回事。我想他们也不是想故意冒犯,就是一种很朴质的感情表达。这纯粹是文化差异。

菲律宾也有国旗法,盖国旗的规定和中国理论上也差不了多少(这种事,外交部一定查证过了),但总统府的发言竟然是法律没有禁止。人家外国政府比你还要熟悉。反正脸已经丢到这样了,没什么所谓。

我想,有一些国家,例如不丹,尼泊尔,从来没有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博弈,国民快乐地生活,像小孩一样天真,不问世情世事,这样也很好。

但菲律宾毕竟有些不同。马尼拉曾经是亚洲的首都,地位比东京还高,很多国际组织总部至今还设在这里。

上上下下,一个国家一塌糊涂到这样的地步,治理国家象小孩玩泥沙,香港的八条人命,真是死的冤枉。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看不起菲律宾人

8.23事件后,相信很多人会更看不起菲律宾人,内心充满歧视,但只是不愿说罢了。

我在想,这种看不起一个国家的人心理,是怎样的一种回事?

以前,我有些不能理解西方人为什么会看不起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发自内心的厌恶,现在大概有些明白了。

我想,今天中国人对菲律宾人的观感,大概就和十九世纪西方人对满清帝国子民的观感一样吧。当时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看来,也是不开化,不文明,残忍,外貌可憎,处处低人一等。不要忘了,在火烧园明园之前,满清曾很残忍对待西方外交使团,另外后来的排洋教案以及义和团运动,也让西方人的印象很差。荷里活陈查理的形象一直维持了很多年。

以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受到西方这样的歧视和看不起,知识分子自然大受刺激,一定要自强等等。自以为是高人一等,谁知道原来别人当你是烂泥。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这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思想,等于和西方同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是一个面子问题。

中国大概要经过一个半世纪才能洗底,摆脱这种歧视。菲律宾不知道又要花多少年了。当然,也许不一样,这种歧视,对中国来说是刺激,但也许菲律宾人可以处之泰然。没有贬低的意思,很多时候,在周日街头看到那么多的人菲律宾人在休假时载歌载舞,洋溢的那种欢乐,看不出生活的负担,也觉得他们和中国人真的很不同。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8.23博客观察

823事件,看了很多香港博客。事件本身的资料是很丰富的,大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

这个事,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受,都有很多话想说。平时很难有机会看到这么多的分析。这的到了这种息息相关的时刻,很多香港博客的分析力度是很深的。

文如其人,这样一个深刻事件,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思想,也正好反映了各个博客比较深刻的一面。

反应,大致有四种:

一种,是悲哀悲痛,哀悼死者,女性比较多,也应该是比较善良的。

一种,是愤怒,悲愤,痛恨的,不用说,男性比较多。

一种,是比较战术观点的,分析事件中的警方战术战略错误的,分析很深入,让人很佩服。

一种,是抽水的。又是借题发挥,借机又来骂中国政府和特区政府,这种让我很厌恶。又是让人很恶心的那几个。

我的反应是另一种,除了最初的一点悲伤和震惊外,更多的是愤怒,但这种愤怒又和香港博客的愤怒不同。主要是菲律宾政府的轻慢,对中国人生命的不重视。

这种反应,我在香港的博客还很少见,但内地博客的评论很多都是流露这种情绪。说如果是美国人,日本人,甚至本地人,当地警方就不会这样。

当然,内地博客还有一种看法,就是美帝搞的阴谋,现场指挥官是听命中情局的,目的是挑拨中菲关系,加深南海紧张局势。这种观点,我想香港这里肯定是想也想象不到的。

真是一面镜子,照出各种众生相。

还是爆头好



说真的,爆头需要决心和强大的政府意志,不是那么容易。

菲律宾人质事件,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爆头而没有爆,想来不过是几个原因:

1.枪手是现场警察的同僚,不忍下手。也可能是真有冤情,现场警察有同情心。

2.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对人命比较珍惜。

3.当然,最大的原因,是政府的管治失效。菲律宾的绑架事件已经成了“风土病”,政府的纵容,处罚过轻是很大原因。爆头,需要更大的执行力和决心,这些是当地政府所缺乏的。

面临同样的情况,中国警方的选择一律是爆头,而且简直是爆上了瘾。最近半年的多宗人质事件,都以爆头解决,印象中,最近两个月就起码有三单,分别在广州,昆明,上海。难得的是,都能一枪毙命。广州那个爆头的还是女特警。

想来公安部应该是有了内部指引。而且,在这些先例下,其他地方政府如果不爆头,会有很大压力,怎么人家可以,你不可以。

客观来说,这样会逼每个地方政府花更多资源培训神枪手;另外,人质事件也会少很多。

有很多评论非议中国警方这么热衷于爆头,不尊重人命(有的是拿菜刀的也要爆头),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但菲律宾人质事件应该会让人有所改观。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菲律宾无可救药

看了晚上十一点的新闻,除了一些情绪之外,也不禁想,菲律宾政府对待中国人的生命如此轻慢,是否和对中国的仇视有关。

菲律宾政府在南海和中国有很多争议,这种仇视是否也影响了当局的人质事件的处理。如果这样,那菲律宾政府真不可原谅。

现场所见,整个人质事件如此收场,菲律宾政府的处理手法占最大责任。

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不可以和枪手继续谈判下去,非要强攻?

既然要强攻,现场可见,菲律宾警方表现得又毫无准备,简直是笨手苯脚,真是害死人!

菲律宾政府的水平,在这次事件上,何止是零分,简直是负一百分!

联想起当地层出不穷的人质枪杀事件,都是血腥收场,这个国家和政府,真是无可救药!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西九的地

西九的地大概只有十九公顷(数据可能有错),其中还有大概三分之一将来配合高铁用地。

老实说,这样的地,如果在内地,恐怕用来做高铁站的广场都不够,香港却可以做了这么多的文章。

香港的用地,其实比内地好得多。有电视节目说上海和香港比较,说起文化产业发展,用西九来做比较,说香港很落后。

我倒觉得,西九的发展模式很好,不用急。文化和地皮没关系,文化归文化,地皮归地皮。香港文化产业发展不起来,有其他原因,不能赖西九。

启德的发展空置了十多年,一直作为香港发展落后的例子。其实内地空置土地更多,最近国土部的名单都出了,更严重。

就以香港人最熟悉的深圳为例,香蜜湖的地皮也空置了十多年,也不是巨大的浪费? 讽刺的是,深圳规划局大楼就在香蜜湖的旁边,怎可能视而不见?

内地的用地真的很浪费,有时看见了,会让人感到心痛。就好像北京鸟巢旁边的地,铺张浪费之大,简直是罪过。

内地应该好好学学香港。如果为了尊重这种对土地的尊重,维持这种用地规则,西九的发展再慢十年也是值得的。

陈波和王守海



传白衣服的叫王守海,数钱的叫陈波。
两个人一看就不是好人,是坏人。
当时岸上的大学生都已经跪下来,恳求他们把三个因为见义勇为救人落水而死同学的尸体捞上来,能抢救的还可以抢救。但他们一边牵着尸体,一直在讨价还价,非要把三万六千块全部收到才肯把尸体捞上来。
事后,王守海被人打了,说明民间还有正义。陈波看起来像黑社会的,暂时没人敢惹他,但也肯定终有一天会倒霉的。
遗憾的是,拍下这些照片的记者,在当地也无法立足了,要离开当地,转换工作。
这就是国情。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Terry 我爱你;郭爷爷,你辛苦了:充满阳光的富士康




历史镜头:斯大林格勒战役 纳粹杀苏联女兵

教育问题

茶怪兄对我之前的文章作出回应,认为中国最应该发展的产业是教育。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811.html

说起中国的教育,真是一个大问题。教育优势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说到这点,中国真的很难和美国比拼。

中国的教育,在我看来有三大问题,也是很难改的。

第一, 中国的教育教太多东西了,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例如英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实际上在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浪费。

第二, 没有道德的教育。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课程,而是教育系统无法现身说法。

第三, 没有原创精神,学术风气不严谨。

但我想,情况也不是完全绝望。首先,教育在改革,力度而且很大。

其次,我想,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大概起码有五十年,但也不阻碍自己的发展。

例如美国搞发明创造,中国搞山寨,大家各有各自的位置,虽然前者赚到的钱更多。

教育的问题,这一代的领导层无法解决,因为要动筋动骨,也要等现在很多老朽,文革成长的领导层退下,才能大张旗鼓地改革。只能寄望下一代,第五代的领导层来解决了。

但我相信,教育的问题能解决。这差不多是中国迈向大国的最后一个障碍了,只要解决了,就真的没什么能阻止中国了。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所为何事?

黄光裕在狱中发起的斗争,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钱?从他被捕那一刻算起,他手上的国美股票已经翻了一倍,身家多了四十多亿。现在和管理层的斗争,手上的股票价值起码蒸发了二十亿。

管理层两年的艰苦经营,面对那么多危机都能度过,股价翻了几倍,说明人家就是做得比他好。在监狱里乖乖收钱有什么不好?

为控制权?管理层已经证明了十分出色,黄光裕自己起码还要在监狱待十年,就算派他的皇亲国戚去管理,凭什么就能比人家专业管理做得好。为什么要和钱过不去?这难以理解。

如果是要自己话事,那在监狱好好待几年,手上的钱能翻几倍,出来再重新创业好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黄光裕在监狱的日子十分寂寞苦闷,钱对他来说不重要,如何打发苦闷才是最重要的。

黄光裕的公开信写得斗志激昂,说不能把国美电器变成美国电器,大概也是这种心理的投射吧。是心理的需要大于现实的需要。就如他当年可以一场豪赌输几十亿一样。

北京监狱对他的优待难以想象。当局又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了。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大国博弈与新能源

假设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维持不变,中国10%,美国2%,那大概到了2025年,中国GDP总量追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做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有溢价的,做老大可以话事,制订金融规则,吸引全球人才,决定全球资源分配。看美国的经验就知道。日本做老二,由于只是老二,地位很不稳固。

如果美国失去第一的位置,那就不是变成第二那么简单,而是会加速衰退;美国目前的经济地位,起码有三分之一是来自这个“世界第一”的溢价的。以美国的生活模式,没有了这个溢价,恐怕连第二的位置也保不住。就如英国,失去了第一的位置后,不要说第二,第三四五的位置也保不住,直接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

所以,美国失去第一位置是不可以接受的。

所以,美国必然要动手,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战场在那里呢?美国会选在那个战场出击?在什么时候出击?对美国来说,这是决定国运的生死一战,必然是雷霆万钧,全方位打击的。

当然,这样级别的大国博击,不是可以一下就发动的,起码要十年的准备时间。

另外,美国也要调整战略,尽快和伊斯兰教调解,才能致力对付中国,这也需要时间。

所以,美国动手的时候,大概在2018-2020之间吧。

战场在那里呢?

选择可以很多,例如地缘政治上,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包围态势,到处都是火头。但如果中国内部没有问题,这些火头也很难点得起来。关键是,如果台湾问题做不了文章,这些都将是虚火。

也可以象当年日本那样,实施金融战的定向打击,以金融的手段,一下永久性阻止了日本的上升势头。但金融海啸让中国提高了对这类金融战争的免疫力,这是美国的不幸,中国的幸运。

剩下的一个选项,是新能源战场。

从历史来看,每一次能源结构的转变,从煤炭,到石油,到核能,都颠覆了原来的国际政治秩序。英国能当上世界霸主,并失去这一位置,和煤炭的运用以及后来石油取代了煤炭的地位息息相关。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未来三十年内转入新能源模式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全新的领域,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作为一个前瞻的领袖,奥巴马应该知道,单单靠互联网,军事霸权,设计精妙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些都不能保证美国将来的领袖地位。新能源的战场才是关键。谁能掌握新能源的游戏规则,谁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如果2018到2010年是中美为了抢夺世界第一霸权的决战时刻,而新能源战场又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么2010年,也就是现在,就要开始起动工作了,开始抢占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稀土资源,技术资源。

我是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中央制订的五万亿新能源规划的。大家都为了国运,尽力一博。

从经济战争的角度,要抢速度,抢时间,不能落在敌人的后头。

记得吗,美国在四十年代研制原子弹,按照不同的物理理论,建立了几个不同的实验场。它不会去等那个理论验证成功了,才去按照理论设计出一颗原子弹的。它把所有的理论都去尝试。它不在乎失败,但一定要胜利,不管花多大代价。不成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是在战时。

同样道理,也许可以预计,中美两国的新能源计划,摊子都可能铺得极大。这五万亿,很可能是来真的,而不是吹水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更能掌握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和节奏。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要追究责任,而不是救灾

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就开始了。

地方政府挟灾民和救灾为自重,中央政府不好下手,救灾不能抛开他们,更加无法追究责任。

四川地震的经验是,四川官场完成部署,形成结盟,抱团,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过后,中央也失去了追究责任的黄金窗口,没有人承担任何责任。

舟曲的灾难处置,不应该再这样了。

首先,地震和泥石流有性质的区别,前者是真正的天灾,可预见性少得多,事先的疏于防范还情有可原。泥石流是真正的人祸,灾害的潜在风险就放在那里,天天可以见到,行政的失当是不可原谅的。

地方政府会辩解,中央没有指示,拨款不足,没有财力等;可是,泥石流灾害是当地的头等生死大事,作为地方父母官,就算没有条件,也要想法去解决的。这是他们的天职。如果处理不了,那就必须搬走,这是基本的政治道义。

灾难过后,如果当地官场没有得到整顿,随着灾后重建资源源源不绝的涌入,这些官员反而将成为最大的受惠者。

这何其不公!

要命的是,这将给所有的地方政府传达一个非常错误而致命的信息。按照地质部的统计,这样泥石流潜在风险大的地方全国还有十六万处。治理这些灾害,中央不可能顾得来,主要还是靠地方,尤其是在水土保持方面。

如果舟曲在灾害过后,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奖励;那全国其他面临地质灾害的基层地方政府更加没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反正等出了大事,就有中央来收拾局面,而且还可以获得重建的机会。

这将多死多少人!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很多程度是人祸,是多年来当地砍伐树木造成的。

政府当然责任最大,但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缺乏,也有很大责任。自己种下的苦果,起码自己要承受一些代价,教训才会深刻。

从这个角度来说,舟曲根本没有重建的需要,在这样脆弱的环境中,也不应该再大肆重建。目前的救灾,只需要维持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就可以了,等灾后再实施生态移民。舟曲居民总要承担一些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救灾的力度越大,温家宝去现场的次数越多,灾后重建的盘子铺得越大,当地官员脱身的机会就越高。

因此,追究当地官员的责任,尤其是历任决策者的责任,会比当前的作秀式的救灾和灾后重建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其他那面临十几万严重地质灾害危险的居民的生命。这才是最大的人道。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功夫梦

在优酷上看了,一流的好片子。

说来也讽刺,这是好莱坞主流在中国的合拍电影,应该很重视版权了,但片子还没有落画,已经就可以在大型网站上看到高清版本了。这样内地观众更不可能去影院花钱看了,中国商业片真的很难搞。

这是好莱坞主流在中国拍的片子,导演手法和主题,都符合美国的主旋律。难得的是,拍中国的片子,不但没有平常那种猎奇式的通病,而且是真正做到了融入中国。

片子对中国的友善,也是显而易见的。

片中最大的亮点,当然是小男主角,斯密夫的儿子。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天才演员,既有大人深沉,更有小孩的天真和趣致。魅力无法挡,青出于蓝胜于蓝。尤为难得是,片中要做很多高难度动作,不是掉wire能做到的,小男孩真的下了苦功。

片子拍得自然,舒服;片尾的比武,也处理得非常之好。只不过,武术比赛应该不是这样的吧,打得太狠了。

同样的题材,甚至英文片名也一样,美国在八十年代拍过一次,不过当是展现日本空手道。当时日本经济起飞,美国人起了敬畏之心,片子美化日本的地方很多。不过这次,从美化的角度来说,给以中国的待遇似乎比当年日本版的还要高。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房地产与中共十八大

很深刻的问题,但寥寥几句随便写,希望能有高手深入讨论。

(1)
假设中国GDP年增长有10%,四分之一是房地产带动,就是2.5%。

这2.5%,在中央看来是可以“不要”的;也就是说,中央可以接受一个7.5% 的增长,而用这2.5%来买有素质的增长,例如结构调整,新能源等。

房地产停顿,把被挤用的经济资源,信贷资源转放入比较优质的增长来源。同样的2.5%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放如结构调整中去,所带来的GDP增长可能只有1%,但我们会说,前者太过粗放,后者才是中国所需要的。

(2)
好了,假设上述就是整个房地产调控的总思路,挤出空间给结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 什么样的结构调整才能justify对房地产的打压?这又是一个政府和市场的问题。

第二, 这种调整,涉及大量利益调整。利益冲突和阻力之大,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知道,在香港是做不到的。地产商的利益至高无上,经济结构调整无从谈起。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体制都做不到,因为地产的利益牵涉太广,不可能让它来牺牲。唯一出路,是等地产泡沫爆破,社会再起动。

共产党能做得到吗?这是这篇文章所关心的问题。

从历史而言,中共执行了难度更大的改革攻坚,更多的利益调整。以一个革命型的政党来说,执行这样的任务在合适不过了。

还是说,中共本身已成了最大的利益团体,抗拒改革和变革。决策的核心,是否还能从整体利益出发,而不为利益集团的影响所动?

从这点来说,十八大很值得关注。关系到中共是否能保持战斗力。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看了“潜行空间”,不禁很佩服西方人。“庄周梦蝶”本来是一个东方式的哲学命题,但从概念到内容都很混沌。“潜行空间”提出了梦的分层理论,就可以一层层建下去,构筑出一个六个层次的梦幻世界。

感觉有点像微积分,复杂无比,一次微分,二次微分,三次微分,D完可以又D,其次都是从一些很简单的规则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部电影,潜行空间显示了西方文明的优越。第一,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很难想象,中国导演会拍这样充满创意的电影。第二,逻辑的严谨。很复杂的意念,但严谨的逻辑来说明,正是西方文明的优越之处。

在最后,其实主角应该没有回到现实,还在不知道那一层的梦里,想来也十分悲哀。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爱她变害她

包姐:“it is like a zoo”.
保镖:“30 animals.”

是谁安排这些保镖的?

没有保镖,直接面对群众,虽然难堪,但也是一种经历,帮助成长。

这两句一出,现在等于是人民公敌,阶级矛盾和华洋矛盾的焦点了。包姐以后的日子还会好过吗?

既然犯了错,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承受后果?哪怕是坐牢?

包姐既然精神有问题,现在这样全民公审,搞不好,更会得迫害妄想症,思觉失调。

造成这样的后果,都是因为长辈没有条件,没有节制,没有原则的溺爱和縱容,爱她变了害她。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亲情 – 2

(1)
唐山是一座男性化的城市,可是冯小刚的电影,采用了女性的角度来描述。

唐山大地震过后,当时唐山市民没有哭,事过多年,唐山人也不愿意提及。所以很多唐山人对电影不满,没有展现出唐山人的坚强。方达的一句,“鸡有的是,蛋也不缺”,把北方爷门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河北省的票房还是最高的,目前五亿的票房,单单河北的票房就两亿,估计会占全国票房的三分一以上。

唐山政府也不是完全满意吧。市委书记赵勇要求展现曹妃甸新区的面貌,以便招商,要求方登在那里的高级酒店吃饭,姐弟相聚;要求元妮在灾后换房子,一次比一次好,展现唐山建设的成就。

虽然唐山政府是控股方,冯小刚还是拒绝了。唐山政府还是很开明的。冯小刚在零九赶着拍,最大的担忧还是怕市委书记换人。换了另一个领导,故事可能又不一样了。

唐山政府不在乎票房,在乎的是海外的影响力,要求就算拿不到奥斯卡提名,起码也要在柏林拿奖 – 海外的招商投资才最重要。

恐怕又失望了。冯小刚从来不会为拿奖去拍电影的,他的电影从来没有在国际上拿过奖。唯一的“夜宴”,冯导说是“装孙子”的戏,凑个热闹而已。

(2)
元妮和方登的关系,想想就让人落泪。

继父陈道明劝她回唐山找亲人,方登说:“救弟弟,这三个字,就象刀子刻在我的耳朵上,不是我记不起,而是我忘不掉。”

方达说,“老太太这么多年,心里就守着这片废墟过日子。”方登在旁边默默听着。

母女相见,元妮向方登跪下了:“妈向你道个歉……你是从那里冒出来的呀……这么多年来,你和你爸从来没有给我捎个信….你到那里去了?”

这段戏,也是徐帆临场编的,剧本上本来是方登应该下跪,但张静初觉得女儿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情绪下跪,结果徐帆说,“那就母亲来跪吧。”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女儿是不需要哭的,结果张静初在现场被感动得落泪了,所有的人也落泪了,导演,摄影师,一边哭一边拍。但镜头还是很克制的,拍的是方登的背影,只能看到泪水落下来,而没有面部特写。

在墓地的时候,方登才真正崩溃了,一直说着“对不起”。母亲一直守着废墟过活,被折磨了三十二年,如果她能早一点来找母亲,就可以把母亲救出来。“一个女人能有多少个三十年啊”,她说。明白了这点,她才会说,“我根本无法原谅我自己。”她才知道了自己的残忍。电影到这里也就终结了。

这些对白和动作,很多都是张静初和徐帆自己想的,随心而走,完全到了自然交融的境界。

演汶川地震中那为妈妈的演员,为了营造那种揪心焦虑的感觉,事前两天两夜不吃不喝,演出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电影的可贵,就在于这一点的诚意和用心,抵得上所有奖项和专业评论。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亲情

唐山大地震说的是亲情,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很多事情,要像方登一样,过了三十多岁才能体会。

这真是一部功德无量的电影,看了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和母亲再看。多珍惜亲情,多回家吃饭。

亲情大过天。在这样的主题面前,什么对商业操作,政治内容,甚至电影艺术上的评击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看到的很多香港的影评还是很吝啬给以好的评价,总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老实说,我觉得,觉得这部电影有问题的人,恐怕是自己先有问题。

也说明了,这些所谓的评论家是如何地脱离群众。冯导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他一直不掩饰自己对那些满口理论的人的鄙视。

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应该如何治沙

在我看来,治理沙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其伟大之处就不要说了。这里提供一些如何治沙的想法。

第一步,设立治沙学院。

全面治沙成功,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也是证明可行的。以色列就是很好的例子。以色列成功的关键之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否则阿拉伯国家也早就成功了。靠的主要是激情和生存压力,这样一个群敌环绕的关键,治沙成功与否,涉及国家民族的生存。

以色列的立国之本是集体农庄,而集体农庄所干的基本也就治沙工作,向沙漠要粮要地。所以治沙也是以色列的治国之本。

集体农庄是实施共产主义的,按劳按需分配,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没有献身精神,不可能坚持下来,更不可能干好。

所以,中国要治沙成功,第一步是要成立一所治沙学院,传授技术反而是次要。关键是要象黄埔军校一样,打造一只核心专业的骨干治沙力量,以治理好沙漠为己任。人的因素第一。

第二步,发挥群众力量。

过去治沙,观念上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尤其是在对待沙漠化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上。

最早的错误,当然是五六十年代的乱开发,种下了今日的祸根。

然后,八九十年代的生态移民,又是一个大错。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要靠自然力量的自我修复,起码要上百年时间,更何况,大多数都是不能自我修复的。岂能让当地老百姓一走了之?

现在有的地方实施生态补偿。把当地居民养起来,不要他们种地,只要他们植林,这无疑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当地居民是最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反正生态移民,政府治沙都要花钱,还起不到效果,还不如直接把钱给当地居民,委托他们治沙。考核指标可以有绿化率,成立率,沙尘暴减少率等。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一举所得。

第三步,是治沙产业化。

反正沙漠不值钱,可以把土地划出来。有本事的人能把沙漠治好,绿化成林,产权就是属于他的。可以靠树木收益,经济作物收益,也可以开发旅游等。因为有很大的界外效应,政府当然要有税务优惠,甚至可以有补贴。一平方公里成林沙漠奖励一千万等。

上述的三步,关键是要有背后的整体思路和政策配套,以及,更为重要的,专门的治沙法律体系。因为治沙是长期和高投入工作,如果法律问题不解决,很难发动民间的力量。

反正治沙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非常应该制订专门的治沙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0年8月1日星期日

李禄-3

(1)
承接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有关的问题和思考,继续讨论。

4,巴郡基金将如何面对将来的宏调风险?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bottom up的,所谓的gobal marcro factors起着不是很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如果李禄接管巴郡,是否愿意面对中国的宏调政策?还是觉得不重要?还有,是否能够理解?毕竟,他出国已经那么多年了,而且一直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中。

作为比较,重新出山的东尼波顿,想在中国大展拳脚。他所上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什么是宏观调控。按照他说的,中国政府会选择在每个行业中扶持“龙头企业”,认识这点,对中国的行业投资至为重要。

可是这和巴郡的投资风格又何其南辕北辙!首先,猜测政府的心意,谁是乖孩子,谁和谁的关系如何,相信政治大于相信市场,这是巴郡从不会做,也更不应该做的事。

更不要忘了,李禄的个人背景,他应该对这些裙带资本主义深痛恶觉才是,否则就是背叛了他自己,也背叛了在投资生涯上一直支持他的人。

好了,问题来了,这样在中国行通吗?

这真是个价值千亿的问题。

5,巴郡的资本运作模式能否在中国复制?

我们也知道,巴郡的资本运作并非只是买卖股票那么简单。每个大刁的背后,都有眼花缭乱的资本安排,并购,不同融资安排等。

这在中国行得通吗?

单不说远,最近就有外资收购汇源和徐工失败的个案。特别是汇源,既不是战略产业,也不是国有公司,外资想并购都面临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像巴菲特那样把旗下保险公司当吸水机那样用,更是毫无可能的。

(2)
综上以上观点,巴菲特如果选择李禄,应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巴郡的成功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复制。如果是这样,就没有必要选择李禄,因为他作为一个基金经理的表现实在是平平无奇。

现在传出这样的消息,无非是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巴菲特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失去了理智,感性凌驾理性。虽然巴菲特是个专业投资人,不大可能犯这种错误,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对于一个习惯独尊的人来说,是很难理性面对的。因为这涉及到自己生死,和一些基本世界观,是否忠诚等。例如毛泽东选择王洪文,金庸选择于品海做接班人,都是感性凌驾理性,虽然他们自己在各自的领域很有成绩。在成熟的政治环境,最高权力的继承和交接有一套程序;但在没有制衡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交班人的个人喜好因素大于一切。

第二种可能,巴菲特是在用激将法。他心目中的接班人并非李禄,而是另有其人,但另外那个人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让巴菲特满意的言行,例如表示出忠诚之类,所以巴菲特就放出风来,希望另外那个真命天子着紧一些。要不然就交给一个中国人了,这样应该能起比较大的刺激作用吧。毕竟,巴菲特也八十了,不能无限期再拖下去。

个人以外,第二种可能更加接近现实。

有关这些继位和接班的运作,中国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经验。而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这样的关头,第一个跑出的候选者,多半会不是真命天子。

李禄 -2

太妙了!

前面伊马打君的评论实在是太妙了!

伊马打君提出了“中国民企的成长性”这个命题,如果中国民企的成长性存在着一个GLASS CEILING,那李录将来可能的投资王者宝座,不过是建在浮沙上而已,一个美丽的误会。

对李录事件的评论,我已经看了很多,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精辟,最深入的评论。这样的评论,能出现在这个博客上,作为这个博客的主人之一,我深深感到自豪。

这个角度,实际上把几个重大的问题连接起来了: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立,甚至和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历史最大的悬念息息相关,也就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到底能否持续?

更妙的地方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海外和香港不会达到太高的深度,而内地则不可能充分展开。所以读者诸君共勉之,一起来思考和交流。

在这个论题上,可以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很多,我先想到了几个:

1,如果李禄掌管了巴郡,他对国企会是什么态度?

巴菲特没有意识形态的包袱,他可以投资中石油,而且,他也是小注怡情而已。但即使是巴菲特,也有他的旗舰项目,例如保险公司,可口可乐等。如果李琭要有自己的旗舰项目,他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2,民企的成长性,是否真的就有上限?

我们说,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在于能发掘出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持续成长的企业,对巴郡这样的大型基金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很短,不管才二三十年,对比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说不上有什么历史参考价值。而中国民企的所面对的政经风险,西方投资者未必能理解。李录能理解吗?

美国没有“民企”的概念,所以巴郡可以放心持有华邮,可口可乐,吉列,而不用考虑企业的存续问题。

何况,就算到现在,也不能说得上比亚迪的投资,就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还是国企的问题。

如果不能重仓民企,那是否就重仓国企?如果出现当年“苏东波”这样的局面(也就是李录本身当年想致力达致的局面),那国企是否还有投资价值?这都是象巴郡这样的基金所要考虑的。

2010年7月31日星期六

李禄

李禄什么时候回过中国的?当局是怎么判断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了他签证的?他需不需要保证什么? 要不然他怎么看比亚迪的?

不免感到好奇。今天中国证监机构,人民银行高层,很多是李禄在美国的同学,应该也起了作用吧。

作为中国人来说,巴菲特如果真的选李禄,这肯定是他最大,最后,最重要,也希望是最好的投资。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说根到底,还是看人而已。

巴菲特如果选李禄,看来匪夷所思,但起码有两个理由是成立的:

第一,从三十年,五十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未来世界的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到亚洲,中国很可能取代美国的位置。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要在未来三十年,还能维持巴郡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率,中国投资市场将起很关键作用。

选一个中国人来接班,是非常前瞻大胆的做法,但也很符合巴菲特的思路,因为他看问题都是看十年二十年以后的。

第二,巴菲特的接班人,为人道德,个人品质方面,必须符合最严格的要求。从这点来说,基金经理很难证明自己的track record,不是说做做义工,把收入捐一些给慈善机构就能完事的。

李禄刚好有八九的经历,作为副总指挥,后来亡命天涯,等于是经受了最严格的个人品质考验,能当大器。

新浪网对李禄在八九年的经历只字不提。

可以肯定,如果李禄真的接巴菲特的班,八九平反的日程肯定加快很多,本来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中共最会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而已。

连冯小刚在接受访问时也说,他考虑过在唐山大地震中拍这段,但还是放弃了。

如果邓文迪接管了新闻集团,李禄接管了巴郡,那二十年后,(大陆)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真不可小看。软的硬的都有了,西方主流的精华到时候都在中国人手里了。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再谈紫金

(1)

谈紫金,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国情。

中国很有特色的一个国情就是,规则制订的,和实际运行的,完全就是两码事。

吴晓灵最近两天也有一篇文章提到,中央应该要提高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容忍度。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不能达成,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如果中央硬要地方政府完成任务,那数据必然是假的。对节能减排的目标只是有害无利。

作为财经的决策官员,她的认识也是这样,很现实,不会追求纸面上的东西。

我想起另外一个例子。

高速公路的载重量都有上限,如果超过了,会破坏公路,也影响道路安全。

但全国那么多物流公司,如果他们全部遵守条例,那是不可能,这样的话,他们的收费会很高,在市场上无法竞争。所以在高速公路上见到的货车,一定是超载的,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

矿业也是一样。

按照环保局制订的环保标准,相信全国没有一家矿企可以做得到。可以肯定地说,在整个中国,没有一家矿企的生产是可以达到环保的要求的。

打个比方说,如果按照环保的要求,每一千万的收益,就要有一百万的环保投入,那矿企最多只会投入五十万,省下来的五十万就是利润。这是在企业发展时就已经隐含在内的收益,可以说,是政府的一种投资回报承诺。

在中国的国情下,完全符合法规,乖乖肯把一百万的钱全部花出去的矿企必然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没有这五十万的额外补贴,恐怕也很难有矿企能办得下去,更不要说发展壮大。

这是行业的规则,行业知道,环保部门知道,中央肯定也知道。至于这个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起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国务院现在要查紫金的环保问题,这不是一个环保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方面的问题。紫金要查,必然是问题成堆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政府自己造成的。

(2)

紫金是谁的Baby? 之前的文章,我猜测是曾庆红,但现在看到的一些媒体资料,习近平也出过很多力。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紫金真的过不了关,停业整顿,习近平也肯定脱不了关系,也肯定影响他的接位部署,从而影响到最高层的政治运作。

反之,如果能从这家来头不小,红得发紫的紫金作为突破口,中国环境治理方面将大有可为,局面一新, 也许真的那把前面说的那种规则打破。让环保措施真的实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用来惩罚或奖励不同背景的企业的一种手段。环境保护应该是起码比较真正的公器,因为牵涉到所有人的基本利益;而不是拿来做私用的公器。

习近平接位本来也是胡温向江派妥协的结果,未必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习近平的思路也更接近江泽民。以胡温的思路来说,更加属意的是李克强,李源潮。

紫金事件的最终处理,已经是高度敏感,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用中共的政治术语来说,已经牵涉到了路线的斗争,牵动到很多方面了。所谓的路线斗争,就是政治理念加上人事部署的分歧,两者缺一不可。紫金事件,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