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三亞的地產泡沫

三亞有四大海灘,目前大概有上百家酒店已經圈地入駐。以一家酒店能容納1000個客人計算,大概能容納10萬個客人。酒店客源無非三類,國際遊客、單位旅遊、內地有閑階級度假遊。國際遊客目前不多,後者是否符合內地旅遊習慣還待考證。也許能成功也說不定。

不過,三亞房地產存在嚴重泡沫則不用質疑。三亞樓盤最大賣點是陽光與海灘,可現在大多數開賣樓盤都離海灘甚遠,有的甚至連海景都沒有。實在很難想像有人願意買這樣的房子來度假。

三亞除了旅遊外,沒有其他產業,全靠藍天碧海概念支撐。然而,海岸線資源有限,而且大都已被圈定(亞龍灣要交50元才能進去),住客能受惠多少值得懷疑。

除三亞外、還有東環鐵路沿線的萬甯、陵水、文昌也在大幹快上,樓盤處處。

三亞灣長達二十多公里,就在市區邊,而且免費,是個好去處。但此處沙質不靚,難以親水,而且灘上到處都是三輪摩托兜客,很是滋擾。

幾乎在沙灘上走十步就會有一輛三輪摩托上來兜客,巨大的聲響夾以煙塵,很是敗興。尤其是,幾乎可以斷定這些三輪摩托都是在痛宰遊客,例如報價5元去20公里外的天涯海角,1元去美食街吃5元一斤的基圍蝦等,如果上當,必然會被狠狠敲詐一筆。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金陵十三釵的女性之美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從女性視角出發的電影﹐整部電影﹐歌頌的是女性的偉大和秀美﹐“十萬將士儘解甲﹐城頭無人是男兒”﹐以一曲“秦淮情”做總結﹐正是對中國歷史的絕妙注腳。

一 ﹐母性

作者嚴歌苓說﹐面對巨大的災難﹐每個人都會激發起內心的母性﹐去保護弱小﹐無關男女。

這也是整個“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主線。所有人﹐無論是士兵﹐外籍假神父﹐小男孩﹐和妓女﹐所做的就是千方百計﹐傾城奇謀﹐拼了命(是真的拼命)去保護那些弱小的女學生。所展現的﹐就是偉大的母性和人性。

這樣的故事﹐無法不感人﹐尤其是在真實的背景下﹐無法不讓人感到女性的偉大和人性之美。

二﹐從神女到女神

電影的英文名“The flowers of war”起得很好﹕鮮花﹐就是要在凋萎之前盛放﹐就是要吸引所有注意來延續生命﹐越是臨近敗落就越是美麗。這就是戰爭之花。

編劇在這點上匠心獨運﹐這些妓女最初活下去的全部希望﹐就是讓自己的美色和魅力﹐能讓貝爾這個好色的冒牌神父﹐不會離棄她們。這關乎生命。她們是拼了命要把自己的風采展現﹐所以在戲中﹐看到的是和戰爭格格不入的風情萬種﹐一點不覺得突兀。

而當她們決定以身替代女學生赴難時﹐結局已定﹐於是洗淨鉛華﹐以純淨的表情﹐緩緩唱起一曲“秦淮情”﹐讓學生記住她們的身影。從神女變成女神﹐電影的沖力在這刻達到極致。

三﹐“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听”

南陰北陽﹐自古以來﹐金陵在中國歷史中就是一座陰性的城市。秦淮金粉﹐更是千古傳唱。

而南京更是一座有慘烈悲情的城市﹐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秦淮名妓﹐宛然成了國難中節烈的象征和代表。

電影中的“秦淮情”一響起﹐剎那間﹐金陵十二釵們就走進了歷史﹐和千百年間這座城市﹐這個民族中女性的苦難和貞烈﹐混和在一起﹐如同傳奇的秦淮河般﹐緩緩流過。

這一刻﹐這部電影和所有的觀眾﹐不但在向她們致敬﹐向这座传奇而充满苦难的女性城市致敬,也在向所有的女性致敬﹐向女性的偉大致敬。

應當為“少林足球”平反了

“少林足球”可以說是最優秀的港產電影,尤為難得是,這部早在2001年拍就的香港電影流露出了草根情懷,貼近內地基層生活,這點哪怕是今天的內地電影也做不到。

電影娛樂性高,而且勵志向上,鼓勵人心,社會效果也很好。

然而,這部如此出色的電影,當年在內地卻被禁映了,原因是當年中國足協領導認為太過負面,對中國足球太過抹黑。

到了今天,當年的足協領導已經全部坐在審判臺上,也說明電影中描述的中國足壇黑幕一點也不誇張。

應當為“少林足球”平反了,讓這部電影在內地再上映,還星爺一個公道。

2011年12月20日星期二

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最近A股下跌的四个原因

和朋友聊起最近A股下跌的原因﹕

1﹐重慶啤酒乙肝疫苗攻關失敗﹐連續七日跌停﹐重倉持貨的大成基金面對兩百億的贖回壓力。連鎖反應下﹐所有基金都面對龐大贖回壓力﹐燒連鐶船﹐要沽貨套現。

2﹐今年的春節提前﹐高利貸的年關難過。之前很多人還想等高一些﹐再套現應付年關﹐見越來越跌的情況下﹐只好要錢不要貨﹐出現“人踩人”的現象﹐

3﹐郭樹清新官上任﹐要清理門戶﹐先抓了五百億的造市案﹐搞到所有的大戶基金都不敢輕舉妄動﹐以避風頭。影響就是成交量大跌﹐市場失去流動性﹐加上上述兩個因素影響﹐互相起到乘數效應。

4﹐烏坎村。我前面的觀點有些偏激。但群體事件此起彼落是內地市場關注的﹐影響非常負面。

上述四個原因﹐前三個是連在一起的﹐第四個影響比較弱。朋友認為重啤的因素排第一﹐我認為高利貸年關的因素排第一。不過﹐這兩個因素都是短暫的。所以A股似乎是超賣了。

港股未來十天取決於烏坎村形勢

如果開槍,或如果當地因斷糧斷藥再死人,港股將跌破萬五,相信發生的機率大過百分之五十;如果兩者一起發生,港股將跌破一萬,機會大概在百分之二十以下。上述跌幅參考六四期間的走勢。

如果陸豐再多一兩條村起義,粵東失控,港股將跌破六千,機會大概在百分之五以下。

事件很快會有了斷,民眾的糧食支持不了十天;中央也不可能讓它拖太久,更不會拖過年。

如果能妥善解決,A股將大反彈。A股是smart money,烏坎村形勢惡化,是11月30日後下跌的主要原因。

汪洋,你真是條撲街。

2011年12月18日星期日

《秦淮景》





   “我有一段情呀    


唱给诸公听呀    


诸公各位静呀心静静心呀    


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    


细细呀 道来    


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 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大概是重看这段《秦淮景》的时候,久违的泪水才开始流个不停,泪流满面。




戲子有義 婊子重情

(1) 戲子有義

電影“南京﹗南京﹗”的最後一句是﹐“小荳子﹐他還活着。”給了人無限希望。

我也來學一句﹐“貝爾﹐他還在百度上。”他還沒有被成為敏感詞。

“金陵十三釵”6億人民幣的製作費﹐貝爾一個人的演出費就收了兩千萬美金﹐佔去百分之十五。我看到很多影評人談到貝爾的表現都說﹐“這錢花得值。”

製片人張偉平是以個人名義辦貸款來拍這部電影的﹐後來得知貝爾簽約後﹐得到了奧斯卡最佳配角時﹐他對媒體表示﹐“這次把寶押對了。”

不知道他們現在有什麼感想。

想不到﹐貝爾來中國﹐最大的act不是什麼劇中的床戲﹐而是在合約完後﹐影片上映後﹐和CNN一起去山東探望維權律師時﹐在全球觀眾前﹐被彪捍無比的保安打了一頓。

真是功夫在劇外。從客觀來說﹐這對“金陵十三釵”的海外票房有幫助﹐但是中國形象真是一場災難---- 來自美國的﹐英勇的蝙蝠俠﹐在電影中可以從日軍虎口中救出南京教會女學生﹐但在現實中﹐却不敌幾個農村保安, 想探望一個失明律師都無法做到。真是無比強烈的反諷。

可以想見, 海外媒體可以多麼大作文章﹐也能多麼刺激票房。貝爾的遭遇﹐也保證了“金陵十三釵”奧斯卡的入圍--- 沒有一個評委敢拒絕﹐擔不起這樣的罪名。

“這錢花的值﹗”

(2) 婊子重情

然而﹐從電影本身的角度來說﹐這錢花的不值。

貝爾在影片中的表現﹐和讓人驚艷不已的金陵十三釵﹐秦淮河頭牌妓女們相比﹐實在黯然失色。


這個美國人實在話太多了﹐佔了那麼多的戲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張藝謀說﹐拍這片在開拍之前﹐最難的是找到演十三釵的人﹐開拍之後﹐最難的是如何能讓貝爾融入環境。前者他做到了﹐後者似乎力有不逮。

金陵十三釵的劇情和對白無懈可擊﹐編劇劉恆曾經把自己關在深山里幾個月才拿出劇本﹐而那些策劃人﹐曾經被張藝謀關在賓館里半年﹐每天十八小時的折磨﹐推敲每一個細節。

我想﹐遺憾的是﹐沒有美國的編劇﹐來參與這個過程﹐所以貝爾的表現難以出色。

張藝謀﹐老謀子﹐實在是歹毒無比。他的意圖﹐就是要用最極端的方式﹐打造出這種“國之瑰寶”級別的秦淮頭牌﹐然後以最暴烈最殘忍的方式﹐也就是那種“下體插竹竿”的死法﹐加以摧毀﹐最精緻和最暴虐混在一起﹐來達到最大的藝術衝擊效果。

他媽的﹐他做到了。老謀子對觀眾真是殘忍無比。

電影甚至對十三釵的結局沒有交待﹐一切留憑觀眾的想象。“金陵十三釵”的淚點不高﹐沒有﹐應該說很少﹐那種灑狗血式的民族主義煽情場面。如果你是因為生活中的失意﹐想進黑暗的電影院里﹐借一場災難痛痛快快哭一場﹐發泄心中的壓抑。那你會失望。因為老謀子沒有給你這些。很可能甚至哭不出來。

它就象一杯後勁十足的酒﹐要過了一段時間﹐酒勁才能發作。讓你感到絕望和壓抑。一個網友說的﹐“我多希望它是噩夢﹐然而它不是。”

我看“南京﹗南京﹗”會淚流不止﹐但看“金陵十三釵”卻哭不出來﹐只是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甚至還被裡面的搞笑位搞笑了很多次。一滴淚也沒有。然而﹐後者的難受程度超過前者好多倍﹐是心裡的難受。網上的感受評論也大多如此。

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十三釵們的演繹做到了。這是多麼大的工程。

影片必然要用新人﹐如果曾經在別的電影出現過﹐就會破壞觀眾那種“驚艷”的感覺。

不誇張的說﹐玉墨的音容﹐尤其是那個赴死前的神情﹐明知道等待着她的是什麼命運﹐然而還是挺身而上﹐所流露的那種不舍﹐猶豫和脆弱﹐起碼可以在你腦海中絮繞三天。冷不防鑽出來, 讓你感到一種心痛。

張藝謀的團隊﹐在南京街頭拿着攝像機挑了三萬多南京女孩﹐其中挑選出的這十幾人(中間還有四個因為公佈自己中選而被炒掉)﹐花兩年時間培訓﹐而培訓過程也是選拔過程﹐頭牌玉墨的扮演者也不是一開始就定下的﹐所以戲中那種互相嫉妒的表現才那能那麼自然。

這一切﹐要多麼老謀深算才能做到。張藝謀再一次演繹了什麼叫大師。

(3)“我操你十八代祖宗﹗”

這是影片中﹐最出彩﹐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話。

片中的語言﹐活潑生動﹐是國產片中少見的。相比起來﹐貝爾的對白就很蒼白了。

其他技術細節﹐例如特別效果﹐鏡頭都是國際一流的﹐就不用說了。

不過我想﹐這片和奧斯卡還是有差距﹐西方不會喜歡。希望老謀子不用太在意。

電影感染力很強﹐恐怕是個中國人都無法無動于衷 。

在國內的票房必然是難以想象的高﹐10億恐怕只是底線﹐我想13到15億都有可能。

我甚至在想﹐明年中日貿易額可能還會因此下降幾個百分點。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汪洋﹐海陸豐

(1)
海陸豐﹐是中共最早期展開武裝鬥爭的地方﹐最早的軍委秘書澎拜﹐就是來自這裡。

海陸豐目前的抗爭﹐又有了當年鬥爭的影子﹐是全民抗戰﹐和當地霸權做鬥爭。

當局定性﹐“是和境外勢力勾結﹐為別有用心人士利用”﹐所以要嚴打。海陸豐因為靠近香港﹐當地人可以懂得利用香港的媒體來借勢﹐和內陸很多類似事件有所不同。當地政府比較難包得住。

很奇怪的邏輯﹐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有無境外勢力參與﹐改變不了事情的本質﹕一群貪官污吏肆無忌憚吞取民眾利益﹐所引起的矛盾。如果我夠熱血的話﹐我也很想趕去陸豐﹐聲援當地群眾﹐和他們一起戰鬥。這和當年港人八九年上京支援學生性質相同﹐是基於一種義憤。

(2)
我在想﹐在省級幹部中﹐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真的可以說是第一庸吏﹐簡直可以說是團派幹部之恥﹐枉煞了胡總的一番苦心。

團派幹部﹐因為是胡總的子弟兵﹐天子門生﹐是近年中國官場的天之驕子。

團派幹部﹐因為搞的是青年工作﹐所以口才好﹐見事快﹐“會來事”﹐懂得搞搞震﹐投上所好﹐所以很容易得到高層歡心。

但缺點也是致命的﹐因為不是實戰出身﹐只懂得搞花架子﹐搞場面工作﹐一直生活在一個虛幻的氛圍中﹐對現實社會沒有體會﹐所以做事從來不務實。

汪洋﹐正是這種團派幹部的典型樣板﹐志大才疏的典範。

他主政重慶多年﹐一直容忍文強坐大﹐搞到重慶警方三分一成了黑社會﹐單憑這點﹐怎能還算一個合格的幹部﹖

來了廣東﹐一直只懂空喊口號﹐什麼“騰籠換鳥”﹐兩翼三翼﹐在那裡瞎折騰﹔人家薄熙來搞重慶﹐一個又一個試點﹐一次又一次制度創新﹐汪洋在廣東幹過了什麼﹖至於在佛山悅悅事件後的講話﹐更是引人發笑﹐只能說明是草包一個。

這次的海陸豐事件﹐更是其庸碌無能的極致。全國從來還沒有一個群體事件給媒體曝光後﹐當局不是去儘快處理﹐淡化事件﹐反而是去激化矛盾﹐擴大打擊面。如果中國再亂一些﹐這樣的庸才﹐很可能就是導致江山斷送的那種小醜。

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最好把臉丟到外國去

中國漁民偷漁﹐刺死一名韓國警察﹐激起反華情緒。我覺得﹐這事也不失其正面意義。

中國今天問題這麼多﹐很大原因是官員的行政不作為所致。中國沒有民主監督機製﹐官員只懂唯上﹐搞花架子﹐熱衷政績工程﹐欺上瞞下。只要能糊弄好上面﹐就能財源滾滾﹐別的什麼都可以不理。

但中國官員還有一種特殊的心理﹐就是很要面子﹐尤其是國際面子。

中國的海洋﹐漁政管理﹐可以說是爛透﹐不過二三十年﹐整個東海北海就無魚可捕。但因為上大人不關注﹐正可借這個機會﹐讓高層關注一下。渤海漏油事件﹐中國海洋權利的弱勢展現無疑。

目前的內地網站報道導向還都是﹐“是我們錯﹐我們需要反省”﹐只有一點聲音說要警惕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此機會把水攪渾。但總體上還是很理智和開明。

本來就是中國錯﹐中國人錯﹐中國政府錯﹐難道還能說我們對嗎﹖韓國方面﹐群情洶湧﹐要把事越鬧越大﹐我覺得完全應該支持。我自己也覺得中國人實在離譜。

不是出了這種到國際上丟臉的事﹐我想﹐恐怕再難有機會讓中央關注中國漁業面臨的浩劫。

前段時間﹐外交部高調捐助馬其頓二十多輛校車﹐內地網上有呼籲﹐全民寫信給馬其頓政府﹐要求把校車退還。其實我也很想響應。中國面子丟得越大﹐才越能讓那些官員正視問題。

中國政府就是這樣﹐國內死再多人﹐環境破壞得再惡劣﹐都無動于衷﹐不當一回事﹔但國際上丟了一點面子﹐就當天大的事﹐上綱上線﹐嚴肅整頓處理。

既然如此﹐那就讓中國丟臉的事情多一些好了。

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ICAC能為習總上好最後一課嗎?

ICAC湯Sir近年熱衷於搞內地交流,為各反貪機構傳授經驗,到黨校上課。但有一樣最重要的東西是無法傳授的,那就是使命感。

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使命感,是能避免社會淪亡的最後底線,重要性也是那些所有的技術性考慮因素遠不能及的。

特區區選的種票案,ICAC再深挖下去,無疑將是拂聖意,逆龍鱗之舉,需要有捨得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氣。不但ICAC將失去再成為內地坐上賓的資格,湯Sir的政治前途也將斷送,不能再象前任羅太那樣還當人大代表,更重要的是,從此可能被中央當作港英餘孽,敵對反華勢力的爪牙看待,前途堪憂。

習總是村支書出身,一個個腳步從基層上來,當過軍委秘書,是很現實的政治家,鬥爭經驗豐富,重視結果輕視過程。這也是中共挑選接班人的標準。

如果ICAC能以不惜自我犧牲的勇氣,以“死諫”的精神,讓習總能認識到程序正義的重要性,雖然將是香港的不幸,但將是中國的大幸。

金庸的內心世界

(1)
在八十年代﹐金庸是基本法草委港方政治組組長﹐這是一個地位非常高的職位。以這樣的江湖地位﹐如果要當特首﹐恐怕是手到擒來。當然﹐金庸本人對現實的政治沒興趣。

中方能把這麼重要的職位給他﹐可以說是“國士”級的破格待遇。而我想﹐這主要是鄧小平是金庸武俠的粉絲有關。鄧小平曾說他多次看金庸的作品﹐作為政治家﹐本人不可能發表對金庸武俠的看法﹐但他多次落難﹐對金庸筆下的悲劇英雄應該能心曲互通。

作為政治組長﹐今天所有的爭議題目﹐什麼路線圖﹐時間表﹐制度設計﹐當時都早裝在金庸的心中。不過現在大家早忘了﹐金庸也從來在再沒有發表他的看法。這是典型的“國士風範”。

金庸反對在香港推行步驟較快的民主。理由是﹐以中共的政治動員和組織能力﹐香港沒有任何政黨可以是對手﹐如果香港推行民主﹐後果就是更全面走向內地那種政治局面。

這樣的觀點﹐在九十年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全球民主化的浪潮下﹐看起來是那麼食古不化﹐而當時金庸又決定着香港回歸後的政治走向﹐因此成為很多人的忌恨對象。而金庸從來沒有改變他的觀點。

對於他這樣洞察人世﹐縱橫歷史的人來說﹐雲淡風清﹐天高月明﹐特區政治根本是小事一宗﹐沒有必要去大費周章辯解。

而時間也證明了﹐他才是對的。

(2)
金庸個人歷史中﹐有一個部份是很少被提及的﹐就是他從來沒有回過家鄉海寧。

我以為看錯了。他很早就是中共的上賓﹐在西湖邊買了房子﹐是浙江大學的教授﹐全國各地風景名勝都有他的墨跡﹐竟然沒有回過家鄉﹐沒有為家鄉題字﹖

金庸的父親﹐在解放的時候﹐就被鎮壓了。

以當時土改的方式﹐鎮壓地主﹐都是當地鄉親父老﹐貧下中農開鬥爭大會後宣判的。也就是說﹐那些海寧的鄉親﹐就算被人煽動了﹐也算是幫凶。

所以金庸不肯原諒他們。他後來一直有接濟內地家人﹐但就是從來沒有回過故鄉。

但家鄉沒有忘記金庸。當年的舊居已經開發為旅遊景點。而“金庸讀書處”﹐書房﹐上過的學堂﹐更是當地的最大賣點。

從來沒有見到金庸對這些事情的只言片語。海寧查家是百年望族﹐文風鼎盛﹐香火不斷﹐我不知道金庸如何向自己的子女說明自己的家族歷史﹐甚至不願意帶他們回去拜望祖居﹐拜祭先人﹐說明他對故鄉已是極恨。

但他仍然也是什麼都不說。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

特區黨委的實體化

前文提到﹐中共香港特區黨委的戰略和思路已經起了很大變化。如果是有心人就可以看到﹐在各條戰線主動出擊﹐要在香港特區擴大影響和實施自己的戰略方針。

這次區選種票工程就是一個很好例子﹐說明了這種戰略的轉型。

種票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工程﹐背後涉及的資源和能量不可想象。既然是系統工程﹐那就要有操盤手﹐要有指揮部﹐中央調配和形勢判研﹐這恐怕是連中聯辦這個層面都操作不來的事。

而最為重要的是﹐這種種票工程﹐事後一定會被發現﹐是事先就可以肯定的。而主事人竟然毫不在乎﹐“做了就是做了﹐又能怎樣”﹐不在意會有任何後果﹐這無疑是向所有人發出清晰無比的信號﹐“主權儘在我手”。

簡單來說﹐特區黨委的意圖就是要把“當家做主”概念落實﹐ 讓自己的存在實體化﹐就如內地各級政府的黨委一樣。

從中共的觀點來說﹐這並不是破壞一國兩制﹐也不是在干涉港府施政。即使在內地﹐黨委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分開的。黨凌駕於政府﹐但不會包辦﹐不過﹐必須保證在各個範疇各條戰線的領導權。

在內地﹐每次人大會議期間的換屆工作﹐是每級黨委的最重要工作﹐也是最敏感的工作﹔香港特區黨委只不過是在履行它本來就應做的職能而已。

這次區選成功﹐可以說特區黨委從理論到實踐都出現了突破﹐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也等於是一次實彈練兵﹐全面檢驗了各種力量和實戰能力。為特區黨委逐步全面掌握特區局勢奠下基礎。

這次區選﹐也等於是對習近平能力的一次考驗。而他交出了一份滿分的答卷﹐充份展現一個政治家對複雜形勢的把握能力和判斷能力。小試牛刀就有大將之風﹐能堪大任。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寶光與士兵突擊

最近見到兩個絕妙的商業意念,佩服這些人的想像力。這兩個項目是正在實施的。

一、寶光計畫

峨眉山金頂的寶光是指,人站在金頂上可以看到人像在一圈的彩虹中,被認為是佛祖顯靈。由於難得,更顯得神秘,曾有很多信眾見到寶光出現時,捨身跳下,以為可以超度升天。

有一個人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研究寶光背後的形成原理,終於研究成功了。只要陽光、水霧和人像形成特定的角度,寶光就可以複製,到處顯現。

由於角度的關係,寶光是只能一個人看到的,具有排他性,才有更大的商業價值。

這個人已經一直在聯絡全國各大景區,推銷他的寶光計畫,作為一種深具價值的旅遊資源來打造。

我想,他應該儘快去註冊專利,將來象“即影即有”相機一樣,只要花錢,就可以拍寶光相,一定可以賺死。

二、士兵突擊

“士兵突擊”是很高收視率的電視劇,內容是講特種兵的成長故事,顯示這個類型的片種很有市場。

雲南衛視再接再勵,和軍方合作,把真實的特種兵選拔過程和選秀節目結合,做一個真人秀。

實在太絕了。這些特種兵種子背後有很多故事,有的是富二代,有的是全國網路遊戲冠軍,他們的成長故事,迷惘,感情經歷,伴隨殘酷的選拔過程,一定很有看頭。

軍隊來說,這樣的節目,能吸引更多人來當兵,也是雙贏。

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蔡東豪也要剪帶- 3(完)

(1)

今年的毅行者海報畫面﹐是一只三男一女編號為“8”的隊伍﹐在第八段飛鵝山那裡﹐三個隊友攙扶着一位受傷的隊友﹐烈日下艱難前行。

有時候在地鐵經過的時候﹐我會停下來看這張海報﹐並有着一絲些微的感動。

“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到底”,是毅行者活動中最為令人珍惜的部份﹐那些在飛鵝山﹐雞公山﹐西灣山﹐尖山﹐針山﹐馬鞍山苦苦掙扎的芸芸毅行者們﹐就是靠這樣的信念才能支撑下去。

我在想﹐為什麼蔡東豪先生不能堅持下去呢﹖為什麼他不能﹐哪怕是由隊友扶着﹐抬着﹐也要走完全程呢﹖

噢﹐這不行的。就算是連我這樣經常看蔡先生毅行文章的粉絲﹐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畫面﹐讓人攙扶着走過終點﹐會讓他塑造出來的英明神武的超級毅行者形象毀之一旦。這是不可接受的。

對﹐這就是盛名。也就是魔障。

蔡東豪不是普通的毅行者。這些年來﹐他出書﹐寫了無數毅行者文章﹐把所謂的毅行者文化用于公司管理﹐到處總結他的毅行者哲學﹐儼然成為毅行者的代言人。而到了最後一次﹐卻輕易就把毅行者最核心的精神放棄﹐簡直有一種拆招牌的感覺。

(2)

按照蔡東豪博客的記載﹐他是在第二段的西灣山出事﹐感到不適﹐然後堅持走完了第四段才放棄。

在西灣山出事﹐幾乎是每個毅行者隊伍都會遇到的場面﹐十個中途退出的毅行者﹐九個都是從那裡開始出問題的。由於地理和時間因素﹐那裡是最為高危的地方﹐而蔡東豪的“精B”成員﹐都是舊經沙場的老將﹐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

如果是普通的毅行者隊伍﹐遇到這種情況﹐無非是兩種選擇﹕第一﹐在西灣山上大休息﹐徹底回複狀態﹔或第二﹐在走完第四段時﹐再大休息﹐甚至睡一覺﹐找人按摩﹐實在不行﹐隊友還可以扶着走路。

以“精B”的實力﹐如果是前者﹐意味着完成時間大概為20小時﹐如果是後者﹐大概是30小時。

這怎麼行﹖蔡東豪每次在報紙的文章﹐都是以12小時為目標﹐如果最後30小時才能完成﹐豈不成為笑話﹖這和普通毅行者又有什麼差別﹖

反而﹐如果以身體原因中途退出﹐可以有更添一分悲壯﹐可以有更多推卸的理由。人們也不好意思去質疑﹐超級毅行者的傳奇可以保留。任何一個明星﹐人們可以接受墜落﹐而不能接受淪落。可以接受一個因身體原因退出的蔡東豪﹐而不能接受一個要走30小時的蔡東豪。

這就是中了魔障。當完全以外界的感觀來行事﹐而忘記了自己行為本身的目的和意義的時候。

(3)

我不禁想起﹐在金融界﹐那些明星級的分析員和投資經理﹐在面對一些明顯的市場繆誤﹐例如當年美國的次按時﹐不敢做出自己的判斷。

他們的行事﹐無非是為了“符合市場預期”而已﹐如果錯了﹐是和市場一起錯﹐和大眾一起錯﹐可以有更多推卸的空間和理由。但如果是按自己的判斷行事﹐所冒的風險更大。

那些越是自我神化的人﹐越是不敢冒這樣的風險﹐越是害怕自己的行事﹐偏離了市場的預期﹐從而越來越不敢相信常識。

從這個角度來說﹐蔡東豪剪帶的行為﹐儘管背離了毅行者的基本原則﹐卻是符合市場預期的行為。所有的傳奇人物﹐神話人物﹐明星﹐到頭來的行事選擇﹐也都逃不過從眾從俗的關口﹐因為他們說到底﹐其實也是凡人。

如果說毅行出哲學﹐恐怕這也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蔡東豪也要剪帶-2

(1)
也許蔡先生算是半個傳媒人,香港媒體不好意思“唱”他,所以還沒有文章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義。

蔡先生是財經界人士,卻出版過一本“毅行者”的書,自許為最值得驕傲的書,他有一個名為“毅行出哲學”的博客,並在多份報章有專欄。幾乎每一次毅行者訓練,他都可以發表一篇文章,提煉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他的“精B”隊,一直向“超級毅行者”衝刺,每次都要追求打破記錄。

你看出了有什麼問題嗎?

毅行者是一項艱難無比的運動,對於參加者來說,在安全的前提下,第一位是順利完成,第二位才是挑戰自己,至於能否從中悟道,那已經是額外的東西了。

然而,在“精B”的訓練中,他們一直狂谷,以打破記錄為己任,冒上不必要的風險;而一旦發現無法打破記錄,就乾脆放棄,退出。

在蔡東豪的博客中,有對剪帶事件的交代:在西灣山時,狀態已經不佳,但全隊策略還是在趕路,務求按挑戰記錄的時間表來設定行程。難道“精B”沒有Plan B嗎?沒有設想過一個,在不利狀態下,速度較低的策略?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作風,簡直連初級的毅行者還不如,何況“超級”乎?

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和蔡先生推許的毅行精神完全抵觸。

在我看來,這不是王道,而是魔道。中了心魔。

(2)
是的,蔡東豪曾經寫過“金錢之王”系列,訪問多位明星基金,探索所謂的“投資王道”。

而這些所謂的“王者”,在近年的市況中,卻紛紛落馬,背後的道理,如出一轍,都是走上了魔道,走火入魔而不能自拔。

作為一名投資經理,首要的任務就是為客戶賺錢。然而,由於身上的光環已經太久了,這些“王者”早已不甘於此,而是要揚名立萬,追求新高。而這些號沖“王者”的對沖基金經理,在這個階段,想的只是如何發揮“王道”,而一些基本的理念和責任都棄之不顧。

當然,對沖基金的獎勵機制也設定了投資經理只能去冒風險,只看upside不看downside,否則無利可圖。而當出現挫折時,只有放棄,從頭來過。重新計算獎金。

這和“精B”中途見衝擊記錄無望,就放棄,背後的心理何其一致。

所以說,連蔡東豪“也”要剪帶,真是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蔡東豪也要剪帶

蔡東豪在最後一次毅行者要剪帶,中途退出,我覺得真是充滿象徵意味。

這一年來,這麼多“王道”投資者要落馬,多次著書立述的蔡東豪以這種方式告別,真是充滿黑色幽默和諷刺。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

金陵十三钗

无可避免地,这部电影必然要和“舒特拉的名单”来比较的。同样世界级的导演,同样苦难的题材和人性。

张艺谋是个伟大的导演,总能给人惊喜,他来处理这个题材,应该会让人舒服一些。这次大概是他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

这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期待的电影了。

http://video.sina.com.cn/p/ent/m/c/2011-10-25/095161537525.html#61534135
从这个“先导预告片”可见,镜头充满张式风格,很多角度很有想象力,也有很多国际化的味道。

张伟平说,最后一个版本的预告片会在电影上映完播放,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次吧。真的创意无限。电影投资6亿,他把房子什么都抵押了。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誰在害怕艾未未﹖

(1)
艾未未的行為藝術﹐一向有“群眾運動”的特徵﹐例如曾經請上千個農民坐飛機到德國。藝術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正是當年延安藝術理論的教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革命也是一種行為藝術﹐造反也是﹐或者說﹐其中的行為藝術成份可以無限放大。

稅局向艾未未追討一千五百萬稅款﹐艾未未發起網上借款﹐已經有兩萬人借了五百萬給他﹐這當然是一種行為藝術﹐而且達到了巔峰造極的程度﹐已經超過了艾未未以往所有的作品﹐而這項作品還在進行中。

“環球時報”說的沒錯﹐艾未未的行為已經涉及了非法集資﹐可能有嚴重的法律後果。幾百萬的金額﹐認真起來﹐是可以上死刑的級別。

而這類非法集資案的處理﹐一向毫無準繩﹐視乎形勢的需要。前段時間﹐浙江女子吳英可以因集資案一審判死刑﹐現在當局不想激化高利貸危機﹐又打算重審。

艾未未當然知道這些後果﹐在他看來﹐不過是朝另一個方向發展的行為藝術﹕如果當局真的要告他﹐他可以有兩萬個證人逐個出庭作證债务关系﹐演繹成一場空間絕後的大秀。

當局當然不會沒有想到這點﹐不會踏下艾未未的陷阱。但這樣一來﹐艾未未更加成為了必須除之後快的眼中釘了。

(2)
艾未未是聰明人﹐懂得鬥爭策略﹐不像那些只懂得喊口號的異見人士。用中共的術語來說﹐“是有群眾基礎的”﹐兩萬人捐款五百萬﹐無比清晰地說明了這點。

對當局來說﹐艾未未是最可怕的人。如果說當今中國遍地火藥桶﹐到處導火線﹐所缺乏的﹐就是點火的人。中國缺乏有魅力的群眾領袖﹐艾未未恐怕是碩果謹存的一個。

看了“建黨偉業”就會知道﹐日共的歷史比中共早﹐但為什麼不能修成正果﹐就是因為缺乏象陳獨秀這樣的魅力領袖﹐後期的毛澤東就更不用說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鬥爭這回事﹐和打游戲一樣﹐每過一關戰鬥值就越升一些﹐越打越強。如果當局每次弄不死艾未未﹐他就能累積越來越大的聲望和能量。

當今中國導火索性質的事件越來越多﹐兩千萬的失地農民﹐每年幾百萬的失業大學生﹐幾萬條飽受污染﹐絕望中掙扎的村莊﹐層出不窮的自然災害﹐隨便一個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演變為滔天大禍。當局還勉強可以把它們孤立化﹐消滅在萌芽狀態﹐但將來如果象艾未未這樣有份量的人願意參與﹐事件的發展完全可以操越當局的掌控之外。到時候﹐反而是艾未未這樣的人手上有更多的籌碼。當年葉力欽一個人振臂一呼就可以弄垮蘇共﹐教訓不可謂不深。

如果任由發展下去﹐將來的主動權﹐會越來越多在艾未未的手上。作為一個政治家﹐這是不能容忍的。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對日作戰大綱-2

以前看抗日歷史﹐覺得中國人有很多窩囊的地方。例如﹐中國最早就執行對日轟炸﹐好像是在38年﹐比美國早得多﹐但扔下的是宣傳單張﹐而不是炸彈。覺得真是太假仁假義了。但後來才知道﹐是因為航油和載重的問題﹐當時不能裝炸彈﹐才告釋然。

心中也覺得﹐中國人當時怎麼不在日本搞恐怖活動﹐也未免太過善良吧。好歹韓國人也刺殺了一個前首相﹐和海軍大將﹐雖然是在中國土地上。

但看了薩蘇的博客﹐才知道原來當時中國的確在日本有地下特工組織﹐也計劃搞恐怖活動﹐但沒有成事就被捕了。真的十分悲壯。因為他們的命運不問可知。

當時留在日本的中國人極少(戰爭爆發後﹐大部份留學生都回國了)﹐不過幾百人﹐又都受到嚴密監視﹐難度可以想象。

這些特工組織是國民黨系統的﹐由於部份戰後仍在操作﹐所以台灣方面從來不透露。是薩蘇自己查資料得來的。

真要向這些壯士致敬。

如果要對日作戰﹐事先的情報工作要做得很妥善的。可惜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遠不如日本。

對日作戰大綱

日本在沖繩演習,把本來對付俄羅斯這個心腹大患的重裝甲師團,從北海道運過來,和假想中的中國作戰。

我想,今時今日,總參謀部制訂的“對日作戰大綱”,應該不會那麼沒出息吧,還想著逐島登陸。應該是直接登陸本洲作戰,直搗黃龍,把那些罎罎罐罐砸爛。

不過,日本打得過,美國惹不起,對日作戰的先決條件,是美國放棄保護日本。

所以,中國軍隊在日本本土殺個痛快的熱血景象,在我們這一代,應該是無緣得見了。

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歐債第二幕 義大利

整個歐債如同一出波瀾壯闊的大戲,第一幕“希臘”只能算是前奏,剛剛才落幕,第二幕“義大利”的幃幕又徐徐升起了,讓人目不暇接。

儘管只是前菜,但希臘一幕已經讓人有驚心動魄的感覺,把古典希臘戲劇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有陰謀、有背叛、有人性的展現、眾神在命運之巔的觀望;臨落幕前,甚至還要搞一出公投餘波(anti-climaxe),按戲劇經典理論一絲不苟地演繹。

義大利的劇本,將按不同的劇情來展開,但背後的張力,可能更加雷霆萬鈞,讓人憑息以待。

這是因為,希臘的戲劇,劇情一早眾所周知,不同的只是演出方式,佈景,和節奏,帶來觀感上的刺激;但義大利一幕的演繹,恐怕只能交托給命運之神了。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最新牛熊圖

熊證街貨已經連續18天拋離牛證,大市一直向上。但兩者之間差距這幾天一直在縮小。
平均線系統的預測能力似乎更高一些。之前5天線和2天線長期留在20天線下方,從昨天起,5天線和2天線已經突破了20天線(圖中圓圈部分),象徵轉勢。如果前者突破後,還一直留在20天線上方,那這輪反彈市就告終結了。


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中國為什麼沒有喬佈斯﹖

對這個問題﹐流行答案有很多﹐例如中國的創新機製不行﹐不尊重知識產權﹐文化不鼓勵獨立獨行等。但我想﹐這些答案都沒有觸及矽谷文化的核心﹕反建制和無政府主義。

矽谷文化的起源﹐是來自當時反越戰反政府的文化反思﹐很多先驅人物都有坐牢的經驗。當時那些人的想法是﹐以技術的力量達致人的“解放”﹐打破政府和大機構的壟斷。他們的獨立異行﹐背後有深刻的意識形態含義﹐喬佈斯當然是這股文化的傳承者。

中國文化當然可以創新﹐也有很濃烈的“江湖文化”﹐典型的例子就是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可以發展出自己的IT文化。

但中國人的社會﹐還是以官府﹐權威最為尊崇﹐視為主流。水滸傳里的粱山好漢﹐最後還是被招安﹐西遊記里孫猴子最後也是臣服。

中國文化沒有那種骨子里的造反精神﹐所以也就無法有矽谷那種無所畏懼﹐大破大立的作風。阿里巴巴和騰訊也不過是山寨化後的產物﹐在科技產品方面﹐原創性的東西幾乎沒有。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日本人在打鼓

又看了一遍“南京﹗南京﹗”﹐第2次在電腦上跳着看。每次看到片尾日本人打鼓的那段就一直流淚﹐鼓聲一響﹐淚水就流個不停。

前面的燒殺奸虐﹐很多時候是一種壓抑的感覺﹐命運的無力﹐弱者在強者面前的無力﹐無法抗拒宿命﹐為他們揪心。但打鼓的這段﹐讓人感到憤怒和絕望﹐這是導演陸川最為出色的地方。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香港中共的策略-2

香港中共面臨的策略轉變有兩個﹐一個是發展策略﹐一個是鬥爭策略﹐某種程度上﹐這兩個問題也互相關聯﹐甚至是一體的。

在考慮這些策略問題之前﹐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要被觸及的﹐就是“掛牌子”的問題﹐既香港中共的存在應否公開化和合法化。

中共黨委在內地每一級政府都地位崇高﹐偏偏在香港﹐卻行事隱秘﹐以地下狀態存在﹐這實在不是當世第一大黨的氣象。不管中共﹐中國人﹐甚至香港人﹐都有別扭的感覺。

另一方面﹐中共的統治聲望正隆﹐香港人也是中國人﹐肯定也有很多人想入黨﹐加入執政團體﹐但香港中共以地下狀態存在﹐連入黨申請書也不知道那裡去交﹐實際上對香港人也不公平﹐等於剝奪了參政的權力。

而且﹐香港黨務工作的關係沒有理順﹐政出多口﹐添加神秘﹐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渾水摸魚﹐欽差大臣滿地行走﹐也是香港回歸後政局一片混亂的原因。

當然﹐要把中共在香港合法化公開化﹐會面臨很多技術問題。首先﹐黨大於法﹐這是不容挑戰的規律﹐如果香港中共要公開存在﹐法律問題必須解決﹐這是中共肯定不願意的。

即使在內地﹐中共的法律地位也是被刻意迴避的。人人皆知﹐黨領導一切﹐而且一黨專政﹐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黨的領導地位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里提及了一下﹐而且是在“序言”的部份。至於黨的組成﹐黨和政府的關係﹐黨如何體現領導作用﹐從來沒有任何一條法律去作出規定。而且這也一點不妨礙黨的政法委領導一切法律工作﹐包括拘捕﹐檢控﹐判決﹐法律條文的解釋等。

好了﹐就算在香港﹐能終於起草了一部“政黨法”﹐對中共的地位加以了闡述﹐功能給予了界定﹐將來也必然面對無窮無盡司法複核的麻煩﹐可以想象到公民黨到時會對這樣的官司有多熱心﹐這是中共更不想面對的。

徹底的解決方法是修改“基本法”﹐確認中共的法律地位﹐同時也把一黨專政﹐唯黨獨尊的內容寫進去﹐但這肯定又是香港人民不會同意的。

所以在可見的將來﹐香港中共的存在狀態都將一直很尷尬﹐這也是它一系列鬥爭矛盾的根源。

待續。

香港中共的策略- 1

香港有多少個中共黨員﹐我想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甚至恐怕連中聯辦自己也沒有統計數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問“中共黨員”是指什麼﹐不同的定義﹐數字可以相差很大。我想﹐香港中共黨員可以分為移民黨員﹐工作黨員﹐地下黨員三大類。只有第三類才是核心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香港共產黨員。

第一類是只具有黨員身份的新移民﹐這類人數目很多﹐不足為奇。中國內地有七千萬黨員﹐按人口比例﹐來港新移民中具備黨員身份的也不少﹐但沒有特別含義。特別是內地高校﹐高學歷人士多數都入了黨﹐只是一種找工作的手段﹐當他們以種種方式來港後﹐這個黨員身份自然也不重要。

對一個黨員來說﹐關鍵的是他的“組織關係”放在那裡。這類為數眾多的移民黨員﹐組織關係當然不可能放在中聯辦﹐連黨費恐怕也沒有人會去交(理論上是收入的百分之二)。

中聯辦真正的稱呼是“香港工作委員會”﹐中聯辦主任的真正身份是“香港工作委員會書記”﹐等同省委書記級別﹐主要工作是領導香港黨委工作﹐任務範圍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得多﹐和香港政府打交道﹐恐怕是最不重要的一項了。

第二類是“工作黨員”﹐例如國企﹐紅籌﹐駐港機構的黨員﹐人在香港﹐但組織關係還在各自的機構。

我見過還有一類的工作黨員﹐是內地派來的﹐但在華資機構工作﹐從事統戰﹐協調一類的工作。香港華資機構自然沒有黨組織﹐我聽到的是﹐他的黨費要在中聯辦交。但組織關係不知如何計算了。

還有一種聽到的情況是﹐駐港國企在香港員工中吸收黨員﹐理由也很現實﹐國企派港員工不會多﹐黨員更少﹐有時候會少 過三個人﹐公司無法在香港成立黨支部 (按黨章起碼要有三人才可以成立支部)﹐自然在政治上很吃虧。當然﹐能給予邀請的人﹐自然是信得過的人﹐而且前途無量的那種。但這種也和意識形態無關﹐是工作的需要﹐也和中聯辦沒有多大關係。

我想﹐一般人比較關注的﹐是中聯辦﹐也就是香港工委﹐自己發展﹐自己領導﹐有組織關係的那類香港中共黨員﹐這類人有多少﹐中聯辦自己也肯定是有譜的。

不過﹐有一些概念是要先理清楚的。香港是屬於“白區”﹐中共是以地下黨方式運作﹐和內地的公開方式截然不同。

地下黨的方式﹐有很多規矩﹐其中有一條就是﹐對黨員身份要絕對隱瞞﹐這方面有很多例子。例如宋慶齡很早就是中共地下黨員﹐而且地位很高﹐但她一直多次公開否認﹐至死都不公開﹐這是黨的工作需要﹐也是允許的。

所以﹐香港很多很爭議的政治人物多次否認自己的黨員身份﹐也不能當真﹐也是出於鬥爭策略的需要。

香港有多少這類地下黨員﹐香港中共的發展策略和鬥爭策略是怎樣的﹖以我所理解的﹐香港中共的策略和意圖已經起了很大變化。他們有什麼打算﹖我想﹐這是一個關乎香港未來的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甚至比什麼政改都重要得多﹐可惜香港幾乎人沒有去留意。

其實﹐中共的存在是事實﹐在當今中國和香港也實質上是正統的統治力量。但非要搞得這麼神秘和不透明﹐對香港和內地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地方發債

內銀有三大炸彈:策略股東減持、地方債、民間高利貸。第一個炸彈已經引爆,也導致了前一輪的下跌;第二個炸彈最大鑊,因為深不見底;第三個炸彈剛剛浮面,人心恐懼,但我覺得不是致命的,因為只要有需要,共產黨可以把那些放高利貸的都抓起來,甚至槍斃,債務一筆清,不可能讓它影響政權穩定。

昨天中央准許四個城市自己發債,等於第二個炸彈開始在拆了,影響深遠。

中國地方債的問題不在於太多,地方政府還不起,而在於結構不合理,很多是短債,還款期集中在近期,而又偏偏碰在現在房地產調控。地方政府收入一半來自賣地,危機程度可以想見。

中央允許地方發債,等於buy time,地方債問題本來是死局,現在出現了一線曙光。

這是政策轉向的第一個信號,而且是意義很重大的信號。

另外,地方發債,資源稅歸地方,地方政府開始多了水路,也不會被土地財政逼得那麼急了,中央和地方,可以更松容地和房地產商開戰了。

既然中央決定把地產商打倒,已成定局,局面的放鬆反而是好事,起碼不用象以前那樣玉石俱焚,魚死網破。

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

四萬億的三個問題

一、“擠出效應”

四萬億的後遺症,把經濟教科書上的“擠出效應”完整地演繹了一次。“擠出效應”是說,政府增加財政支出,雖然短期內有刺激經濟的效果,但會造成資金緊張,利率升高,私營經濟的投資規模相應減少,所以最後沒有效果。

而由於公營經濟效率比較低,私營經濟被擠出後,增加的投資還會有所耗損,用術語來說,就是財政乘數小於一。

凱恩斯说,財政乘數會大於一,因为一分錢的政府投資,會帶動經濟增長大於一的效果,而“擠出效應”則說明了,這一分錢的投資,最終整個社會的受惠程度遠遠小於一。

中國利率市場不開放,“擠出效應”不是直接從利率的調升來反應。政府用調控的手段,來收緊銀根,對私營經濟造成的“擠出效應”損害更大。

二、逆向選擇

當政府推出四萬億的時候,由於是公營資金,投資都是流向最沒有效益的項目,例如高速公路、高鐵。

而當政府要抽回四萬億的時候,國有企業的資金不能抽回,只能向私營部門下手。

也就是說,私營經濟沒有享受到四萬億的好處,但當出了問題的時候,卻要來承擔後果,包括成本上漲,銀根抽緊,這是比“擠出效應”更加大的傷害。

客觀效果上,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能留下來的,都是效益差的項目,而效益好的項目反而被淘汰。

既然如此,也難怪部分企業老闆,盡地一博,反正遊戲規則如此,左右都是輸,還不如做最高風險的項目。客觀上又加劇了逆向選擇。

三、君貴民輕

清朝末年,滿清權貴也有同樣的選擇,是社稷重,還是民生為重,他們的選擇是前者。實際上,作為專制者,他們很難有別的選擇。

2008年的時候,既然要拿四萬億出來救市,如果能撒向民間,中小民企減稅,貸款扶持,中國經濟現在一定會健康很多,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後患。

但這可能嗎?

先不說,政府拿出來的四萬億,體制中人人要分一杯羹,都要抽佣抽水,不可能直接發給民眾。

更重要的,一個真正蓬勃的民營經濟,如果真的成了氣候,對現有政權是莫大的威脅,資金只能流向共和國的長子,流向自己人。

經濟改革,而政治體制不改革的惡果,就只能這樣一再為民間承受了。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中國次貸-5

(1)
抱著極大的興趣,我在這個週末看了有關溫州高利貸的材料,方方面面的觀點都看到了,起碼不下二三十萬字。

首先要說的是,溫州債務危機現在有曙光出現,因欠20億高利貸,早前跑路的胡福林在10月10日已經回來。最重要的的是,他的最大債主,溫州中行不單沒有和他算帳,反而再借了2億給他度難關!

當然,胡福林現在24小時都必須待在廠房生產自救,相信身邊也很多公安牢牢看著。

胡福林的運氣實在太好了,如果不是因為全國知名,成為了債務危機的標誌性人物,中央也不會點名放水給他。背後都是政治性的考慮。

看了這麼多材料,我對溫州債務危機中的幾個知名人士的事蹟,也是耳熟能詳了,除了胡福林,還有王曉東、阿慧、陳繁容等,這些都是將來在中國經濟史上有位置的人物。

(2)
“兩溫兩高事件”,既溫州高鐵和溫州高利貸事件,全國所有的媒體都集中報導,幾乎所有媒體都用來做封面,大篇幅報導,深入分析。

和鐵道部不同的是,銀監會很多人都有海歸背景,比較開明,所以將來應該不會象溫州高鐵那樣,所有的分析報導事後都被封殺,了無蹤影。這點難能可貴。

觀點大致有兩類:

第一類是認為不應該救溫州,救溫州高利貸就是救賭徒,必須讓他們自食其果。也是對中國近年來的歪風邪氣,浮燥心理的一個修正。

第二類觀點是,溫州債務危機是政府的責任,是長期以來錯誤民企政策和金融缺失一次集中爆發,應該借此機會,重新更改政策。

比較有意思的資料是,原來溫州之前已經爆發過兩次類似的民間債務危機,對上一次在1986年的跑路潮,有900多個企業家跑路,而現在還不到90個,從這點來說,現在這次危機還算不上嚴重。

不過,對於香港人比較關注的視角,對內銀和內房有什麼衝擊,內地傳媒關注的比較少。始終內地比較務虛。

我最欣賞的觀點是馬光遠的,他認為,出現這樣的危機絕非盛世之象,如不正面面對,將難逃中國歷史興衰的週期。這是我最喜歡的觀點。

明、清的衰亡,都和當時民間金融的破敗息息相關,只有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才能全面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次危機。

這次的閱讀,我對溫州高利貸問題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但還是剩下一個最大的疑惑:

溫州是怎樣墮落的?

“溫州模式”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刻苦耐勞,勤儉致富,全球知名。溫州人是中國的猶太人,當地有三成以上人口信基督教,就算在文革時也沒有受到影響,新教倫理和中國文化結合,成就了溫州人的商業素質。

溫州為什麼會墮落成這樣,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事?這個角度,內地傳媒還是沒有給予關注,也是一個遺憾。

如果連溫州都墮落成這樣,在財富泡沫前,商業倫理和道德底線全面失守,那其他的地方呢?

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中國次貸 -4

和朋友吃飯聊天﹐聊到溫州高利貸問題﹐乘記憶力還在﹐把當時大家說的一些觀點記下來。


朋友的觀點﹕


1﹐最大的問題是和銀行之間沒有防火牆。也不知道多少銀行資金流入民間借貸。如果以三萬億計(劉明康曾經說過的數字)﹐其中一半壞帳﹐就是1點5萬億﹐超過所有內銀1年的盈利。


2﹐以他親身聽到的例子﹐內地這類私下借款﹐把公數拿出來放﹐相當普遍﹐而且規模驚人。如果出事﹐衝擊更大。


3﹐內地樓市會死得更快。現在銷量那麼低﹐已經快爆了﹐可能很快就會有內房大面積出事了。


4﹐以往的坊間智慧是﹐在換屆前﹐中央不會有大動作。這次中央打壓樓市的力度和決心﹐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5﹐地方債和現在高利貸危機﹐都加大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樓市博弈的籌碼。因為大家都知道﹐問題的最後解決﹐要靠中央出錢來買單﹐地方政府這時就像想要錢的孩子一樣﹐之只能對父母更加言聽計從。


6﹐高利貸﹐樓市﹐內銀﹐地方債﹐這些問題加在一起﹐中國的經濟形勢堪憂﹐起碼股市還將是一路看淡。


7﹐我問﹐如果高利貸問題那麼嚴重﹐為什麼香港樓市沒有反應﹖難道不需要撲水回去救命麼﹖朋友說﹐第一﹕香港樓市的資金太少。如果出事﹐涉及的規模都是億億聲﹐香港的所謂豪宅最多也是幾千萬﹐無濟于事。第二﹐這些錢﹐好不容易出了境﹐如果要走佬﹐這些錢就是救命錢﹐傍身錢﹔而調回境內﹐則渣都無﹐傻瓜才會賣香港的樓去還大陸的高利貸。


這個解答﹐讓我其中一個疑問比較清晰了。


我的觀點﹕


1﹐我最大的關注是﹐所有那些從年初起看淡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的人﹐當初考慮的時候﹐有沒有把高利貸的因素納在其中﹖


高利貸的問題﹐並不是現在第一天冒出來﹐從四月起﹐我就不斷看到有關的報道。而高利貸的規模﹐全民參與程度﹐更是一早已知的事實﹐如果有心調查﹐早就可以知道。


以我印象中這些看淡中國的言論﹐出發點都是中央宏調﹐緊縮政策﹐或人口紅利﹐好像沒有人專門從高利貸出發。

因為這關係到所有人﹐包括中央﹐對這個問題的把握程度﹐到底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


2﹐高鐵在溫州出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中國高鐵有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出事是遲早的事﹐只不過未必在溫州而已。


從這點來說﹐高鐵事故不是病體本身﹐而是病狀病征﹐反映的是整個中國發展思路和模式存在的問題。


同樣﹐從軟件來說﹐高利貸危機也只是病征﹐反應中國經濟社會上存在嚴重病症。60厘的貸款﹐而人人還是熱此不疲﹐說明中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結構病的很嚴重。就好像越是高燒﹐說明背後的病越嚴重一樣。


3﹐歐債雖然解決無期﹐但起碼有路線圖。而現在中國高利貸解決﹐連路線圖都沒有﹐到底解決方案應該怎樣﹐還是毫無頭緒。其中﹐有對道德風險的爭議﹐也有對問題的規模﹐無從把握。


朋友說﹐步驟無非是﹐第一﹐建立銀行和高利貸之間的防火牆﹔第二﹐穩定信心﹐不要全部一起call loan﹐否則會造成金融體系的崩潰﹔第三﹐設定利率上限﹐和削債﹐一步一步來。他覺得中央正在朝這個方向做。


4﹐我對此不抱樂觀。我的看法是﹐之前三角債﹐國投問題也要搞那麼久﹐中國高利貸問題﹐起碼也要搞三年﹐在這個期間﹐這個問題會一直浮出來﹐困擾經濟。


另外﹐民間借貸一向是年關結算﹐所以高利貸危機的高峰本來應該是在幾個月後。但現在形勢的發展把這個時間點提前了﹐所以未來一兩個月是最為關鍵的時刻。


5﹐和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相比﹐我更關心的是對社會的衝擊。內地沒有破產法﹐那麼多人欠債﹐而還不了﹐到底最後該如何收場﹖難道都抓起來坐牢﹖


我的理解﹐內地很多小城市的中層公務員都參與高利貸﹐銀行主動上門借錢﹐公務員再轉貸出去賺利差。過去都不覺得有問題﹐現在要上身﹐如果下線債仔跑了﹐恐怕這些公務都將無心工作﹐只想一心如何儘快撈錢填數﹐政府功能甚至将癱瘓。


6﹐關於內房的問題。中國一向的規律是﹐當有一個行業出現賺大錢的機會﹐必然是收歸國有﹐民營資本被逐離。這麼多年來﹐房地產是唯一剩下的允許民營資本存在的暴利行業﹐因為政府要靠房地產商來推動建設。


現在中央思路有所轉變﹐城市建設已經到了一個程度﹐而經營城市的理念也不再那麼得到追崇﹐對政府來說﹐房地產商的利用價值已經沒有那麼高﹐必然要棄之。


對中央來說﹐房地產調控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樓價跌﹐而是要房地產商死﹐讓出位子來給國企入場。這是中國過去行業發展一向的規律。


以中央以往的作風﹐整頓的結局不單是要大批房地產企業倒閉﹐而且是要一批房企老闆出事﹐坐牢入獄(參考以往鋼鐵﹐民航的例子)﹐才能有足夠的震懾力﹐而現在離這個階段還很遠﹐所以房地產調控結束還很遠。中央还不会收手。


朋友的看法沒那麼悲觀﹐中央只是要房地產商吐一些錢出來﹐例如幫手搞保障房﹐就會放過了。


7﹐這兩天從15號看到18號的六中全會就備受關注了﹐雖然主題是文化發展﹐但肯定不是談這個。由於政策面已經緊無再緊﹐任何政策的變動﹐都會被市場理解為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最新牛熊走勢圖



供參考。從9月尾起,牛證街貨水平就大幅低於月度歷史平均水平,而且偏离程度一直扩大。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中國次貸-3

(1)
中國高利貸的致命之處在於,中國沒有個人破產制度,也沒有個人信貸資料機構,所以當一個人還不起高利貸時,左右都是死,只會越借越大,鋌而走險,不能自拔。

情況就好象中國的死刑制度一樣,一個刑事犯殺了人,自知必死,再殺人的機會成本是零,所以就心狠手辣,肆無忌憚。

個人破產制度和信貸資料庫,是西方式金融體系的防線,保護借款人,也保護放款人,為社會體系和金融體系之間設立防火牆,借款人有翻身機會,放款人也有保障,在信貸資料健全的情況下,也可以談債務重組。

中國式的高利貸,由於沒有金融制度在背後,成為“民間借貸”,也就是江湖規律話事,無論對借款還是放款人來說,都是一個“all or nothing”的遊戲,所以利息那麼高也是必然的。

江湖化的民間借貸惡化,背後推波助瀾的還有江湖化的,政經不分,帳面無比混亂的國企文化。國企帶頭放數,因為有頭有面,銀行系統,金融系統也無法制衡。

金融制度的缺失,加上腐敗的國企制度所起的乘數效應,令高利貸問題迅速放大。當時只要樓價跌5%,就可美國次按問題惡化;而中國樓價還沒有實質性下跌,經濟還在高速增長,高利貸危機就已爆發,說明中國的金融環境還是非常脆弱。如果真的經濟不景來臨,還不知將造成多的災難。

(2)
然而,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如果單單只看這面,很容易得出高利貸問題無法解決,而且是中國的系統性風險,比得上美國次貸和歐債的看法。

沒錯,中國“江湖化”的金融格局和國企文化,造成今日這樣的局面;但恰恰是“江湖化”的政權,以毒攻毒,才能抑制高利貸惡化。而這點,正好是外界所忽略的。

現在反思辛亥革命,1910年上海股市股災,造成民間金融破產,清政權的金主,江浙資本、山西票號背離朝廷,是清朝倒臺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民間借貸的江湖化,蔓延下去,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問題,影響中共的地位,自然是不被允許的。如果要說黑社會,中共自己就是最大的暴力團體,沒有任何組織可以惡得過它,而且行事可以無法無天。

當年中共建政時,是怎樣處理農村高利貸,萬年貸的?不單燒數薄,而且鎮壓地主,從肉體上消滅,當年的農民債仔無不歡欣鼓舞,投身革命。

直到現在,民間集資、放數仍是重罪,現在還很多個死刑犯在押。

實在處理不了,中央一聲令下,所有民間借貸債權債務一律取消,也不是什麼難事,也看不出有多大影響。

在強大的專政機器面前,中央的籌碼很多,要放數要收數,都是一句話的事,所以不會出很大問題。

下半年牛熊證走勢圖


我自己畫的,供大家參考。一般的規律是,如果牛證比例高,則大市跌,反之升。具體來說,就是如果2天線和5天線在20天線下方,大市比較穩;如在20天線上方,則大市急跌。

牛熊證成交每天100多億,占成交15%以上,對大市影響當然很大。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9月尾10月初的幾天,沽空額大過牛熊證成交,結果就是前者話事,上述規律不起作用。就算2天線和5天線在20天線下方,大市還是照跌。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樓價和股市走勢


施政報告前,我做了這張圖,供大家參考。

2011年10月6日星期四

中國次貸-2

溫州次貸風波的根源,來自地產調控。

雖然個別高利貸達到100厘以上,但相信40厘到60厘是主流,而主要借款是流向地產商。

中央把地產商當作階級敵人,限貸限購,不打死不甘休,但地產商還是不肯減價。

對地產商來說,左右是死,降價是死,不降價也是死,不如來個魚死網破,借多更多明知道還不起的貴利,把金融也綁架上去。

這是一場越來越大的賭局,對地產商來說,押的賭注越多,勝算越大。

而自1998年以來,每一次中央和地產商的對賭,地產商還沒有輸過的。

這是一場中國式的博弈,借60厘的人和肯借60厘的人,都不是傻瓜,大家都明白這場遊戲的規則。

這場貓和老鼠的遊戲,從80年代開始,就已經玩過很多次了。試算算,一個溫州商人,從八十年代到現在,要經歷多少次破產,跑路。這種風浪早見慣了。

所有的銀會都要在年關結算,這場大博弈,已經快到決定勝負的最後關頭。中央這次贏過地產商,需要無比的政治勇氣和技巧。這是一次無比艱難的戰役。

中國次貸

美國次貸的問題在於“too big to be fall”,華爾街劫持了華盛頓,美國的救市無法發揮作用。

中國的次貸,會不會有這個問題?

溫總在溫州救市,自然會帶來這個問題,會不會有道德風險。救了這次高利貸,大家想最後總有中央來收拾局面,下次可以再玩得更大,沒完沒了。

我覺得中國國情略有不同。現在政府承諾救的是24厘以內的“高息”,溫州高利貸大部份是60厘以上,該損失的還是要損失。

救溫州最重要的一條,是不許暴力討債,打黑。試想想,那些跑路的老闆,原本借得是60厘,現在只要換24厘,等於是賺了,自然願意回來談債務重組。

溫州救債,靠的是公安、工商等行政力量,而不是金融手段,這是中國共產黨最拿手的。

最重要的,中國的行政官員都身經百戰,實戰經驗豐富。從八十年代起,這種民間信貸金融危機就層出不窮,處理經驗豐富,比聯儲局那些蛋頭學者要高明得多。比起以前的農村信用社危機,國投危機,溫州高利貸只是小兒科而已。

有一種說法是,綜觀近期以來的表現,克強同志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還是有所不足;中國經濟面臨轉軌,金融戰場更加重要,歧山同志似乎更加合適擔任總理的重任。

看來十八大前還是有變數。

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取消了科舉制度,造成了人才斷層,但又沒有考慮執政團隊的建設。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一系列偶然因素造成的。首先是上海股市在1910年發生股災,江浙資本大傷元氣,放棄了對朝廷的支持(江浙資本是晚清和民國的重要支柱);四川鐵路管理層大量虧空,造成爛攤子,國家不認帳(四川鐵路的資金是來自民間的強行攤派),造成民間動盪。這些都是造成革命火花的底因。

但以國家實力而言,當時清朝並無必亡的原因。當時綜合國力遠遠大於之前多次的內憂外患,太平天國,八國聯軍,那麼多危機都度過了;而經過數十年的自強建設,鐵路、電報、礦山,大清國已在朝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方向邁進。而且,由於開放貿易,清政府從關稅得到收入豐富,財政狀況非常良好。

清廷斷然廢除科舉,等於斷了傳統知識份子的希望,從而對朝廷離心。科舉制度出身的文人自古以來是維持道統的核心,清廷等於自毀長城。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安全檢查

我在想﹐中煤的山西礦井什麼時候能復產﹖

投行的分析都是以一個月來計算。

理論上﹐最快是停產兩個禮拜﹐第一個禮拜安全檢查﹐準備報告﹐第二個禮拜驗收。但現在兩個禮拜已經過去了。

不要忘記﹐出事的金海洋礦井﹐背後是很多故事的。可以說是整個山西官煤民煤之爭的最典型個案﹐這次出事﹐歷史上的因素很多﹐不能怪中煤。

如果是姿態﹐走過場﹐兩個禮拜就應該復產了。

不要忘記以下這個事實﹐今年為止﹐所有以“安全檢查”為名而導致的停頓﹐到現在還沒有一宗能恢復的個案。

三月份﹐全國核電安全大檢查﹐所有新項目停頓﹐到現在也沒有恢復的日程。

九月份渤海蓬萊油田的停產﹐以及全國所有化工項目的停止﹐到現在也沒有鬆動的跡象。

七月動車事故後的安全大檢查﹐不但所有新項目停工﹐現在連在建項目也停工了﹐而且是全國範圍的。

所有這些事故的背後﹐都有兩點是共同的﹐第一是株連﹐所有其他的項目﹐那怕是不相關的﹐全部要牽涉進去。

第二點更為可怕﹐到現在為止﹐所有這些因意外事故導致的大規模停頓﹐完全沒有絲毫放鬆的跡象。

讓人的感覺﹐是刻意為之。是利用政治的手段﹐借題發揮﹐死死不放﹐儘量擴大打擊面。

看起來這些背後都有政治上的意圖﹐背後的考慮﹐遠遠超過事件的本身。

讓人的疑惑是﹐這是為什麼呢﹖這背後的意圖是什麼呢﹖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建材下鄉是否空中樓閣﹖

(1)
久旱逢甘露﹐一則建材下鄉試點範圍從原來的山東﹐寧夏﹐擴大到包括北京﹐天津﹐重慶三個直轄市的消息﹐引爆了昨日的水泥板塊行情。

毫無疑問﹐由於試點範圍太小(增加的三個直轄市也不是什麼鄉下)﹐這個政策暫時只在心理層面起作用﹐為已經絕望的水泥股﹐帶來一線轉機。

是的﹐一直以來﹐水泥板塊的強勢﹐是來自政策的預期﹐而隨着這些政策利好都一一轉入休眠狀態﹐水泥股也由原來的天子驕子成為地底泥。

其中﹐建材下鄉政策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在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提出﹐但遲遲沒有任何具體落實的跡象﹐市場以為已經擱置了。

建材下鄉試點的擴大﹐其實只是發出一個類似“黨中央沒有忘了你們”信息﹐自然讓人期待﹐其他那些在休眠狀態的利好政策﹐例如水利建設﹐保障房建設等﹐也有可能敗部復活﹐重新啟動。

拋開心理層面不談﹐建材下鄉政策本身﹐是否一個空中樓閣﹐還是如之前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為板塊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以下討論的數據﹐全部來自網上看到的資料﹐憑腦海印象摘下﹐也沒有什麼比較權威的信息渠道。

(2)
我們先來看市場潛力。

1﹐目前中國有233億平方米的農村居住面積﹐其中七成是非水泥鋼筋或磚混結構﹐也就是說﹐有166億平方米建築面積有可能需要改建。

以一平方米改建需要0.1噸水泥計算﹐那潛在市場的最大上限就是16億噸﹐對比中國20億噸水泥的年產數字﹐自然是很驚人的數字。

2﹐但這個自然是非常樂觀的假設。比較貼近現實的估計是以每年農村新落成建築面積計算﹐這個數字大概是10億平方米﹐帶來大概1億噸的年需求量﹐而這個需求量是原有的。

假設建材下鄉實施20%的補貼﹐會帶動額外的水泥需求﹐那額外的水泥需求則有2000萬噸﹐對比全國20億噸的水泥產量﹐大概能額外增加1%的需求。

當然﹐就算是1%﹐也不能算少﹐也有可能引起水泥價格的巨變﹐如果有前面上述那些休眠政策一起啟動的配合的話。

3﹐農村建築的要求不高﹐需要的水泥標號比較低﹐所以消化的主要是一些鄉鎮水泥企業的產品。建材下鄉政策要求使用一些節能產品﹐要求參與企業經過認證﹐自然對那些上市公司有利﹐可以更容易佔領農村市場。

4﹐汽車下鄉已經完結﹐家電下鄉也快結束﹐中央需要一個新的扶助農村政策來接力和擴大內需﹐建材下鄉是很好的替代品。

(3)
但是﹐儘管有上述的種種利好﹐建材下鄉要有實質效果﹐還是很不容易﹐起碼﹐不會如家電下鄉那樣﹐一下就起很大轉變。

1﹐家電可能幾年就買一次﹐農村修房子可能是一輩子的事﹐花得錢要多得多﹐期間的財政負擔難以估計﹐這也是中央如此慎重的原因。

家電下鄉目前財政補助已經為460億﹐整個政策可能需要的財政支出在五百多億﹐中國建材聯會曾經提出的建材下鄉財政補助額為1500億﹐為家電下鄉的三倍。事實上﹐這也很可能是一個比較低的估計。

2﹐由於對財政負擔沒有把握﹐中央要求各試點地區自己制定方案上報﹐也就是說﹐由地方財政負擔。地方政府自然沒有積極性。和家電下鄉由中央支出截然不同。

3﹐從實際效果看﹐2010年10月﹐山東和寧夏已經被列為試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過任何的實施方案和細節。山東省至今只以統購的方式﹐買了600萬噸水泥給當地農戶﹐對比山東年產2億噸的產量﹐只是九牛一毛。寧夏更少﹐只有6.5萬噸。這可以說是完全的虛應故事﹐應付中央。

中央要求地方為保障房買單﹐已經得罪了地方政府﹐自然不可能再為建材下鄉而施加太多政治壓力來強力推行。

4﹐水泥下鄉的操作﹐比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複雜得多。後者只需要農民憑發票﹐就可以向政府報銷13%或每部5000元﹐整個過程還在網上公開﹐透明而簡單。水泥的標號﹐外形﹐很難一眼認證﹐貪污舞弊﹐弄虛作假的環節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山東寧夏用統購﹐而不是直補方式來推行的原因。

然而﹐對農戶﹐消費者來說﹐恐怕沒什麼人喜歡統購﹐別人來代買。如果要大規模啟動﹐必然要用直補﹐這也是這次擴大政策所規定的。但也可想見難度之大。畢竟蓋房子是一生一世的事。

5﹐中國現在水泥年產能大概為28億噸﹐年產銷量大概20億噸﹐而過剩的產能﹐尤其需淘汰的﹐污染嚴重的水泥產能主要在鄉鎮水泥企業。如果建材下鄉一下啟動﹐就會放生這些企業﹐產能過剩和污染問題就會更加惡化。

6﹐由於上述種種問題﹐建材下鄉的推進必然十分緩慢﹐由2010年10月提出的兩個試點﹐到了現在過了將近一年﹐也只是增加了三個試點城市﹐而且還是沒有任何實施方案和操作細節﹐要推廣到全國﹐從而對水泥市場帶來實質性的帶動﹐更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了。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兩省三市的試點﹐對水泥供需和價格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但如前所述﹐改變的只是市場的心理預期。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中醫功德無量

(1)
我想﹐建政後的共產黨的德政(其實不多)之一就是保留了中醫。在民國政府﹐因為孫中山是西醫的關係﹐對中醫是全面封殺﹐基本政策就是要消滅之。

共產黨是窮人打天下﹐尤其是在長征和游擊隊時期﹐沒有西方醫療的條件﹐只能靠中醫﹐所以領導人對中醫有感情。從對待中醫的態度﹐也能看出何者更能得民心。

其實世界上很多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但一般政府都是任其自生自滅﹐唯有中國﹐是很認真重視﹐想發揚光大﹐還建立很龐大的體系﹐和西醫體系分庭抗禮。

(2)
我想﹐美國經濟根深蒂固的就是被醫療問題拖垮了。

美國沒有西歐那樣的福利主義和人口結構問題﹐唯有醫療問題﹐真是難解。醫療費用佔政府支出四分之一以上﹐而且還越來越大。

醫生工資那麼高﹐有龐大的利益集團﹐自然不肯減成本。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又很不健康﹐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3)
中醫體制﹐是中國的很大優勢。起碼中國將來不會有美國那樣的問題。

中醫能以很低的代價﹐解決一大部份基層醫療問題﹐成本效益很高。

另外﹐中醫的醫療方式﹐對人體素質是良性作用的﹐長遠而言﹐是在減低整個社會的醫療成本。

美國人小病小痛都用阿斯匹林﹐短期能解決問題﹐但體質越搞越差﹐長遠而言﹐社會的醫療成本也就越來越大。

(4)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的國情﹐實在不適合大規模推廣西醫﹐還是應該以中醫為主。

舉一個例子﹐中國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很嚴重﹐醫生動不動就亂開。其中有藥廠的利益﹐醫院的利益等。對患者的健康和財政﹐都傷害很大。

如果沒有中醫﹐這些問題會更加嚴重﹐中國在醫療上的社會成本會比美國還要惡化。好在民間的智慧也是信賴中醫多於西醫。

所以中医真是功德无量。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惠理為什麼會買南車時代?

8月起,惠理持續大買南車時代,大概買了3.7億,平均價20元,以現在價計,短短一個半月跌了大概50%,輸了大概1.8億。

惠理買股,一向是小注多股的買,大手買南車,算是重錘出擊了。我懷疑它的決策機制是怎樣的。從所有的估值標準來說,南車時代當然很便宜,鐵路也是中國不可放棄發展的行業。

但套用中國國情,南車時代可以說是處於非常危險的境界。動車意外的責任,到底是設備還是管理,是信號系統還是鐵路調度,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專業技術問題,但意外報告一再延期,說明背後涉及的利益非常龐大,角力非常複雜。甚至不惜令一國總理失信的地步。

報告的角力如此政治化,只能說明作為替罪羊的一方,面對的懲罰必然十分嚴峻。中國政治環境已變,在十八大前夕,一出事必然是殺無赦,要多狠有多狠。

中國鐵路股是政治股,其騰飛,是因政治因素;其衰敗也是政治。惠理做這樣的重錘出擊,總不會以以往訂單量來做考慮吧。

就算要買,也應該等動車報告公佈之後再買,惠理在動車報告之前就大買南車時代,做一個這樣的重大決策而不考慮國情,真是難以理解。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說三體

(1)
“三體”看到最後,讓人有毛骨聳然之感,我們觀察到的宇宙時空,竟然是一場場宇宙戰爭所留下來的廢墟,而無處不在的暗物質,竟然是戰爭所遺留下來的殘骸。

一般人看到瑰麗無比的星空,總是有浪漫的想像,真不知道為什麼劉慈欣反而有如此恐怖而殘忍的想法。

“三體”的想像驚心動魄,充滿哲學的深思:如果地球的現時地貌,並不是純粹自然演變的結果,而是有人力參與在內;那麼,為什麼宇宙不可以同樣如此?在幾百億年時間尺度內,什麼都可以發生。

而如果不光是面貌,背後的時空規律,空間維度,物理定律,都可以智慧生命參與的演變結果,這樣的宇宙,會是怎樣?

在西方的科幻世界,難見這樣的想像,因為西方人潛意識裏總是保留著對上帝的敬畏,再大膽的科幻作家也不敢去挑戰上帝。“神”和“造物”是西方的盲點。

單憑這點,“三體”就可在世界科幻小說中占很高的地位。從來只有西方科幻譯為中文的,“三體”是完全值得譯為英文的中國科幻。

(2)
說說程心。

程心,在網上討論中被讀者恨得咬牙切齒。因為她自以為是的愚昧,對黑暗宇宙規律的茫然無知,兩次讓人類陷入危險境界,最後並導致了太陽系的毀滅。

不過,我想大劉創作這個人物,還是充滿深意的。程心善良無比,充滿母性的光輝,這樣的人物,反而一次又一次把人類拖入深淵,是真正的悲劇。

真正的悲劇是,人類滅亡的責任,不應該由程心來完全承擔。在第一次被選為“執劍人”時,是民意的結果。對於她在面臨三體人的威脅時,會有什麼反應,已是可預料的結果。

而這種民意,更是三體星人操縱的結果。威懾紀元開始後,三體星人開展了大量文化交流活動,施展了大量善意,對高科技轉給地球更是不留遺力(儘管很多是故意的誤導),三體星人在地球的形象大為改善。

在這樣處心積慮的安排下,就算程心無法當選,下一任的“執劍人”也必然是一個心腸軟的執劍人,無法在面臨威脅時,發出那個能讓兩個文明同歸於盡的指令。

不過我想,大劉的制度設計,還是有所漏洞。這樣的MAD (mutual assused destutstion),人類曾經出現過,而且在制度上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利用戰略核潛艇。

美國的戰略核潛艇,任何時候總有一半在外海,這樣就保障了二次打擊能力,沒有國家敢對美國輕舉妄動。

面臨三體星人的威脅,其實人類只要在太陽系的兩端,部署幾艘具備廣播能力的飛船,就可解決問題,執劍人不需起到什麼作用。美國的MAD是按博弈論設計的,是最為理性,但也最瘋狂的設計。大劉雖然經天緯地,連“宇宙社會學”都可以想得出,但恐怕對博弈論還是沒有研究。

第二次,程心交出星環城,要求維德放棄光速研究,從而斷送了人類挽救自己的最後機會。但責任也不完全在她。

禁止光速研究,以免暴露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聯邦政府的決定。程心當時只從冬眠中剛剛醒來,無法詳細考慮其中的厲害得失。

程心的問題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讓自己的偏見蒙蔽了判斷。當維德表示要用反物質導彈催毀聯邦的太空城時,出於對暴力的天然厭惡,她命令維德放下武器。

當然,這也是性格衝突的悲劇,維德喜歡直接簡單的處理方式,而程心一直深痛惡覺,對她的這位前上司,更有逆反心理。

其實如果好好協商,事件可以有妥善的解決方式,星環城可以獨立,當時已經具備低光速飛船技術,可以離開太陽系,在外星進行獨立光速研究。地球人類不受波及。而當宇宙的真相被揭露後,人類對光速研究的態度自然會有所改變。

這樣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抉擇,不應該是單憑個人喜好,臨場拍板作出決定,這是程心的悲劇,也是人類的悲劇。




(3)
說說雲天明。

雲天明的故事悲壯無比。他出於對程心的愛,把自己的大腦送入三體星人的艦隊,最後為人類帶來絕境中的情報。他和程心相約,在人類毀滅後,在當年他送給程心的那顆星星上相會。

這樣的一個故事,蕩氣佪腸,驚天動地,但竟然爛尾,實在非常可惜。程心最後逃脫了對太陽系的維度打擊,來到了那個星上,竟然沒有見到雲天明!

大劉畢竟是一個“硬科幻”作家,處理這些感情描寫,不是長項。事實上,整個“三體”最大的弱點,也是缺乏人物塑造,角色平面,缺乏維度。

大劉下一部小說應該考慮和人合作,他負責硬科幻部分和框架情節,找另一位作家來處理人物和感情,這樣就能完美了。

中煤

(1)
長期以來,中煤比其他煤股都存在很大折讓,山西事件只是提醒了人們,這種折讓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來自山西地質狀況的惡劣。例如神華的煤炭,主要來自內蒙,露天礦為主,不會有這種安全折讓。

地質狀況的惡劣,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的,需要深挖采,又有滲水層;另一方面是人為的,因為山西民營煤企起步較早,在地下亂挖,破壞了地底結構。

山西停產,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背後有很複雜的政治考慮。所以大部份投行,說它影響短暫肯定是錯誤的。

其中一個背景是,09到10年,中煤以巧取豪奪的方式,搶了很多山西民間煤礦,其背後的理據是國有管理會把安全提高,現在連環出事,這筆帳都要算清的。

(2)
中煤在AH股都有上市,出事幾天,H股已經有連篇累牘的機構分析,而A股呢?沒有。

是沒有!

我最初以為,是因為新聞封鎖,不准傳媒報導。後來發現不是,新華社報導得很詳細。

這麼一個明顯的負面消息,為什麼內地財經媒體和機構會沒有興趣呢?

A股沒有造淡機制,所以不會有人去唱衰個股。是的,內地從來沒有負面評價股份的報告,從來都是薦股。如果有唱淡的,也是從宏觀和行業角度出發,但也極少。

因為這個原因,從而對任何負面新聞麻木,可以說是A股的悲劇。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關閉所有山西煤礦

中煤上週五發生礦難死10人,李小鵬下令關閉所有中煤在山西煤礦。

山西煤礦接近中煤產量的九成,如果一直停產,中煤破產倒閉不是無法想像的事。

中煤的事例說明:

1、 這類災難事故的後果可以很嚴重。尤其是加上政治背景。李小鵬是電力出身,借機打倒煤業,再收復整頓,有他自己的打算。

2、 什麼央企後臺強勁,還是看人而已。如果沒有份量,一樣照不住。中煤總經理之前被抓,已經非常弱勢。

3、 “連坐法”是現在處理的慣例,一個地方出事,全部處理。

4、 共產黨要做事,力度之狠,外界是意料不到的。

上述道理,其實一樣適用在換了一個差勁董事長後的中海油。

如果再出事故,中海油渤海油田全部停產不是不可想像的事。

關閉所有渤海油田

事情的發展,一步步走向之前所預測的最差局面:關閉所有渤海油田。

1、 渤海地質條件複雜,下面有兩條地震帶;
2、 渤海生態環境脆弱,是內封閉海;
3、 而中國又沒有開採技術,所以只能依靠外國公司。

中海油依靠外國公司在渤海大肆開採,本身就等於是在走鋼絲,在玩一個危險的遊戲。

當有一口油井出事,就等於一根導火索,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就是迎來全部關停的後果。

中油田的油氣,超過一半來自渤海,如果全部關閉,會有什麼後果?

破產倒閉,比BP更悲慘的命運,並不是可想像的後果。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王詩成已經公開這樣呼籲了,勢必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溫家寶在這方面的決心,大的難以想像,天津是他的家鄉,他自己又是地質專家。

中石油出那麼多事,死那麼多人,國務院也沒有召開過會議。

上週五起,環保部已經停批所有新石化專案。

渤海環保風暴,將一步步升級,越來越大,中海油將付出沉重無比的代價。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航母本位

當今世界金融秩序可以說是“航母本位”﹐美國軍事力量取代以往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和金本位中黃金儲備的功能相似﹐美鈔發行量取決於航母數目﹐多造一艘航母就能多發行一些美鈔。

人民幣要分庭抗禮﹐自然要有背後可以獨立制定國際金融游戲的實力。其中﹐航母的力量自不可少。和印度﹐泰國航母不同﹐中國航母和背後的經濟地位結合﹐才能產生乘數效應。只有中國的航母﹐才能成為真正航母的實力﹐可以獨立作戰。除了美国之外,恐怕只有中国才能有条件和潜力,把航空母舰当印钞机来用。

在目前美國航母本位下﹐中國在美元制度下的損失﹐每年超過千億美元﹐如果能把其中一半拿來造自己的航母體系﹐也是很好的投資。

難怪全世界會那麼重視中國的航母了。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你看過國產動畫片嗎?

中國現在年產22萬分鐘動畫(卡通)片,有56個國家級動漫基地,每年30萬動漫畢業生,財政部已經花了100億補貼。扶持政策層出不窮,2007年起,電視臺黃金時間就只能播放國產動畫片。

從產量計,中國已經在去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漫大國。

問題是,國產動畫片有人看嗎?剛剛過去的暑假,內地上映了五部國產動畫片,全部是過千萬大製作,票房全部連成本一成都不到。這些電影恐怕連你也沒有聽過。

中國動畫產量(而不是創作量)這麼高,是因為:第一,地方政府熱衷政績工程,動漫基地可以有土地優惠;第二,可以拿到財政補貼。至於生產出來的動畫有沒有人看,反而無關緊要。

中國的產業扶持政策,其實很多都是這樣荒謬。只不過,動漫和我們的生活這麼貼近,才能更令人深切感受得到。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橙紅年代觀後感

(1)
網路小說和實體小說不同,網路小說是按字數收錢,盈利來自1)故事要夠長、2)要有讓讀者願意看下去的欲望。實體小說則是靠銷量和口碑。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

從這點來看,網路小說有點象當年的金庸小說,不是為了銷量而寫,而是為了吸引讀者看下去,而且文章要夠長,才能帶旺報紙的銷量。寫得越久越長越好。

所以這類小說都是寫得天馬行空,枝節蔓延,大開大闊。當然,如果到了要出實體書的時候,自然會砍去很多枝節。金庸武俠報紙版和小說版也大有不同。

(2)
“橙紅年代”故事大概兩條主線,一條是主角劉子光在江北(徐州)市,逐步從一個保安,成長為當地黑老大的經歷。一個是劉子光在西非經營一個富有鐵礦小國,最後成為該國首相的故事。這兩條主線,一開始放在一起顯得突兀,後來就混然天成,增加了很多閱讀趣味。

和金庸武俠一樣,主角劉子光無所不能,尤其在他機緣巧合下,擁有了西非鐵礦,懷璧其罪,成了CIA,國際礦業巨頭的追殺對象;中國的國務院、總參謀部、國安局為謀他的股份,屢屢陷害,而劉子光總能在絕境中化險為夷,的確很有金庸武俠的感覺。

不過,和金庸武俠不同的,“橙紅年代”沒有交代劉子光的來歷和成長,一身能上天下海的本事是從何而來的,只是很隱晦地提到他曾有穿越的經歷,大概是曾做過明朝的將軍之類。這是小說的硬傷。

(3)
如果不理這個硬傷,小說的確很過癮,快意恩仇。小說幾乎是對中國黑暗面的全面大揭露,富二代、官二代、貪官不斷和劉子光做對。劉子光心地善良,義薄雲天,但對壞人手段殘暴,爆頭,挑腳筋、剝皮、釘手掌,種種殘忍手段層出不窮,的確帶來很多閱讀快感。

在一個不太通順的故事框架下,作者的描寫很見功力,語言生動,對中國官場,國際鐵礦石格局的描述有板有眼。劉子光在香港打了三場槍戰,其中地形、道路和香港警方架構的描述都對得上,不是亂寫一通。人物對白也自動換上“TVB體”,很有心機。

很多句子讓人印象深刻,例如“他們要證明自己不是落後產能”,“中國法院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等。

(4)
意味深長的是,劉子光精忠報國,但國家機器一直視為眼中釘。各方聯合陷害,判他死刑,逼他交出西非鐵礦股權,令人悲憤莫明。但劉子光在公開的股權轉讓儀式上,只是宣佈將鐵礦捐給非洲慈善基金,而沒有乘機揭露黑幕,給國家留了面子。

凡是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劉子光後來脫險,成為西非國家的首相,又成了中南海的坐上賓,得到國內的大力援助,抗衡西方勢力。

如此處理方式,也真是很富有中國特色。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看得让人热血沸腾的小说- 橙红年代

小说作者开宗明义就说,要打造一本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江湖小说。

http://www.qqzww.net/files/article/html/3/3090/index.html

这本书写得很粗糙,很草根,很草莽,不通情理的地方很多,但的确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看到书中快结尾的一幕,卫厂长在几万人面前唱着国际歌,跳进钢水炉,抗议省政府对钢铁厂的重组时,我也落泪了。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7年

X富商案被勒索案判決,香港法律還他一個公道,女被告被判7年。

X富商是老實人,女被告的行為令人髮指,但他一直沒有想過私下解決,用江湖的手段。當然,他這麼老實,才是一直被人“食住”的原因。

X富商肯給1200萬,但沒有想過拿幾百萬出來“買起”女被告,一直相信法律,值得讚賞。但其實對他來說沒有解決問題,女被告被判7年,以香港情況,最多坐4年就能出來,人家已經言明要搞他,到時候X富商還是頭痕。

其實對X富商來說,明智的做法是依靠內地公安和法律,找個方法砌起女被告,讓她打靶或坐一世牢,才是解決之道。女被告多數時間待在內地,又和江湖人士來往,要安一個重點的罪名不是難事。

當年香港大富豪也是用這招才能搞定張子強,永絕後患,是最務實的解決方法。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中海油應受到怎樣的處罰?

先來看這一段7月就已經公佈的新聞:

“事故發生後,康菲公司在派遣潛水夫勘察之後發現了溢油來自海底一處坑體。坑體的形成是由於海底的天然斷層與油藏被連通,而原油就是通過這個坑,從地下1000米處連通到海底斷層地面溢出。

國家海洋局派駐現場勘察的專家組成員分析,油田作業方很可能是在注水驅油和岩屑回注過程中,偶然加大平臺海底的地層壓力,巨大的能量破壞了油藏附近的底層,原油從海底的斷層直接溢出。

“由於採油造成油藏滲透到天然斷層的這種事故,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極少聽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區海洋工程系陳建民教授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可以說是一種意外情況。但是即便承認客觀條件不可預見,也不能忽視實際操作中的問題。”

從上面的新聞,可以有幾個推論:

第一,康菲的做法極不尋常,肯定不是國際上通用的採油作業方式。

第二,康菲為什麼會這樣做,冒這麼大風險,用這種在其他地方絕不敢用的方式,自然是因為:1、出事後,成本很低;2、它和中海油合作是有期限的,自然要最大化利益,風險可以不顧;3、中國的特殊國情,合作央企的特殊地位,使它覺得可以放心。

第三,如果上述可以成立,自然可以推論,這種危險的作用方式,普遍存在於其他渤海的外資作業方上,包括雪佛龍、德士古等。

第四,而一直以來,中海油對外資作業方的不負責任,只追求短期利益,卻損害中國長遠利益的作業方式不聞不問。

第五,渤海的地質條件極其脆弱,到現在也不知道,康菲(和其他外資)的作業方式,對渤海海底造成了多大傷害?留下多少隱患?

第六,作為央企,中海油不單是商業機構,更是國家利益的代表。海洋局和環境部無力監管的情況下,監管這些外資作業方,是它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海油在中國海域油田的壟斷地位,是和它的監管責任依附在一起的,這是整個中國海油開發的設計原意。現在中海油的這種行政缺位,又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渤海事件鬧大是因為新董事長不懂得海上石油業務

中海油的前景,取決於:

1)蓬萊油田何時複產。能否短時間內複產。
2)渤海灣內沒有別的油井出事故。

8月初的中期業績會上,中海油今年產量計畫由3.55億桶減到3.31億桶,下調幅度是7%,與蓬萊油田6.2萬桶日產量的比例一樣,說明高層當時已經心知肚明事情的嚴重性,知道會停產,可恨就是不說。

渤海油田占中海油產量一半以上,因為技術問題,全部給外國公司開採。中海油自己只能開採南海和珠江口的淺海油田。

蓬萊油田95年簽約,99年勘探成功,合約期多長也不知道,但在2012年中海油有權收回作業權。這也是康菲石油這次違規操作,導致出事的主因。

看新聞報導,才知道中海油非常弱勢,連上康菲石油油井的權利都沒有,一切任由他們。

中海油的董事長,之前都是內部培養,內部提拔,身經百戰;新的董事長是中石油過來的,對海上採油業務不熟,是這次事故鬧大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懂得業務,早就應該把主導權搶過來才是。王宜林恐怕要問責。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投行完全低估了渤海漏油事件

9月3日前,沒有投行留意到渤海漏油事件的影響,以為是小事。到了今天9月5日,大行開始出報告了,還是完全捉錯用神。例如渣打報告說,如果停產到年底,中海油盈利跌2%,如果永久封井,盈利跌9%,都是很機械的分析。

現在的問題,不是蓬萊油田的問題,也不是每天減產的那6.2萬桶,而是會否有別的油田再出現問題!是整個渤海油井群有多少要停產的問題!

早就有專家指出,渤海地盤地質結構複雜,而目前油井又過密,再加上中海油和外資的合約都是有時限的,外資作業方都是採用急進的作用方式,在合同到期前採油最大化。

也就是說,康菲油井出事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遲早問題而已。

也就是說,整個渤海油井群存在著巨大的系統性風險,而之前一直外界沒有去留意的。

這和動車事件何其相向,本身存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一下出事後,就集中爆發。

渤海漏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事件發展,很可能只有兩種結果,而其後果,對中海油來說,都是災難性的。

A、再有其他渤海油井發生漏油事件。如果是這樣,在現在的政治氣氛下,中海油恐怕只有停業整頓,分拆一途。

B、 為了避免A的發生,必然進行一次安全大檢查,把有安全隱患的油井關掉。其含義就是,將有相當部分的渤海油井停產。

所以,投行的報告應該是,考慮如果中海油減產30%以上,盈利會減多少!而且,這還是最樂觀的估計,是建在假設別的油井沒有出事的前提上的。事實上,很可能別的油田早已出事了,現在都將無法隱瞞!

海上動車事件


渤海漏油和溫州動車事件有相似之處,都是一件不算很大的災難,由於高層的愚蠢處理,演變成整個行業的災難。如果中海油的高層有危機意識,這件事可以處理得更好,現在越鬧越大,越不可收拾。

中海油自己在中期業績中說,很重視渤海漏油,但不知道是否知道這對它來說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動車事件,鐵道部的想法是儘快掩飾事件,當沒事發生。這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保住它的地位。手段達到了,內地傳媒也的確封了口。但對它的處罰,降速,銀行加息,新項目停工,該少的沒有少。結果既然是一樣,為什麼當時不能自爆,反而能掌握主動。

渤海事件也是一樣。如果是傅玉成在,一定會主動出擊,把損害減到最少。

渤海地盆的地質脆弱,下面有多個地震帶,再加上是封閉內海,一出事就很難收拾。從國家安全角度,根本不應該在這裏大肆開採。

中海油目前三分之二的出產來自這裏,這根本是錯的。如果這條被中央質疑,中海油可以休矣。

和動車一樣,現在鐵道部最大的危機是再出一次事故;現在中海油最大的危機是別的渤海油田再出漏油問題。既然蓬萊油田出事的原因是地質結構方面的多,那麼,可以推論,其他的渤海油田也必然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一旦“中國不適宜大規模海上採油”的想法被接受後,那中海油的價值就土崩瓦解了。就好象動車事故後,鐵路公司被質疑的不是什麼訂單,營收,毛利,而是其本身的存在價值。


渤海停產

如之前預料的,事件對中海油打擊很大。中海油日減產6.2萬桶,是去年產量的7%。中海油早前在2011年中期業績會表示,因渤海漏油事件,已下調今年產油計畫3.31-3.41億桶,較原計劃3.55億桶下降7%。兩者幅度一致,不知當時是否已經預計到了會停產。

如果不談企業形象,深海開採受阻,高層政治地位受打擊等比較虛的東西,單談兩個焦點:

第一,何時可以複產?第二,渤海其他油田會否受影響?

七部委聯合調查組技術組組長陳先達表示,渤海灣的地質結構破碎,雖然給斷層裂縫中的油氣資源開發帶來便利,又使得地層和斷層穩定性被破壞後,原油容易形成竄流通道溢出。
單看這段話,就知道上述兩個問題不容樂觀。

前面提到的油毒性強和渤海環流的環境影響,只是令到公眾壓力大,海洋局對這個問題不會軟手。

說到底,還是新董事長王宜林的問題,從中石油過來,官僚慣了。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渤海漏油

1,這次漏的油是高酸原油,含環烷酸,很毒。

2,漏油點蓬萊海域是渤海灣兩個主要環流的交匯點,複合作用會導致汙油待在整個渤海,持續加劇影響環境。

3,事件到現在已經3個月,還是沒有止住。(大佬,渤海是淺海,不是墨西哥灣的深海,真不知康菲在搞什麼。)

中海油大檸樂。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利比亞的200億美元

中國人不是不可以在外面做生意,很多民間企業都做得很好。國企在國內當老大慣了,一到外國,沒有了保護傘,就屢戰屢敗。

這次央企在利比亞起碼輸100億美元,可以買起碼兩艘航母了。既然是國家資本,沒有炮艦保護的地方,就不應該去。中國有近百年被殖民經濟的歷史,為什麼還是不懂?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高善文

這幾個月來,從頭到尾,我還沒有見到一個香港 sell side的分析師公開說,股市已經進入熊市。我聽見很多分析師,講股佬,不斷說已經見底,可以上望多少,老實說,這些都是在睜眼說瞎話。

中國排名第一的分析師高善文,早在去年年底已經說,股市將進入長達數年的熊市,原因包括產業轉型,人口紅利不再等等。而他的觀點一直貫徹始終,不曾改變。

我在想,為什麼他肯說真話,能說真話?內地分析師收入不用和傭金掛鈎,是很大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是內地市場比較重視研究,研究是利潤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

環顧香港,整個市場,沒有人願意說真話,也是很悲哀的事。

強烈推薦高善文的這篇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jcb.html

他這個系列,共有五篇,上文只是第一篇。看完這篇文章,就會覺得他的文章如美酒,就會去追看他的別的文章。

他的“光線是可以彎曲的”,值得一看再看。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微博對微博

蔡東豪今天文章提到,中國的網絡長城大獲全勝,成功建立自己的網絡文化。

以網絡管制來說,中國是全世界最嚴格的國家,但以線民參與論政的熱情,網情對政情的影響來說,也是世界前矛。這種矛盾也蔚為奇觀。

在技術條件進步這麼快,公眾知情權要求越來越高下,中國的網絡管制還能勝利,出乎所有外界的預料。

為什麼中國政府能打勝這仗?我想,主要原因當然是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投入無數資源,恐怕在全球也是無出其右。

另一方面,也是它的手段十分高明,懂得主動出擊。

昨天有一宗新聞就很能說明這點。昨晚大概6點,濟南有一個女警當街打人,引來500個市民圍觀,成為社會事件。很多微博也在即時轉播。

當晚8點,濟南公安局也發放微博,交代事件,其後微博還不斷更新處理進程,事件漸漸平息。

一個社會事件,兩個小時之內,警方就可以在網上公佈消息,打微博戰,而且是發生在一個內陸城市。這點,不要說香港警方做不到,就是在最近的倫敦騷亂中,英國警方也只是懂得靠fb拉人,也不懂得自己打網絡輿論戰。

中國政府的網絡意識在世界前列,能打贏網絡管制這場戰爭,雖然看起來很奇怪,但其實很合理。

其先進性如下可見一斑:
――――――――――――
2011年7月21日,上海市公安局印發《上海公安微博建設與管理工作暫行規定》,對上海公安微博建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組織架構等進行了制度性規範。據悉,這是全國第一部政府部門微博管理規定。

截至8月15日,241個上海實名公安微博已在新浪網、騰訊網、新民網、東方網安營紮寨,“粉絲”總數突破100萬,覆蓋了治安、出入境、交警、刑偵、軌道公交、文保等警種。如果以“上海公安微博”為關鍵字在網上搜索,能找到300多萬條相關結果。

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

.

印象中國


印象系列的山水實景演出,是中國人原創的,全世界都沒有。印象演出最重要的是,可以讓遊客留下來過夜。“印象劉三姐”讓陽朔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桂林和陽朔的地位,完全轉了過來。

其他如“印象嵩山”等,因為可以讓遊客在少林寺多留一晚,就等於多了一天遊玩時間,帶動了無數產業鏈。

和當年遊樂園熱潮一樣,印象系列也是遍地開花,已經建成的有10個,籌備中的大概有20多個,不出幾年,大概全國知名景點都會有了。

印象系列的製作方有三個團隊,都是當年“印象劉三姐”的班底分出來的。一個是張藝謀、王潮歌團隊,有美國的PE資金,馬雲的投資等。

另一個是“印象劉三姐”的製作人,原來廣西劇團團長,基本上“印象劉三姐”的創意都是他來的。他和易中天合作,只提供內容,不包製作,和當地政府合作。他的工作室現在正謀求上市。

另一個是當年“印象劉三姐”的投資人,美資銀行出身,他走的是美國商業地產旅遊開發路線,以印象系列,帶動當地的旅遊地產,作品有“印象北部灣”。

我在想,“印象中國”,就象美國的迪士尼一樣,一個點子,可以讓整個旅遊界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

什麼時候也能輸出呢?印象巴堤雅、印象越南、印象阿里山,只要有中國遊客去的地方,都可以大搞。

印象系列要產業化,形成產業鏈,品牌很重要。這些,我想,那些聰明人比我懂得更多了。

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塔利班打援與評級下調

圍點打援,是中共軍隊慣用的戰術,屢試屢靈,素有奇效。

具體做法,是包圍小股敵人,引而不發,乘週邊敵人來援救時,以逸待勞,中途伏擊。

打援戰術,是勇氣與智慧的結合,要有大膽的想像力,高度的協調能力,和堅決的執行能力。能打援的軍隊,是一流的軍隊。

上周阿富汗戰場上,塔利班就是用打援戰術打死三十多個海豹成員的。說明其戰術思想和戰術水準,已經突飛到了新的境界。

懂得打援的塔利班,將是脫胎換骨,成為美軍可怕的對手。美軍撤出阿富汗將是遙遙無期了。

這對美國財政的災難性意義,恐怕不下於評級下調。

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高鐵!高鐵!

(1)
我對高鐵看法的種種,其實在3月28日這篇文章中,已經完全表達了,並非在這次出事後才有所轉變,而且開中名義,文章開頭就認為應該給予當時反高鐵人士一個公道。最近看到別的博客有評論“量子”的高鐵立場,是故貼出這篇文章的鏈接。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1.html

--------------------------------------------------
(2)
關於高鐵的種種思索,其實不管在內地一些比較深度的博客還是媒體,已經跳出了高鐵的層次,反思到一個有關中國文明和現代化進程的古老命題:

現代文明的發展,除了西方的物質文明,是否也需要西方的精神文明和體制來配合,否則注定失敗?

這個古老命題,其實一直伴隨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由於太過古老,反而已經為人所遺忘了。

溫州高鐵事故,其實是把這個問題尖銳的展現出來,提醒人們這個問題雖然在中國快速的物質發展中被掩蔽了,但還是不能不去面對。

中國的高鐵,在硬件和物質上來說,是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已經超出了西方;但在體制和軟件上,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時代的水平,作為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蘇式管理,軍事化風格,獨斷,官僚,封閉,和現代文明格格不入。

由於這種對比實在太過強烈,反而成為一種象徵。

索羅斯的老師科普,在他的“開放社會和它的敵人”一書中,開中名義地表明,西方能取得文明的進步,因為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共產國家因為封閉,獨裁,信息不能流暢,市場無法建立,永遠也無法達到西方文明那樣的進步。

誠然,在蘇聯時代,其物質文明的成就驚人,但無法和西方做持續的競爭。

就單說蘇聯的民航客機好了,如果單單以失事率計,不會比波音和空客高出太多,考慮到價錢的因素,蘇式客機應該有競爭力。但為什麼蘇聯,或俄羅斯的“安”系列和“伊”系列在全世界都無人問津,連中國也是要以買西方客機為主?

這背後牽涉到的軟件和管理體制之爭。西方客機出事,會有詳細透明的調查機制,全世界買家可以放心;而蘇聯俄羅斯客機出事,調查總是草草了事,反而讓人無法信任。

買西方客機,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售後服務,包括培訓,幾萬頁的操作手冊,航空安全管理機制的建立,這些是蘇聯工業體制永遠也無法追得上的。

(3)
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專制國家的獨斷精神,雷歷風行的軍事管理,連連的“會戰”,中國鐵路也不會有那樣的成就。

相反的例子是印度鐵路。印度在制度上管理上都有西方的精神內涵,但不單在硬件上,就是在安全上,也無法和中國相比。每年印度鐵路事故的死亡人數是中國的百倍以上。

鐵路,以調度為尚(香港人無法理解,因為港鐵不會有調度的問題),整個機制是建立在“調度”之上的,這是其精神的核心,名副其實的 command economy,的確是和開放社會的理念格格不入。

高鐵的建設,對中國有象徵意義,鐵路的管理和改革,對中國來說,恐怕在另一個層次上的象徵意義更大。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723”動車事故原因分析

按照我的理解,“723”事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D3115,被撞前車

1,7月23日晚,溫州地區雷雨頻繁,造成鋼軌導電,形成所謂的“紅光帶”。

2,火車在鋼軌上時,輪子導電,發出信號,顯示出列車位置。這是所有列車安全系統的基本原理。

3,當沒有火車經過時,鋼軌也發出信號,就是所謂的“紅光帶”。造成紅光帶的原因很多,例如鋼軌有異物,下雨導電等。

4,當出現“紅光帶”時,所有列車必須停車,等待排除“紅光帶”原因。

5,但由於當晚列車晚點已經很多,再加上判斷“紅光帶”很可能是雨水導電造成的,調度中心將D3115車,也就是前面的列車,改為“非常站控制”,即由溫州站控制列車出入站。

6,“非常站控制”只能指揮列車在車站附近範圍的行駛,事發點離溫州站只有5公里。

7,在“非常站控制”下,即人手調度控制下,D3115車當時只能以時速20公里前進。

D301,撞上的後車

8,上述情況,屬於調度失誤,不按規章辦事,但不會造成追尾。按照設計,就算調度失誤,高鐵也不應該相撞。

9,首先,動車上裝有CTCS-2級列控系統,而在CTCS系統中,負責控制車輛運行的是ATP(自動保護系統),能它自動檢測列車的實際運行位置並計算安全運行速度,在可能發生危險時自動引導列車及時減速或制動。

10, 其次,動車還裝有LKJ(列車運行監控記錄裝置)。該系統根據接收到的信號資料,在列車速度超過安全限制時實施制動等措施,防止事故。


11, 事故發生時,系統顯示,“紅光帶”已經消除,D301,即撞上的後車得以放行,以正常200公里時速行駛。

12, 而前車D3115車仍在“非常站控制”下,以20公里慢速行駛,而在調度中心的電腦系統看來,D3115車應該已經回復了正常行駛速度。

13, 在電腦本身就是得到錯誤的前車資訊情況下,後車的CTCS-2、CTCS和LKJ都無法發揮功效。兩車相撞。

歸納起來,造成事故的是三個原因綜合造成:第一,設計上有問題,未能避雷雨造成的“紅光帶”現象。這幾乎在所有趕工的高鐵線上都存在。第二:信號系統失靈,在前車慢行的狀況下,給予後車綠燈信號;第三,在人工和自動控制模式轉換之際,出現混亂。調度人員缺乏專業素質。

至於事故對中國鐵路的含義,容後分析。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溫州事故的三個啟示

(1)一場公關災難

中國高鐵,是硬件上唯一和世界最先進水平接軌的產業,正因如此,在軟件上的不足,就很容易放大。其中為薄弱的一環,就是危機公關處理了。

鐵道部其實有努力過。以往發生事故,何曾召開過記者招待會?記得08年膠濟線事故死70人也沒有過。

鐵道部設立發言人制度,這也是以前沒有的,發言人王勇平,還專門去美國培訓過,效果如何可見。

公關上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公關預案,對於這類動車高鐵事故,應早設立公關預案,而不能依靠中宣部。以鐵道部的資源,很多事情可以自圓其說,而不會現在那樣,破綻百出。

當然,鐵道部正處在人事風暴的關口,高層人人自危,這也是未能應變的原因之一。

(2)工業文明是怎樣建立的

溫州事故,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為什麼西方工業文明會領先中國,更顯示了,中國雖然是世界工廠,生產力驚人,但要追上西方,還有很長的路。

工業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更不是如高鐵那樣,可以突飛猛進一下買來的。

例如航空業,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起步,到今天的普遍化,經歷了很多磨難,每一次空難,都帶來深刻的教訓,整個航空產業的發展,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來。國際上,航空事故的調查,一般起碼要兩年,就是這番道理。

又例如,汽車工業,要讓人完全放心,也要幾十年的發展,單單是否應該強制設立安全帶,安全帶是否利大於弊,是單肩式還是雙肩式,就爭論了幾十年,用了無數血的代價!

凡是高端產業的發展,都是一點一滴,靠精益求精的累積,在不斷的trial and error中發展而來的。

中國鐵道部匆忙就把車體破壞,而沒有考慮用來研究,如何改進,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無異就是宣告世人,中國根本沒有掌握這種高端產業的發展規律。

沒有這種持續的精益求精的追求,那怕中國產業在短期內在某個節點能有突破,恐怕也難和發達國家競爭!

(3)法治的重要性

溫州事故也把中國缺乏法治的缺點表露無疑。如果領導人不考慮這個問題,恐怕中國產業難有大的發展。

在西方國家,類似事故發生後,司法程序是很重要的環節。只有經過司法程序,才能在一個透明和公平的環境下,把事件真相完全展露,經驗和教訓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例如,在一個公正的司法程序下,控辯(家屬或公訴人vs鐵道部)可以獨立取證,自找專家。更重要的,在法庭上,可以通過對抗性的爭辯,互相交鋒,cross examination,把事件真相做最深入的檢驗,無法隱瞞。

通過一個這樣漫長的訴訟過程,最后形成幾千頁的法律文件,得到的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結果調查,才是整個社會最珍貴的財富。一方面,明確了責任;另一方面,整個產業才能真正得到推動,最後讓人放心。

但中國一向對這樣的司法程序哧之以鼻,認為勞民傷財,而且無助事情解決。是重事件而輕制度的老毛病。

哪怕是启动人大调查,也没有这种對抗性的交辯能取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國今天想改,要建立這樣的法治環境,也起碼要二三十年時間,對中國產業提高的制約,顯而易見。

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轉:評論:鐵路體制或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異化力量

轉:評論:鐵路體制或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異化力量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1-07/1850029.html

在這中國鐵路史上最恥辱的一刻,下面鏘然有聲的評論,除了全部同意外,我想,這次現場指揮的人,同意整個方案的人,不管是張德江還是盛光祖,都應該撤職,才能足以平民憤。

另外,21世紀經濟導報在做的深入調查,整個高鐵利益鏈條上的相關人,32家公司,什麼獨董,執董,起碼要抓上百人。

恐怕只有如此,才能挽回人們對執政黨的信心。

當然,如果高鐵停運,接受檢查,那自然是大快人心的事了。


石勇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不會有人認為,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中目前被統計遇難的39條生命,只是“天災”導致的“技術故障”的後果。

  同樣,如果不是足夠無恥,也沒有人會認為,這39條生命是“中國”必須經歷的“自我折磨”的一部分。

  殘酷的事實迫使人們得出這個也許誇張的判斷:由權力和利益驅動的鐵路體制、管理制度、技術-論證體系,或許已經成為危害中國公共安全的異化力量。

  早在“高鐵大躍進”的劉志軍時代,就有有良知的專家指出它蘊含了巨大的風險,包括債務上、安全上,當然,他們在鐵道部的各項管理和技術論證上都被推到一邊,換上了另一批“專家”搖旗呐喊。其邏輯後果是,債務反而成了鐵路改革的一個障礙,成為不能承擔“改革後果”的一個理由;而安全的風險終於現實化為危險,在今天,終於變成舉世震驚的巨大災難。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對人們的心理衝擊,已不限於對鐵路部門和一些權力機構的不信任,以及今後坐高速列車的擔憂,它還指向一種由權力操縱的經濟技術體系所潛伏的不確定危害後果的恐懼。它終結的也不僅僅是“世界一流”的神話,在象徵意義上,還以前所未有的質問,敲響了鐵路體制這個“計劃經濟的最後一個堡壘”合法性的喪鐘。

  依照以往的經驗,以及出了大事應承擔什麼責任並進行處理的一系列制度操作,其實可以想像,鐵道部和有些權力機構在這次事故的處理上會如此的讓人失望,甚至感到憤怒。

  在涉及到無數鮮活或已經逝去的生命時,鐵路體制-官僚體系從來就不想打破它們的封閉。從要搞什麼技術,如何收費,到出了事如何調查處理,似乎根本沒公眾什麼事。搶救時對生命的冷漠、回答記者時的傲慢,以及被指控“掩沒真相”的神秘舉動,在邏輯上其實都是這個封閉體系自我維護的一部分。

  幸好,體制的“指令”沒有完全把人性和一個人的基本認知吞沒。一個叫項煒伊的2歲半小女孩被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而她的得救,完全緣於溫州一特警支隊長邵曳戎對“把車廂吊起放到地上清理”的指令的反對。“萬一裏面有生命呢?你怎麼交代?!”這是他在良知煎熬中的自我說服。這句話能否讓某些人把人性放在首位,那就不得而知。

  但個人的良知其實非常的弱,它最多能稀釋掉一點點體制的僵硬,注入一點點人味和常識,從而給人以多一點的生存機會,卻改變不了開始,也扭轉不了結局。在紙面上被信誓旦旦地承諾的權利尚不足以抗拒在現實中運作的權力的惡,何況依賴于道德才有點力量的良知和人性。

  這次事故的調查和處理,如果沒有打破由鐵路部門和其他權力機構控制的封閉體系,由民間獨立機構或民意機關參與調查,不僅難以重建公信力,而且也有剝奪公眾權益、尋找空間推卸自己對事故應承擔的道德和政治責任之嫌。同時,對它的反思,如果沒有觸及到既有的鐵路體制,沒有對它進行改革的實質性動作,也將是不負責任的,從某種意義上無異於放縱這一體制對公共安全的繼續危害。

  當一種一貫自我維護的體制的力量已經危及公共安全,並壟斷了“調查處理權”,民意機關顯然不應保持沉默。鑒於此,有學者呼籲全國人大常委會緊急設立特別委員會進行調查聽證——這種聲音,理應得到回應。(作者系資深評論人)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沒有應急燈的高鐵

一場百年不遇(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的大雷電,驚醒了中國的高鐵夢。

整個事件過程中,讓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事故發生後,車廂裏竟然是漆黑一片,沒有應急照明燈!

記得上兩個禮拜和幾個博友飯聚,有人還問我中國的高鐵有什麼新看法。我當時的看法是三點:第一,中國高鐵短期內必然將出一次大事故,事故過後,中國高鐵將再受一次打擊;第二,中國主動放棄在巴西的高鐵計畫,說明高層也知道自己的技術不過關;第三,劉志軍真是禍國殃民,私自把客運專線變成高鐵,尾大不掉。

溫州鐵路事故,由於是發生在中國技術標準最高的鐵路(該段是I級,是最高級別),暴露出背後的很多系統性問題。如果說,2008年膠濟鐵路死亡70人,是因為那條鐵路是臨時線,還可以理解,那這次溫州鐵路事故真是不可原諒了。

雷電令列車停下,停下的列車無法發出信號,提示後面的列車,這些都是很低級的技術問題,竟然發生在技術最先進的動車上,只能說明,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是個別事件。

京滬、和其他高鐵的安全,真是令人擔心!

為什麼列車發生事故後,後備照明系統沒有啟動?難道沒有裝應急燈?為什麼玻璃砸不開,讓人無法逃生?

這些事情雖小,但正反映了,高鐵的設計者,在安全問題上,是如何的漫不經心!

溫州事故的死難者,主要是因為高架橋的緣故,從高處墜落,這說明高架橋的設計,是何等的危險。京滬高鐵一半路段是高架橋,還要趕工,趕及黨慶獻禮,何等兒戲。

以前曾經提過,鐵道部從來對廣深港線不感興趣,那時還以為是因為一些發展戰略的原因,現在想來,非常簡單,高鐵香港段很難撈錢,鐵道部自然不感興趣了!連鐵道部長都可以在招標上撈8億,那麼,那些機電系統,信號系統,其中上上下下的腐敗可想而之。

鐵道部第一時間把出事的車廂就地掩埋了,把上海鐵路局長撤了(估計過一段時間又會在異地任職,新的上海鐵路局長早前就是因為膠濟鐵路被處分的,現在又上來了),這些都很難挽回聲譽。

應該做的是全面的審查,甚至所有高鐵停開,人命關天,不應該是這樣糊弄過關的。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地方債與國情

地方債那麼錯綜複雜,中央有能力解決嗎?

答案當然是,有能力,而且輕而易舉,方法不勝其數。一句話的事而已。

問題是,中央願意去解決嗎?

這就是不理解中國國情的人最容易陷入的誤區。

舉例來說,中央真的要解決地方債問題,很簡單,成立一個金融小組,叫王歧山來組長就可以了。當年國投危機是他解決的,駕輕就熟。恐怕不到三個月就能拆彈。

問題是,如果中央領導是這麼傻,這麼天真,就沒有資格坐在這個位置上了。

“十八大”人事問題沒有解決,憑什麼要去解決地方債問題?

地方債問題,表面是金融問題,實際背後反映的是地方與地方之間,地方與中央之間,地方與國企之間的體制之爭。中央的大政方針沒有定,地方債這種表症根本不會有解決的可能。

從反胡溫派來說,地方債越拖,將來就越能留做清算“胡溫路線”的政治資本,而從胡溫核心來說,當然要借解決地方債問題,最大程度上能保障十八大後對自己最有利的人事安排。

而在這個角力的過程中,地方債只會不斷地被用來做文章,視乎政治形勢的需要,按不同劇本來演繹。提早解決,對那一派來說,都不是樂見的結果。

期望中央現在就拿出一個全面解決方案,可以說是癡心夢想了。

“十八大”起碼要到2012年10月才召開,也就是說,地方債這個問題,起碼還能折騰多一年,期間對經濟的衝擊,不可忽視。

中海油大檸樂

我不明白,為什麼還沒有投行,就中海油渤海漏油事件出報告。

事件爆光已經半個月了,內地的新聞也很多,還說不知道,是說不過去的。

不禁想起,現在從事A股研究,也曾在香港外資投行工作過的的朋友說,外資投行分析員所做的只是翻譯工作,把一些內地資料翻譯成英文而已,而從來不會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中海油大檸樂在五個方面:

1,渤海油田是其最大油田,如果要停產,打擊之大,難以想像。

2,事件說明海上油田的安全投入很不足,將來全部要追加,將是天文數字。中海油的全球最低成本公司地位不保。

3,中海油每年增產計畫都很進取,是帶動股價上升的主要因素。現在為避風頭,公司的增產計畫很可能削減。

4,外資和中海油合作會更謹慎。

5,中海油在國內已犯了眾怒,有11個環保組織聲言要“搞”它。已向美國證監會投訴,美國那邊的反應很難預料。

最重要的,也是投行不會寫的,中海油的CEO已經換了人。原來的CEO在美國石油公司待過,而新的管理層不懂得應付這類危機,才搞得這麼被動。

地方債問題: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專家對地方債問題的駁斥,通常來自以下一個觀點:外國人對國情不瞭解,用西方標準,例如壞帳率、不良資產率等標準來看待,而忽略了中央的財政實力,政治意志,更有印鈔票這最後武器可用。

可是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長期以來,A股內銀股都較H股有折讓,正說明內地股民對地方債問題的瞭解,比境外投資者更為透徹。只能說,境外投資者不是更瞭解國情,而根本是後知後覺,現在是對國情補課而已。

按照審計署、銀監會的報告,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基建,而其中又有一半是無法還本付息,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必然越滾越大。

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能賺錢的高速公路項目,早已經上市了,這兩年大興土木新建的,都是沒有經濟效益的。雲南、陝西高速公路出問題,之後肯定陸續有來。

中央現在整治公路收費,必然會發現一些違規項目,而這些違規項目,很可能是那些公路公司唯一能有收益的“金蛋”,一旦公佈這些項目,恐怕到時候出現的連環骨牌效應,一推全倒。

而整治公路收費現在成了一個政治議題,不可不推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意向不到的後果。

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一半就是投向房地產開發了,如果房地產泡沫爆破,後果更不堪想像。

另外,鐵道部現在負債兩萬億(這個還沒有算進10萬億“地方”債中),2010年還本付息1500億,而2010年營運現金也不過1500億,只是剛剛夠;而在2011年,鐵道部還本付息壓力肯定更大,虧損肯定更多。也就是說,鐵道部債務危機在2011年爆發,已是既成的現實。

審計署報告沒有提到10.7萬億地方債,是如何分佈的,西部省份占多少,東部省份占多少;然而,憑常識也可想到,必然是財力不濟的西部省份借得多,財力充分的東部省份借得少,這10萬億的償還,恐怕要大打問號。

有一種說法,說中央必然不會座視不理,必然會承受這些債務。說這些話的人,必然忘了當年國投事件的教訓,那些外資銀行當初也還不是以為,地方政府窗口公司的債務,中央必然承擔嗎?中央如何考慮,要視乎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中央不可能,也不會一下子拿出一個全面方案,這樣是最愚蠢的做法,聰明的方式是讓市場慢慢消化。投資者如果要等這個消息的明朗化,那真是太過天真。

例如,地方政府的財政無法還債,讓就讓地方窗口公司慢慢出售旗下資產,單單這股“大小非”解禁股的壓力,已經可以讓股市壓得喘不過氣來!

可以說,地方債的負面影響,怎樣估計也不為過。

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2011年7月19日星期二

杜雙華的萬言書

杜雙華反擊了!昨天在網上公佈了他的萬言書: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719/005810167164.shtml

我就奇怪,杜雙華原來不過是首鋼集團的一個司機,短短二十年,能成為中國第二首富,而且從事的是最艱難的鋼鐵業,必有過人之處,怎會如之前媒體描述的如此不堪。

萬言書,是我喜歡的。估計是杜雙華身邊的才子執筆,把他描述得有情,有義,有血,有淚,立論和文筆,都是高手。如此一來,反而變得不堪的是前妻宋雅紅。

我想,這種事如果發生在香港,幾百億的糾紛,當事人所要做的,必然是聘請公關公司和律師團體,在外操作。

打個比方說,你能想像陳振聰也來寫一個萬言書嗎?或者說,如果他寫了,效果又會如何?

杜雙華,或他身邊的才子,深諳國人的心理,創造出“宋雅紅背後的利益共同體”這個概念,一下扭轉了局勢。宋雅紅那邊的故事,我也看過,驚訝於語言的表達,可以讓人對事情的觀感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宋雅紅那邊沒有寫萬言書,能寫萬言書的,不會是壞人。

這一下子,我真的很佩服杜雙華,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了很多。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西藏投资概念

(1)
有朋友在內地投資機構工作﹐7月底﹐要和客户到拉薩搞投資講座﹐作為西藏解放六十週年活動的一部份。為準備講稿﹐問我有什麼想法可以分享。

我說﹐講西藏投資概念﹐不外兩個主題吧﹐一個是中央對西藏的政策扶持﹐參考早前新疆和內蒙古的產業振興規劃﹐中央領導人七月底去拉薩﹐肯定不會兩手空空﹐肯定會帶一些更具體的政策扶持和規劃。內地之前的西藏板塊概念主要是藏藥﹐現在肯定會多很多了。

另一個主題是青藏鐵路﹐貨運潛力無窮﹐鐵道部也會入股﹐搞物流中心等等﹐西藏的礦業應該有大發展。另外還有青藏鐵路在搞延伸﹐鐵路網越搞越大﹐基建概念可以發掘。

(2)
過了一會﹐朋友又來電說﹐這些東西不夠﹐要我再幫忙想想。我說﹐你是認真的嗎﹐朋友說是很認真的。

過了五分鐘﹐我打電話給他﹐說我認真的想了一下﹐前面說的東西是太行貨了﹐這是大陸人人會講的東西﹐這樣去拉薩講﹐沒有新意﹐也會讓人看不起﹐覺得“沒料到”。

我說﹐既然如此﹐應該發揮香港人的優勢﹐有些話和觀點﹐內地不方便講的﹐可以包裝一下講出來﹐包管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我建议﹐這個投資概念的主題﹐可以用國際化的主題去包裝。套用外國的例子﹐例如美國開發阿拉斯加﹐加拿大開發育空地區﹐甚至早期加州開發的例子﹐如果套到西藏﹐會有什麼啟示。產業鏈會如何變化。

第二個可以講的觀點是西藏將來的全面開放和國際化。目前因為政治問題﹐西藏對外很不開放﹐外國人和外國資本進藏很受限制。假設在10年後﹐達賴去世﹐中央和海外勢力全面和解﹐西藏能象沿海地區一樣開放﹐將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因西藏在西方的地位很高﹐是聖地。當然﹐這個觀點﹐在語言上的包裝﹐要很講技巧。

即使這個大和解不會出現﹐西藏的更加開放也是不可逆轉的﹐旅遊資源潛力無窮。

還有一個參考的意見就是﹐講稿的內容﹐要儘量宏觀﹐要多從西藏的地理﹐人口﹐經濟潛力講﹐如果只懂一味講中央對西藏的扶持政策﹐那將是很行貨的。

這些東西﹐我自己記一下﹐做個參考。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深南大道:一條街道的國家記憶

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激揚沉厚﹐信息量也很豐富﹐從深南大道的起源開始﹐一個個地標的仔細描述﹐剛好把深圳的歷史和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串連起來。

http://money.163.com/10/1216/14/6O1J3BO900253DC8.html

地王大廈﹐蔡屋圍﹐華強北﹐華僑城﹐電子大廈﹐高交館﹐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的故事﹐讀來興致趣然。

不禁感慨﹐深南大道的建設﹐延續了幾十年﹐從八十年代初期起﹐到2003年才算建完﹐其間有多少的黃金機會存在過﹐就在眼前。而我們都視而不見。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日本人種菜﹐中國人不是對手

中國傳媒報道﹐日本企業在山東租下幾萬畝耕地﹐種菜﹐養牛﹐農田有鐵絲網保護﹐有攝像頭﹐高科技檢測﹐幾十個日本來的工程師派駐﹐已經花了幾千萬美元。

但由於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除草﹐五年下來都是虧損。產量不到當地農民的五分之一﹐這樣蹧蹋土地﹐當地農民都覺得心痛。由於不打農藥﹐農田的害蟲爬到當地農民的田里﹐造成糾紛﹐最後日企還要賠償當地農民。

日本企業負責人說﹐這些土地﹐由於已經之前被化肥和農藥污染了﹐所以土壤需要花很多年時間來培養。“在十年內不會想盈利。”

文章的報道在中國有很多反響﹐有的罵是為日本企業做廣告﹐但也有表示敬佩﹐覺得中國農業模式應該反思。

我覺得這真是活生生的例子﹐讓人對日本這個民族震驚不已。

首先﹐相信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沒有一個中國政府可以做到這樣的事。

先不說﹐現在的企業和政府都是急功近利﹐其實現在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搞有機農業﹐但都沒有這樣的決心和魄力。

其次﹐日本人的目光遠大﹐真是讓人感到恐怖﹗

這家日本企業和中國政府簽的協議﹐已經說明產品不會銷售日本﹐只會在中國市場銷售﹐這也山東政府願意把這麼大土地出租給它的原因。

它的目標市場是將來中國的高端市場﹐大概有幾千萬的消費人口﹐為了吃完全放心的食品﹐不會在意金錢那種。

坦白說﹐這樣的消費群體﹐目前中國還在培養﹐但過幾年﹐一定是龐大無比。

對這家日本企業來說﹐租了土地﹐完全沒有必要急功近利地推出產品﹐還不如等這個市場慢慢成長。而在頭幾年﹐可以慢慢恢復地力﹐建立品牌。

試想﹐再過五年﹐如果消費者(他們的數量是現在的好幾倍﹐也將更捨得花錢)知道有一家這樣的公司﹐肯花十年的時間來回復土地有機耕作的能力﹐你覺得他們還有選擇嗎﹖它到時要怎麼定價都可以﹗

到時候﹐中國本土的高端有機食品公司﹐恐怕只會剩下這家日本企業了﹐所有中國公司都不會是它的對手。悲哀的是﹐這到時將是現實。

管不住自己雞巴的男人

民主黨總幹事在香檳大廈嫖妓,被收到爆料的記者房外等候,逮個正著,支吾以對,編造種種荒唐的理由應付,更添醜態,成為報章頭條。

根據報導,早前該幹事在香檳大廈等候入房時,被炮友認出打招呼,當時他也回應。估計是這為炮友之後向傳媒報料。

也就是說,該幹事已經知道自己在香檳大廈是暴光了,自己身份敏感,再加上民主黨這類醜聞已多,就應該更加小心才是。再加上,香檳大廈之前已經被另一份報紙大肆報導過,已是高危區。好去不去,還要再去香檳大廈,簡直是自尋死路。

唯一的解釋是,男人有時是管不住自己的雞巴,槍指揮黨,控制不了自己。一時衝動,才會做這種不可思議的蠢行。

總幹事需要辭職,除了道德上被置疑外,自控和判斷力如此之差,也與這大黨關鍵位置的要求有所不配。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地方債“黑天鵝”機率有多大﹖

所有對地方債的樂觀看法﹐都是來自一些“量化”的推論方式。

比如說﹐銀監會說地方債規模9萬億(遠少過審計署的10萬7千億)﹐其中23%有問題(也不知道是如何推論出來的)﹐就是最多2萬億的壞帳。其中﹐中央﹐地方﹐銀行各承擔三分一﹐內銀的壞帳率最多4%﹐也不過是一年的利潤。

在這種推論的方式看來﹐這已是最壞﹐最不可想象的情況﹐即使這個情況出現﹐內銀的價值也遠遠高過現在水平。

又比如說﹐地方債規模最多10萬7千億﹐不過等於一年的財政收入﹐是GDP的四分之一﹐即使加上國債規模﹐和日本﹐美國﹐歐洲的政府債務規模也完全不能相比。還有﹐中央政府擁有幾十萬的優資國企資產﹐出色的現金流﹐再差勁的情況下﹐也可以把這些地方債和央企資產打包證券化﹐所以不會成為爛帳云云。

這些推論﹐是否有些和當年次按危機前的推論有些似曾相似的感覺﹖

次按危機最後演變成金融海嘯﹐有兩個特點不容忽視。

第一﹐次按危機前﹐所有的模型和推論﹐都是考慮在“正常情況下”的演變﹐所有“異常情況”都被當做統計上的誤差﹐給排除了。這種推論方式﹐非常依靠邏輯鏈條的緊扣﹐一環扣一環。

真的是10萬7千億嗎﹖恐怕中央自己也不敢肯定。23%的計算從何而來﹖中央和地方真的會互相拆分爛賬﹖如果政局出現不穩怎麼辦﹖如果什麼派系要和另一個派系鬥一番﹐把這個問題拿來做籌碼怎麼辦﹖

這些都是黑天鵝事件﹐但當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發生﹐就會形成完美風暴﹐而這些任何模型無法模擬的。

次按危機的危害﹐並非在於它真的“暴煲”﹐而在於它的潛在危險﹐使市場混亂﹐形成意向不到的後果。雷曼的倒閉即是一例。

中國地方債的危險﹐並非在於它的規模﹐而在背後系統性風險無法估算﹐也沒有人敢去估算﹐當一出事時﹐市場很可能草木皆兵﹐然後再一些別的地方形成意想不到的風暴﹐火燒連鐶船。

中國地方債多數是以土地財政為擔保的﹐而中國的土地泡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泡沫之一。


越是窮的地方﹐越是熱衷用地方債來搞基建﹐搞土地開發﹐越是沒有錢來還債。云南和陝西的公路建設﹐欠下上千億﹐現在沒有收入來付息﹐只是冰山一角。

更為可憂的是﹐內地公司﹐所謂的政府融資平台﹐都喜歡連鐶擔保﹐搞賬目外融資。什麼23%壞帳率﹐10萬7千億規模﹐中國是個數字造假登峰造極的國家﹐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數字。如果真的出事﹐面臨恐怕是好幾倍的數字。

當然﹐我們可以說﹐內銀高層不是華爾街的資本家﹐他們沒有誘因去做假賬。但這是一個體制性問題﹐不是什麼人想特意去做什麼。地方政府層層加碼﹐每每糊弄﹐從來都是慣例﹐恐怕到最後﹐也沒有人知道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地方債問題會暴煲嗎﹖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不會﹐因為有什麼都“拆得掂”的中央政府﹐有無比權威的黨中央﹐有財雄勢大國企做後盾﹐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發生。

但一切都如走鋼絲﹐小心翼翼。如果在政治層面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而這種可能性又被市場看到了﹐那就會形成衝擊力很大的黑天鵝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內銀的壞帳率提高幾個百分比根本是無足輕重了。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馬雲﹐朱清時

(1)
有關馬雲和支付寶﹐也許應該再多看一些了解﹐按下不表。

作為一個曾經看過很多關於馬雲事跡﹐深深感佩他早年做互聯網民工的經歷的人﹐在這個事上﹐自然先入為主地站在馬雲一邊來考慮。前提是﹐馬雲是對的﹐至於為什麼他是對的﹐可以慢慢論證。

這樣的思考方式﹐當然很有問題。

但如果馬雲是錯的﹐那真的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要接受他不是神﹐不是風清揚﹐而只是凡人﹐尤其是一個從私利角度考慮的凡人﹐恐怕還要時間才能轉過彎來。

(2)
朱清時與南科大﹐可以說又陷入了“中國式的困境”中去了。

朱清時辦南科大﹐就是為了破解中國教育的種種官僚體制﹐不民主﹐獨裁霸道的弊端。想不到學校還沒辦起來﹐自己已經成了當初要打倒的對象﹐成為別人眼里的學閥。

朱清時辦南科大﹐有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式﹐現在看起來﹐這種模式更象古代的那種書院﹐以山長的人格力量為主導的那種。所以批評他的人說是要把南科大辦成私塾。

朱清時抗拒任何的制度建設﹐這和現代的教育理念又何其格格不入。

有學生放棄讀南科大﹐想退學﹐被視為“背叛”﹐放棄理想。

殊不知﹐在任何西方名牌大學﹐學生轉校轉學是家常便飯。而建立一個可以讓學生自由轉學的機製﹐學分可以互認﹐知識系統可以互相傳承互相開放﹐正是西方教育體系的優越之處。

朱校長恐怕忘記了﹐中國的那種“門派之爭”﹐“門戶之見”習慣﹐ 轻制度重人事, 才是傳統學術停滯不前的最大原因。

郭美美

郭美美借红十字会身份炫富,事件被炒得这么大,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內地可以負面報導,而又不犯政治風險的題材很少,這種香豔的醜聞真是可遇不可求。所有的傳媒動花巨大資源全力深入報導。

第二,郭美美只是一個二十歲的女孩,社會閱歷有限,只要窮追猛打,必然越挖越臭。媒體已如聞了腥的鯊魚,必然要見血,有人坐牢才能甘休。

第三,自然是紅十字會這個機構非常受人厭惡有關。基本上,對它的負面報導只會吸引讀者。

郭美美的無知加愚蠢,使她不知道這些深刻的背景,還以為是網路和媒體大驚小怪。卻不知道,她做了一件多麼蠢的事,會帶來多大傷害。

第一,內地傳媒現在擺出“不見血不甘休”的姿勢,事件的結果,很可能不是她自己坐牢,就是她背後的那些朋友出事。

第二,她已經是媒體關注的對象,未來幾年,其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監視追查,更不能有任何行差踏錯了。

第三,她的人身安全甚至都無法保障。在內地現在這樣的民間氣氛下,很可能有人會對她做不利的舉動。

我看“非誠勿擾”,很多很漂亮的女孩,真的是非常無腦,在大庭廣眾下說出一些其蠢無比,對自己傷害很大的話。美貌和智慧的反差如此之大,讓人驚異。


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建黨偉業 -2

(1)
建黨偉業的導演說﹐他想拍的﹐是一部中國人在民國頭十年的心靈史。

不禁想起﹐馮小剛也有這樣的想法﹐借“唐山大地震”﹐來反映中國在76年後的心靈史﹐集體心理歷程。

這大概是中國精英階級的一種執着﹐從票房和電影的角度來說﹐無須這樣做。建黨的偉業的票房和資源都有保證﹐不必那麼認真(還將有“建軍X業”﹐“改革X業”等共七部系列﹐幾年無憂﹐更不應該冒風險)。

建黨偉業是拍給黨員看的﹐特別是領導幹部黨員看的。有一位領導說﹐他是七十年代入黨的﹐看了電影﹐還想再入黨一次。這大概是這部電影能得到的最高評價了。

當然﹐這樣的評價﹐也未必是中央現領導所願見的。最怕對這些問題認真。

我想﹐如果不是借“建黨偉業”之名﹐這部電影﹐很可能象“走向共和”一樣成為禁片。

當然﹐也很可能是中宣部的人對現狀不滿﹐借機發揮。

(2)

如果說要展現中國人的近代心靈史﹐逃不掉的大概是八九民運。“唐山大地震”初稿里也有這段﹐但當然無法拍出(陳道明出身三十八軍不是偶然為之)。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八十年代那段歷史﹐心靈的震撼更甚。還有一點很具備條件的﹐當時出現的很多歌曲﹐和那個時代息息相關﹐是那個時空的特定回憶﹐例如血染的風采﹐一無所有﹐龍的傳人等。

建黨偉業的導演說﹐為了拍這部電影﹐曾經閉關三個月看那段歷史的書﹐看得血脈沸騰。

拍這種電影﹐歷史細節的考證特別重要。編劇董哲說他每天十萬字以上的閱讀量﹐他自己讀理工科出身﹐但對中國現代史的熟悉﹐可以以星期為單位﹐梳理事件。

(3)

在1927年以前﹐中國有兩千多個政黨﹐其中一半以救國為已任。

為什麼只有中共能走上武裝道路﹐並且成功﹐其實很值得思考。

按照欽定的歷史邏輯﹐是歷史選擇了中共﹐選擇了毛澤東﹐建黨偉業想表現的也是這一點﹐在一個民族最絕望的時刻﹐誕生最光明的選擇。

不過﹐環顧全球﹐當時馬克思主義思潮此起彼伏﹐戲中陳獨秀﹐李大釗雖然感人﹐但相信當時的德共﹐日共﹐甚至美共也都不乏這樣的領袖人物。

我想﹐當時中共能崛起﹐主要是共產國際的作用﹐蘇聯給槍﹐給錢﹐給培訓﹐是中共能在早期得以發展的最主要原因。至於為什麼當時蘇共那麼重視中國﹐肯下本錢﹐自然和它的亞洲戰略有關﹐但那時另一個問題了。

(4)

看了訪問﹐我才知道為什麼建黨偉業看起來很舒服﹐有看美國大片的那種節奏和畫面都很流暢明快的感覺。

原來美國大片都是靠剪出來的﹐拍的時候﹐是九部攝像機同時開動﹐後期靠電腦剪片﹐是工業化到登峰造極的做法。當然﹐這樣的製作費﹐也只有荷里活才付得起。

建黨偉業的導演說﹐這次拍攝﹐完全是照這套方法來﹐連剪片也是美國來的香港人負責。變形金剛的鏡頭轉數是2200﹐而建黨偉業是2400﹐是最高水平。(我理解這大概象西裝的針數一樣﹐越密就越貴﹐質量也越好吧)

原來這些鏡頭感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我想﹐以中國電影業的能力﹐將來很快在製作上就可以超出荷里活了。

甚至﹐在金錢的作用下﹐將來還要再拍這種政治性的應景之作﹐都可以拍得更加具感染力和衝擊力。結合荷里活的技術和中國舉國體制的資源﹐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宣傳武器。

2011年7月2日星期六

馬雲為什麼是對的

首先﹐我認為﹐在支付寶事件上﹐馬雲沒有違反誠信。

支付寶不轉讓給內資企業﹐就有違規的風險﹐整個企業就可能倒臺。

馬雲這次的做法﹐是對企業發展最為正確的事﹐而他一再說過﹐在他的企業﹐股東的利益是次要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員工和客戶的價值才最重要。

當股東的利益﹐和顧客的利益﹐員工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馬雲必然會選擇後者。這是他一再說明的。

當年軟庫和雅虎入股﹐也是看中了馬雲這個人﹐而馬雲也從來不掩飾他對股東利益輕視的觀點。所以他這次的選擇﹐不牽涉到什麼誠信問題。

第二點﹐阿里巴巴要做的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是成功的公司﹐或賺錢的公司。這也是馬雲一再說明的。

一家公司要生存﹐當然要守法﹐但要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不一定需要尊重合約精神。

尊重合約精神﹐是商業倫理﹐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基石。但阿里巴巴追求的目標﹐不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把股東利益最大化那種。既然要做偉大的公司﹐那就不需要墨守成規﹐讓一些規則來限制自己。它要做的﹐是最符合企業發展的事。更何況﹐在互聯網行業﹐墨守成規﹐自限方圓﹐只是限死自己。

財經雜誌的長文﹐“馬雲為什麼錯了”﹐對支付寶事件痛心疾首﹐這是從整個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但我想﹐馬雲只需要為自己的公司負責﹐從這點來說﹐他做的選擇是對公司最為正確的事﹐所以他是對的。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雨潤-2

千呼萬喚始出來,今天出版的“壹仔”督雨潤五大疑點,除了第五個疑點置疑毛利率過高外,其他都無料到。殺傷力有限,雨潤今大反彈。

然而,“壹仔”的報導沒有去插雨潤的死穴,瘦肉精的問題,倒令我奇怪。同類公司,雙匯發展差點為這個問題倒臺,報導中提也不提,真是放生了雨潤。

豬肉瘦肉精是行業普遍問題,2008年就已經廣泛流傳,到2011年,不知什麼考慮,央視才去揭發。這個問題是結構性的,很難想像雨潤可以置身事外。

如果“壹仔”這次肯把雨潤的產品拿來化驗,而又真驗出問題,恐怕雨潤就難逃一劫了。

不過,這種化驗,費用動轍過幾十萬,“壹仔”只是地方刊物,自然難以負擔起這種大規模的深入調查。

但恐怕財雄的對沖基金不這麼想。如果它肯出幾千萬,把所有中國上市食品飲料公司的產品檢驗一次,恐怕沒有幾家公司能撐得住。做好沽盤後,再向傳媒、政府機構舉報,幾乎是必勝方程式。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雨潤

只是傳說有人要“寫衰”﹐雨潤就已經這樣﹐說明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民企是怎麼回事。

我想﹐上市民企經不起考驗﹐只要有人願意去認真檢驗﹐必然問題百出﹔其道理﹐就如內地官員﹐沒有一個能經得起檢查。只要有人願意﹐同意去檢查﹐就幾乎等於定罪了﹐不要說什麼查線索﹐找證據﹐只要一“雙規”就不可能沒事地出來。

中國是一個不能認真的國度﹐對官員的廉潔﹐不能認真﹔對民企的賬目亦然。不是說國企沒有問題﹐只是以國家之名﹐幾乎不可能找到真況而已。

至於審計﹐盡職檢查雲雲﹐都是糊弄的﹐更不能當真。那些審計師﹐律師﹐也是為交差而已﹐不可能真的去理解業務。

我想﹐經過這役﹐內地專業的商業調查公司應該是大行其道了﹐將是一個很熱門的行業。

在中國﹐真相是很昂貴的﹐代價不菲。中央要了解地方政府到底借了多少錢﹐要動用四萬人﹐歷時幾年才能得到一個數據。這麼簡單的數據都要耗費折騰﹐別人沒有中央那種權威﹐無盡的財力物力﹐又怎能說一下就能找到真相﹖

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保障房是攻堅戰 -2

(2)
保障房的建設目標﹐大得驚人﹐但由於規模太大﹐反而給人一種海市蜃樓﹐不真實的感覺。

中央提出的目標是三年建設三千萬套﹐一年一千萬套。

三千萬套﹐以每戶三到四口人計﹐就等於覆蓋了一億多人﹐以中國城鎮戶籍人口三億計﹐差不多等於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可以受惠。

三千萬套﹐估計一九九八房改以來﹐這麼多年來建設成的商品房也沒有這麼多。

而且﹐我們不能忘記﹐中國城鎮居民﹐大都數是有房的﹐而他們的房子大多數是以前的單位分房﹐中國城鎮居民真正無瓦遮頭的只是少數。

三千萬套﹐如果真的能全部落成的話﹐中國的房屋問題能徹底得到解決﹐至於房地產泡沫問題自然不在話下。

香港八萬五就可以把整個樓市沖垮一半以上﹔三千萬套保障房﹐等於中國十幾年落成的商品房總量﹐一下在三到五年內集中釋放﹐對中國樓市的衝擊﹐難以想象。

正是因為難以想象﹐所以人們都不會把它當真。

所以﹐保障房作為一場攻堅戰﹐其意義不下於當年的國企改革和金融改革。

(3)

保障房政策的實施﹐自然是困難重重。

首先﹐自然是地方政府的抵制。中央不出錢﹐大包大攬﹐卻要地方政府來承擔﹐而地方政府沒有絲毫好處﹐自然不會熱心。

保障房政策如果真的全部落實﹐衝擊的﹐是整個房地產市場。而作為中國最大地產商的地方政府﹐其利益受到侵犯。又要出錢吃力﹐結果還是令自己荷包受損﹐地方政府如何樂意。

北京市政府最近土地出讓金已經大幅減少﹐已經快到暴煲邊緣﹐每個月收入不夠付息。幾家內地銀行公佈十大客戶﹐排頭位的都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儲備中心。房地產調控加保障房﹐受害最深的﹐是地方政府的荷包﹐甚至財政破產。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保障房是攻堅戰 -1

(1)
在中國﹐意義重大的攻堅戰﹐通常由排順位第一的副總理負責﹐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例如早年的國企改革﹐銀行改革﹐就都是由當時還是當副總理的朱熔基和溫家寶負責的。

原因有幾個﹕

第一﹐是總理接班人的上位考驗。中國總理的人選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重要﹐甚至遠高於總書記。李鵬的能力有所不逮﹐當政時是中國發展最停滯時期﹔反之﹐趙紫陽﹐朱熔基﹐溫家寶能力高﹐是中國那些年份發展的主因。

總書記主管意識形態﹐國家安全﹐人事組織﹐對國家的發展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例如江澤民能力不怎麼樣﹐但不影響中國的發展。

所以﹐總書記和政治局常委的配置﹐通常是政治勢力平衡的結果﹐反而﹐總理的人選﹐以才能和功勣為最重要﹐能者居之。

第二﹐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單單在一個總理的任期屆內﹐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甚至兩屆也不能。例如朱熔基的國企改革﹐溫家寶的金融改革﹐非有十幾年以上的時間﹐長期持續跟進﹐不足以見其功。讓負責其事的副總理出面﹐已經可以有幾年時間﹐當出任總理後﹐又有兩屆十年的時間跟進﹐等於有了起碼十五年的時間﹐在制度上﹐最大程度保障了政策的持續。

第三﹐從政策本身而言﹐讓一個下屆政府仍然在位的領導﹐等於向地方政府發出清晰無比的信號﹐中央是來真的﹐從而可以得到最大的推動效果。

例如﹐當年朱熔基任副總理時的推行的分稅制﹐嚴重影響地方利益﹐自然很容易受到抵制﹐但地方諸侯都知道﹐朱熔基是下屆的總理﹐將是他們的老闆﹐自然不敢不賣帳。

保障房政策有同樣的含義﹐只有靠中國這種特有的制度安排才能推行下去﹐假如換王歧山來推行﹐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失敗的機會大很多。

最後一個原因是﹐凡是攻堅戰﹐都有失敗的可能﹐如果是總理來主持﹐會在政治上引起很大動蕩。例如一九八八年趙紫陽主持的物價改革失敗﹐導致中共差點下台。

中共應該是以後吸取了教訓﹐以後這種屬於爭議性比較大﹐有風險﹐但又很重要的政策﹐由副總理來出面主持﹐如果闖關失敗了﹐總理和中央還有迴旋余地﹐而且還有上述的效果。

所以﹐李克強督戰保障房政策實施﹐發放的信息是非常意味深長的。

建黨偉業

看這部電影﹐主要是為董哲而去的。

董哲1979年出生﹐網上寫虛幻小說出身﹐好奇他何德何能﹐能得到賞識﹐擔起這個重任﹐還得到中央的認可﹖

片子其實相當不錯﹐是屬於一流水平電影的那種﹐拍得寫實﹐感人。

草創時期的中共﹐是充滿激情的﹐是年輕人的世界﹐找個年輕人來編劇﹐沒有包袱﹐好過中央黨史辦那幫人太多。

如果不帶有色眼鏡﹐不說“洗腦”什麼的﹐基本上就是在還原1911到1921的那段歷史。

還原得相當好。

五四期間﹐種種思潮的辯論﹐沒有偏袒地全部展現。

說真的﹐我覺得中學應該組織學生去看﹐是很好的中國近代史教材片。

如果是在內地﹐等於是對民眾“再教育”﹐還胡適﹐國民黨那些人一個公道。

整部電影﹐光芒四射的是陳獨秀﹐那種感染力﹐天生的領袖氣場﹐對為什麼是他創辦了中共不會有懷疑。

電影很放得開﹐一大代表﹐周佛海﹐陳公博﹐張國燾都有出場﹐美中不足的是李晨來演張國燾﹐和歷史形象很不吻合。

“五四”那段﹐是整部電影拍得最好的﹐也應該是所有中國電影中拍得最好的吧﹐相信很多人會被感動得落淚。

很多歷史的小細節被展現出來﹐令人佩服的是﹐據說這些都是符合史實。

片子的結尾可以說是匠心獨運﹐周訊以江南女子的造型﹐撐着油傘﹐坐在南湖的船頭﹐船內剛剛開完一大的代表們﹐在唱着國際歌。非常藝術化的描寫。

唯美的山水畫中﹐周訊代表中國﹐國際共產的代表不敢來南湖﹐把“馬列主義中國化”這篇作文的命題﹐如此含蓄地表達出來﹐既能交差﹐又能不惹人反感﹐真是難得。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高鐵政績工程

高鐵高速做假﹐“夾硬來”﹐讓人對什麼是政績工程又有了體會。

假設劉志軍不出事﹐以創下世界第一高速的功勣﹐可以上位﹐將來到副總理﹐國務委員一級﹐那就算將來高鐵出了事﹐也成為“歷史遺留問題”﹐留待下任為他擦屁股。

所以也就那麼多的“歷史遺留問題”。

不顧一切的搞政績工程﹐違反常識和專業判斷﹐可以說是有魄力﹐也更可以說是“身有屎”。

劉志軍的貪腐﹐不是一朝一夕﹐而下面一大班人馬﹐結成利益鏈條﹐同榮共損﹐千萬不能出事﹐一出事就倒一大堆。這也是種種有違常理的政績工程能推行無阻的原因。

政績工程﹐就是投好大喜功的領導之好﹐能讓自己過關。

高鐵已經救了劉志軍一次﹐08年濟南列車相撞死幾百人﹐按照問責機製﹐早該下台﹐但高鐵任務讓他得以留用。

從劉志軍的角度﹐如果那時下臺﹐後果自然是不堪設想﹐一切都沒有安排好﹐下臺後自然很多東西會曝光﹐給人秋後算賬。

投領導人所好﹐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沙地輕軌項目可能爛尾﹐劉志軍一天一個電話追問﹐從國內調了幾萬人不計代價在那裡搞會戰﹐最後以上市公司中鐵建虧50多億來買單。

可惜胡錦濤還是不領情。

大概劉志軍自知大事不妙﹐在最後的時段﹐還想力挽狂瀾﹐高鐵的建設﹐簡直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趕工﹐不惜代價的上馬﹐種種有違常理的安排﹐現在想起來﹐都是劉志軍想挽救自己的最後努力。

劉志軍走了﹐留下的整個高鐵項目﹐到底有多少政績工程的成份在內﹖還有多少屁股要擦﹖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南科大補遺-2

在深圳政府看來,它出錢,創辦一所南科大,是為深圳服務的。按照香港科大的模式,用重金,可以建立一些世界級的學系,例如工商管理,工程應用等。深圳三分一GDP來自科技,產學結合,相得益彰。

這牽涉到一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一所大學,是否需要自己的精神,甚至靈魂,才能謂之出色?

香港科大,是世界級大學,但不需要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只要配合區域經濟,好好為香港服務,就已經很好。這也是深圳政府的意圖和打算。

很顯然,來自原來中科大的現南科大校長不這麼想,他心目中的南科大是立足全國,放眼世界的,而不是單單配合深圳的發展。

當獵頭公司找到他後,已經退休的他多次拒絕,後來很多高教界人士勸他,這是一個可以改變中國高教的機會,他才願意出山。如果單單是為了深圳,他何必那麼辛苦。

南科大的志向可謂不小,本科生的物理課程,上課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級別的人物,英文教的是希臘戲劇和現代性比較,可見內地高教人士的寄望之大。

深圳是否做了冤大頭呢?花了錢,但得到了不是自己想要東西呢?

我覺得不是。畢竟,它不是想辦一所理工學院,既然想辦研究性的世界級大學,如果能做到最好,也許是意外之喜。它既然有錢,可以再辦一間深圳理工大學。

最差的結果是,南科大無疾而終,只辦一屆就無法辦下去。而那些拒絕聽教育部勸導的學生,因為無法在國內立足,最終全部轉國外大學。

南科大校長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提到,他不可能讓這些學生為他的理想來犧牲,如果真的出了最壞的情況,他會用他的人脈為他的學生在海外就學。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南科大-補遺

南科大校長認為,中國高校體制問題已經病入膏亡,不可能有創新。所以一定要體制之外。一定要有理想,要有承擔,要有背水一戰的勇氣。

南科大的學生是全國精英,已經提前入學,教育部給他們壓力,不參加高考就不給大學文憑,沒有文憑,將來就沒法考公務員,再升學也有困難。

深圳市政府找這些學生談話,勸導他們不要和政府作對,而且承諾高考成績不影響他們就學,只是來考場意思一下而已。為了盡最大努力讓他們來考,深圳政府把高考報名日期推遲了三次。

南科大校長為了避免深圳政府以為他對學生施加什麼影響,一直在外地以避嫌。

當他聽說他的學生全部罷考,並在網上寫公開信時,感到很欣慰,也為他這些親自面試招來的學生而驕傲。

他要的就是這種背水一戰,才是他理想中的大學。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讓人感動的故事。

港科大和南科大

是這樣的,深圳作為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又是創新科技起家,卻一直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於是,就想用香港科大的模式,以全市財政之力,一舉打造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

聽起來很好,不是嗎?深圳市政府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地方政府,又有取之不盡的全國優秀人才。

創校校長很重要,深圳政府請人美國獵頭公司,全球選拔,最後找來原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60個評選委員,全票通過。

南科大在創辦過程中,香港科大的很多教授過來幫忙,運用香港科大的模式,建立制度,建設校園,招聘教授,招生,按部就班地建立一所世界級的大學。

結果這些香港科大的教授,不到一年,全部都離開了。

用南科大的校長的話來說,他們不能理解,香港科大的那一套,根本不能適用內地。

南科大從一開始,就不是用按部就班的方式,而是用一種革命激情的方式,和整個中國教育體系戰鬥。它抗拒政府派過來的行政人員,它要求自主招生。

教育部和深圳政府要求它的學生必須參加高考,否則將來沒有文憑,它置之不理。南科大的全體學生在網路發表公開信,拒絕高考。

深圳政府尷尬無比,騎虎難下。

香港科大的教授不能明白,既然有最好的資源,全國最優秀的學生,為什麼不能老老實實,按部就班,而非要以這麼激烈的方式。

而在南科大校長看來,這些和體制的抗爭,才是最好的教育,是對中國最為缺乏而可貴的獨立精神的培養。

南科大校長說,從這些罷考的學生身上,他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九潛艇

(1)
我想﹐看到越南買了九艘潛艇﹐是中國高層在南海問題上開始醒悟的原因之一。

潛艇﹐是戰略性武器﹐大規模的潛艇編隊﹐唯一的用途就是用來封鎖航道。

越南在南海石油上發了財﹐擴充海軍﹐情有可原。正常國家都會這樣做﹐但為什麼買的不是導彈驅逐艦﹐登陸艦這些只是用來在南海領域進行島嶼戰的海軍裝備﹐而是買遠程潛艇這種可以把整個戰場擴大到中國沿海的戰略武器呢﹖它安的是什麼心﹖

以中國的海軍力量而言﹐打下南海還勉強可以﹐但要對所有航道遠洋護航﹐則肯定力不能及。如果南中國海的油路﹐航路被封﹐戰爭的代價將是中國無法承受。

越南下潛艇訂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肆開採南海石油﹐只不過近幾年的時間﹐而制定一個以遠洋工具為主﹐發展潛艇編隊為主的海軍戰略﹐則起碼要十年前就已經定下。

由此﹐中國可以得出一個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推論﹕

越南爭奪南海石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由是﹐南海問題突然上昇到關係中國生存的問題。

(2)

越南﹐不是一個簡單的國家。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都不存在尚武的風氣﹐不重軍事擴張。

越南是所有東南亞國家中﹐唯一有關外侵紀錄的國家。東盟的設立﹐儘管越南現在已經是重要的一員﹐但最早是為了抑止越南的對外擴張而存在的。

越南更是個非民主的專制國家﹐領導人可以為所欲為﹐決策機製缺乏制衡﹐更很容易鼓動和利用民族情緒。

聽起來耳熟能詳吧。

是的﹐當年一個伊拉克就可以搞到雞犬不寧﹐中東大亂﹔今天的越南﹐也很可能重複一樣的軌跡。

在越南的領導人看來﹐現在越南面臨的是歷史性黃金機遇﹐整個國家的命運可以由此改變﹐不好好利用﹐將會是民族罪人。

在任何一個專制的﹐而民族情緒高漲的國家﹐領導層都會陷入這種邏輯怪圈而不能自拔﹐這不能怪越南。

在越南看來﹐只要能獨霸南海石油資源﹐不單國家未來的經濟實力能飛躍﹐而且﹐憑借海軍實力﹐能成為整個東南亞的霸主﹐這是它一直以來的夢想﹐這樣的誘惑無法抗拒。

而執行這樣的戰略﹐對越南來說﹐簡直是零風險﹐而收益無限﹐不可能有別的選擇。

(3)

儘管按照國際法來說﹐南海是屬於中國的﹐但按照道理來說﹐南海離中國那麼遠﹐而離東南亞諸國那麼近﹐非要說其中的經濟利益只能是中國的﹐這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對東南亞諸國在南海的石油開採﹐中國之前一直默認﹐因為也深知﹐這畢竟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然而﹐越南的種種言行﹐讓中國有了警惕﹐如果發展下去﹐讓越南獨霸南海利益﹐它會對中國怎樣﹖這是中國必須考慮的問題。

(4)

時間在越南的一方。

只要再給越南十年的時間﹐它可以在南中國海廣設樁基﹐到處打油井﹐將來打起官司來﹐這些都是要算數的。

只要越南再能有十年的時間﹐它的潛艇編隊可以由目前的九艘變成九十艘﹐到時誰也不能把它怎樣。

以越南目前的實力而言﹐目前不具備和中國翻臉攤牌的本錢﹐但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十年之後﹐越南霸業已成﹐到時不翻臉才怪。

越南把美國拖下水﹐倒不是指望在有事時﹐美國能幫它一把﹔而是希望能把水攪混﹐拖住中國﹐讓它再多一些時間﹐累積力量。

(5)

中國要對付越南﹐也必須有針對性的部署。時間是越南的朋友﹐中國的敵人﹐那中國的部署﹐只能是以打斷越南的步驟着手。

第一﹐是分化東盟內部。在外交上﹐揭露越南的狼子野心﹐重新啟動東盟對越南的防範之心﹐越南坐大﹐將是區域安全的最大威脅。在經濟利益上﹐中國可以加強和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合作﹐甚至白送給這些國家也可以﹐只要不是越南拿到。

第二﹐加強利用西方公司的力量。以歸屬的問題﹐和那些與越南合作的西方石油公司打官司﹐同時給那些和中國合作的西方石油公司更優惠條件﹐慢慢把更多西方公司轉向中國陣營。

第三﹐越南已經在開採的油田﹐中國無謂去惹事﹐但凡是越南要開發的油田﹐中國都可以不斷去騷擾﹐製造事端﹐讓其無法投產。只要越南在南海開發的步驟慢下來﹐它在南海力量的累積就無法達到和中國翻臉的臨界點﹐這才是對中國安全的最大保障。

中國一定要清醒﹐對於這種流氓性質的國家﹐與其為善﹐換來的只會是事與違願的結果。越早針鋒相對﹐自己的安全才越能得到保障。

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

武力是解決南海問題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份條件

(1)
南海問題的主要矛盾在越南﹐別的國家都是看風向﹐想渾水摸魚能撈多少是多少而已。

越南這個國家有野心﹐當年想做“小霸”﹐其志不小﹐不容小看。

我覺得﹐越南不道義的地方兩處﹕

第一﹐南海主權問題﹐之前是沒有爭議的﹐越南自己也認同南海宣言﹐承認中國的主權。現在無非是見錢眼開﹐看到有石油利益﹐就換了面孔。

為錢也就罷了﹐還賊喊捉賊﹐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這些石油本來都是中國的﹐如果越南“識做”面子上應付一下﹐邀請中國公司象征性入股﹐一切都還好說。

對於越南﹐中國有一種莫明其妙的小弟心理﹐總是一味忍讓﹐照顧其利益。在南海問題上﹐曾經發生過中國石油公司已經和西方公司簽了約﹐在南海開發油田﹐在最後關頭被中央阻止的事情。其背後原因﹐也是想照顧越南﹐不想和它起什麼爭端。

也不想想﹐如果是中國的石油公司真的到南海去採油﹐越南能阻止嗎﹖能阻止得了嗎﹖

中国不阻止越南在南海开采石油,甚至不允许自己的石油公司去开发,南海石油的利益﹐中國政府本來就是想讓給越南的﹐只不過它實在步步進逼﹐欺人太甚而已。

第二﹐為了區區石油利益﹐越南竟然不惜去找上昔日的敵人﹐美國﹐轉過頭來對付中國﹐甘為其馬前卒﹐這樣國家的格調也未免太低。

(2)

關於中越再次海戰﹐我想大部份中國人現在都不會抗拒﹐是時候應該教訓一下了。

不過﹐現實問題就是﹐中國海軍還沒有遠洋作戰能力﹐而越南海軍佔盡地利/海利。而且﹐和之前中越海戰不同﹐因為有龐大石油利益在後﹐越南很可能也會死纏爛打﹐不會象上次那樣那麼快認輸。

如果這樣﹐那中國只能靠陸戰來解決問題﹐在進行南海戰爭同時﹐主力從中越邊境南下﹐打一次全面戰爭。

那對整個亞太的震撼自然不言而喻的。同時﹐為了震懾美國干預﹐中國可能還要動用金融核武器﹐大肆拋售美債﹐對金融的衝擊﹐恐怕是幾十倍於雷曼危機。

中越如果再爆發戰爭﹐如果美國沒有插手的話﹐誰勝誰負應該沒懸念。

然而﹐從中國一向在外交上不重視現實利益的作風來看﹐即使打完了﹐南海油田還是要交給越南開發﹐而且﹐就算是能打下來﹐也未必守得住。 形成“主權在中國﹐使用權和擁有權在越南”的局面。這本來就是現在中國想要的現狀。

從這個角度來說﹐武力解決南海油田問題﹐對中國來說﹐不是一個選項。

中國需要的﹐是在一個適當的時機﹐可以狠狠教訓一下越南﹐讓其氣焰有所收斂﹐但不能考慮以武力作為最終和主要手段。

和越南打一場小規模的戰爭﹐速戰速決速勝﹐可收奇效﹐但南海問題還是要靠談判的。把越南的氣焰打掉了﹐其他國家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但我認為﹐“齋”的談判﹐力度不夠﹐必須要文武兼備。武力不能解決問題﹐但中國也不能有幻想﹐以為不靠武力就能解決問題。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這麼多年過去了﹐正面戰場還是要靠國軍

內地微博上看到的很有意思的一個題目。

說得是目前南海問題﹐先出動的反而是國軍﹐反而解放軍還按兵不動。又回復了當年抗戰的局面。

整個南海﹐唯一擁有機場的是台灣的東沙太平島﹐戰略意義非同小可。

中國作為大國﹐又牽涉到美國的全球戰略﹐如果南海開戰﹐牽連實在太大。

反而如果台灣出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多一個盟友(中國目前可以說是孤家寡人)﹐是一個驚喜。

當然﹐這對兩岸來說﹐是大大的好事。中國要考慮讓利給台灣﹐例如分一些油田資源﹐才能讓台灣更勇一些。這對中國來說﹐無論如何也是划算的。

混水摸魚

我的粗略統計是﹐江蘇衛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上﹐大概每三集就會來一個美國人﹐以每集來五個人計算﹐大概每15個上來相親的男人中﹐就有一個是美國人﹐這個比例﹐甚至比上來的香港人還要高。

為什麼美國人來得這麼多﹐我也有點奇怪﹐相比之下﹐別國家的人來得很少。也許是江蘇衛視有偏好﹐但也說明了﹐美國人來中國﹐更能融入中國社會﹐更放得開。

最近一期﹐來的是個在清華讀經濟管理博士課程的美國人﹐一上來就背毛主席一首有關南京的詩﹐對中國的俗語也耳熟能詳﹐真的很強。這樣的人﹐將來出來﹐真的是不得了。

我想﹐美國人真的很優秀﹐學什麼都那麼投入﹐那麼認真。

不難想象﹐美國人中﹐真的有很多精通中國國情的人。

說起國情﹐“混水”的兩個創辦人﹐也都是中國通﹐也再次說明了﹐精通國情﹐在外國真的很容易混飯吃。

“混水”的宗旨﹐擺明車馬﹐就是靠踢爆中國企業來賺錢﹐前提當然是對國情的了解。

中國上市企業是在騙錢﹐在中國幾乎是常識﹐人人都知道企業都有好幾盤賬﹐應付稅局的﹐應付上市監管的﹐真正的賬只有老闆才知道﹐因為太普遍﹐反而習以為常。

“混水”踢爆民企﹐有點皇帝新衣的感覺。

為什麼內地投資者對企業做假﹐沒那麼在乎呢﹖

首先當然是內地沒有沽空機製﹐踢爆企業沒錢賺﹐除了一些媒體外﹐這種阻人發財的事﹐一般不會有人去幹。

另外就是﹐中國人對政府﹐對黨﹐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依賴心理﹐總認為出了什麼事情﹐政府不會不管。中國的政治教育﹐一向把黨和政府樹立一個救世主的形象﹐心理影響所及﹐投資者對企業行為也不是那麼在意。投資者關心的只是政策﹐企業具體在幹什麼﹐倒沒什麼所謂。

在文化心理層面﹐中國人講究面子﹐你好我好﹔也對“名實不必相符”這種哲學思想看得很開通﹐不會較真。

混水的中國通﹐自然沒有這些心理包袱﹐所以沽之可也。

所以﹐混水的行為﹐更多是一種文化層面的套利行為。

所以﹐文化交流﹐互相理解﹐在經濟上也是有很大意義的。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老帝國在南海遇到新問題

(1)
自古以來﹐中國的統治者就自視為泱泱大國﹐天朝上邦﹐對外政策上﹐重名輕利﹔對外戰爭雖多﹐但為資源而戰﹐可說是從來沒有﹐都是為統治者面子而戰。

另一方面﹐中國的執政者有“朕既國家”的傳統﹐面子不能丟﹐但國家利益無所謂。和西方政府只是自視代管人﹐從來不敢大包大攬﹐分毫必較大有不同。

遠的不說﹐1963年中印戰爭﹐中國得勝﹐毛澤東為了面子﹐主動撤兵至開戰前的雙方交界15公里﹐把幾萬公里西藏最好的土地送給印度﹔1979年中越戰爭﹐在勝勢下﹐中國沒有和越南簽任何條約下就主動回撤﹐都是例子。

中國地大物博﹐和別國計較一些小利益﹐實在有失身份。但這種思維﹐在南海上﹐明顯遇到問題。

(2)

南海油藏豐富﹐菲﹐馬﹐越諸國﹐每年在這裡開採四千萬噸石油﹐以每噸等於7桶﹐每桶100美元計﹐就等於近每年300億美元﹔開採10年﹐就是三千億美元。

更何況﹐南海石油儲量已經探明有三百億噸﹐是天文數字的財富。中國是大國﹐可以不計較﹐但對於菲﹐馬﹐越諸國這些國家來說﹐是很足夠鋌而走險的理由。

而且﹐這個問題上﹐既由不得中國﹐也由不得南亞諸國﹐南海油田的開採只能依靠西方石油公司﹐它們不在乎主權誰屬﹐但產權一定要明確﹐是中國還是菲﹐馬﹐越諸國都無所謂﹐都能合作合資。

對中國來說﹐犯不着為南海和人打一仗﹐如果失去和平發展的環境﹐那更是得不償失。最好的結果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用中國特有的模糊思維來解決問題。

但外資不允許﹐一定要說清楚。

另外﹐和東海不同﹐日本有錢﹐不再乎急着開發﹐東海油田可以慢慢協商﹔菲﹐馬﹐越是窮國﹐有這麼大財富在旁﹐自然要快點變現。

在菲﹐馬﹐越看來﹐南海油田歸屬問題一定要解決﹐不能讓中國含混過關﹐而且一定要越早越好。因為越拖下去﹐中國國力越強﹐就越不好惹。

對中國來說﹐並不在乎南海油田利益﹐否則也不會那麼多年任由菲﹐馬﹐越開採也不出聲﹐但事態發展﹐已經牽涉到了主權問題﹐如果放棄南海主權﹐國內的政治後果難以接受。

(3)

由此可見﹐南海爭議的目前發展是必然結果﹐是中國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但中國之前在做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做。一心想象東海問題那樣﹐靠蒙混來過關。

中國一直沒有完整的南海政策﹐如果有﹐也不會搞到今日如斯被動局面。就算是花錢(把南海石油送出去)﹐也消不了災。

菲﹐馬﹐越本來就是在偷人家的東西(國際法已經確定了是中國的)﹐一直悶聲發大財也就好了﹐現在非要逼中國認可。如果有完整的南海政策﹐如果中國航空母艦可以提早兩三年前下水﹐菲﹐馬﹐越也就不會如此囂張﹐美國也不會如此肆無忌憚﹐現在中國南海局勢也就會截然不同。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从食物到食品,再从食品到食物

不知道“食品”這個詞是誰發明出來的﹐食物﹐指的是food﹐樸素的理解﹐就是吃的東西。所以香港有“食物環境衛生局”﹐是英文的直譯﹐而沒有“食品環境衛生局”。事實上﹐“食品”的英文應該怎樣說﹐我也想不到, 大概是food product吧。

在內地﹐“食物”指的是具體的﹐微觀的﹐入口的食用物件﹐而涉及到宏觀的﹐抽象的﹐一律稱之為“食品”。所以內地只有“食品檢查”﹐“食品質量”而沒有“食物檢查”。 官方的有關機構﹐一概以“食品”冠在前面﹐巍巍簧簧。好像用“食物”兩字檔次就低了一級。

從食物到食品﹐正好顯示了整個農業工業化的全部內涵。

我們都知道﹐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是養不起現在那麼多人口的﹐更不用說﹐現代人食不厭精﹐對食物的要求高了很多。

如何做到﹖無非是採用工業化的手段。第一﹐是大量提高生產力﹐用機械的方式﹐化學的方式等。

第二﹐是採用工業生產流水線生產﹐分工合作﹐把一個一個工序拿到市場優化組合﹐達到最佳生產效率。

一個蘋果手機的組件生產﹐可以在全球各地﹐這樣才能最大化發揮資源分配的效率﹔同樣道理﹐消費者所進食的一個“食品”﹐不管是罐頭﹐大米﹐果汁﹐背後可能牽涉到的可能是上百道工序﹐和無數個產地﹐無數的資源組合﹐才能達到最高的成本效益。

問題在於﹐工業化模式生產出來的“食品”和機器組件有所不同﹐在蘋果生產線上﹐上一個工序做出來的產品是否達標﹐可以一目了然﹔而食品工業就複雜得多﹐因為每一個工序產品的標準並不單是說能否給下一道工序使用即可﹐還要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

而且﹐食品工業的分銷機製也要複雜得多﹐有儲存﹐運送﹐最終製作(例如餐館是否規範性地做菜)﹐等等問題﹐要比賣一個手機﹐水桶﹐甚至汽車等工業品複雜得多。

客觀來說﹐食品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食物的成本大為下降﹐體現在食物支出佔現代人支出比例越來越低。但人們往往只顧享受這種食品化的成果﹐而沒有心理上準備承受其背後的代價﹐就是因為牽涉到程序太多﹐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我覺得﹐現在的食物危機﹐背後的根源就是這種心理上的錯配﹐既和社會道德水平無關﹐也和社會體制沒有關係。

如果說﹐現代工業生產模式﹐把食物食品化﹐從而給人們帶來那麼多的好處﹐但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那麼現在所需要的是﹐一個食品食物化的過程﹐才能把這些負面影響取消。而這個食品食物化的過程﹐在中國現在還是不存在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解決目前的食品質量危機﹐必須建立一個和目前食品工業模式匹配的檢驗制度。這個檢驗制度的投入﹐不單要象工業體制那樣﹐全面檢測所有成品的質量﹐還要檢驗每一個流程﹐每一個流程的製品﹐從源頭一直追蹤。

當然﹐目前中國的食品檢驗機製遠遠打不到這個標準﹐不要說無法進行全部的流程追蹤﹐連基本的產品全面檢驗也做不到。

內地只有“食品檢查”﹐而不是“食物檢查”﹐正正說明了﹐其背後的觀念﹐只是在意整個食品工業流程中最後產品的質量﹐這是一種機械性的考慮方式。


不過﹐這也是中國終將面對的問題。如果說﹐現代食品工業機製能把消費者的食物開支下降一半以上(以佔整體收入比例計算)﹐那把這省下的一半開支中﹐再拿一半出來﹐進行讓人對食物安心的檢驗﹐那也是完全合理的﹐是必要的代價。

也就是說﹐將來中國花在食物安全﹐質量檢驗上的開支﹐起碼應該是現在的幾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才是合理的。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德國廢核

德國廢核真的很令人難以理解。默多爾是量子物理學家﹐應該深知﹐核能才是將來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唯一希望。但不管是核聚變能源還是更加安全的核裂變能源﹐都要靠現在核能技術一步一步而來。現在廢核﹐等於是自絕於將來能源發展的主流﹐自廢武功﹐影響深遠。作為總理﹐她都無法說服國民這一點﹐為國家長遠利益力爭一下﹐真的難以理解。

德國是理性的民族﹐也很難理解會作出這樣的蠢事。如果世界上有最適合發展核能的國家﹐那就是德國了。德國人嚴謹﹐理性﹐科學素質高﹐和核能發展的環境要求完全匹配﹔反而是中國這樣文化上不重視嚴謹﹐社會制度不透明的國家﹐最不應該搞核能。世界上最應該搞核能的國家廢核﹐最不應該搞核能的國家﹐卻將成為發展最快的地方﹐真是怪事。

擔心核能的環境影響﹐對德國人來說﹐有點己人憂天的感覺。如果要怕﹐歐洲北約那麼多軍用核措施﹐無處不在﹐又毫無民間監管﹐還時刻處在備戰狀態﹐豈不更加嚇人﹖福島核事件其實到現在﹐除了心理因素外﹐還並沒有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而福島這樣的事件發生在德國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德國人如此反應過度﹐實在和我理解的德國大相徑庭。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重南輕東 改弦更張

早前曾寫道,因為民族情緒,中國對釣魚島很在意,形成重東海而輕南海的局面,對中國很不利,吃了大虧。

在東海的爭拗,純粹是意氣之爭,混雜了中國民間對日本的情緒,爭一百年也不會有結果。

南海則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都在南中國海採油,每年超過4000萬噸,等於一個中海油的產量,也差不多是中國石油消耗的十分之一。這些油,在國際法理上,本來都是中國的;再不濟,通過協議,起碼也應該分一半給中國。

而東海的油田,暫時還是子虛烏有,海市蟄樓的東西,要有經濟實惠還不知猴年馬月。

由於在戰略上不能兩線作戰,中國如果在東海硬,則必然要在南海軟;反之亦然。

而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用巨額的石油收益,再來擴充海軍,將來解決南海問題更加困難。

日本地震後,在東海問題上,中國有了軟化的空間,則必然要在南海問題上硬起來,再加上航空母艦即將下水,本錢更多了。

中日在東海問題上不大可能開戰,但在南海問題上,對付越南這樣的國家打一仗,還是綽綽有餘的。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一年牛熊圖

幾個觀察:

1,牛熊證比例永遠不會低過0,意味著牛證街貨永遠大於熊證街貨。

2,兩者之前當然相關性很強,更重要的是,牛熊證比例是領先指標,而不是滯後指標,時間上,先於恒指。

3,以相關性而言,2010年尾後的相關性明顯大過之前,符合是因為發行商當時減少了價差,導致牛熊證成為低成本做市工具的推論。

4,以升市而言,牛熊證比例低於2幾乎是必要條件,反之,如高過2,則大市開始回落。牛熊證比例為2似乎是臨界點。

專家會說,牛熊證街貨比例不科學,甚至誤導。這是因為:1)牛熊證街貨不能反應資金流向,因為面值不同。尤其是貼價證,因為面值很小,導致街貨量很高,但背後資金量其實很低,是一種誤導。2)如按照相反理論,大戶要殺牛殺熊做市,看的是所謂重貨區,重貨區才有意義,而牛熊證街貨比例反映不了這一點。

但我的看法是:

1.牛熊證街貨是一個可以在時間上可以比較的資料,而重貨區無法比較,看不出趨勢。

2.現在大戶的做法是,要做淡時,是買大手貼價牛證;要做好時,是大手買貼價熊證,貼價因素而導致面值很小街貨量高的扭曲,兩種情況下都在起相反的作用,剛好負負得正,互相抵消。這樣,反而導致牛熊證街貨比例對大市的影響,是一個常數。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公車

(1)
以前在內地工作的時候﹐就留意到一個現象﹐不管事業單位還是政府 工作人員﹐如果要出去辦事﹐用車是一個很大很優先考慮的問題。哪怕只是一個辦事員出去送趟文件﹐如果聽到單位沒有派車﹐臉上也會有為難之色﹐好像要去執行什麼艱難任務一樣。

我在想﹐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在意單位有沒有排車接送呢。內地公共交通不便﹐是一個問題﹐但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心態上的。哪怕上班是坐公交車來的﹐甚至騎單車來的﹐但只要上了班﹐就是“單位”的人了﹐辦公事沒有單位的車﹐就沒有了那種組織上的安全感和優越感﹐無法辦事。

香港這邊﹐對公車的考慮當然是功能性的。內地傳媒最近在大肆報道整個香港政府只有20輛給領導專用的公車﹐讚賞不已。應該不止20輛這麼少﹐但管理還是很嚴謹的。如果政府人員要用車﹐要去物流署租借﹐要填一大堆表格﹐非常麻煩複雜﹐所以不會有公務員打公車的主意。

(2)
我也有考慮過一個問題﹐其實在中國政府﹐公費吃喝﹐公費旅遊﹐公費用車的費用﹐遠遠超過員工薪水支出。我想要是在南方省份﹐要是把這些費用折現﹐發給公務員﹐分分鐘他們的收入比香港公務员還要高。那內地傳媒也不用大驚小怪﹐香港官員請內地來客都要自掏腰包了。

但我想還是不大可能的。“三公”費用的受惠者﹐主要是領導幹部﹐在他們這個層次﹐並不在意金錢的收入﹐基本上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國家都照顧了。如果真的要錢﹐他們也不會在意那區區的每月幾萬(假設把三公費用折現)﹐他們要撈錢自然大把地方﹐而且金額自然不菲。

對這些領導幹部來說﹐真正在意的就是“政治待遇”﹐公車自然就是這種政治待遇的一種。你把錢發給他﹐他還不要﹐因為有公車才能璋顯特權﹐而特權是遠比金錢含金量要高的東西。打個比方﹐一個領導如果出去吃飯應酬﹐沒有自己的專車接送﹐不但會給人看不起﹐無法辦事﹐甚至還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在政治上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政府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在政府高層存在着大量老幹部。這些老幹部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歷次政治鬥爭﹐都站對了隊﹐沒有犯政治錯誤才到了今天。這些老幹部現在可能無權無職﹐但能量也巨大。對執政黨來說﹐是屬於勞苦功高﹐不能虧待的階層。但如何善待他們呢﹖不可能搞貨幣化的福利﹐直接分錢。那麼公車待遇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政治待遇。所以地方政府每次的公車改革碰到這種領導的用車﹐總是無法再搞下去。

(3)
當然﹐除了政治體制上的問題動不得外。我覺得中國要搞公車改革﹐着力的地方還是可以很多。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做公交/地鐵/的士會丟人”的心態。這種心態﹐完全是第三流發展中國家的心態﹐只有當地基建和公共交通無比落後﹐治安毫無保障的地方才會這樣想。現在中國人人這樣想﹐很不健康。

我覺得﹐要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廢除政府人員食品的特供體系﹐讓領導和政府公務員和老百姓一樣﹐都是吃市場買回來的菜﹐否則什麼都是假的。同樣道理﹐解決中國公車問題的第一步﹐應該是讓領導上下班和出門坐公交車﹐哪怕只是做姿勢也好。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中國行駛

(1)
我在香港考車牌的經驗是﹐香港考車牌﹐更注意的是你對路況和交通安全的留意﹐而對技術反而不是那麼看重。當年考車牌時﹐考場上我連犯了幾個技術錯誤﹐但能順利過關﹔而前面考的同一個師傅的女生﹐動作很靚﹐技術規範﹐反而過不了﹐說是考官覺得她沒有去留意路上一輛小巴落客。

如果讓我來選﹐大概也會是同樣的取向。畢竟﹐極端來說﹐能否把一輛車泊好﹐能否順利掉頭﹐都是閣下自理﹐如果不行﹐那就再來或繞路﹐燒的是閣下的油﹐和他人無關。發放車牌制度的真義﹐是規範駕駛者和所有其他道路使用者的關係﹐而不是考你技術如何。

最近中國惡性駕駛的事故很多﹐不單是醉駕﹐撞死人﹔而在於﹐一出事﹐死的人很多﹐經常都是連環撞死多人﹐這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一輛車撞死人後﹐還能再連鐶撞死多人﹐那就不單是司機的問題﹐更是整個駕駛文化和社會心態的問題了。而這樣的事﹐最近在中國一再連鐶發生。至於中國路面駕駛環境的惡劣和野蛮﹐就更不用多提了。

我在想﹐這和整個駕駛培訓制度背後的理念有關。最近看得一本書“行路中國”﹐也提到這點。老外記者想在中國拿駕照﹐就去培訓學校﹐留意到教官主要是在教學生駕駛技術﹐而對路面安全很少涉及。

例如﹐其中一個項目是要求學生駕駛車輛通過一座由兩條木板搭成的短橋﹐來練學生的平衡力。很顯然﹐教官覺得學生有沒有這樣的技術﹐對是否成為一個好司機很重要。

中國的駕校和公安的關係都很密切﹐教官對考生能否拿到駕照有生殺大權。這樣制度和理念下培訓出來的學生﹐也許駕駛技術都很高明﹐但肯定不是一個好司機﹐因為必然是在意自己的駕駛技術多于道路規範。這樣將來交通出事的機率必然大一些﹐而後果也肯定更加嚴重。

(2)
當然﹐在中國駕駛環境已經很惡劣的情況下﹐向學生灌輸路面規範﹐還不如強化他們的駕駛技術來得實用。

但問題在於﹐既然是發牌﹐牌照的本質就是限制性的﹐是一種社會契約﹐如果在發牌的時候都不能把規範的概念建立起來﹐那建立一個整體性的規範環境更加無望了。

而這樣的情況﹐隨着中國的車輛和駕駛者越來越多﹐會變得更加嚴重﹐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在馬路上開一輛汽車﹐其實就等於有了更強大的物質力量﹐當然﹐從物理的角度來說﹐駕馭了一個強大的殺人機器。即使有了再好的駕駛技術﹐如果不重視規範﹐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中國越富裕﹐路上的車越來越來多﹐如果整個駕駛文化不徹底改革的話﹐馬路上也就越來越危險。

同樣的﹐中國正有着越來越強大的物質力量﹐但在精神層面的教育﹐都是如何去配合和發揮這種物質力量﹐而對如何建立一個規範的環境﹐建立一個和這種物質力量和制衡的精神體系﹐卻還很少着墨。我覺得這是同樣的隱憂。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掃黃

中國目前正在掃黃﹐這次好像是來真的了。再加上﹐“路易斯拐點”的效應對色情業的影響更加明顯﹐(女)民工荒對性產業的打擊更大﹐中國色情業可能進入一個衰退期了。如此﹐也是好事。之前實在太不像話了。